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9卷第8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阿魏酸苯环取代衍生物改良支链氨基酸苦味味觉的研究

      2023, 39(8):6-1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299

      摘要 (668) HTML (0) PDF 1.87 M (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阿魏酸苯环3位上的基团变化对支链氨基酸苦味的抑制效果及呈味特性。方法:通过化学合成阿魏酸及其苯环取代衍生物,经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结构鉴定,使用电子舌测试阿魏酸及其衍生物对支链氨基酸的苦味改良效果,包括:苦味抑制率、自身风味以及对其他味道的影响。结果:阿魏酸及其苯环取代衍生物分子对支链氨基酸均表现出一定的苦味抑制效果,除A4(—F)衍生物分子对缬氨酸的苦味抑制效果与阿魏酸(—OCH3)接近,在不同的添加量下阿魏酸的苦味抑制效果均优于其他衍生物。结论:分子基团的大小和电负性强弱可能是影响苦味抑制效果的关键因素,阿魏酸苯环上3号位的—OCH3对苦味抑制效果最优。

    • 微气泡工艺对结晶蜂蜜热稳定性和品质的影响

      2023, 39(8):12-17,2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190

      摘要 (353) HTML (0) PDF 1.57 M (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得到感官优异、货架期延长的结晶蜂蜜。方法:通过充入微气泡改变结晶蜂蜜物理性状,考察其热稳定性和物理特性,并优化实验室规模机械搅拌法制备微气泡结晶蜂蜜的工艺参数。结果:制备200 g结晶蜂蜜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搅拌机转速2 600 r/min、充氮气泡时间5 min、进气流速6 L/min,改进后产品在35 ℃下的热稳定时间提高了41.51%,硬度降低了33%,同时各理化指标值变化均在规定的范围内。结论:微气泡处理提高了结晶蜂蜜的耐热能力,有效延长了其货架期,同时结晶颗粒细小均匀,改善了产品的色泽和口感,并保持蜂蜜原有风味。

    • 等离子体协同超声波辅助弱酸弱碱法提取小龙虾虾壳中甲壳素

      2023, 39(8):18-2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481

      摘要 (960) HTML (0) PDF 1.82 M (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一种绿色高效的甲壳素提取方法。方法:将烘干的小龙虾虾壳粉碎后,依次经过3种目数(50,100,200目)筛分后得到原料,进行等离子体照射处理(160 W,2 min),利用柠檬酸和尿素在超声波作用下分别脱去样品中的钙质和蛋白质,利用过氧化氢脱色处理,过滤后烘干得到甲壳素产品。采用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分析甲壳素产品粒径大小,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其红外吸收特征进行测定,扫描电镜观察表观结构。结果:小龙虾虾壳粉过筛目数越大,等离子体处理后甲壳素产品纯度越高。200目虾壳粉等离子体处理组的甲壳素得率提高至43.93%,纯度提高到55.39%。3种目数虾壳粉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得到的甲壳素样品粒径由未经等离子处理的340.05,184.30,137.39 μm,分别下降至195.95,159.02,53.51 μm。红外光谱检测显示,等离子体协同超声辅助弱酸弱碱法脱钙质与脱蛋白处理的小龙虾虾壳粉显现出甲壳素标品红外吸收特征,表明处理的样品主要成分为甲壳素。电镜扫描结果显示,经过等离子处理后甲壳素样品结构更为松散,表面不平整。多元统计分析显示,筛分和等离子体处理对甲壳素样品整体性质影响较大。结论:虾壳粉筛分后经过等离子体协同超声波辅助弱酸弱碱提取甲壳素,减少了传统酸碱法对环境的污染,有效提升了甲壳素的提取率和纯度。

    • 金针菇原生质体杂交菌株游离氨基酸多样性

      2023, 39(8):25-33,4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237

      摘要 (469) HTML (0) PDF 1.76 M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杂交金针菇品种间的品质差异,选育高品质金针菇新品种。方法:以黄色金针菇Fv1923两个不同原生质体单核为亲本之一,分别与6个(2个黄色、4个白色)金针菇原生质体进行单单杂交,共获得12个黄色杂交菌株。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12个杂交菌株的游离氨基酸进行了综合评价,同时评价了不同原生质体杂交菌株呈味多样性。结果:12个杂交菌株中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平均含量分别为7.71,22.83,30.54 mg/g;甲硫氨酸是菌株F1、F11、F15、F16、F21、F29、F39、F41和F42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12个杂交菌株中所含的氨基酸组分之间相关性较强,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15%,较好地反映出杂交菌株中氨基酸的综合信息,综合得分排列前二的品种均为上研1820和Fv1923的杂交菌株。聚类分析将12个杂交菌株分为6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较好地反映出不同杂交菌株中游离氨基酸的品种差异性。结论:以不同原生质体单核体作为亲本选育的杂交后代在游离氨基酸组分和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 基于荧光猝灭法的复合GA/EGCG与热变性乳清蛋白相互作用机制

      2023, 39(8):34-4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50

      摘要 (553) HTML (0) PDF 1.77 M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开发新型食品功能因子载体,有效调控载体在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功能因子的释放特性。方法:在不同温度(298.2,304.2,310.2 K)下,采用不同摩尔比(1∶0,3∶1,1∶1,1∶3,0∶1)复配的没食子酸(GA)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热变性乳清蛋白(HWPI)之间相互作用,利用荧光猝灭法探究其相互作用机制。结果:与GA相比,EGCG与HWPI的亲和性更强,二者共存时,互相抑制彼此与HWPI的结合,结合常数均减小,亲和性降低;EGCG与HWPI的预先结合会促进低浓度、却抑制高浓度GA与HWPI的结合,而GA与HWPI的预先结合会抑制EGCG与HWPI的进一步结合。GA、EGCG与HWPI结合主要驱动力为离子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与单一多酚体系相比,GA/EGCG(3∶1)与HWPI反应后,体系内离子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增强;GA/EGCG(1∶1)和GA/EGCG(1∶3)与HWPI的体系内主要以疏水相互作用为驱动力。结论:GA和EGCG与HWPI三者之间发生竞争关系;GA/EGCG与HWPI的主要相互作用力与多酚复配比例有关,与二元体系相比,GA/EGCG(3∶1)与HWPI的三元体系内离子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最大。

    • 碱热改性米渣谷蛋白对W/O/W型双重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2023, 39(8):42-4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269

      摘要 (488) HTML (0) PDF 2.54 M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实现米渣谷蛋白在乳浊体系中的应用。方法:选取碱热改性米渣谷蛋白和span80,采用一步乳化法制备W/O/W型双重乳液,并考察蛋白浓度对双重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当蛋白质量分数从0.5%升高至2.5%时,乳液大粒径峰消失,显微结构中液滴的双重结构增强,表观黏度及黏弹性提高,离心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增强。当蛋白质量分数为2.5%时,离心后乳清析出指数从37.21%降至10.56%,分层时间从6 h延长至96 h。蛋白质与span80形成复合膜共同稳定油水界面,形成中间态液滴,当界面蛋白足以形成刚性界面膜时,液滴从中间态转为稳定的双重结构;当蛋白质量分数为3.0%时,双重乳液发生絮凝使大粒径峰重新出现,稳定性下降,离心后乳清析出指数为16.48%,制备后96 h左右分层,过剩的蛋白质一部分参与内相液滴的构建,另一部分单独形成O/W型液滴吸附于大体积液滴外侧。结论:一步乳化法下,蛋白质量分数为2.5%时,可制得稳定双重乳液。

    • >安全与检测
    • 高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rGO-AuNPs的合成及其在氧氟沙星检测中的应用

      2023, 39(8):48-5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89

      摘要 (382) HTML (0) PDF 2.76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氧氟沙星含量检测提供新的研究方向。方法:利用生物质还原法合成具有高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的还原氧化石墨烯—金复合纳米材料(rGO-AuNPs),通过紫外可见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证明rGO-AuNPs的成功合成,测量并计算其拉曼增强因子(EF)。基于SERS热点效应与核酸适配体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建立OFL含量检测体系,优化检测条件,建立标准曲线,并将其应用于池塘水样OFL检测中。结果:以百合花瓣生物质成功合成了rGO-AuNPs,金纳米粒子生长在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上,EF为3.88×107。体系SERS强度与氧氟沙星质量浓度在1~500 ng/m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3 ng/mL。加标回收率为96.28%~102.84%,相对标准偏差<10%。结论:合成的rGO-AuNPs具有高SERS活性,在OFL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茶叶中甲基对硫磷、对硫磷农药残留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2023, 39(8):55-59,15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878

      摘要 (506) HTML (0) PDF 1.84 M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对不同茶类中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方法:茶叶样品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方法进行预处理,经中性Al2O3研磨分散后,以乙酸乙酯—正己烷(V乙酸乙酯V正己烷为8%)洗脱,浓缩定容,经高效液相色谱检定。结果: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6,0.999 5;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15,0.006 mg/kg;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0.67%,86.67%。此外,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的检出率分别为7.69%,19.23%,平均残留量分别为0.004 8,0.008 5 mg/kg。不同茶叶中对硫磷和甲基对硫磷的残留水平不同。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的平均日摄入量分别为0.023 6,0.104 1 μg/(kg·d·BW)。结论:不同茶样中甲基对硫磷和对硫磷的残留问题并不突出,其残留量均未超标;对硫磷的检出概率和残留量均高于甲基对硫磷的;乌龙茶、红茶和绿茶中检出对硫磷的概率较高,但不会对一般消费者产生因饮茶所导致的健康风险问题。

    • 基于胶体金侧向层析原理的大米中痕量镉现场快速检测方法

      2023, 39(8):60-65,8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125

      摘要 (314) HTML (0) PDF 2.80 M (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可实现对大米中镉元素现场快速检测的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方法:基于侧向免疫层析技术,对胶体金试纸条一系列影响检测性能的参数进行系统优化。结果:所制备的胶体金试纸条对大米中镉元素的检测达到了可视化检测限为10 ng/g的水平。在实际应用中,此方法样品前处理过程操作简单,低浓度酸直接提取并稀释后即可用于试纸条检测。结论: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适用于大米镉的现场快速筛检。

    • HPLC-AFS法测定水产品中4种砷形态

      2023, 39(8):66-7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69

      摘要 (670) HTML (0) PDF 1.56 M (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建立水产品中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As(Ⅲ)和As(Ⅴ)的超声辅助提取—高效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方法:样品采用甲醇—水(V甲醇V=1∶1)溶液超声提取,15 mmol/L磷酸氢二铵溶液(pH 6.0)为流动相,经PRP-X100阴离子交换柱分离,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方法测定。结果:在优化试验条件下,MMA、DMA、As(Ⅲ)、As(Ⅴ)4种砷形态化合物在0~100 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8以上,检出限分别为0.82,0.94,1.10,0.78 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8%~3.7%,加标回收率为86.0%~110.0%。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度、灵敏度高且试剂耗材费用低,适用于水产品中砷的形态分析。

    • >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
    • 基于改进门字形轨迹的番茄生产线DELTA分选机器人轨迹规划

      2023, 39(8):71-75,15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53

      摘要 (408) HTML (0) PDF 1.70 M (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现有番茄加工生产线DELTA机器人在番茄分选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和运动稳定性差等问题。方法:在对DELTA机器人分选系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回旋线优化的门字形轨迹用于DELTA机器人轨迹规划。利用回旋线替换门字形轨迹的直角部分,建立以时间最优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通过改进的蚁群优化算法求解优化后门字形轨迹参数。通过试验对其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所提方法相比于门字形轨迹和文献[20]方法具有更优的平均分选时间和分选成功率,平均分选时间分别降低了11.61%和1.63%,分选成功率提高了2.05%和0.56%。结论:所提规划方法有效提高了DELTA机器人分选精度和效率。

    • 近红外光谱检测柑橘糖度光照角度可调装置设计与试验

      2023, 39(8):76-83.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032

      摘要 (515) HTML (0) PDF 3.17 M (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近红外光谱检测水果糖度固定光照角度获得光谱信息不够全面等问题。方法:基于光源远程运动中心简化模型,设计了一种漫透射近红外光谱检测柑橘糖度的光照角度可调装置,并对该装置进行了结构性能分析,开展了不同光照角度的柑橘糖度光谱检测试验。结果:该装置光照角度的调节范围可设置为0°~60°;60°时4个光源光斑中心与靶心位移偏差最小为7.5 mm;不同光照角度下2、3、4号光源光照角度平均值与1号光源基准值的误差在1°以下;光照角度30°时,原始透射率光谱数据所建的柑橘糖度预测模型效果最佳,预测集、校正集的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887 6,0.897 5和0.456 0,0.430 9 °Brix。结论:所研制的近红外光谱检测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同步调节4个光源对准水果中心的光照角度。

    • 小量程电子皮带秤在线期间核查装置设计与试验

      2023, 39(8):84-8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108

      摘要 (481) HTML (0) PDF 4.52 M (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小量程下电子皮带秤核查方法效率低、精度低、安全性不高等问题。方法:设计一种用于小量程下电子皮带秤在线期间核查的装置,装置由数字化传输控制模块和自动加载模块组成。以标准码块作为输入量,工作时由上位机远程控制机械手,在传输带上实现码块循环取放加载,完成后由上位机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并将核查评定结果上传至云端存储。结果:电子皮带秤在1 440,3 600 kg/h两个流量节点,能够保证核查加载精度在±0.5%的误差范围内波动,加载过程平稳均匀,远程控制稳定,单次核查试验耗时约3 min,约为传统方式的1/3。结论:该装置核查数据的在线存储、下载与上传稳定,能够对核查结果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 青核桃脱皮机理及装置设计与试验

      2023, 39(8):89-97,18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095

      摘要 (300) HTML (0) PDF 2.80 M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核桃初加工过程的机械化水平,解决青核桃脱皮过程中脱净率低、破碎率高等问题。方法:设计一种集刮削挤压、滚刷和清洗于一体的青核桃脱皮装置;对青核桃脱皮过程进行力学与运动学分析,结合理论力学理论建立青核桃空间受力模型,并对关键系统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转速、对辊末端间距和中心距的取值范围为影响因素,利用Design-Expert 13进行三因素三水平试验,优化青核桃脱皮装置工作参数。结果:青核桃脱皮装置的最佳工作参数为转速64.54 r/min、对辊末端间距41.7 mm、中心距9.44 mm,此条件下的核桃脱净率为91.92%,破碎率为4.49%。结论:该脱皮装置能满足青核桃脱皮生产要求。

    • >包装与设计
    • 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文化融入食品包装设计研究

      2023, 39(8):98-10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105

      摘要 (534) HTML (0) PDF 3.93 M (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阐述了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地方文化融入地方特色食品包装设计的必要性和解决方案。通过探究地方文化与包装设计的逻辑关系,分析在市场消费和文化传播领域典型的食品包装设计案例,指出在地性与现代性的破局、地方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日常化向礼品化升级,以及风格化和年轻化是当前地方文化融入食品包装设计的主要痛点,痛点的破局是实现文旅融合中产品销售与文化传播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必经之路。

    •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包装技术研究及应用

      2023, 39(8):103-109,14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68

      摘要 (757) HTML (0) PDF 1.67 M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冷链物流包装技术对于易腐食品链(如肉类、鱼类、乳制品、水果和蔬菜产品)以及制药行业的某些产品(如疫苗、生物医药和血液制品)的运作至关重要。未来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包装将趋于高性能、环保化、数字化发展。文章通过综述近年来用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的包装技术,分析不同包装材料的特性、使用价值、应用范围、技术优缺点,并通过对潜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包装技术与材料、不同包装技术的复合使用进行分析,以探寻不同生鲜农产品最优的包装,并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生鲜农产品开发出相应的冷链物流包装,渐渐摒弃回收率低、性能不佳的包装技术。通过增加回收利用次数、降低高性能材料的使用成本,以达到减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的损耗、环境友好的目的。

    • >贮运与保鲜
    • 超高压处理对奶油奶酪质构、风味及货架期的影响

      2023, 39(8):110-115,17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180

      摘要 (311) HTML (0) PDF 1.72 M (3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确定超高压(HHP)处理奶酪的最适条件。方法:以自制奶油奶酪为研究对象,探究超高压处理压力对奶油奶酪质构、风味及货架期的影响。通过质构仪、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菌落计数法分别对奶酪的质构、风味物质、微生物等进行测定。结果:经HHP处理后,奶油奶酪的硬度、黏性、耐咀性呈降低趋势;当处理压力为300 MPa时,奶酪的弹性达到最高,比未处理奶酪增加了14.0%(P<0.05);当处理压力≥400 MPa时,奶酪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和种类明显降低,且200,300 MPa处理奶酪与未处理奶酪均位于第一主成分区域;HHP处理人工染菌后的奶油奶酪,其菌落数显著下降(P<0.05),且处理压力越大,杀菌效果越好;当HHP处理压力≥300 MPa时,奶酪的货架期从7 d延长至21 d。结论:经HHP处理的奶油奶酪有良好的质地和风味,且其货架期有效延长。

    • 葡萄籽提取物纳米粒子/普鲁兰多糖涂膜对三文鱼鱼片品质的影响

      2023, 39(8):116-121,19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94

      摘要 (586) HTML (0) PDF 3.19 M (2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普鲁兰多糖(PUL)涂膜的保鲜性能,并制备具有缓释性能的保鲜材料。方法:以葡萄籽提取物(GSE)、壳聚糖、γ-聚谷氨酸制备GSE纳米粒子,将不同质量的GSE纳米粒子加入到PUL涂膜液中, 制备GSE纳米粒子/PUL涂膜, 并评估GSE纳米粒子/PUL涂膜对三文鱼鱼片的保鲜性能。结果:与未处理鱼片相比, 1.08% GSE纳米粒子/PUL涂膜可降低鱼肉中的菌落总数, 延缓脂肪氧化及蛋白质分解。此外,经1.08% GSE纳米粒子/PUL涂膜处理后,蛋白质溶解度提高了38.8%,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了4.02 U/m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0.20 U/g。结论:制备的GSE纳米粒子/PUL涂膜保鲜性能较好,可延长三文鱼鱼片货架期5~7 d。

    • 基于改进CNN和数据扩充的苹果表面缺陷检测

      2023, 39(8):122-128,22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43

      摘要 (393) HTML (0) PDF 2.82 M (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苹果表面缺陷的检测准确率和效率。方法: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数据扩充建立苹果表面缺陷检测方法。改建CNN的拓扑结构,并将其用于苹果表面缺陷检测;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合成表面无缺陷和有缺陷苹果图像,实现图像数据扩充和提高改进CNN的苹果表面缺陷的识别性能;通过模型剪枝,合理权衡苹果表面缺陷的检测准确率、检测时间及节能限制,以提高所提方法的实用性。结果:当改进CNN中的解释层选用2 048个解释性神经元时,平均检测准确率最高;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增强了苹果图像数据集的多样性;随着增强图像数在测试数据集中占比的增加,所提方法对苹果表面缺陷的检测准确率不断升高;当剪枝后的模型尺寸占原始模型尺寸的百分比从100%降至50%时,可以以6.96%的准确率损失将苹果表面缺陷的检测效率提升1倍。结论:试验方法有望在苹果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实现自动化缺陷检测。

    • 基于改进Faster R-CNN模型的水果分类识别

      2023, 39(8):129-13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37

      摘要 (444) HTML (0) PDF 2.00 M (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水果类别识别准确率。方法:基于改进Faster R-CNN模型建立水果识别方法。使用正则化方法对高维参数进行权重衰减,以有效解决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过拟合问题;在Faster R-CNN框架中添加两个损失函数:一个似然函数和一个正则化函数,以优化卷积层和池化层;以最小二乘法求解水果识别的目标函数;利用准确率、回召率、精度和F1分数对训练好的水果识别方法进行水果识别效果评估。结果:所提出的方法对水果识别的准确率、精度和回召率达到99.69%,0.996 8,0.994 8;与其他8种水果识别方法相比,所提出方法对水果识别的准确率、精度和回召率至少提高了0.91%,1.32%,0.51%。结论:该方法可准确识别水果种类。

    • 基于深度学习的发霉花生识别技术

      2023, 39(8):136-14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81

      摘要 (526) HTML (0) PDF 2.06 M (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快速、无损地识别发霉花生,提高发霉花生的识别效率。方法:采用光谱仪采集高光谱花生数据,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识别霉变花生,建立Hypernet PRMF模型,并以Deeplab v3+、Segnet、Unet和Hypernet作为对照模型进行比较。将所提出的花生识别指数融合到高光谱图像中,作为数据特征预提取。同时将构建的多特征融合块集成到控制模型中以提高发霉花生识别效率。结果:所有模型的平均像素精度均超过了87%。Hypernet-PRMF模型的检测精度最高,达到90.35%,同时对于整个花生数据集,Hypernet-PRMF的错误识别率较低,可以有效识别图中所有的发霉花生。结论:基于深度学习所建立的Hypernet-PRMF模型具有较高的像素精度与检测精度,可有效识别发霉花生。

    • >营养与活性
    • 中药复方提取物对槟榔所致大鼠急性炎症的影响

      2023, 39(8):142-146,22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050

      摘要 (408) HTML (0) PDF 1.45 M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减弱槟榔造成的炎症损伤,降低食用风险。方法:选择甘草、桔梗、枇杷叶3种中药材,以低、中、高剂量添加并与槟榔提取物共同灌胃大鼠28 d后,在大鼠足跖注射致炎剂,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比较体重、脏器系数、6 h内足跖肿胀率及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水平。结果:高剂量组相较于槟榔组可以显著(P<0.05)降低炎症介质前列腺素E2 (PGE2)、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的产生,下调血清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以及促进白细胞介素-10 (IL-10)的释放,并减少肝脏中活性氧(ROS)的产生,且大鼠足跖肿胀率明显(P<0.05)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结论:添加多种具有抗炎功效的天然植物提取物与槟榔共同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因槟榔加剧的大鼠急性炎症。

    • 火麻仁油藻油组合物辅助降血脂功能人体试食试验

      2023, 39(8):147-15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28

      摘要 (425) HTML (0) PDF 1.48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火麻仁油藻油组合物对人体降血脂的功能作用。方法:选择113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食组两组,试食组连续服用火麻仁油藻油组合物90 d,对照组以安慰剂代替。检测试食前后两组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TC)、甘油三酯水平(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及生理生化指标,试食组在试食前后检测肝胆彩超、颈动脉斑块彩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炎症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试食组实施前后自身比较及试食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显示,TC、TG、LDL-C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食后显著低于试食前(P<0.01),试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食组试食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P<0.05),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和GSH-Px活性升高(P<0.01),颈动脉斑块和脂肪肝改善率分别为33.3%,39.3%。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未发现异常。结论:火麻仁油藻油组合物具有良好的降血脂功能,可能与抗炎、抗氧化作用相关,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制油工艺对三叶木通籽油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023, 39(8):155-15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085

      摘要 (429) HTML (0) PDF 1.56 M (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制油工艺对三叶木通籽油活性成分及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三叶木通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热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浸提法4种油脂制取工艺分别制备三叶木通籽油,分析其脂肪酸组成、活性成分(类胡萝卜素、生育酚、多酚、黄酮)含量,以及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4种工艺制得的三叶木通籽油脂肪酸组成相近,其中棕榈酸含量在20.62%~21.42%,硬脂酸含量在2.68%~3.08%,油酸含量在47.03%~47.37%,亚油酸含量在27.75%~28.07%,其他脂肪酸含量则均未超过0.5%;在活性成分含量方面,冷榨法制取的三叶木通籽油总生育酚、黄酮和多酚含量均最高,分别达到了349.05,103.37,51.78 mg/kg,而浸提法制取的三叶木通籽油总生育酚、黄酮和多酚含量则显著低于其他3种提取方法,仅220.24,57.73,23.45 mg/kg;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冷榨法三叶木通籽油的清除效果最佳、浸提法最差。结论:三叶木通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且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冠突散囊菌与茶多酚复合物对免疫抑制小鼠的保护作用

      2023, 39(8):160-16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82

      摘要 (464) HTML (0) PDF 1.69 M (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与茶多酚复合物对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影响。方法:用剂量为80 mg/kg的环磷酰胺连续3 d腹腔注射小鼠以建立免疫抑制模型。用高、中、低剂量的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与茶多酚复合,连续灌胃免疫抑制小鼠15 d,检测小鼠血液指标、脾脏指数、巨噬细胞吞噬系数、半数溶血值、迟发型变态反应、血清中白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质量浓度。结果: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与茶多酚复合物能明显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白细胞数目、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血清中溶血素水平、IL-2水平,并增强其脏器指数、吞噬细胞的吞噬指数,改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结论:冠突散囊菌发酵液与茶多酚复合物对小鼠具有免疫增强的功能。

    • >开发应用
    • 含硅镁型混合脱色剂在鳀鱼油脱色及助滤中的作用

      2023, 39(8):166-17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137

      摘要 (455) HTML (0) PDF 2.42 M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脱色剂和鱼油的分离效率,并同时保证高脱色率。方法: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出鱼油的最佳吸收波长;使用硅酸镁、活性白土两种脱色剂进行复配,以脱色率、过滤速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设计,分别对混合脱色剂的用量、脱色时间和温度进行试验,优化鳀鱼油脱色的工艺参数;通过板框过滤放大实验验证脱色剂的脱色及助滤效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粗鱼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色油4种鱼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结果:鳀鱼油的最佳吸收波长为671 nm;混合脱色剂复配比例(m活性白土m硅酸镁)为4∶1,过滤速度为(26.65±0.64) mL/min;响应面优化结果:混合脱色剂用量为5.00 g/100 g油脂、脱色时间57.00 min、温度72.00 ℃,脱色率为(95.74±1.35)%,理论脱色率为95.50%;吸油率为(1.15±0.10)%,鱼油回收率为(91.72±1.60)%;板框过滤试验中混和脱色剂的脱色效果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拥有更快的过滤速率;粗鱼油、脱胶油、脱酸油、脱色油的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绝对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脱色油中的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显著增多,其绝对含量由(117.42±0.23),(65.20±2.31) mg/g增加到(128.97±0.86),(68.62±1.59) mg/g。结论:硅酸镁是一种有效的助滤剂且具有吸附效果,与活性白土复配可以保证鱼油的脱色效果,并且还能解决板框压滤机分离脱色剂与鱼油的滤饼堵塞问题;混合脱色剂具有吸油率低、脱色效率高、过滤速度快的优势。

    • 红曲鲊鱼中原生乳酸菌菌株筛选及发酵工艺优化

      2023, 39(8):175-18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40

      摘要 (540) HTML (0) PDF 2.35 M (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传统自然发酵鲊鱼发酵工艺不确定、发酵周期长、品质不稳定等问题。方法:从低盐红曲鲊鱼中分离出乳酸菌,考察菌株的抑菌能力、耐盐能力及产酸能力,筛选出适合发酵的乳酸菌,对红曲鲊鱼进行接菌强化发酵,并对发酵工艺中红曲米粉添加量、腌制时食盐添加量及发酵温度进行优化。结果:共分离出22株对大肠杆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的片球菌,其中戊糖片球菌P-56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好,且对胆盐及酸具有较高的耐受能力;经过接菌发酵及工艺优化,发酵4 d,鲊鱼pH值下降至4.42,TCA-可溶性肽含量为434.99 μmol/g,感官评分为45.7。结论:乳酸菌发酵红曲鲊鱼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腌制盐添加量4%,红曲米粉添加量4%,发酵温度32 ℃。

    • 鲜品香菇柄中多糖闪式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023, 39(8):186-19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38

      摘要 (294) HTML (0) PDF 1.79 M (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开发香菇柄多糖的工业化生产。方法:以多糖得率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试验优化提取工艺,采用4种方法测定多糖抗氧化活性并与传统的热水浸提法进行比较。结果:闪式辅助热水浸提法提取香菇柄多糖最优工艺条件为闪式提取时间120 s,液料比(V去离子水m香菇柄)40∶1 (mL/g),热水浸提时间105 min,温度50 ℃,提取两次,此条件下多糖得率为(5.03±0.22)%,与模型预测值基本一致,是传统热水浸提法的1.82倍;香菇柄多糖具有较强的Fe3+还原能力、总抗氧化能力、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且呈量效关系;闪式辅助热水浸提法所得多糖抗氧化活性强于传统热水浸提法。结论:闪式辅助热水浸提有利于香菇柄多糖提取,且能保持其抗氧化活性。

    • >研究进展
    • 糖基化肽的制备、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2023, 39(8):192-198,21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86

      摘要 (469) HTML (0) PDF 1.54 M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肽的结构和功能易受温度、pH值和离子强度改变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糖基团可与肽的氨基酸侧链基团形成共价键进而发生结构修饰,糖基化修饰能有效提高肽分子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文章综述了糖基化肽的制备方法与结构表征策略,重点阐述了糖基化肽生理活性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析了糖基化修饰肽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研究方向。

    • 花生致敏性评估方法及食品加工对其致敏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2023, 39(8):199-20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139

      摘要 (897) HTML (0) PDF 1.50 M (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生是“8大类”过敏原食物之一,因其诱发严重的临床症状及日益上升的发病率而受到广泛关注。文章概述了花生过敏原(Ara h 1-18)的结构特性、免疫特性及体内和体外评估方法,总结了不同食品加工对花生致敏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食品加工技术对消减花生致敏性的研究方向。

    • 油茶果机械化脱壳装置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3, 39(8):208-21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028

      摘要 (624) HTML (0) PDF 2.83 M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油茶果脱壳以人工为主,作业强度大、人力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机械化脱壳是油茶产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已有油茶果脱壳装置通用性差、破壳率低、籽仁破损率高,影响油茶机械化脱壳技术推广。通过对比现有油茶果脱壳方法,分析了各脱壳装置结构及工作原理,总结了其优缺点,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植物性食品原料水分含量检测研究进展

      2023, 39(8):218-22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63

      摘要 (556) HTML (0) PDF 2.37 M (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植物性食品原料水分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分析了水分含量检测装置、优缺点及应用,总结了水分含量检测在不同类型植物性食品原料中的应用,突出了热风干燥法、微波法、卡尔费休法、绝干氮气吹扫法、光谱技术以及成像技术的优势,并展望了植物性食品原料水分含量检测未来发展的方向。

    • >市场分析
    • 食药用菌液体发酵产品在食品领域应用进展

      2023, 39(8):227-233,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05

      摘要 (535) HTML (0) PDF 1.50 M (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药用菌中富含多种营养和活性成分,应用液体发酵技术可获得品质稳定、产量可控的功能性原料。文章总结了食药用菌液体发酵产品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以及食药用菌液体发酵产品在食品领域的相关规定,并对食药用菌液体发酵原料在食品领域推广应用、相关规定的完善和未来加工产品开发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刺五加在中国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2023, 39(8):234-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477

      摘要 (401) HTML (0) PDF 1.57 M (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刺五加在中国保健食品中的使用依据、应用现状,综述其保健功能相关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食品与机械》
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 一、 近日有不少作者反应我刊官网无法打开,是因为我刊网站正在升级,旧网站仍在百度搜索排名前列。请认准《食品与机械》唯一官方网址:http://www.ifoodmm.com/spyjx/home 唯一官方邮箱:foodmm@ifoodmm.com; 联系电话:0731-85258200,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