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39(3):1-1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082
摘要:目的:了解传统鲊鱼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演替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传统微生物计数、高通量测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探究传统鲊鱼固态发酵过程中(0~180 d)微生物菌消长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变化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传统微生物计数和高通量测序两种方法得出葡萄球菌、乳酸菌类是传统发酵鲊鱼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优势细菌属。在发酵0~180 d的样品中共检出挥发性化合物69种,主要包括酸类、醇类、醛类、酮类、含N化合物、含苯化合物、芳香烷烃化合物、酯类,其种类和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变化而变化。相关性分析发现,葡萄球菌与含N化合物类呈正相关,与醇类化合物负相关;乳酸菌与壬酸、1-辛烯-3-醇、壬醛、肉豆蔻醛、2,4-二甲基苯乙烯、癸烯、己酸乙酯显著正相关(0.01<P<0.05),与庚酸、3-甲基丁酸、2,3-丁二醇、2,6-二叔丁基对甲酚、胡椒烯、肉豆蔻乙酯显著负相关;柠檬酸杆菌、特布尔氏菌属、嗜冷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海洋螺菌目、黄杆菌目等微生物虽然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相对丰度不高,但与风味物质形成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微生物群落与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2023, 39(3):11-16,2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559
摘要:目的:开发一种新型的紫米粉圆并评价其品质。方法:探究m紫米粉∶m木薯淀粉对粉圆吸水率、蒸煮特性、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等指标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紫米粉圆质构特性与感官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当m紫米粉∶m木薯淀粉为1∶8时,紫米粉圆吸水率为154.71%,蒸煮损失为16.45%,常温和冰饮条件下,感官评分分别为84.6,79.0分。对不同紫米粉添加量的粉圆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035%。以紫米粉圆的感官指标为因变量,质构指标为自变量,建立了紫米粉圆感官特性的5个预测模型,说明感官指标受质构指标中弹性、硬度、咀嚼性和黏结性的影响。结论:紫米粉圆的质构特性与感官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023, 39(3):17-2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589
摘要:目的:提高粳米淀粉的高值化利用和粳米分层淀粉的综合应用。方法:分别采用碱法和酶法提取粳米淀粉,对离心后3层淀粉的基础成分、溶解度、膨润力和糊化特性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并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分析其结构特性。结果:碱法和酶法提取的各层淀粉的淀粉含量为91%~99%,其中中层淀粉的相对比例最高,碱法和酶法提取的中层淀粉的淀粉含量高于上层和下层,而上层和下层淀粉的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高于中层淀粉的。碱法和酶法提取的各层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润力均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且碱法和酶法提取的上层和下层淀粉的热稳定性优于中层淀粉的。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碱法和酶法提取的各层淀粉颗粒均较为完整,酶法提取的各层淀粉颗粒分布相对稀疏;红外光谱图中,碱法和酶法提取的各层淀粉具有相似的主要特征吸收峰,中层淀粉的短程有序性高于上层和下层淀粉。结论:可进一步开发利用粳米上层和下层淀粉,提高粳米资源的综合利用。
孙九喆,童治军,李 萌,杨宗灿,徐永明,陈 丹,王旭东,杨金初,张 轲
2023, 39(3):23-2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03001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矿质元素指纹分析技术进行烟叶产区判别的可行性,筛选出可判别烟叶产区的有效指标,构建烟叶产区判别模型。方法: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11个产地烟叶20种矿质元素含量,并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16种元素含量在产地间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得到6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89%;应用逐步判别筛选出K、Mn、Se及Ba 4种元素指标,建立了西南烟区和长江中上游烟区的烟叶产区判别模型,该模型可对烟叶产区进行准确判别。结论:不同产地烟叶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显著,K、Mn、Se及Ba 4种元素是烟叶产区判别的重要指标,矿质元素指纹分析技术可用于烟叶产区判别。
2023, 39(3):29-33.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393
摘要:目的:结合离子色谱法的优势,对国标方法蒸馏前处理进行改进,建立一种快速测定干红葡萄酒中亚硫酸盐的微提取—离子色谱准确定量的检测方法。方法:样品通过微提取装置释放出二氧化硫,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亚硫酸根,再将其氧化为硫酸根,经0.45 μm滤膜过滤除杂后,用离子色谱仪进行测定。结果:亚硫酸根离子质量浓度为1.0~50 mg/L亚硫酸根浓度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 9,检出限为0.24 mg/L。添加不同水平硫酸盐加标回收率平均值为95.2%~9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6.84%~8.65%。结论:该方法的前处理操作简单、快速,杂质干扰明显减少,适合批量样品的检测。
2023, 39(3):34-37,10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657
摘要:目的:实现烤肉制品中苯并[a]芘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中红外光谱模型的苯并[a]芘含量检测方法,利用中红外光谱采集了120个烤肉样品的原始光谱,采用标准正态变量转换法、多元散射校正、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对原始光谱进行预处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光谱的预处理效果,以8∶2的比例将原始光谱数据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建立了烤肉制品评价模型。结果:基于中红外光谱数据建立的模型的训练集决定系数、验证集决定系数、训练集均方根误差以及验证集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995 1、0.995 7、0.164 4 μg/kg和0.116 3 μg/kg,训练集样本经过建模后,其残差较小,最大值为0.406,总残差和趋于零。结论:该模型的预测能力强,准确度高,能够较好反映实际的烤肉中苯并[a]芘的含量,可以实现烤肉制品的无损快速检测,在烤肉制品行业中有实际应用价值。
2023, 39(3):38-43,22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676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新鲜食用菌中的24种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样品匀浆后,加入水、乙腈、盐,水平振摇提取,高速离心后去上清液氮气浓缩,乙酸乙酯定容,GC-MS/MS测定。使用电子轰击离子源(EI)进行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目标物碎片进行采集,内标法定量分析。结果:24种农药的内标曲线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在0.998 6以上,方法检出限(LOD)为2.0~3.0 μg/kg,方法定量限(LOQ)为5.0~10.0 μg/kg。在1,2,5倍定量限加标水平下,24种农药加标回收率为76.4%~101.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9%~8.98%。结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回收率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适用于新鲜食用菌中24种农药残留的测定。
2023, 39(3):44-48,6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143
摘要:目的:建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小分子肽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分别采用凯氏定氮法、重量法、离子交换色谱等方法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总蛋白、高分子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通过计算求得小分子蛋白肽含量。结果:高分子蛋白检测精密度RSD (n=6)为0.74%;17种氨基酸回收率为91.0%~103.2%,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为0.6%~2.5%;小分子蛋白肽添加回收率为95.2%~98.2%。结论:所建方法精密度和回收率良好,可用于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小分子肽含量的测定。
2023, 39(3):49-54,12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663
摘要:目的:对采用抑制电导离子色谱法测定奶酪中硫氰酸根含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方法:用抑制电导离子色谱法对奶酪中硫氰酸根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了试验过程中所引入不确定度的来源,通过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合成不确定度。结果:硫氰酸根的测定结果为(10.2±0.56) mg/kg,k=2,p=95%。结论: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度主要来自测试供试液中硫氰酸根浓度,样品回收率和重复性试验次之。
2023, 39(3):55-60,23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20
摘要:目的:快速检测食品中噻菌灵残留量。方法:通过紫外光谱法筛选邻氨基苯酚和邻苯二胺作为复合功能单体,采用电化学分析法研究了聚合条件、洗脱条件,对传感器性能进行了评价,建立了食品中噻菌灵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结果:在最佳条件下,该印迹传感器对噻菌灵及其结构类似物具有特异吸附性能,且对噻菌灵的选择性最强;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在1×10-8~1×10-4 mol/L,检出限为3.3×10-9 mol/L,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8.16%~100.73%,相对标准偏差(RSD)≤2.63%。结论:该传感器具有优异的印迹效应以及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与稳定性,可用于食品中噻菌灵残留的快速检测。
2023, 39(3):61-6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58
摘要:法国食品安全标识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专门的管理组织、多元化的使用客体和多样化的标识类型,其文本特色体现为建立多元化的制度规范体系、重视建构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协力机制,以及关注特殊食品安全标识的规范化建设。对此,可以从完善以《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为基础的多元食品标识规范体系,构建以超市和农产品市场为核心的自律管理规范体系,增设特殊食品安全的专门标识规范制度机制等维度,优化与构建中国食品安全标识制度。
2023, 39(3):66-71,17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59
摘要:目的:探究熔体输送段正向螺纹元件间的不同组合对反向螺纹元件的熔体输送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改变导程构建两种不同模型,使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三维模型,使用Polyflow软件对两种模型在熔体输送段的挤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导程下螺纹元件的螺槽宽度及螺棱厚度对流场的影响及不同转速下流场的变化,通过实验验证转速对物料混合效果的影响。结果:所构建的模型均可使熔体通过反向螺纹元件;在相同螺杆转速下,由大导程螺纹元件构建的模型一建压能力和输送能力强于由小导程构建的模型二;模型一在分散混合能力上优于模型二,在分布混合能力上弱于模型二;在两端压差相同的情况下,增加转速可以提高物料的分散混合效果。结论:在聚乳酸改进加工过程中采用模型一且提高螺杆转速可进一步破碎物料,提高挤出物的质量。
2023, 39(3):72-7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58
摘要:目的:探究聚乳酸在四螺杆挤出机不同螺杆排列方式下的流道分布规律。方法:运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分别建立一字型螺杆排列方式、四方型螺杆排列方式和环绕型螺杆排列方式下的螺杆模型与对应的流体区域模型,通过仿真软件Polyflow进行数值模拟。结果:一字型与环绕型的螺杆排列方式与四方型排列相比有更好的建压能力与分布混合能力,四方型排列对聚乳酸的输送能力较弱。结论:一字型螺杆排列方式的四螺杆挤出机对加工聚乳酸有较好的效果。
2023, 39(3):78-84,14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057
摘要:目的:提高缢蛏壳肉分离效率。方法:采用参数法对振动筛分装置主要参数进行设计,以连云港双头蛏为试验对象,以振动频率、振幅、筛面倾角为试验因素,以筛分效率和肉中带壳比率为主控目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利用Design-Expert 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建立频率、振幅、筛面倾角与筛分效率和肉中带壳比率相匹配的回归模型。采用响应面优化分析法,得到了缢蛏壳肉分离筛分装置的最佳工作参数匹配。结果:当出料比率控制为1.2 kg/s、开壳比率控制为97%,振动频率设定为21.6 Hz、振幅设定为3.6 mm、筛面倾角度设定为9°时,缢蛏筛分效率为97.60%,肉中带壳比率为4.52%。结论:所设计的缢蛏振动筛分装置筛分效率高、适应性好,可满足初步加工要求。
2023, 39(3):85-9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150
摘要:目的:解决白酒入窖温度控制不精确的问题。方法:基于嵌入式平台构建了用于窖池参数集结的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通过NB-IOT与云平台实现窖池环境数据的传输、存储与显示,以酒醅表面温度为控制对象,运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实时优化输出参数Kp,Ki,Kd,实现窖池温度的精准控制。最后验证温度控制系统的性能。结果:模糊PID控制算法测定温度与设定温度最大偏差为0.25 ℃,超调量为1.6%,通过人工测量数据与监控系统采集数据对比误差在5%以内。结论:采用模糊PID控制策略可快速准确地控制入窖温度。
2023, 39(3):91-95,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522
摘要:目的:降低自动化芒果分级检测设备的制造成本。方法:对比了3种常用的目标检测算法在芒果缺陷检测中的效果,并以轻量化、移动设备可移植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的轻量化芒果果面缺陷检测算法。结果:试验算法在满足芒果表面缺陷检测要求的前提下,相较于原算法可使参数量减少45.9%,浮点运算次数减少46.7%,权重文件大小减小45.2%。结论:试验算法有效降低了对部署设备的性能需求,在降低芒果分级检测设备的制作成本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2023, 39(3):96-10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41
摘要:目的:降低槟榔分类对人工的需求,同时提升槟榔分类的准确度和缩小分类模型。方法:以扩充Xception的输入层作为特征提取骨干网络;在特征提取网络后加入双路压缩激励模块;使用ELU激活函数代替ReLU;使用数据增强扩充槟榔的数量,将数据集以9∶3∶1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用于训练改进Xception模型。结果:使用改进的Xception对测试集1 100张槟榔图像分类时达到了99.182%的分类准确度,同时模型大小仅有15.7 MB。结论:改进后的模型能够满足对槟榔分类的准确度和模型大小的要求。
2023, 39(3):103-107,113.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51
摘要:以传统节日食品包装设计的展示性设计研究为切入点,在文化自信的语境之下探讨其展示特质与体现方式。通过对传统节日与食品包装的展示性的概念进行阐释,归纳出传统节日食品包装设计展示性的特质,最后结合实际设计案例,探索包装展示性的设计体现方式。传统节日食品包装需顺应新时代社会的审美趋势及消费的发展趋势,其展示性设计的特征可从叙事性、场景性、互动性三点出发,在展示过程中需思考包装的主题要素、叙事方式和设计策略,强调包装开启使用时场景的气氛渲染和烘托,注重消费者在开启包装过程中,对包装的视觉、触觉以及增强现实技术的互动体验,并能使消费者从包装取出产品的过程中,逐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和习俗,增强文化自信力。
2023, 39(3):108-113.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3.60018
摘要: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坦洋工夫红茶”的包装设计为核心内容,采用案例研究与数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解读和提炼坦洋村的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将坦洋村地域地理文化因素融入设计中,以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影响力。
2023, 39(3):114-12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48
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多酚氧化酶抑制剂对南美白对虾的保鲜效果。方法:通过紫外和红外光谱表征合成的多酚氧化酶抑制剂H8[P2Mo17Ni(OH2)O61](P2Mo17Ni),研究其对蘑菇多酚氧化酶(PPO) 相对酶活的影响及抑制机制和抑制类型;再测定经P2Mo17Ni处理后的南美白对虾在贮藏过程中的感官评分、色差(L*)值、总色差(ΔE)值、菌落总数、酸碱度(pH)值和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的变化情况,评价P2Mo17Ni在南美白对虾保鲜上的作用。结果:P2Mo17Ni对体外蘑菇PPO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为(0.377±0.004) mmol/L,且对PPO的抑制模式为竞争型可逆抑制,抑制常数KI为0.185 mmol/L。在4 ℃冷藏条件下,与空白组相比,P2Mo17Ni 处理能延缓对虾感官评分的下降和L*值、ΔE值的增加,抑制效果显著;且能显著延缓菌落总数、pH值和TVB-N值的增加,货架期可延长4~5 d。结论:P2Mo17Ni对南美白对虾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2023, 39(3):122-12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53
摘要:目的:探究低频电场辅助冰温保鲜提高虾肉品质的可行性。方法:在冰温基础上施加低频电场(LFEF+冰温)保鲜对虾,监测贮藏期间对虾的丙二醛含量、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pH值、剪切力、色差和蛋白质分子量变化规律,并与常规冰温保鲜作对照。结果:相对于常规冰温保鲜处理,LFEF+冰温保鲜处理对虾肉的丙二醛含量、盐溶性蛋白含量、pH值、剪切力、色泽无显著影响,但贮藏3 d后,低频电场辅助冰温保鲜可显著抑制虾肉Ca2+-ATPase活性的下降,其中贮藏第15天时LFEF+冰温处理组的Ca2+-ATPase活性是常规冰温保鲜处理组的2.20倍。此外,低频电场辅助冰温保鲜可明显抑制肌球蛋白重链、肌动蛋白和原肌球蛋白条带密度的下降。结论:与常规冰温保鲜相比,低频电场冰温保鲜处理可显著抑制Ca2+-ATPase活性下降和蛋白质降解,维持蛋白质结构和性质的稳定,减缓虾肉品质劣变。
2023, 39(3):128-13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578
摘要:目的:优化红枣片干燥工艺,改善产品品质。方法:以红枣片为研究对象,研究转换含水率、红外温度和切片厚度与干燥时间和干燥速率的相关关系,计算红枣片在FD-IRD中水分有效扩散系数随转换含水率、红外温度和切片厚度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试验数据计算红枣片FD-IRD的干燥活化能。结果:转换含水率越低,红外干燥时间越短,但过低的转换含水率,会使冷冻干燥时间大幅延长;适当提高红外干燥温度有利于提高水分有效扩散系数;红枣片越薄干燥速率越大,减小切片厚度能够提高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利于缩短干燥时间;前后两段均为降速干燥过程,通过费克第二定律求解得到不同干燥条件下的冷冻干燥和红外干燥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3.39×10-9~9.47×10-9,3.34×10-9~2.01×10-8 m2/s;通过阿尼乌斯公式计算出红外干燥阶段干燥活化能为59.03 kJ/mol。结论:在转换含水率30%,红外温度60 ℃,切片厚度6 mm的条件下,冷冻—红外组合干燥技术所用干燥时间短、效率高。
2023, 39(3):136-14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1128
摘要:目的:改善鲜切香菇的保鲜效果。方法:以火龙果皮和乙二胺为原料合成碳量子点,并表征其稳定性和毒性。以鲜切香菇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0.0,1.5,3.0,4.5 mL/100 mL 的碳量子点—壳聚糖涂膜液(N-CDs/CH)进行保鲜处理后4 ℃贮藏10 d,其间每24 h测定其失重率、色差、可溶性固形物和多酚氧化酶等指标,以评价复合膜的保鲜效果。结果:合成的碳量子点荧光稳定性良好,外表面含有羟基、氨基等官能团,且无细胞毒性,具备典型碳量子点的特征。贮藏第10天,经4.5 mL/100 mL 碳量子点—壳聚糖涂膜液处理的失重率为3.31%,色度为10.3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4%,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为104.65 U/(kg·s),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空白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结论:采用4.5 mL/100 mL 的碳量子点—壳聚糖涂膜液处理可以有效抑制鲜切香菇的水分流失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改善香菇色泽,提升保鲜效果。
2023, 39(3):142-14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489
摘要:目的:提高鹰嘴豆的附加值。方法:进行小鼠负重游泳试验,测定免疫活性,分析疲劳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负重游泳试验中,鹰嘴豆多肽喂养组小鼠游泳时间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鹰嘴豆多肽极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液中尿素氮和血乳酸水平,极显著提高了肝糖原、肌糖原和胰岛素含量(P<0.01)。鹰嘴豆多肽还可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此外,补充鹰嘴豆多肽可以通过增加小鼠的吞噬细胞活性、刺激sIgA分泌和减少促炎细胞因子来提高免疫力。结论:鹰嘴豆多肽对小鼠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
2023, 39(3):147-15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18
摘要:目的:观察薜荔藤水提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向大鼠气管内注射脂多糖和烟熏方法建立COPD模型。依次对大鼠进行肺功能测试;采用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对腹主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各项指标符合COPD病理表现。造模组动物存在明显的气流阻塞,而薜荔藤水提物高剂量组能显著提高用力呼吸容积(FVC)、第0.3 s用力呼吸容积(Fev0.3)、峰流速(PEF)、第0.3 s用力呼吸容积与用力呼吸容积的百分比(Fev0.3/FVC)等水平(P<0.01),与阳性药物(氨茶碱)组表现的结果相似。造模大鼠肺部存在O2和CO2交换异常;同时,高剂量薜荔藤水提物能显著改善COPD大鼠肺通气功能,效果优于阳性药物。薜荔藤水提物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能显著降低白细胞数目(P<0.05)。高剂量薜荔藤水提物可显著改善TNF-α、IL-8、IL-1、弹性蛋白酶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各项炎症因子水平(P<0.05),而阳性药物组仅对血小板活化因子影响显著(P<0.01)。高剂量薜荔藤水提物可减轻造模引起的肺部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和腺体增生、肺泡扩张和平滑肌增厚等病理情况。结论:高剂量薜荔藤水提物预防性给药可改善COPD大鼠的肺功能障碍和炎症水平。
2023, 39(3):153-16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52
摘要:目的:提高鲣鱼加工副产物利用率,开发具有降尿酸活性的食品基料。方法:通过响应面分析酶解过程中酶的种类及添加量、pH值、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抑制肽固含量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胰蛋白酶为最佳水解鲣鱼背腹肉的蛋白酶,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4%,pH 8.0,酶解温度55 ℃,酶解时间5 h,料液比1∶3 (g/mL)。该条件下制备的XOD抑制肽固含量为7.96%,XOD抑制率为43.941%,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清除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ED50分别为6.0,10.0 mg/mL。结论:鲣鱼背腹肉有潜力用于制备XOD抑制肽,在抗氧化应激以及预防高尿酸血症方面可作为膳食功能因子切入。
2023, 39(3):161-16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621
摘要:目的:提高海藻碘制备效率、降低成本。方法:研究在海带浸提工段加入超声波辅助技术。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了超声波辅助提取海藻碘的工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终产品中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超声辅助浸提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125 W、超声时间130 min、超声温度57 ℃,该工艺条件下海藻碘的提取率为39.85%,是不使用超声辅助工艺的1.6倍。制备的海藻碘产品含有11种氨基酸,包括2种必需氨基酸,2种鲜味氨基酸,同时还检测出了二碘酪氨酸。结论:超声辅助技术可以提高海藻碘的生产效率。
2023, 39(3):167-17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568
摘要:目的:寻找配制酒品质最佳的苦荞品种。方法:考察以3种不同苦荞浸泡出的酒(A、B、C)中的总黄酮、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含量,抗氧化特性,色差以及透光率,探究不同品种苦荞对酒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苦荞B的总黄酮、总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均为最佳。色差值表明总黄酮、总酚含量与酒样颜色有一定的显著相关性。浸泡40 d的B1样品中共有49种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为79.488%,其中酯类16种(相对含量为49.916%),是主要挥发性物质。结论:品种对酒品质影响很大,酒中总黄酮、总酚含量与酒样颜色有一定的显著相关性,浸泡苦荞酒宜选择黑苦荞B。
2023, 39(3):175-18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92
摘要:目的:综合利用云产滇红玫瑰花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方法:以玫瑰花精油得率为判别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玫瑰花精油的提取工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不同精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并评价不同玫瑰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超临界CO2萃取玫瑰花精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玫瑰花粉末颗粒40目,萃取压力25.5 MPa、萃取温度45.5 ℃、萃取时间123 min,CO2流量20 L/h,该工艺条件下玫瑰花精油得率为1.185%;不同产地滇红玫瑰精油中共鉴定出74种挥发性成分,安宁产的滇红玫瑰花精油挥发性物质总量最高;不同产地滇红玫瑰花精油均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但不同产地的抗氧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超临界CO2萃取的滇红玫瑰花精油品质较好,可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应用。
2023, 39(3):183-187,23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295
摘要:目的:研究制备姬松茸抗氧化酶解液的工艺条件,并分析酶解液的营养成分。方法:将木瓜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按m木瓜蛋白酶∶m纤维素酶∶m果胶酶为3∶4∶4制备复合酶,酶解姬松茸子实体;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姬松茸酶解工艺。结果:复合酶水解姬松茸的最佳工艺为复合酶添加量0.5%,酶解pH 6.2,酶解温度49 ℃,酶解时间147 min,该条件下,当姬松茸酶解液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9.15%,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活性。酶解液中蛋白质含量为(1 013.83±25.11) mg/100 mL,粗脂肪含量为(150.17±1.21) mg/100 mL,总糖含量为(721.41±8.74) mg/100 mL,多糖含量为(138.83±1.66) mg/100 mL,游离氨基酸含量为(800.94±12.36)mg/100 mL,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22%。结论:采用复合酶法制备的姬松茸酶解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可开发为功能性食品。
2023, 39(3):188-193,21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49
摘要:目的:优化水酶法提取樱桃籽油工艺,提高樱桃籽利用率。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混料设计对混合酶的混合比例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再对樱桃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结果:混合酶法提取樱桃籽油的最优酶解条件为:混合酶(m维素酶∶m果胶酶∶m酸性蛋白酶为0.67∶0.10∶0.23)添加量2.0%,液料比(V蒸馏水∶m樱桃籽粉)10∶1 (mL/g),酶解温度45 ℃,pH 4.0,酶解4.0 h,樱桃籽油回收率达到93.18%,实际提取率为28.66%。所得樱桃籽油符合食用油安全标准。结论:混料设计辅助水酶法提取樱桃籽油的工艺具有可行性。
2023, 39(3):194-20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524
摘要:目的:解决鲭鱼利用率低,鱼签口味单一的问题。方法:以冷冻鲭鱼、淀粉和淮山粉为试材,通过测定鱼签的比容、脆性、硬度、色泽、脂肪及产品丙烯酰胺含量,研究老化时间、油炸时间、油炸温度和淮山粉添加量对鱼签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鱼签的比容逐渐增大,当老化时间为48 h时比容最大为4.14 mL/g;而硬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当老化时间为48,60 h时,硬度分别为382.8,371.5 N;脆性随老化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当老化时间>36 h时,鱼签脆性无显著差异;鱼签最佳油炸时间为40 s,此时比容为4.2 mL/g,脆性为0.354 mm,硬度为357.17 N;当油炸温度>180 ℃时,鱼签的比容和脆性变化不显著;随着淮山粉添加量的增加,鱼签的比容和硬度逐渐减小,脆性逐渐增大,脂肪含量无明显规律,丙烯酰胺含量逐渐减少。结论:鲭鱼淮山鱼签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具有潜在的开发价值。
2023, 39(3):201-206,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583
摘要:目的:优化哈密瓜片红外干燥工艺,提质增效。方法:利用超声处理作为预处理方式,研究干燥温度、切片厚度和超声处理时间对干燥时间、色差值、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并对其产品与未经超声处理产品的干燥时间、品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预处理哈密瓜片红外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干燥温度61 ℃、切片厚度6 mm、超声处理时间15 min,此条件下干燥时间为115 min、色差值为13.79、维生素C含量为112.1 mg/100 g。相较于未经处理的产品,干燥时间缩短了45.24%,色差减小了13.38%,维生素C含量提高了16.71%。微观结构显示超声波引起哈密瓜片内部组织膨胀和收缩,呈多孔道结构。结论:超声处理可作为改善哈密瓜片红外干燥的预处理方式,实现干燥过程的提质增效。
2023, 39(3):207-21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40
摘要:文章从目前淡水鱼加工工艺特点出发,结合不同淡水鱼及其产品的加工需求,归纳了现有前处理设备的主要结构形式和作业方式;阐述了国内外视觉识别、自动监控等前沿技术在淡水鱼前处理加工实际生产应用的研究进展;并从淡水鱼前处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等方面,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淡水鱼前处理设备的研究方向。
2023, 39(3):217-22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31
摘要:冷冻面团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但冻藏过程中会出现面团性质变劣、发酵能力降低等问题。冷冻面团改良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目前常用的改良剂有多糖、乳化剂、蛋白质及其他类等。文章阐述了目前冷冻面团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综述了不同改良剂对冷冻面团品质影响的作用机理和应用效果,并展望了改良剂的研究与发展趋势。
2023, 39(3):226-23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195
摘要:文章主要探究了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毒性位点及毒性机理,并对比了微生物法破坏AFB1毒性位点从而降解AFB1的优势。重点综述了微生物法中的脱毒酶法对AFB1的降解机制。同时,对脱毒酶法联合其他方法的复合应用进行展望。
2023, 39(3):233-24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62
摘要:发酵是红茶特征品质形成的关键环节,快速准确地评判红茶发酵度,对于红茶加工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人工感官评价技术、生化成分检测技术、智能仿生技术、数据融合技术以及智能仿生设备等评价技术在红茶发酵品质评价中的应用现状,并对智能仿生技术在未来红茶发酵评价中的应用趋势进行了展望。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