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5-14,3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36
摘要:利用文献计量学对在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和知网数据库上发表的食品打印相关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发现国内外食品3D打印文章的发文量与被引频次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澳大利亚、美国是发文量和被引量最高的国家,但从文章的单篇被引频次来看,中国论文质量仍需提升。由Zhang M、Bhandari B、Prakash S等领导的团队在食品3D打印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位置,相关研究主题涉及原料的可打印性分析、后处理研究、个体化营养需求和食品定制。当前适合老人、吞咽困难患者的食品3D打印和4D打印研究正在被重点关注,建议在未来应加强国内外科学研究合作网络建设,注重提升研究质量。
2022(12):15-20,2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40
摘要:目的:为低醇枣酒的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巴氏灭菌、高频超声和超微过滤3种方法对枣酒进行终止发酵。利用离子色谱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低醇枣酒中风味物质,并进行品评。结果:低醇枣酒中共有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乳酸和乙酸5种主要有机酸,共检测到50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为主要香气物质,且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含量最高;不同终止发酵处理下低醇枣酒风味物质含量差异明显。超声高频处理的低醇枣酒各种风味物质的平衡度最好,香气成分种类丰富且均衡,超微过滤处理的低醇枣酒风味物质平衡度中等,香气成分种类丰富且不均衡,巴氏灭菌处理的低醇枣酒风味物质平衡度和香气成分种类均最低。结论:通过物理措施将枣汁发酵尽量控制在单糖、果聚糖发酵阶段,生产低醇高糖的枣酒,是解决枣酒有害物超标的优良途径。
2022(12):21-2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214
摘要:目的:以6个品种的猕猴桃为原料,筛选出最适合加工成脆片的品种。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猕猴桃脆片,测定猕猴桃脆片的得率、脆片中水溶性果胶含量、酸溶性果胶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酸含量、糖酸比、抗坏血酸含量及脆片的硬度和脆度等9个指标,并对猕猴桃脆片进行感官评价。结果:不同品种猕猴桃脆片的得率、营养物质含量和感官指标不同。其中金艳猕猴桃脆片的得率、水溶性果胶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硬度较高,总酸含量和脆度较低;金梅猕猴桃脆片的得率、水溶性果胶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较高,总酸含量、硬度和脆度较低;金圆猕猴桃脆片的水溶性果胶、酸溶性果胶、结合果胶、可溶性糖、总酸和抗坏血酸含量较高,脆片的硬度和脆度较低;金桃猕猴桃脆片的得率、糖酸比、抗坏血酸等含量及脆片的硬度和脆度较高,脆片的水溶性果胶和总酸含量较低;翠玉猕猴桃脆片的得率、糖酸比和脆度较高,脆片的酸溶性果胶含量、结合态果胶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酸含量和脆片的硬度较低;东红猕猴桃脆片的得率、酸溶性果胶含量、结合态果胶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和脆片的硬度较高,脆片中水溶性果胶含量、总酸含量和脆片的脆度较低。结论:品种对猕猴桃脆片的得率、营养物质含量及感官指标影响极显著。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猕猴桃脆片的最佳品种是东红猕猴桃。
2022(12):28-3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33
摘要:目的:提高湘产浓香型白酒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浓香型白酒原粮、窖泥、酒糟、酒醅、基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EC)含量。结果:各工艺阶段中,基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平均含量最高,酒头和酒尾EC含量显著性检验 P=0.041<0.05,差异显著,且酒头的EC含量高于酒尾;中间段基酒EC含量与酒头、酒尾间显著性检验P值分别为0.516,0.071,不同层酒醅、基酒EC含量显著性检验 P值分别为0.770,0.980,不显著。基酒中的EC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绝对增长幅度为酒头>中间段基酒>酒尾。结论:湘产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酒头的EC含量明显高于酒尾和中间段基酒,“掐头”有助于控制成品白酒中的EC含量。
2022(12):32-36,22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11
摘要:目的:建立盐析辅助液液萃取-HPLC-MS/MS法同时检测液态乳中13种双酚类和烷基酚类化合物的方法。方法:采用盐析辅助液液萃取前处理方法,三重四极杆质谱负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检测,基质外标法定量分析;研究萃取溶剂种类、盐析助剂的选择和用量对回收率的影响;并评估方法性能。结果:以乙腈为提取溶剂、0.4 g氯化钠为盐析助剂对液态乳进行液液萃取,13种酚类物质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牛奶和酸奶中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1.5%~118.1%和80.8%~107.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9%~12.3%和1.12%~11.9%;方法检出限为0.15~0.75μg/kg,定量限为0.5~2.5μg/kg。市售液态乳样品中有1个样品检出含有4-NP,含量为9.28μg/kg。结论:试验所建方法适合液态乳中13种双酚类和烷基酚类化合物的快速检测。
2022(12):37-43,5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981
摘要:目的:建立快速筛查药食同源食品中的57种非法添加药物的方法。方法:采用QuEhERS前处理技术对提取样品进行净化处理,运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对57种非法添加药物进行分离,乙腈—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电喷雾和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建立的方法线性良好,57种非法添加药物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3~0.10μg/kg,平均回收率为79.4%~92.6%,相对标准偏差为0.86%~5.61%。结论:该方法稳定、灵敏度高,适用于快速定性和定量筛查药食同源食品中的57种非法添加药物。
2022(12):44-4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819
摘要:目的:快速测定乳制品(纯乳、发酵乳、乳粉)中8种杀虫剂残留量。方法:建立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样品经乙腈—丙酮溶液(V乙腈∶V丙酮=80∶20)超声提取,提取液使用吸附剂氟罗里硅土、N-丙基乙二胺和无水MgSO4净化,净化后样液进入UPLC-MS/MS进行检测,在多反应检测扫描模式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苯线磷、吡虫啉、多杀霉素、呋虫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灭多威、噻虫啉、杀线威8种杀虫剂在2.00~100μg/L的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检出限为0.010~0.30μg/kg,回收率为82.6%~97.5%,相对标准偏差(RSDs)为1.2%~4.6%(n=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乳制品中杀虫剂的快速测定。
2022(12):50-5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093
摘要:目的:建立鳗鱼肉粉中甲苯咪唑代谢物氨基甲苯咪唑基体标准物质的研制及定值方法。方法:通过药浴甲苯咪唑养殖鳗鱼的方式获得阳性样本,经冷冻干燥、真空包装和辐射灭菌等过程制得氨基甲苯咪唑基体标准物质,并考察其均匀性、稳定性、协同定值和不确定度。结果:该方法所制备的基体标样均匀性良好,能够适应低温、常温、长距离运输等环境,在-18 ℃下能够保存12个月以上,经8家资质检验机构的协同定值,氨基甲苯咪唑特性值为(35.3±6.4) μg/kg(k=2)。结论:该基体标准物质达到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能够满足鳗鱼肉中氨基甲苯咪唑残留检测的质量控制和方法验证的需求。
2022(12):56-59,9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606
摘要:目的:杜绝以低龄酒冒充高龄酒,实现对白酒酒龄的判别。方法: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白酒样品的近红外透射光谱,以酒龄作为外扰,构建各白酒样品的同步和异步二维相关谱;在此基础上,提取每个样品的自相关谱,并结合马氏距离法建立白酒酒龄判别模型。结果:1400~1800 nm波段范围内包含白酒样品随酒龄变化的有效信息;模型校正集判别正确率为93.3%,预测集判别正确率为92.0%。结论:二维相关谱结合马氏距离法能够对白酒酒龄进行有效鉴别。
2022(12):60-64,9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28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市售蔬菜的质量安全情况,为以后监管提供数据及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2021年蔬菜监督抽检的公示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汇总。结果:统计结果显示,2019—2021年蔬菜产品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36%,0.78%,2.88%。鳞茎类、豆类和叶菜类蔬菜在3年内均有检出不合格产品,其中鳞茎类蔬菜不合格率最高;主要的不合格蔬菜品种有韭菜、豇豆、姜等,不合格项目主要为腐霉利、啶虫脒等农药残留,3年共检出超标药物及重金属污染物16种,其中6种药物禁止用于蔬菜生产中。结论:超剂量使用农药、违规使用禁用农药和未按照标准实行用药安全间隔期管理等,仍是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尤其需加强对韭菜、豇豆、姜、豆芽等高风险蔬菜的监管力度。
2022(12):65-69,12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335
摘要:分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典型场景及产生的原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基于Unity3D虚拟现实开发平台开发了食品安全应急演练系统,并优化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流畅性。该系统实现了演练时沉浸式体验,人员通过仿真设备进入虚拟演练场景进行交互操作,进行实时演练有助于提升演练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2022(12):70-7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039
摘要:整体性治理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策略,有助于为公民提供无缝隙且非分离的整体型服务治理图式。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从监管执行整体性,重构执行网络;监管主体整体性、重搭参与网络;监管问责整体性,重塑权责体系三大层面提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机制。
2022(12):73-7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073
摘要:目的:解决并联食品分拣机器人分拣过程中存在的末端执行器定位精度差、效率低等问题。方法:提出一种将模糊系统、模糊神经网络和反演控制算法相结合用于并联食品分拣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智能控制。建模信息由模糊系统逼近,未建模信息由模糊神经网络逼近和预测,反演控制完成控制输出,最后进行实验验证。结果: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所提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末端执行器跟踪精度和控制效率,末端执行器误差小于0.3mm,分选效率达到1.99个/s。结论:该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准确、高效和稳定的位置跟踪。
2022(12):79-8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185
摘要:目的:提高串型番茄分拣效率,减少误检、错检。方法:采集串型番茄图像数据集,通过数据增强扩充数据并提高模型的泛化性能,将YOLOv5l框架内的Bottleneck层中的3×3卷积替换为改进的SVM-MHSA层,通过将MHSA中softmax分类函数替换为更适用于串型番茄的SVM分类函数;将检测框架中剩余3×3卷积替换为深度可分离卷积,引入随机纠正线性单元提高网络训练收敛速度。结果:改进后的Tiny-YOLOv5l模型可有效实现串型单果识别定位、整串果实计数,检测框损失率由1.48%降低至1.34%,目标损失率由1.98%降低至1.73%,置信度损失降低了1.4%,精度由97.36%提升至98.89%,召回率由97.35%提升至98.56%。结论:Tiny-YOLOv5l算法更加精准且兼具轻量化,面对遮挡、背景干扰、光照变化、虚化等挑战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可为产后串型番茄分拣人员提供准确的单果位置信息以及整串果实数量信息。
2022(12):87-9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152
摘要:目的:快速无损检测小麦粉的品质。方法:搭建主要包括微型近红外光谱仪集成装置、生产线可调速模拟装置、光谱在线采集控制软件和在线建模分析软件四大部分小麦粉品质在线检测系统,针对小麦粉中水分、灰分、面筋指标采用不同建模算法建立定量分析模型,并对在线定量分析模型稳健性进行优化,分析不同试验条件对建模结果的影响。结果: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算法对水分、灰分、面筋的定量分析模型均优于多元线性回归(MLR)和主成分回归(PCR)算法。用石英玻璃杯在线采集小麦粉样品的建模效果最佳,15档速度/积分时间6 000 ms最佳配比的建模效果最佳。结论: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小麦粉品质在线检测系统,可以实现小麦粉品质在线无损快速检测。
2022(12):92-9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278
摘要:目的:研究亲亲肠生产过程中常见外观缺陷的自动检测方法。方法:采用CMOS相机在线获取亲亲肠产品的图像信息,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产品外观缺陷特征进行提取并分析缺陷种类。结果:应用该在线检测方法对亲亲肠常见外观缺陷检测的准确率在97.2%以上。结论:该检测方法简单,实际应用前景广阔。
2022(12):99-10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52
摘要:从陶瓷容器发展历程厘清其应用于茶包装的价值,研究当代工业化、消费文化、全球化对陶瓷茶包装容器的影响与冲击,并探讨了当代陶瓷容器应用于茶包装的定位及设计发展策略。
2022(12):105-111,12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467
摘要:在梳理公益包装概念发展的基础上,以公益包装的商业实践为案例,分析目前食品包装参与公益的优势、现状和问题,进而提出基于网络公益传播的食品包装设计思路,指出食品公益包装要遵循公益性、简便性、交互性和传播性等设计原则,通过整合新媒体、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场景,推动公益包装设计持续创新,促进公益包装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公益传播,以实现商业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2022(12):112-12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097
摘要:目的:准确识别霉变玉米籽粒。方法:基于高光谱图像光谱变量和颜色特征建立霉变玉米籽粒识别的新方法。先对玉米籽粒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和光谱变量、颜色特征提取,并根据颜色特征生成颜色直方图;将光谱变量和颜色直方图特征组成特征集合;通过距离函数对特征集合中所有特征的分析确定霉变玉米籽粒所属类别。结果:所提方法对霉变玉米籽粒类别的最大平均识别偏差为1.12,最佳平均识别准确率为97.59%;与基于高光谱图像+随机蛙跳+极限学习机的方法、基于高光谱图像+稀疏自动编码器+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基于高光谱图像+蚁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方法相比,研究所提方法对霉变玉米籽粒类别的识别准确率明显提高。结论:该方法可实现被测玉米籽粒样品是否霉变以及霉变程度的准确判断。
2022(12):121-126.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042
摘要:目的:实现柑橘色泽快速、准确分选。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柑橘在线色泽检测与分级系统,系统由上料单元、链式输送机构、图像采集系统和分果单元组成。利用工业相机配合翻滚机构均匀拍摄50~60帧运动中的柑橘图像,获取柑橘完整表面信息。无损检测软件对实时获取的每一帧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二维着色比值,对该比值进行动态跟踪存储,取二维着色比值的算术平均值以降低重复区域对柑橘表面着色率计算的影响,最后对计算的着色率进行判别分级。结果:在6个/s的分级速度下,系统计算的柑橘色泽占比最大误差为5%,分级准确率为90.54%。结论:该系统能够满足柑橘色泽快速、准确的分选需求。
2022(12):127-132.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274
摘要:目的:解决干燥时温度变化对可见/近红外光谱检测油茶籽含水率的影响,并提出一种基于温度修正的油茶籽含水率检测模型。方法:在不同温度下(50,60,70 ℃)进行干燥试验,采集光谱数据。通过获取不同温度下采集的光谱数据,分析温度对光谱影响的原因。对比3种光谱预处理方式,运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和偏最小二乘回归算法(PLSR),建立60 ℃下的基准PLSR模型。并采用斜率/偏差法对50,70 ℃下的外部样本预测值进行修正。结果:50,70 ℃下,修正前和修正后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29和0.848,0.763和0.862;相对分析误差RPD值分别为1.921和2.565,2.054和2.692。结论:修正模型可以有效提高预测精度,达到良好的预测效果,克服了温度的影响。
2022(12):133-138,14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305
摘要:目的:提高虾青素的水溶性、稳定性。方法:以植物甾醇和α-亚麻酸为原料制备植物甾醇α-亚麻酸酯;以大豆磷脂为膜材,采用薄膜—超声法构建虾青素—植物甾醇α-亚麻酸酯复合脂质体。结果: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法结构分析表明产物为植物甾醇α-亚麻酸酯,气相色谱测定其纯度为(90.72±2.09)%;虾青素—植物甾醇α-亚麻酸酯复合脂质体的包封率为(95.00±0.66)%,平均粒径为(158.70±9.70)nm,多相分散系数(PDI)为0.35±0.02,zeta电位为(-33.87±2.48)mV。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复合脂质体囊泡近似球形、形状规则、分散性好。结论:植物甾醇α-亚麻酸酯可用于制备负载虾青素的脂质体。
2022(12):139-14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614
摘要:目的:为了获得具有工业化前景的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制备工艺。方法:以花生油为原料,采用碱异构化法制备CLA。测定了花生油中的亚油酸相对含量,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油比、催化剂KOH用量等因素对CLA转化率的影响,并通过Box-Behnken试验优化制备条件。结果:花生油富含亚油酸(相对含量达27.85%),是制备CLA的良好原料;碱异构化花生油制备CLA的最优条件为:反应温度200 ℃,反应时间2.6 h,醇油比(m1,2-丙二醇∶m亚油酸)22∶1,KOH用量(质量分数)7%。在该条件下,CLA转化率为89.81%。结论:采用碱异构化花生油制备CLA的工艺可行,在最优工艺条件下,CLA转化率高。
2022(12):145-15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087
摘要:目的:开发大鳞副泥鳅的ACE抑制肽。方法:采用超滤、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5)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技术,从大鳞副泥鳅蛋白酶解产物中分离纯化制备了高活性的ACE抑制肽,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质谱对其结构进行解析;利用抑制动力学分析纯化后ACE抑制肽的抑制模式。结果:高活性ACE抑制肽的氨基酸序列为Glu-Gly-His,相对分子质量345.2 Da,IC50值为(17.89±3.28)μg/mL,纯化倍数为27.47。结论:大鳞副泥鳅抑制肽是一种竞争性的ACE抑制肽。
2022(12):151-15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64
摘要:为了解城市青少年在健康饮食与营养知识、传统饮食文化、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开展食育状况调查活动。以1088名初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从食物营养认知、正确饮食习惯培养与安全知识、传统饮食与礼仪的传承、食育知识认知及态度4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中学生对食物营养知识、传统饮食文化与礼仪、正确饮食习惯的认知程度较高,并显示出对全社会食品安全状况与食育教育的较高关注度。大多数青少年能正确认知嗜好性食品存在的健康隐患,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有效克制。中学生对丰富多彩的食育教育活动参与意愿较强烈。建议加快食育教育进校园的进程。
2022(12):156-16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066
摘要:目的:明确消费者对于肠胃健康产品的需求,有针对性研发安全、高效、便捷的肠胃健康产品。方法:通过网络随机发放问卷,采用SPSS分析数据,实际完成问卷148人,人群涵盖婴童(0~18岁)、成年人(19~55岁)及老年人(56岁以上)。结果:消费者常见的肠胃问题为便秘、胃胀胃痛、腹泻;近1/2的人对肠胃健康问题非常关注;引起成人肠胃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引起婴童肠胃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受凉和饮食结构单一;消费者普遍认为免疫力低、成人情绪低落和口气重、婴幼儿消瘦和营养不良,均与肠胃健康相关;消费者解决肠胃问题的常用方法是服用健康产品;肠胃健康产品中,益生菌产品的认知度和使用率均最高,但整体效果评价一般;消费者认为益生菌可针对的问题主要与肠胃不适相关;消费者服用肠胃健康食品的主要场景是肠胃突然不适。结论:消费者普遍面临肠胃问题,对肠胃健康产品的认知度高、需求量大,且需求因人群而异,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发肠胃健康产品。
2022(12):162-168,19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139
摘要:研究围绕日本《食育基本法》的理念、经验展开分析,并得出日本“食育”推行经验:注重以法律为手段赋义、赋责;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多主体合作体系;实施全方位“食育”推进路径以及强调“食育推进基本计划”的动态性。为发挥“食育”在改善中国儿童饮食方面的教育价值,可以借鉴:注重“食育”法律的配套衔接;建立健全政府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化施育模式以及对儿童的饮食状况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2022(12):169-17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60007
摘要:系统梳理了日本幼儿食育的发展历程、实施特点,提出中国可在借鉴日本幼儿食育成熟经验的基础上,从创设幼儿特色食育课程、加强食育师资培养、构建食育协同机制、传承优秀饮食文化和完善食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国幼儿食育体系。
2022(12):176-180.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56
摘要:基于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日本食育政策的演变路径,分析了食育基本法的内容、目的。并基于日本食育政策推进的多重目标与多元主体角色分工视角,总结了日本食育政策推进的经验:中央、地方分工明确,中央统整,并尊重地方自治权;食育从小扎根;多元的食育行动方案;规划具有特色的食育课程等。
2022(12):181-189.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588
摘要:目的:研发低成本、高密度的乳酸菌发酵剂。方法:以从剁辣椒分离的发酵乳杆菌BLHN3为材料,在MRS培养基的基础上优化高密度发酵培养基及其培养条件。结果:发酵乳杆菌BLHN3的最佳碳源、氮源、缓冲盐、增菌因子分别是海藻糖30.0 g/L、大豆蛋白胨34.0 g/L、柠檬酸铵2.0 g/L、乙酸钠5.0 g/L、磷酸氢二钾2.0 g/L、胡萝卜汁10%,优化培养基的发酵乳杆菌活菌数可达6.05×109CFU/mL。该培养基优化发酵工艺为初始培养pH为6、培养温度37 ℃、接种量3%、装液量30 mL。半连续高密度培养表明,离心培养3次最佳。结论:优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后,发酵乳杆菌BLHN3的菌体密度显著高于MRS培养基,提高了发酵乳杆菌BLHN3的生长活性。
2022(12):190-198.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73
摘要:目的:探讨加工方式对南瓜籽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南瓜籽仁为研究对象,考察空气油炸(160℃,0~7 min)和微波处理(700 W,0~7min)对其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空气油炸和微波处理后,多酚、黄酮、多糖含量以及感官评分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分别在空气油炸4 min和微波处理5min时达到最高。结论:最佳处理条件下,微波处理的南瓜籽具有较低的脂质氧化程度,具有更高的消化率,而空气油炸的坚果烘烤风味更强。
2022(12):199-204.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90235
摘要:目的:提高和增加青稞的附加值。方法:以黑青稞粉为原料,利用α-淀粉酶制备快消化淀粉含量低的青稞粉,以快消化淀粉含量为指标,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降低青稞快消化淀粉含量的最优工艺条件,并通过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评价其体外降糖活性。结果:α-淀粉酶制备快消化淀粉含量低的青稞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150 U/g、料液比1∶10 (g/mL)、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65 ℃,此时黑青稞中快消化淀粉含量为11.6%,慢消化淀粉含量为13.0%,抗性淀粉含量为75.4%。酶解后,青稞粉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75.86%,75.54%。结论:试验方法可大幅度降低青稞中快消化淀粉含量。
2022(12):205-21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319
摘要:文章从蛋壳膜(ESM)的来源、结构性质及其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对ESM的应用限制及未来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2022(12):212-217.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886
摘要:目前食品工业中所用水凝胶大多为天然聚合物,机械性能差,因水分含量高易被微生物污染,难以满足使用需求。近年来,由天然与合成聚合物复合或者改性天然聚合物制备的负载活性物质的新型复合水凝胶在食品领域中应用日益广泛。文章从复合水凝胶的制备方法入手,介绍了其在食品包装材料、脂肪和淀粉替代、生物活性分子递送、微生物的快速检测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对复合水凝胶在食品行业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2(12):218-225.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321
摘要:文章介绍了荷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挥发油、萜类、多糖、有机酸等,重点综述了荷叶在降脂减肥、抗氧化、抑菌、降低血糖、保护心血管系统、保护神经系统、保肝护肝与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功效,并对其研发与应用前景提出了相关建议。
2022(12):226-231. DOI: 10.13652/j.spjx.1003.5788.2022.80768
摘要:瓯柑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食药同源水果,其滋味独特,可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但因本身所带有的微苦味,使其具有极强的消费地域性,受众面不广。研究聚焦瓯柑中的营养功能成分的制备技术以及含量分析,总结了传统“柑儿文”和瓯柑陈皮及新型瓯柑酵素、果醋、果酒等瓯柑加工产品的研发现状,指出了瓯柑精深加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
今日访问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