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交联剂和醚化剂添加量对改性蜡质玉米淀粉性质的影响

      2023, 39(6):1-5,4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844

      摘要 (488) HTML (0) PDF 1.69 M (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有效控制交联羟丙基淀粉制备过程中交联和醚化程度,改善产品性能。方法:以蜡质玉米淀粉(WCS)为原料,以三偏磷酸钠(STMP)为交联剂、环氧丙烷(PO)为醚化剂,在碱性条件下制备了复合变性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DP),重点考察了STMP和PO添加量对蜡质玉米淀粉Brabender黏度曲线、透明度、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通过前期条件探索和研究优化,获得了兼具热稳定性和易糊化特性、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较单一交联或醚化改性WCS改善的HDP,具体制备条件为:STMP添加量0.30 g/100 g,交联反应时间45 min,PO添加量6 mL/100 g,醚化反应时间90 min。结论:经交联和醚化后的淀粉性能相比原淀粉有了明显的改善,糊化温度降低,冻融稳定性提高,热稳定性和凝胶性均有所增强。

    • 高速剪切—反相细乳液法制备负载氯沙坦淀粉纳米粒

      2023, 39(6):6-11,1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15

      摘要 (387) HTML (0) PDF 4.49 M (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高速剪切—反相细乳液交联法制备负载氯沙坦淀粉纳米粒的可行性。方法:以氯沙坦为模型药物、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考察淀粉溶液浓度、三偏磷酸钠添加量、交联时间和剪切速率对淀粉纳米粒粒径和产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光学显微摄像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负载氯沙坦淀粉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纳米粒制备的最佳工艺为淀粉溶液浓度15%,三偏磷酸钠添加量25%,交联时间3 h,剪切速率5 000 r/min,该条件下制得的纳米粒粒度最小为755.2 nm,产率可达69.5%;光学显微摄像显示纳米粒形态圆整,颗粒饱满且均为球形;FTIR显示氯沙坦成功负载于淀粉纳米粒中;XRD显示纳米粒以无定形结构存在。结论:高速剪切耦合反相细乳液交联法可以制备出小粒径的载药淀粉纳米粒。

    • 抑制副溶血性弧菌的乳酸菌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3, 39(6):12-1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96

      摘要 (312) HTML (0) PDF 3.22 M (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丰富功能性乳酸菌资源库,寻找具有副溶血性弧菌拮抗能力的优良乳酸菌出发菌株。方法:采用牛津杯抑菌试验筛选具有广谱抑菌潜力的乳酸菌菌株,通过生长代谢性能、胃肠液耐受性能、耐盐性、抗生素敏感性、抑菌谱等指标探讨其生物学特性。结果:以副溶血性弧菌为指示菌,筛选得到6株乳酸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归类于类干酪乳酪杆菌、发酵黏液乳杆菌和植物乳植物杆菌。其中,类干酪乳酪杆菌A1抑菌活性最佳,24 h内菌落总数超过1×109 CFU/mL,发酵液pH值稳定在4.1左右,经人工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存活率为54.61%,再经人工模拟肠液处理8 h后,存活率仍可达45.46%,经10% NaCl胁迫处理24 h后,活菌总数>1×105 CFU/mL。同时,类干酪乳酪杆菌A1细菌素粗提物对13种致病菌呈良好抑菌活性,具有广谱抑菌潜力,且对8种常见抗生素未见耐药性。结论:筛选得到了能够抑制副溶血性弧菌且生物学特性优良的类干酪乳酪杆菌A1。

    • 自然发酵液中3株优势菌对鲜湿米粉食味品质的影响

      2023, 39(6):19-2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54

      摘要 (315) HTML (0) PDF 1.95 M (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拓宽发酵鲜湿米粉的菌种选择,开发不同菌株在鲜湿米粉(FRN)中的应用。方法:以糊化、质构、蒸煮拉伸、电子鼻、电子舌及感官评定为评价指标,以发酵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 FR-21)、东方醋酸杆菌(Acetobacter orientalis AO-21)、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I-Y2013)及空白样为影响因素,对不同菌株发酵的鲜湿米粉食味品质进行分析。结果:L. fermentum FR-21发酵改善了籼米粉的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等糊化指标,并且降低了FRN的质构黏性,提高其感官硬度及典型的酵香风味(气味4.0分)等;A. orientalis AO-21发酵的FRN蒸煮损失最低(1.63%)、质构硬度及咀嚼性高、后味相对较强,并且具有明显的酸性气味(气味3.7分);L. plantarum YI-Y2013发酵在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生值等糊化指标及质构黏性上与L. fermentum FR-21发酵相近(P<0.05),而L. plantarum YI-Y2013发酵的FRN具有最高的拉伸性(48.83±1.00),并且气味芳香、米香纯正(气味4.6分)。结论:3株不同菌株控制发酵可以使鲜湿米粉呈现出不同的食味品质,可以利用其发酵特点生产不同风味品质的米粉产品。

    • 燕麦粉添加量对马铃薯—燕麦复合面团特性的影响

      2023, 39(6):26-3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28

      摘要 (290) HTML (0) PDF 6.58 M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添加燕麦粉对马铃薯—燕麦复合面团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燕麦粉和马铃薯配比。方法:选取了5种不同比例的燕麦粉(15%,20%,25%,30%,35%),对燕麦—马铃薯复合面团的色差、微观结构、质构特性、流变特性、糊化特性进行测定,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随着燕麦粉添加量的增加,复合面团的颜色逐渐变红变暗;复合面团内部微观结构越来越紧密;硬度逐渐增加;动态频率扫描过程中不同添加量复合面团弹性模量、黏性模量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损耗因子先上升后下降。复合面团的起始糊化温度、峰值糊化温度、终止糊化温度先减小再增大。感官评定显示:燕麦粉添加量在20%~25%范围内,总体得分均比对其他添加量的复合面团要高,更易被消费者接受。结论:制备马铃薯—燕麦复合面团时,燕麦粉适宜添加量为20%~25%。

    • >安全与检测
    • 电子鼻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快速鉴别掺假茶籽油

      2023, 39(6):31-36,17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169

      摘要 (350) HTML (0) PDF 4.00 M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茶籽油掺假的快速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基于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差异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PCA) 和判别分析(DA)建立茶籽油掺假类型鉴别的定性模型;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建立了茶籽油掺假类型和掺假度鉴别的定量模型。结果:模型的R2均高达0.98,RMSEE均低于0.005,RMSECV均低于0.01,具有较高性能指标。通过外部验证,DA模型对不同掺假类型的茶油样品定性识别率高达100%,OPLS模型具有良好的准确性。结论:电子鼻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能够实现茶籽油掺假的快速、无损鉴定。

    • 基于电子舌和电子眼结合改进MobileNetv3的黄芪快速溯源检测

      2023, 39(6):37-4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009

      摘要 (397) HTML (0) PDF 13.85 M (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实现对不同产地黄芪的快速溯源检测。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舌和电子眼结合改进MobileNetv3网络的黄芪产地快速检测方法。采用电子舌和电子眼分别采集不同黄芪样本的一维指纹图谱信息和二维外观图像信息。利用格拉姆角场(Gramian angular field,GAF)将一维电子舌信号转换为二维图像信息,保留电子舌信号中时间序列相关特征,再将其与电子眼采集的图像信息进行数据融合,采用基于金字塔切分注意力机制(Pyramid split attention,PSA)改进的MobileNetv3模型实现对不同产地黄芪样本的分类识别。结果:相较于单独使用电子舌或者电子眼,该方法具有更高的识别准确率,其测试集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和F1-Score分别达到98.8%,98.8%,98.8%和0.99。改进的MobileNetv3网络分类准确率较原始模型提高了8%,参数量仅为原参数量的20%左右。结论:改进的MobileNetv3网络可以有效减少参数的计算量,提高不同产地黄芪识别的准确率。

    • QuEChERS-UPLC-MS/MS同时测定鸡肉中80种兽药残留

      2023, 39(6):48-54,8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11

      摘要 (105) HTML (0) PDF 2.38 M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同时测定鸡肉中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β-受体激动剂类、糖皮质激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病毒类药物、四环素类等在内的80种兽药的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1%甲酸乙腈水溶液提取,QuEChERS多兽药残留净化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80种兽药在特定质谱条件下响应性高,样品在质谱检测条件下检测灵敏,无杂峰干扰。80种药物质量浓度在5.0~100 μ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0种兽药的方法检出限均为1.0 μg/kg。样品中2.0,5.0,10.0 μg/kg加标浓度的平均回收率为62.2%~106.8%,相对标准偏差为2.07%~10.85%。结论:80种药物在样品中加标回收率均符合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标准要求,适用于鸡肉中80种兽药残留的筛查测定。

    • 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6种农药残留

      2023, 39(6):55-58,11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157

      摘要 (280) HTML (0) PDF 2.12 M (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基于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同时检测茶叶中烯虫乙酯、烯虫炔酯、格螨酯、氟除草醚、环螨酯、草枯醚6种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QuEChERS前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分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6种农药在0.025~2.000 mg/kg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检出限为0.000 6~0.007 2 mg/kg。在0.002 5,0.05,1.0 mg/kg 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中,回收率为84.3%~116.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7%~6.15%。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适用于茶叶中6种农药残留检测。

    • 茶鲜叶中3种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量测定的不确定度分析

      2023, 39(6):59-64,8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139

      摘要 (248) HTML (0) PDF 1.57 M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定气相色谱法测定茶鲜叶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量的不确定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测定过程中的不确定度来源,包括样品测定重复性、标准曲线拟合、添加回收率、标准溶液配制、样品称量和前处理、仪器测定等,并对其进行量化、合成与扩展。结果:在0.10 mg/kg添加水平下,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011,0.011,0.012 mg/kg,当置信概率为95%(k=2)时,测定结果可表示为:氯氰菊酯(0.093±0.011) mg/kg,氰戊菊酯(0.094±0.011) mg/kg,溴氰菊酯(0.098±0.012) mg/kg。结论:该方法主要不确定来源为标准溶液配制、标准曲线拟合及回收率,提示样品检测过程中需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57种有机污染物

      2023, 39(6):65-7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53

      摘要 (476) HTML (0) PDF 2.30 M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高通量测定食用植物油中57种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中的目标物通过乙腈—正己烷溶液提取,经分散固相萃取法与固相萃取净化法净化,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食用油中16种多环芳烃、17种邻苯二甲酸酯、8种有机氯和16种多氯联苯的含量。结果:所检测的目标物在0.001~0.1 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2>0.998),检出限为0.16~2.0 μg/kg,基质加标平均回收率为71.0%~119.5%,相对标准偏差≤12.6%(n=6)。采用此方法对24批市售的食用油进行检测,其中25种目标物在样品中有检出。结论:该方法高效、准确、高灵敏度,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与邻苯二甲酸酯在食用油中的监测有着重要意义。

    • 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

      2023, 39(6):75-8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078

      摘要 (281) HTML (0) PDF 1.63 M (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有效弥补传统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的缺陷。方法:针对GB 8538—2022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pcrL和16S rRNA基因的V3~V4区保守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该方法可以有效扩增常见标准储备菌株的16S rRNA基因,且对铜绿假单胞菌标准储备菌株的毒力基因pcrL的检测效果良好,观察到明显的“S”型扩增曲线,但对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无扩增曲线。当菌液浓度<10 CFU/mL时,pcrL基因仍有扩增曲线,其检测范围为10~107 CFU/mL,检测限为10 CFU/mL;不同菌液浓度下毒力基因pcrL的Ct平均值为18.0~38.6。对近3年湖南省14个县、市抽查检验(瓶)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样品进行进一步检测,符合率达到100%。结论:该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携带毒力因子pcrL检测的灵敏度较高;且操作简便、特异性强,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 基于Fe3O4@TiO2@Au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芦丁检测

      2023, 39(6):81-8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857

      摘要 (231) HTML (0) PDF 4.92 M (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一种新型的高灵敏度的电化学传感器对苦荞中的芦丁进行定量分析。方法:在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材料表面负载一层二氧化钛(TiO2)制备核壳结构的Fe3O4@TiO2纳米复合材料,在其表面负载纳米金(Au)制备了一种新型的Fe3O4@TiO2@Au纳米复合材料,并构建了电化学传感器对芦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纳米材料的电化学、芦丁的电化学表征、缓冲液pH、富集时间、富集电位等条件的优化确定传感器的最佳工作条件。结果:Fe3O4@TiO2@Au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导电性,可有效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芦丁浓度与其对应的氧化峰电流分别在0.02~20.00,20.00~200.00 μmol/L的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006 4 μmol/L,线性范围较宽、检出限较低,明显优于其他电化学传感器且制备的传感器重复性、稳定性较好,对常见共存物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结论:制备的传感器操作简单、成本低且纳米复合材料可回收再利用。

    •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优化路径

      2023, 39(6):88-91,10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03001

      摘要 (237) HTML (0) PDF 1.43 M (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以现行2021年《食品安全法》为基本法,以检验检疫部门为主要监管机构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但仍存在食品安全标准科学性偏低、监管部门管理和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缺乏高效的必要的协调等问题。提出从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科学的食品安全标准、加强监管部门的管理和技术能力建设、建立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食品安全通报协调机制等维度,对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法律监管进行优化与构建。

    • >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
    • 全自动炒菜机结构设计与试验

      2023, 39(6):92-9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818

      摘要 (294) HTML (0) PDF 12.16 M (2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针对现有炒菜机存在体积大、加热均匀性低等问题,设计一种采用电磁加热的全自动滚筒式炒菜机,减小设备体积并改善炒菜效果。方法:采用面向功能—结构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对炒菜机各模块机构进行设计;基于毕奥—萨伐尔定律,得到线圈在空间产生磁场与所通电流和距离的关系,并通过Ansys-Maxwell联合仿真,得到3种线圈排布方式下锅具表面磁场强度和温度分布曲线;采用Ansys软件,对滑轨机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到机构发生不当变形频率段;研制样机并与3种烹饪方式对比,验证样机炒菜效果。结果:与现有炒菜机相比加热均匀性有很大提升,结构设计和实际炒菜效果满足使用要求。结论:研究设计的全自动炒菜机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 基于ANSYS/CFX渐加速双螺杆设计及三维流场分析

      2023, 39(6):99-10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83

      摘要 (238) HTML (0) PDF 15.96 M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双螺杆挤出机的混合效率和工作性能。方法:设计了一种内嵌行星轮系和安装捏合块的新型双螺杆挤出机,并用SolidWorks建立三维模型,以有限体积法为基础,用ANSYS/CF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流道进行分析。获得其宏观压力图、速度矢量图、速度流线图并与传统双螺杆挤出机三维流场进行对比。结果:在行星轮系和捏合块的渐加速作用下,渐加速双螺杆挤出机的混合性能和工作效率要明显优于传统双螺杆,经计算渐加速型双螺杆比普通双螺杆提高20%~25%。结论:渐加速双螺杆在不断加速的过程中使得物料在机筒内停留的时间变短,从而提高产量且减少耗能,捏合块的加入更使得物料可以得到更好的剪切。

    • 基于机器视觉的杏鲍菇外观品质分级系统设计

      2023, 39(6):105-11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07

      摘要 (401) HTML (0) PDF 20.11 M (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将机器视觉技术引入到杏鲍菇的外观检测中。方法:提出一种双边滤波代替高斯滤波作为图像平滑滤波器,Ostu最大类间方差法代替固定双阈值分割的改进型Canny算子,并作为边缘检测算法。利用HALCON算子和颜色空间转换,完成杏鲍菇的长度、直径、弯曲度、均匀度、色泽及菇帽缺损特征要素提取。使用HALCON 18.05联合C#在VS 2017开发环境下完成视觉软件功能模块开发设计。结果:随机获取200根杏鲍菇,对算法处理准确度和视觉软件工作性能进行检测。杏鲍菇直径分级精度为83%,其余特征要素可达95%以上,装置整体各规格杏鲍菇分级精度达90%以上。结论:通过算法的改进和视觉软件的设计可以完成杏鲍菇的外观品质的分级。

    • 基于机器视觉的水果分级系统

      2023, 39(6):112-11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67

      摘要 (312) HTML (0) PDF 12.99 M (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目前水果分级检测方法效率低、误检率高等问题。方法:以苹果为分拣对象,设计一个基于机器视觉的水果分级系统。对实时采集得到的苹果图像进行预处理,使用改进的Canny边缘检测算法进行边缘提取,通过最小外接圆法拟合边缘坐标得到苹果的横切面半径。将采集到的RGB图像转换为HSI图像,根据H分量范围计算红色区域比例,判断苹果的色泽度。统计区域像素点个数,分别求取苹果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出苹果的圆形度。结合苹果果径长度、色泽度和圆形度3个特征值对苹果进行综合分级。结果:50个苹果样本试验结果表明,水果分级系统和人工分拣测量的果径误差范围在±1.5 mm以内,样本颜色特征与苹果实际外观相符,圆度值的大小与实际形状优劣相符。结论:该系统满足实际生产中对于苹果分级的需求,有助于实现苹果品级的准确识别。

    • >贮运与保鲜
    • 乙醇和茉莉酸甲酯熏蒸处理对方竹鲜笋贮藏品质的影响

      2023, 39(6):119-127,14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678

      摘要 (396) HTML (0) PDF 3.12 M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方竹鲜笋的采后贮藏保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00 μL/L无水乙醇、0.1 mmol/L MeJA熏蒸方竹鲜笋,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CK),测定方竹鲜笋贮藏期间[温度(1.0±0.3) ℃,相对湿度(90±5)%]的呼吸强度、硬度、褐变指数、可溶性蛋白质、PAL、POD、PPO、APX等指标,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方竹鲜笋贮藏期间的品质差异。结果:复合熏蒸处理可以降低贮藏期间方竹鲜笋硬度和褐变指数的上升,维持总黄酮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诱导APX、POD、PAL、PPO酶活性变化,延缓木质化、褐变。当贮藏时间为60 d时,复合熏蒸的主成分分析高于其他处理的。结论:复合熏蒸能够更好地维持方竹鲜笋贮藏期间的品质。

    • 杀菌处理对发酵红枣汁品质的影响

      2023, 39(6):128-133,14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67

      摘要 (509) HTML (0) PDF 1.80 M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杀菌方式对发酵红枣汁品质的影响。方法:红枣汁发酵前,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杀菌(CPS)和脉冲强光杀菌(PLS)对发酵前后红枣汁品质的影响,以高压杀菌(SA)红枣汁为对照。结果:采用CPS处理,红枣汁发酵前后总糖、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杀菌方式,发酵后红枣汁的总糖、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7 mg/L、1.64 mg/L和12.4%;采用SA处理,红枣汁发酵前后总酚含量均为最低,发酵后红枣汁的总酚含量仅为2.19 mg/L;采用PLS处理,红枣汁发酵前后的色差值变化最小。经CPS、PLS和SA处理后的红枣汁,接种植物乳杆菌发酵48 h后,其活菌数均>6.48 lg(CFU/mL),其中,PLS处理后植物乳杆菌活菌总数最高[6.63 lg (CFU/mL)]。结论:非热杀菌处理(特别是PLS)对发酵红枣汁的品质影响较小,可作为发酵红枣汁加工中的杀菌处理技术。

    • 干冰冻结对大黄鱼冻藏期间冰晶及品质的影响

      2023, 39(6):134-14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095

      摘要 (82) HTML (0) PDF 66.57 M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考察冻结方式及冻藏温度对大黄鱼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干冰冻结和-40 ℃空气冻结新鲜大黄鱼鱼片至中心温度-18 ℃,然后分别置于-40,-18 ℃冰柜贮藏。测定大黄鱼冻结后和冻藏过程中冻结曲线、冰晶形态、pH值、挥发性盐基氮、K值、Ca2+-ATP酶活性、总巯基、羰基、蛋白降解、质构特性等理化指标。结果:干冰冻结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为40 min,是-40 ℃空气冻结的1/6,干冰冻结鱼肉样品初始冰晶横截面积和当量直径分别为(96.12±1.61) μm2和(11.06±1.43) μm,显著低于空气冻结的鱼肉样品。结论:冻藏温度对鱼肉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要大于冻结温度,且冻藏温度越低,鱼肉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越低。干冰冻结后-40 ℃贮藏有利于保持大黄鱼的鲜度和品质稳定性。

    • 含水量对新疆鲜食核桃贮藏期黄曲霉生长及黄曲霉毒素M1积累的影响

      2023, 39(6):143-14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852

      摘要 (457) HTML (0) PDF 2.56 M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新疆鲜食核桃的贮藏安全性。方法:以新疆“新2”薄皮核桃为材料,无菌水接种为对照组,黄曲霉菌接种为试验组,将从自然霉变核桃上分离纯化出的黄曲霉菌人工接种至不同含水量(10%,15%,20%,25%,30%)的新疆薄皮鲜食核桃上,探究黄曲霉菌生长量及产毒变化情况。结果:最适宜黄曲霉菌生长繁殖并分泌黄曲霉毒素M1的核桃含水量为15%;随着核桃含水量的升高,黄曲霉菌生长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各含水量之间的生长量各不相同,且黄曲霉菌生长量与产生黄曲霉毒素M1的量成正比。结论:原料的含水量与黄曲霉菌生长量及产生黄曲霉毒素M1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 干燥方式对黑塌菜粉品质的影响

      2023, 39(6):149-154,16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01

      摘要 (311) HTML (0) PDF 6.76 M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如皋市特产富硒黑塌菜为原料,研究冰温真空干燥对黑塌菜粉品质的影响。方法:将新鲜黑塌菜预处理后,冰温真空干燥至含水率(5.0±0.5)%,并以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真空干燥为对照组,考察其理化指标。结果:冰温真空干燥维生素C含量为554.60 mg/100 g,保留率达83.96%,较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和冷冻真空干燥分别提高了43.11%,33.57%,1.6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酶活损失较小,纯度维持最好;总酚和总黄酮保留率分别为59.69%和60.58%,整体优于其他3组;微观结构方面,冰温真空干燥组菜粉粉末分布均匀,表面光滑平整、碎屑少;相较其他3组,冰温真空干燥组菜粉能够保持原有深绿色泽,复水性和溶解度相较于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有所提高。结论:冰温真空干燥对黑塌菜粉品质影响最小,营养品质最高。

    • 基于改进CNN的苹果缺陷检测方法研究

      2023, 39(6):155-16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19

      摘要 (322) HTML (0) PDF 7.54 M (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现有苹果缺陷检测方法存在的精度低、效率差等问题。方法:基于水果图像采集系统,提出一种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用于苹果表面缺陷检测;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代换原网络标准卷积,提高特征提取速度;引入Leaky ReLU激活函数代替ReLU激活函数,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引入全局平均池化替换全连接层,降低网络模型的计算量;并在每层卷积后加入批量归一化层,通过试验与常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其优越性。结果:与常规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苹果缺陷检测中具有较高的检测准确率和速度,且模型参数量少,准确率达99.60%,检测速度(每秒帧数)达526,模型参数量为389 072。结论:该苹果缺陷检测方法能有效降低模型参数和检测时间,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速度。

    • >营养与活性
    • 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脂多糖诱导抑郁模型大鼠的影响

      2023, 39(6):161-165,17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87

      摘要 (357) HTML (0) PDF 4.25 M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脂多糖(LPS)诱导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抗抑郁作用。方法:腹腔注射LPS建立大鼠抑郁模型,设置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不同剂量给药组,评价大鼠抑郁样行为,检测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BDNF和5-HT含量,观察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TLR/NL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抑郁模型组相比,羟基红花黄色素A各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及糖水偏好率增加,悬尾和游泳不动时间减少(P<0.01);血清BDNF、5-HT水平升高,TNF-α、IL-1β及IL-6水平下降(P<0.01);海马组织TLR2、NLRP1、NLRP3、ASC、TLR4和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改善LPS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NLR信号通路有关。

    • 芝麻酚对小鼠银屑病样炎症的抑制作用

      2023, 39(6):166-17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244

      摘要 (427) HTML (0) PDF 8.33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芝麻酚对银屑病所致皮肤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背部连续7 d涂抹5%咪喹莫特(IMQ)乳膏构建银屑病模型,建模前1周至结束使用芝麻酚皮肤表面涂抹干预,探究芝麻酚对皮肤的保护作用;观察及测定各组小鼠背部厚度、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脾脏指数、病理组织切片、皮肤组织中细胞因子[白介素(IL)-17、IL-23、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等炎症因子及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XCL1)和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及血清中炎症因子(IL-17、TNF-α),分析芝麻酚抑制小鼠银屑病样炎症的作用。结果: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了典型银屑病的皮损表现及病理特征,涂抹3%的芝麻酚可以减轻皮肤损伤和表皮增生情况,降低脾脏指数,显著降低皮肤组织及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结论:芝麻酚可以明显改善银屑病模型小鼠的皮肤损伤,降低其病理特征并下调机体炎症状态。

    • 基于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法优选人参—酸枣仁抗氧化活性最佳配比

      2023, 39(6):173-17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805

      摘要 (124) HTML (0) PDF 1.45 M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开发以人参—酸枣仁为原料的相关保健品。方法:应用HPLC、紫外分光光度计对人参、酸枣仁不同配伍比例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应用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析样品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同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以熵权法所得权重为分辨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最佳配伍比例。结果:人参—酸枣仁不同配比的样品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酚酸、酸枣仁皂苷A、斯皮诺素含量呈显著相关关系;m人参m酸枣仁为1∶1的样品的总酚酸、酸枣仁皂苷A、斯皮诺素含量高于其他配比的,且其抗氧化活性强于其他配比的,说明抗氧化活性的药效物质基础是总酚酸、酸枣仁皂苷A、斯皮诺素。结论:人参—酸枣仁抗氧化活性最佳配比(m人参m酸枣仁)为1∶1。

    • >开发应用
    • 低致敏蛋白Ara h 1复合益生菌发酵花生乳制备工艺优化

      2023, 39(6):180-185,19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24

      摘要 (271) HTML (0) PDF 6.62 M (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制低致敏复合乳酸菌发酵花生乳。方法:利用试剂盒测定不同品种花生中的粗蛋白含量及Ara h 1含量,选取Ara h 1含量最低的花生品种制作发酵乳;以接菌量、接菌种类、发酵时间及糖添加量为考察因素,Ara h 1含量为测定结果,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致敏蛋白Ara h 1含量下降最多的发酵花生乳制备工艺;制作复合益生菌发酵花生乳,并对产品的口感、组织状态和风味进行感官评价。结果:当接菌量为4%、接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4 h、糖添加量为6%时,发酵花生乳中的主要过敏原Ara h 1减少70%,含量为48 μg/g,且感官评分达到80分。结论:经工艺优化获得了致敏蛋白Ara h 1含量低,凝乳效果好,口味怡人的复合益生菌发酵花生制品。

    • 基于质构特性对复合虾糜凝胶性能的优化

      2023, 39(6):186-19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17

      摘要 (240) HTML (0) PDF 8.10 M (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促进南极磷虾的精深加工,丰富虾糜制品的种类。方法:以南极磷虾肉与南美白对虾肉为主要原料,添加蜡质玉米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蛋清粉、大豆分离蛋白、谷氨酰胺转氨酶等辅料,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得出虾丸的最佳制作配比。结果:虾丸的最佳制作配比:蜡质玉米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添加量为6.00%,蛋清粉添加量为5.00%,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为5.00%,谷氨酰胺转氨酶添加量为0.50%,魔芋胶添加量为0.20%。结论:采用二段式加热的方式制作复合虾糜凝胶,通过添加外源添加剂,在改良复合虾糜凝胶质构特性的同时可以保证营养价值。

    • 湿法加工关键环节对咖啡品质的影响

      2023, 39(6):195-200,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14

      摘要 (465) HTML (0) PDF 1.51 M (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优化咖啡湿法加工工艺。方法:探究果胶酶添加量、温度及咖啡干燥方式对咖啡豆风味前体物质、滋味呈味物质含量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获得质量排序并开展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不同果胶酶添加量、温度及晒干、烘干处理样品的蛋白质、粗脂肪、咖啡酸、咖啡因、绿原酸含量及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2%果胶酶+27 ℃+晒干处理组咖啡质量排序第一,其生豆中蛋白质含量为14.04%,粗脂肪含量为9.05%,熟豆中咖啡酸含量为1.05 mg/g,咖啡因含量为1.41%,绿原酸含量为13.89 mg/g,主要挥发性物质酯类、酸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40.87,7.62 μg/g。结论:2%果胶酶+27 ℃+晒干处理得到的咖啡综合品质最佳。

    • 青李薄荷酒发酵工艺优化及风味成分分析

      2023, 39(6):201-20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841

      摘要 (251) HTML (0) PDF 5.31 M (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丰富果酒品类,多样化感官层次,以青李和薄荷为主要原料发酵制作复合果酒。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响应面试验分析薄荷添加量、初始糖度、初始pH值、发酵温度对青李薄荷酒酒精度和品质的影响,优化发酵工艺,并对其感官、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青李薄荷酒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薄荷添加量18%、初始糖度24%、初始pH值3.9、发酵温度21 ℃,采用此工艺发酵得到的青李薄荷酒的酒精度为10.8%,感官评分为84分。残糖为3.6 g/L,总酸为5.15 g/L,干浸出物为24.6 g/L。青李薄荷酒中共检测出16种主要香气成分,约占总香气成分的81.48%,其中主要呈香特征化合物为具有清凉香气和留兰香风味的(+)-二氢香芹酮。结论:采用此工艺生产的青李薄荷果酒符合果酒的标准要求。

    • >研究进展
    • 益生菌发酵乳辅助调节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

      2023, 39(6):210-218,22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80013

      摘要 (305) HTML (0) PDF 6.62 M (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益生菌发酵乳是益生菌的重要载体,可通过改善宿主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促进有益成分代谢增强发酵乳的营养健康属性。文章阐述了益生菌发酵乳在改善肠道功能、调节机体免疫、辅助治疗代谢性疾病、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的辅助功效,并对益生菌发酵乳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农产品射频杀菌钝酶技术研究进展

      2023, 39(6):219-22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072

      摘要 (267) HTML (0) PDF 1.56 M (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产品中通常含有大量的腐败菌和内源酶,这些腐败菌和内源酶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不良的影响。射频是一种介电加热技术,其加热速度快、效率高,能有效地灭活农产品中的微生物和内源酶而且对农产品的品质(如色泽、质地以及营养成分等)影响较小。文章综述了射频杀菌钝酶技术的作用机制以及近年来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进展,指出了射频杀菌钝酶技术的不足及解决方案,并对射频杀菌钝酶技术未来在农产品和食品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 茶褐素理化性质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2023, 39(6):227-233,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11

      摘要 (363) HTML (0) PDF 3.79 M (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茶褐素是一类水溶性非透析性高聚合的褐色物质,主要组分为多酚类、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等,与发酵茶的色泽、功能活性密切相关。由于形成机制的复杂性,其化学结构尚不明确。文章就茶褐素结构特性、形成机制、提取及检测方法、功能活性等进行了阐述,并展望了其未来研究方向。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食品分析方面的应用进展

      2023, 39(6):234-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87

      摘要 (322) HTML (0) PDF 1.49 M (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综合了气相色谱高效快速和质谱精准鉴别的优势。近些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发展迅速,在食品中挥发性组分的分离分析方面应用广泛。研究综述了气质联用技术在食品分析方面的应用进展,介绍了气相色谱的分离机理,气相色谱柱类别以及检测器分类;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食品营养、食品安全和食品溯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食品与机械》
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 一、 近日有不少作者反应我刊官网无法打开,是因为我刊网站正在升级,旧网站仍在百度搜索排名前列。请认准《食品与机械》唯一官方网址:http://www.ifoodmm.com/spyjx/home 唯一官方邮箱:foodmm@ifoodmm.com; 联系电话:0731-85258200,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