2024, 40(3):1-1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618
摘要:目的:开发基于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新型乳化剂。方法:采用限制性酶解结合糖基化处理对SPI进行结构修饰,研究协同改性对SPI乳化特性的影响。结果:SPI水解物(soybean protein isolate hydrolysate,SPIH)中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组分(F30)的乳化性最佳,且糖基化反应4 h的F30-葡聚糖轭合物乳化稳定性相对最好。相较于SPI,SPIH与F30,F30-葡聚糖轭合物稳定的乳液表现出最低的初始平均粒径,并且具有最佳的贮藏稳定性。当pH接近SPI等电点或体系处于高盐浓度时,所有乳液均出现不稳定聚集现象。与SPI相比,SPIH和F30稳定乳液的聚集程度更高,而F30-葡聚糖轭合物由于共价结合的葡聚糖提供了额外的空间位阻和亲水性,使得轭合物稳定的乳液能够耐受离子强度和温度的变化,在不利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更高的抵抗力。结论:限制性酶解结合糖基化改性是开发SPI基乳化配料的潜在可靠途径。
2024, 40(3):12-17,2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537
摘要:目的:探讨辉光放电等离子体(GDP)降解啤酒中T-2毒素的最佳工艺及对啤酒理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通过Box-Behnken方法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啤酒中T-2毒素的最佳降解条件。结果:当放电电压为570 V,作用时间为18 min,放电电流为99 mA,T-2毒素初始质量浓度为8.5 μg/mL时,T-2毒素降解效率最高(89.21%);经GDP处理后,啤酒泡持性显著降低(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响应面优化模型获得的GDP最佳降解条件可以用于啤酒中T-2毒素的降解;GDP处理能够影响啤酒泡持性,但对其他指标无明显影响。
2024, 40(3):18-2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4.80004
摘要:目的:提高染料木素的吸附率。方法:采用水热法合成2种含不同尺寸三角芳香配体的MOFs(MOF-808和PCN-777),通过系列表征确定MOFs的合成,比较其与线性二元羧酸配体构筑的MOF(UiO-66)对染料木素的吸附效果;考察孔隙特征、疏水性变化等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与线性配体构筑的UiO-66相比,三角芳香配体构筑的MOFs(MOF-808和PCN-777)的孔径分别从0.65 nm增大到1.81,3.55 nm,水接触角分别从47.91°增大到110.68°,128.23°。线性配体构筑的UiO-66对染料木素的吸附量为40.08 mg/g,吸附率为39.98%;而三角芳香配体构筑的MOFs(MOF-808和PCN-777)对染料木素的吸附量分别为61.80,81.75 mg/g,吸附率分别为61.63%,81.52%。结论:金属有机框架可用于染料木素的吸附富集,相较于线性配体,引入不同尺寸的三角芳香配体改变了MOFs孔径及疏水性,加强了MOFs的内部可及性并提供了更多吸附位点,从而提高了对染料木素的吸附效果。PCN-777对染料木素的吸附机理为金属螯合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的协同。
2024, 40(3):26-32,43.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486
摘要:目的:探究水飞蓟素对S. aureus ATCC25923生物膜及其毒力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水飞蓟素对S. aureus ATCC25923生物膜形成的抑制及清除作用,MTT染色法探究水飞蓟素对其生物膜代谢的影响,冻干血浆和无菌脱纤维羊血探究水飞蓟素对其凝固酶表达和溶血活性的影响,同时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同浓度水飞蓟素对其生物膜影响及傅里叶红外分析细菌成分变化。结果:水飞蓟素对S. aureus ATCC25923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0.5 mg/mL,MIC浓度下的水飞蓟素对S. aureus ATCC25923生物膜的抑制率达到90%,清除率达到89.2%,且低剂量的水飞蓟素能够显著抑制其溶血活性和凝固酶的表达。结论:水飞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形成具有很好的抑制以及清除作用,同时能够显著抑制其毒力因子的表达。
2024, 40(3):33-43.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813
摘要:目的:通过石屏臭豆腐产蛋白酶优势菌株发酵获得高产蛋白酶菌种资源。方法: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对培养基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酪蛋白为底物,利用酶学技术探究了温度、pH、金属离子、有机化学试剂对JX-11菌株蛋白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从石屏臭豆腐中分离1株高产蛋白酶的优势菌JX-11,经鉴定为彭尼普尔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pennipullorum)。JX-11菌株最优产酶条件为温度23.0 ℃、葡萄糖添加量6.7 g/L、蛋白胨添加量15.0 g/L、pH 6.4,该条件下所产蛋白酶酶活力为(39.16±3.24) U/mL。JX-11菌株产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30 ℃,在10~40 ℃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最适pH为7.0,在pH 6.0~9.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Mn2+可显著提高JX-11蛋白酶的活性,相对空白组酶活力提升了4.33倍;Zn2+、Cu2+、K+均抑制该酶活性,Na+、Mg2+、Ca2+无显著影响;甘油可以促进该酶的活性,乙醇、丙酮对酶活基本无影响,吐温80、乙酸、甲醇、EDTA抑制该酶活性,其中EDTA抑制作用最明显,进一步证实该酶为金属蛋白酶类。结论:从石屏臭豆腐中获得一株高产蛋白酶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4, 40(3):44-5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4.60009
摘要: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芹菜籽抑制或治疗痛风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TCMSP 数据库等在线靶点筛选平台收集芹菜籽主要成分潜在靶点,并利用 Cytoscape3.9.0 软件构建芹菜籽化合物—靶点网络图。在 GeneCard 数据库、OMIM 数据库收集痛风相关靶点,与芹菜籽主要成分靶点取交集并导入 STRING 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得到核心作用靶点,将核心靶点导入 DAVID 数据库进行 GO 功能富集及KEGG 通路富集。最后,应用 AutoDock 软件对芹菜籽关键成分与痛风靶点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通过数据库收集到芹菜籽主要成分16个,对应202个活性成分靶点,经过韦恩图取与痛风交集靶点69个,经过拓扑分析表明,芹菜籽通过槲皮素、芹菜素、木犀草素、柯伊利素、芹菜甲素5种核心成分与10个痛风关键靶点TNF、MAPK14、IL4、CXCL8、LYN、PDGFRβ、HCK、VEGFA、ITGA、IL2密切关联发挥抑制或治疗痛风的作用。GO 及 KEGG 分析结果显示,芹菜籽核心成分通过调控细胞凋亡过程、增殖、迁移等生物过程,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MAPK 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多条通路发挥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5种核心成分与10个痛风疾病靶点蛋白对接结合紧密,可信度高,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结论:芹菜籽通过调控多靶点、多途径抑制或治疗痛风的作用。
2024, 40(3):52-5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4.60006
摘要:目的:提高木瓜成熟度检测准确率及鲁棒性。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采样和改进Mask R-CNN的木瓜成熟度检测方法。通过均值平均精度、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曲线和计算时间等指标,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鲁棒性,并将其检测效果与Faster R-CNN、RetinaNet和CenterMask等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试验方法对木瓜成熟度检测的平均精度均值、50%平均精度均值、75%平均精度均值分别为98.43%,98.67%,98.68%,对未成熟、半成熟和成熟木瓜成熟度的平均检测精度为99.38%,98.81%,99.37%。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开发木瓜成熟度检测的电子系统,提升木瓜成熟度检测和木瓜分级的性能。
2024, 40(3):60-6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1228
摘要:目的:了解湘莲种植区底泥及湘莲不同器官中常见重金属含量,进而探究湘莲各部位对重金属的富集转移特征。方法:以湖南省典型湘莲种植区为研究对象,通过ICP-OES检测底泥及湘莲不同器官中Cd、Cr、Pb、Ni、Cu、Zn、Mn含量;采用生物富集系数(BCF)和生物转移系数(TF)评价湘莲对重金属的富集转移特征。结果:底泥中Cd、Cr、Pb、Ni、Cu、Zn、Mn含量均值分别为0.73,176.28,40.48,27.61,28.07,95.57,311.68 mg/kg,与NY/T 391—2021限量值相比,Cd、Cr、Pb含量的超标率分别为100%,75%,10%。湘莲中7种重金属的最高富集器官:莲芯中为Cd、Cu、Zn,莲根中为Cr、Pb,去芯莲肉中为Ni,莲叶中为Mn,其含量均值分别为0.20,13.64,78.58,14.66,2.23,1.11,924.03 mg/kg。仅莲茎和莲叶中的BCFMn均值>1,各器官中的TFCu值均>1。结论:研究区以Cd污染相对严重;湘莲不同器官重金属含量不同,莲茎及莲叶对Mn有较强富集作用,Cu在湘莲内转移能力较强。
2024, 40(3):68-74,8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795
摘要:目的:实现猪肉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残留的快速、定量和高通量检测。方法:以PP合成纸为衬底制备基于金纳米花(AuNFs)的方阵排列SERS基底。通过QuEChERs方法对猪肉样品进行前处理,并对其进行SRES检测。结果:采用4-巯基苯甲酸为SERS探针分子,基底表现出良好的均一性、SERS增强效应、重现性和稳定性。475,619 cm-1特征峰处的SERS信号强度分别与硫酸庆大霉素和硫酸新霉素浓度的对数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分别为0.991 6,0.990 7),最低检测限分别低至1×10-9,1×10-8 mol/L,并成功应用于猪肉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快速、定量和高通量检测。结论:试验方法为SERS技术应用于真实肉类样品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省时和高灵敏的途径。
2024, 40(3):75-8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1288
摘要:目的:对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蜜中4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量进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根据GB 31657.2—2021规定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不确定度来源,并评定各标准不确定度的分量。结果:蜂蜜中恩诺沙星、沙拉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残留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分别为(4.97±0.81),(10.13±1.58),(7.67±1.23),(14.97±2.25) μg/kg(P=95%,k=2)。结论:试验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标准溶液配制与稀释过程和标准曲线拟合,在实际工作中应加以控制。
2024, 40(3):82-88,9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583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全自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双波长法测定现制饮料中7种合成着色剂的方法。方法:样品经纯水提取2次,离心后,合并上清液,调节pH至3~4。利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装置活化Poly-sery色素专用固相萃取小柱,并上样、淋洗、洗脱。洗脱液氮吹浓缩至200 μL,用50%流动相A+50%流动相B混合液定容至1.0 mL。色谱柱采用C18柱,流动相为20 mmol/L乙酸铵—甲醇,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 μL,检测波长254,628 nm。结果:各物质在0.5~50.0 μg/mL范围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9,方法检出限为0.023~0.179 mg/kg,定量限为0.078~0.598 mg/kg,加标回收率为92.4%~96.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4.2%。结论:该方法试剂使用量小,操作步骤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回收率高,重复性好,适合于批量样品测定。
2024, 40(3):89-9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672
摘要:目的:以广西六堡茶为例,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测定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溶液(80%乙腈+0.2%氨水)超声提取,流动相为0.1%甲酸—水和0.1%甲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内标法定量。结果: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在0.1~80.0 ng/m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系数均>0.999 6,检出限均为1.0 μg/kg,定量限均为3.0 μg/kg,满足茶叶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残留量的监管判定要求。通过加标验证,回收率均为92.0%~104.7%,相对标准偏差(RSD)均<5.4%。结论:试验方法结合净化管净化(147.7 mg PSA,15.1 mg GCB,887.2 mg硫酸镁),以Kinetex 2.6 μm Biphenyl 100 色谱柱(100 mm×3.0 mm)分离,解决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提取回收率低、前处理复杂的问题,使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出峰良好,抗干扰性强。
2024, 40(3):95-99,11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663
摘要:目的:对微孔板法测定乳粉中叶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评估。方法:按GB 5009.211—2022中微孔板法测定婴儿配方乳粉中叶酸含量,依据JJF 1059.1—2012、CNAS-CL01-G003:2021和CNAS-GL05:2011等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和指南对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试验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及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扩展不确定度U95=22.08 μg/100 g(k=2),样品中叶酸含量为(282.33±22.08) μg/100 g。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接种微孔板过程、标准曲线拟合和测量重复性。结论:移液器的准确度和微生物因素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需保证仪器质量并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操作以降低不确定度。
2024, 40(3):100-103,16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658
摘要:目的:设计一种低能耗、可在常压下低温浓缩热敏料液的表面蒸发浓缩装置。方法:建立装置的基本方程,分析体积蒸发通量和节能倍率随料液流量、料液温度、吹扫气流量、吹扫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制作试验台并通过试验得出一组最佳性能参数。结果:当料液流量为0.02 kg/s时,装置具有最高的节能倍率和较高的体积蒸发通量;当料液温度从30 ℃增加到50 ℃时,体积蒸发通量增加了224.68%,但节能倍率降低了12.42%;当吹扫气流量从0.004 kg/s增加到0.006 kg/s时,体积蒸发通量增加了23.45%,但节能倍率降低了7.74%;当吹扫气温度从10 ℃增加到30 ℃时,体积蒸发通量减少了22.92%,但节能倍率升高了37.49%;以糖度为15 °Brix的橙汁进行测试,当料液温度为38 ℃、吹扫气温度为26 ℃时,装置的体积蒸发通量可达219 kg/(m3·h),节能倍率可达3.3。结论:热泵辅助无规填料表面蒸发装置浓缩热敏料液时具有常压下低温浓缩、能耗低等特点。
2024, 40(3):104-10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458
摘要:目的:优化辊式磨粉机I皮磨小麦制粉操作参数,降低制粉能耗。方法:利用EDEM离散元仿真软件,对轧距、喂料量、转速及转速比等关键制粉因素设计Box-Behnken试验,探究操作参数与制粉功率的关系。结果:对齿辊破碎功率影响的显著性排名依次为:转速比、轧距、喂料量、转速比二次项、轧距二次项、轧距和转速比交互、喂料量和转速比交互、轧距和喂料量交互。根据I皮磨粉机出粉要求不同,得到最优参数组合:较细出粉时轧距为0.67 mm、喂料量803.60 kg/(cm·d)、快辊转速537.68 r/min、转速比2.64。较粗出粉时得到低功耗的最佳轧距为0.79 mm、喂料量803.83 kg/(cm·d)、快辊转速576.08 r/min、转速比2.23。结论:仿真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在合理范围内,建立的离散元制粉模型可用于小麦制粉时的功率预测。
2024, 40(3):110-11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443
摘要:目的:解决地缸固态发酵工艺酒醅出缸环节自动化水平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方法:提出一种酒醅取料复合机器人自动酒醅出缸策略,在地缸图像预处理和缸口内点云重建等前期工作基础上,采用点云求异分割算法提取酒醅点云,构建取料平面,并求解取料安全作业距离,设计预设取料点;之后采用像素面元体素法评估预设取料点挖取量,选择最优取料点。结果:基于安全作业距离的取料点规划方法合理,可确保挖斗在不同深度取料平面对缸壁酒醅取料的同时,不与缸壁发生碰撞;自动酒醅出缸策略可以有效减少机器人作业时的取料次数,提高酒醅出缸效率。结论:自动酒醅出缸策略可以有效指导酒醅取料复合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地缸出醅作业。
2024, 40(3):120-126,17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1129
摘要:目的:解决西兰花采后黄化变色和品质保鲜问题。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0.2,0.5,1.0,1.5,2.0 mg/L)的二氧化氯(ClO2)气体于23 ℃下对西兰花进行熏蒸处理,测定采后西兰花贮藏0,2,4,6,8 d时的感官、颜色、黄化级别以及生理生化指标和相关褐变酶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ClO2均可抑制西兰花的质量损失率、黄化褐变和花蕾的腐败变质;0.5,1.0 mg/L的ClO2对西兰花的叶绿素含量和色差值a*、b*的维持以及PPO、POD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其中0.5 mg/L的ClO2对西兰花花蕾色差值的保持效果最佳,且贮存第8天时黄化级别仍为Ⅱ级,同时有效维持了维生素C含量,延缓了花蕾的黄化褐变。结论:采用ClO2气体对西兰花进行熏蒸处理需控制其浓度以获得维持采后西兰花花球鲜绿和延长货架寿命的最佳效果。
2024, 40(3):127-133,1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879
摘要:目的:开发一种以猪肝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天然食品保鲜剂。方法:以水溶性猪肝蛋白(WSLP)、盐溶性猪肝蛋白(SSLP)和壳聚糖(CS)制备可食性复合膜,通过测定机械性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微观结构等对可食膜组分之间进行多角度研究,并将其用于猪肉保鲜,通过对比猪肉冷藏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探究复合膜的保鲜性能。结果:随着WSLP和SSLP的加入,可食膜的机械性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添加量为40%时膜的性能最佳,其膜厚分别为(0.267±0.001 43),(0.264±0.001 21) mm,拉伸强度分别为(9.63±0.29),(4.43±0.37) MPa,断裂延伸率分别为(58.37±0.90)%,(28.24±0.63)%,均与CS膜差异显著(P<0.05);40%的WSLP和SSLP能最大程度提升膜基质间的相互交联,其制得的复合膜表面光滑平整,微观结构最佳。猪肉冷藏12 d后,40% SSLP复合膜的保鲜性能最佳,其pH、菌落总数、TVB-N值及TBARS值均为最小。结论:40% WSLP和SSLP制得的复合膜各项性能均最佳。
2024, 40(3):134-1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827
摘要:目的:研究4种包装材料对西番莲果实的保鲜效果。方法:以“黄金”西番莲(八成熟)为研究材料,果实采后分别用聚氯乙烯(PVC)保鲜膜、聚乙烯(PE)保鲜袋、双向拉伸聚烯烃(BSP)热收缩膜和可降解气调(BMA)保鲜袋进行包装,以未包装的果实为对照,于(25±1) ℃、相对湿度80%下贮藏15 d,每3 d测定果实外观品质、果肉营养品质和果实耐贮性等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种包装材料处理均能延缓果实呼吸和乙烯高峰的出现,减缓果皮丙二醛含量上升而稳定细胞膜结构,延缓果实转黄和皱缩,保持果实较低失重率和较高商品率;维持果皮外观色泽和果肉营养物质含量。其中以BSP热收缩膜包装处理效果最佳。结论:BSP热收缩膜包装处理可作为一种提高“黄金”西番莲果实采后品质、延长其保鲜期的适宜保鲜技术。
2024, 40(3):141-148,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4.60001
摘要:目的:证明前期筛选出的肽GBP1(NSVFRALPVDVVANAYR)在小鼠体内的免疫调节活性。方法:通过动物试验探讨GBP1肽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利用RNA-Seq技术对GBP1肽处理前后的小鼠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阐释GBP1肽免疫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GBP1肽处理组小鼠脾细胞增殖数趋于正常值水平,肝脏器系数显著降低,血清中IgG含量稳定;终质量分数为25 mg/kg的GBP1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小鼠血清中IL-2、IFN-γ以及TNF-α的分泌;通过转录组分析,从脾脏组织中获得780个差异基因,该基因在机体内涉及与免疫相关的p53信号通路、铁死亡、补体和凝血级联等通路密切相关。结论:GBP1肽可以影响细胞因子的表达,介导信号转导通路,行使免疫调节功能。
古丽米拉·卡德尔,阿曼妮萨·麦提如则,李明珠,康金森,海力茜·陶尔大洪
2024, 40(3):149-15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596
摘要:目的:探究芜菁酸性多糖一组分(BRAP-1)对非小细胞肺癌H226细胞荷瘤小鼠的影响。方法:将60只小鼠分为模型组(0.1 mL/10 g)、阳性药物顺铂组[3 mg/(kg·2 d)]、BRAP-1低剂量组[50 mg/(kg·d)]、BRAP-1中剂量组[100 mg/(kg·d)]和BRAP-1高剂量组[200 mg/(kg·d)]。试验期间观察小鼠肿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脏器指数;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8(IL-18)、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法(q-PCR)、免疫印迹试验检测IL-18、IL-1β、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RIP3、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样蛋白(MLKL)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BRAP-1低、中剂量组抑瘤效果明显(P<0.05),阳性组和BRAP-1高剂量组抑瘤率效果显著(P<0.01);模型组与其他各组相比较,阳性组和BRAP-1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L-1β含量显著增加(P<0.01),IL-18、TNF-ɑ在阳性组中明显降低(P<0.05),BRAP-1各剂量组中显著增加(P<0.01);q-PCR、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IL-1β随给药剂量增加mRNA相对表达量减少(P<0.01),而IL-18、MLKL、RIP1、RIP3的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P<0.01)。结论:BRAP-1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因子水平,上调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MLKL、RIP1、RIP3抑制肺鳞癌H226细胞体内生长。
2024, 40(3):156-16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804
摘要:目的:开发黄皮抗氧化产品和防治糖尿病的药物。方法:从化学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外观形态、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α-淀粉酶抑制率等方面分析黄皮果肉多糖(CWP-F)、果皮多糖(CWP-P)和种子多糖(CWP-S)的结构特性,以及体外抗氧化和体外降血糖活性。结果:CWP-F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大,主要由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CWP-P主要由半乳糖醛酸和阿拉伯糖组成;CWP-S主要由葡萄糖组成。3种多糖的红外光谱都有羧酸结构特征吸收峰;电镜显示其表面结构蓬松。CWP-P有最强的抗氧化能力,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均高于CWP-F和CWP-S的。CWP-P有最强的降血糖能力,CWP-F的次之,而CWP-S无降血糖能力。结论:CWP-F、CWP-P和CWP-S具有不同的组成结构、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其中CWP-P具有最好的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能力。
2024, 40(3):165-17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696
摘要:目的:确定赶黄草活性成分提取溶剂,比较赶黄草不同部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合理开发赶黄草。方法:测定赶黄草中总多酚、总黄酮、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结果:随着溶剂浓度的增加,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全草中主要的7种酚类化合物(儿茶素、芦丁、乔松素葡萄糖苷、槲皮素、山奈酚、乔松素和赶黄草苷A)含量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与铁离子还原能力均以80%乙醇提取物的最高。赶黄草不同部位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离子还原能力均呈现为花>叶>茎,且花和茎中的含量及活性随提取时间的延长均显著降低,而叶中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相对稳定。此外,抗氧化活性与总多酚、儿茶素、异槲皮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阿福豆苷、乔松素葡萄糖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80%乙醇提取赶黄草中活性成分效果最好,其活性成分含量高且活性稳定。
2024, 40(3):173-18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494
摘要:目的:明确本草栽培银耳的风味特征。方法:以本草基质栽培的白色银耳(本草银耳)为研究对象,常规栽培基质黄色银耳和白色银耳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其风味组成差异,并结合智能感官技术对本草银耳风味特征进行解析。结果:本草银耳从鲜、甜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滋味活度值和等鲜浓度值,电子舌等多维度评价显示,其鲜味强度均低于黄色银耳和白色银耳。HS-SPME-GC-MS分析结果显示,本草银耳鉴定得到82种挥发性物质,高于白色银耳(71种)和黄色银耳(49种),以酯类为主,占比16.9%~22.4%,呈现浓郁的花草芳香,同时鉴定得到26种银耳特征香气成分,9种白色银耳特有成分和4种本草银耳特有成分;香气物质含量方面,本草银耳亦占据优势。结论:本草银耳鲜味淡香气浓,可开发调制饮品,而黄色银耳更适合作为菜肴。
2024, 40(3):181-187,19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044
摘要:目的:挑选黑豆药用与食用的适宜品种。方法:测定了9种黑豆的总酚酸、总黄酮、缩合单宁、总花色苷、总多糖和总蛋白质含量,并对黑豆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以及对α-淀粉酶、胰脂肪酶、乙酰胆碱酯酶、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进行比较。结果:总酚酸、总黄酮、缩合单宁、总花色苷含量为马料豆>小黑豆>黑豆;总多糖含量为小黑豆>黑豆>马料豆;总蛋白含量为马料豆>黑豆>小黑豆;抗氧化活性为马料豆>小黑豆>黑豆。体外试验发现,小黑豆与黑豆对多种酶均有抑制作用,强度各不相同。结论:不同品种黑豆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功能存在差异。黑豆更适合食用,马料豆和小黑豆药用价值更高。
2024, 40(3):188-19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791
摘要: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分析葡萄籽原花青素对HepG2细胞基因及相关功能的影响,明确原花青素处理HepG2细胞的关键基因及代谢通路。方法: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基因,基因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进行葡萄籽原花青素处理细胞后的转录组学研究。结果:葡萄籽花青素处理HepG2细胞后主要富集到的生物学过程为细胞过程、代谢过程、生物调控过程、免疫系统过程、繁殖调节、生长调节。细胞凋亡的12个关键差异基因与TNF、p53、MAPK、PI3K-Akt、NF-κB信号通路密切相关。结论:细胞凋亡与TNF信号通路、p53信号传导途径、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2024, 40(3):196-202,21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505
摘要:目的:探究热加工过程中紫玉米花色苷的辅色配方。方法:以果糖、单宁酸和果胶作为辅色剂,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玉米花色苷的辅色配方,并以未处理的紫玉米作为对照,对不同处理后紫玉米花色苷组分、色泽、质地、滋味和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最佳辅色配方为果糖质量分数19%、单宁酸质量分数0.07%、果胶质量分数1.9%。与对照组相比,经最佳配方辅色处理后紫玉米中矢车菊-3-O-葡萄糖苷、天竺葵-3-O-葡萄糖苷和芍药-3-O-葡萄糖苷含量分别增加了77.64%,64.82%,54.75%,总花色苷含量增加了67.98%;色泽L*值、b*值和ΔE值均下降,a*值增加;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增加,弹性、内聚性降低;苦、涩和涩的回味差异不大,酸、甜、咸、鲜、苦的回味及鲜的回味存在差异;在0.02~0.10 m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紫玉米花色苷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为39%~79%,54%~74%,27%~67%。结论:果糖质量分数19%、单宁酸质量分数0.07%、果胶质量分数1.9%的组合对紫玉米花色苷的辅色效果最佳。
2024, 40(3):203-20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1170
摘要:目的:制备小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稳定性研究。方法:以小茴香挥发油包合率、包合产率、包合物中反式茴香脑的含量建立综合评分指标,探究小茴香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其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法、薄层色谱(TLC)法、傅立叶红外光谱(IR)法、差示扫描量热(DSC)法进行表征。最后采用光照、高温、高湿试验考察包合物稳定性。结果:由饱和水溶液法得到最佳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1∶8 (mL/g),包合温度40 ℃,包合时间60 min,该条件下小茴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为96.90%,包合产率为93. 61%,反式茴香脑含量为6.81%,综合评分为99.68;所得包合物为白色粉末,质地疏松,包合效果较好。经扫描电镜法、薄层色谱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表征发现,包合物已经形成。其在光照(4 000 lx)5 d内稳定性良好,高温(60 ℃)下包合物中挥发性成分容易流失,在相对湿度大于75%时会潮解结块,在光照时间较长,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包合率和反式茴香脑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最佳包合工艺的包合率、包合产率较高,工艺稳定。贮藏在常温干燥密封的环境下,小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较小茴香挥发油稳定性良好。
2024, 40(3):210-21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601
摘要:目的:探究适合油茶粉的干燥方式,以便油茶食用和贮藏。方法:采用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干燥3种干燥方式对油茶汤进行干燥处理,并对干燥后油茶粉的品质(水分含量、感官评价、色泽)及挥发性物质进行评价。结果:真空冷冻干燥油茶粉感官得分最高(93),含水量最低(3.78%),色泽较优(ΔE值49.74)。利用SPME-GC-MS技术从3种方式干燥油茶粉中共鉴定出10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影响油茶粉风味的有14种。冷冻干燥的特征风味物质(壬醛、癸醛、(Z)-2-癸醛、(Z)-2-壬烯醛、(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呈现青香、油脂香,喷雾干燥和真空干燥的特有香气均为(Z)-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癸醛,呈现青香、果香、蜡香。结论:真空冷冻干燥风味品质最佳。
2024, 40(3):217-22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842
摘要:文章总结了食源性降血压肽的作用机制,包括基于RAAS系统的ACE/Ang Ⅱ/AT1R信号通路和ACE2/Ang(1-7)/MasR信号通路,以及以KNOS系统通路为靶点的PI3K/Akt/eNOS 信号通路、PPAR-γ/caspase3/MAPK/eNOS信号通路和L型Ca2+通道。此外,还介绍了近年发现的通过抑制内皮素转换酶(endothelin converting enzyme,ECE)活性降低血压等途径。
2024, 40(3):225-23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047
摘要:面筋蛋白是面类食品中重要的组成成分。常见的面类食品加工方法,如加热、冷冻、机械处理及发酵工艺会破坏面筋蛋白的二级结构,面筋蛋白的疏水性、二硫键发生变化,面筋蛋白会发生变性、聚集等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而影响面制品的质构与风味。文章主要介绍了加热、冷冻、粉碎、揉面、挤压及发酵工艺等加工方式对面筋蛋白的结构、性质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面筋蛋白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4, 40(3):233-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697
摘要:果胶是一种天然的多糖类聚合物,是高等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降低胆固醇、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利于肠道健康等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领域。文章综述了近几年果胶提取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不同来源不同方法提取的果胶得率、半乳糖醛酸含量、酯化度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果胶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现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