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戊糖片球菌发酵猕猴桃对面包香气与烘焙特性的影响

      2022(1):1-1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01

      摘要 (1292) HTML (0) PDF 2.05 M (2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开发猕猴桃风味面包。方法:分析猕猴桃发酵过程中的β葡萄糖苷酶酶活、有机酸和风味化合物变化,测定面团理化性质、面包膳食纤维和总氨基酸含量变化、烘焙及风味特性。结果:经15.5 h发酵,β葡萄糖苷酶酶活达55.13 U/L,乳酸和乙酸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经GCTOF/MS共检出110种风味物质,发酵后,酸类、酯类、醇类和萜烯类物质含量增加,醛类和酮类物质含量减少。猕猴桃中检出α当归内酯、乙酸糠酯和泛酸内酯。与未发酵组相比,发酵猕猴桃面包的α淀粉酶和蛋白酶酶活分别提高了14.86%,18.63%,硬度降低了11.58%,可溶性膳食纤维、总氨基酸含量和比容分别增加了12.54%,41.02%,18.59%。此外,滋味值(除苦味与涩味外)增加,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分别增加了45.10%和27.78%,其整体可接受度更高。结论:利用戊糖片球菌J8发酵猕猴桃能改善面包风味和烘焙特性。

    • 红烧肉制备过程中关键环节的风味化合物分析

      2022(1):13-2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02

      摘要 (1020) HTML (0) PDF 1.61 M (3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红烧肉风味的形成过程。方法: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比红烧肉加工过程中的漂烫、油炸、炖煮及添加调味汁等关键过程,分析其风味物变化情况。结果:电子鼻测定结果与气质联用分析结果一致。五花猪肉和调味汁的风味物含量最高,漂烫、油炸、炖煮阶段风味物质减少但特征风味物不断形成。气质联用共检出148种化合物,其中猪肉、漂烫、油炸、炖煮以及成品和调味汁分别为39,32,23,20,38,65种,主要生成了醛酮类、酯醇类、杂环化合物和芳香烃及其衍生物;成品的特征风味物有己醛、苯甲醛、1-辛烯-3-醇、桂皮醛、2-戊基呋喃、2-乙酰基吡咯、2,3-二甲基-5-乙基吡嗪等。红烧肉制备前期乙偶姻含量较高,而甲氧基苯肟则在制备过程中均比较高。结论:电子鼻技术可以较好地反映红烧肉不同加工阶段的风味物质变化情况,但具体的物质变化需要GC-MS进行检测分析。

    • 低盐泡菜中耐酸性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

      2022(1):22-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03

      摘要 (677) HTML (0) PDF 2.61 M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出具有潜在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菌株。方法:从含盐量≤6%的12份低盐泡菜中筛选出5株耐酸性乳酸菌,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并对其益生特性进行研究。结果:5株耐酸性乳酸菌分别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J2、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N6、类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 paraplantarum)F8、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M1和食窦魏斯氏菌(Weissella cibaria)M12。其中,L. paracasei N6、W. cibaria M1和W. cibaria M12在pH 4.0培养基中相对生长率分别为84.23%,78.32%,76.29%,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经pH 3.0胃液和pH 8.0肠液消化后,其存活率分别为79.26%,50.65%,53.37%,具有较强的耐受胃肠液能力;在0.3%胆盐中培养8 h后,其存活率均在30%以上,具有较强的耐胆盐能力;疏水率及自凝集率均在60%以上,具有较强的疏水及自凝集能力。结论:试验筛选得到3株具有益生特性的耐酸性乳酸菌菌株L. paracasei N6、W. cibaria M1和W. cibaria M12,可用于复合益生菌菌剂的研究。

    • 挤压处理对豌豆蛋白功能特性及结构的影响

      2022(1):30-3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04

      摘要 (308) HTML (0) PDF 1.91 M (2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挤压处理对豌豆蛋白功能特性及结构的影响,提高豌豆蛋白的功能性质。方法:采用全自动测色色差计对豌豆蛋白挤出物颜色的变化进行分析,用化学分析法对蛋白质的持水性和乳化特性进行测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豌豆蛋白及其挤出物的微观结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挤出物的二级结构变化。结果:豌豆蛋白经挤压处理后,颜色无显著差异,产品色泽良好,持水性显著下降(P<0.05),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显著增加(P<0.05)。挤压处理后微观结构改变明显,产生蛋白聚集体,结构紧密。挤压处理后无新的特征峰出现,但二级结构各组分之间发生转化,β-折叠、α-螺旋结构向β-转角、无规卷曲结构转化,结构稳定性增加。结论:豌豆蛋白经过挤压处理后,保留了原来的产品色泽,乳化特性显著改善,结构致密,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 鲜天麻内生菌分离鉴定及功能活性探究

      2022(1):36-4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05

      摘要 (769) HTML (0) PDF 1.88 M (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天麻内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活性。方法:采用组织匀浆法和划线法从秦巴地区鲜天麻中分离纯化内生菌,测定其抗菌、抗氧化及抗肿瘤活性,并对高活性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鲜天麻内部分离得到4株菌,其中内生菌B1、B2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内生菌B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直径达26.33 mm。4株菌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内生菌B1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69.13%。内生菌B2、B3、B4对HEK293T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内生菌B2的最高抑制率可达40.40%。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内生菌B1、B2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内生菌B3为Lelliottiasp.,内生菌B4为水生拉恩菌(Rahnella aquatilis)。结论:分离纯化的鲜天麻内生菌具有抑菌和抗氧化活性。

    • 两个产地洋葱的UHPLC图谱分析及前列腺素A1含量测定

      2022(1):42-4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06

      摘要 (99) HTML (0) PDF 3.93 M (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不同产地洋葱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方法:以中国南北(云南和黑龙江)两个主产地的洋葱为原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结合多元统计学分析两个产地洋葱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及特征化学成分前列腺素A1(PGA1)。结果:洋葱UHPLC化学成分含量图谱共标定73个共有色谱峰,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能区别出两个产地洋葱化学成分含量,结合VIP值>1、P<0.05和S-plot分析共筛选出11种主要差异标志物。云南洋葱PGA1含量\[(197.21±63.22) mg/kg\]显著高于黑龙江洋葱\[(121.37±43.12) mg/kg\]。结论:云南和黑龙江两个产地洋葱化学成分含量及PGA1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 20种新鲜核桃脂肪酸与卵磷脂品质分析

      2022(1):50-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07

      摘要 (158) HTML (0) PDF 1.48 M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鲜核桃的脂肪酸与卵磷脂种类和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种四川成都具有代表性的优良核桃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定量测定,并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信息分析。结果:20种新鲜核桃脂肪酸组成成分基本一致,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油酸含量最高的品种是陇南15号;亚油酸、花生酸、顺-11-二十碳烯酸含量最高的品种均是广丰1号;卵磷脂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含量最高的品种是西洛3号。新鲜核桃中卵磷脂含量与脂肪酸含量有较高的关联性,并且脂肪酸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关联程度较高。当欧式距离为15时,可以将20种核桃分为3类。结论:陇南15号、广丰1号是油脂质量相对较好的新鲜核桃品种资源;西洛3号是卵磷脂含量相对较高的新鲜核桃品种资源。

    • 多花黄精非药用部位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比较

      2022(1):55-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08

      摘要 (507) HTML (0) PDF 1.56 M (2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多花黄精的综合利用。方法:测定多花黄精根、茎、叶、花和嫩芽5个非药用部位的总黄酮、总皂苷和总酚含量,并比较非药用部位提取液的DPPH·、·OH及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结果:多花黄精5个部位中总黄酮和总酚含量顺序大小一致,依次为叶>嫩芽>花>茎>根,总皂苷以花中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方面,叶提取液的DPPH·、·OH和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最高,其次是嫩芽、花。相关性分析发现,多花黄精非药用部位提取液对DPPH·、·OH和亚硝酸盐的清除率与总黄酮、总皂苷和总酚含量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结论:多花黄精非药用部位提取液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

    • >安全与检测
    • 基于高分辨质谱库和特征组分诊断比值法鉴别配制酒和代用茶中非法添加补骨脂

      2022(1):59-6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09

      摘要 (977) HTML (0) PDF 1.79 M (2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基于高分辨质谱库筛查和特征比值法确证配制酒和代用茶中非法添加补骨脂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建立补骨脂中药材特征组分筛查库,结合液相特征组分诊断比值法,对不同采摘时间和产地的共20批次补骨脂模拟的补骨脂配制酒、代用茶样品进行特征组分分析,从13种特征成分中选出2组受产地、采摘时间、加工工艺等影响较小,不同基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的特征组分峰面积诊断比值作为确证指标。结果:建立了补骨脂中药材特征组分筛查库,选定出2组特征组分CoryliA/补骨脂酚和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绘制箱图确定CoryliA/补骨脂酚的非异常值范围为0.061~0.115,补骨脂素/异补骨脂非异常值范围为1.14~1.68。通过市售样品对建立的筛查和确证方法进行验证。结论:该方法简单高效,适用于配制酒和代用茶中非法添加补骨脂的检测。

    • 湖南腊肉中生物胺含量及品质分析

      2022(1):66-7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0

      摘要 (797) HTML (0) PDF 1.65 M (2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湖南腊肉的综合品质。方法:采用丹磺酰氯衍生,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湖南腊肉制品中8种生物胺的含量,并对水分含量、过氧化值及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湖南腊肉制品中尸胺、腐胺、精胺、酪胺是主要的生物胺,生物胺总量在127.22~166.24 mg/kg,组胺含量0.43~10.24 mg/kg,酪胺含量2.11~57.60 mg/kg;样品中的含水量在13%~23%,过氧化值为0.014 2~0.035 0 g/100 g,亚硝酸盐检出范围为2.15~7.50 mg/kg。结论:湖南腊肉制品生物胺含量均低于欧盟和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标准,各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国标。

    • 两种滴定法测定食用油中过氧化值和酸价的不确定度评价

      2022(1):71-7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1

      摘要 (1128) HTML (0) PDF 1.45 M (28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GB 5009.229及GB 5009.227的两种滴定法(自动电位滴定法和指示剂滴定法)对食用油中酸价(值)和过氧化值的测定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得出两种滴定方法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方法:采用CNAS-GL0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进行不确定度评价。结果:标准溶液是影响酸价(值)和过氧化值试验结果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结论:两种滴定法对于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和酸价(值)的影响相差较小,对于基层检测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滴定法。

    • HPLC法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橡胶密封垫圈中3种醛类化合物迁移量

      2022(1):76-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2

      摘要 (145) HTML (0) PDF 1.57 M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利用HPLC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橡胶密封垫圈中甲醛、乙醛和丙烯醛迁移量的分析方法。方法:以4%乙酸水溶液、10%乙醇水溶液、20%乙醇水溶液、50%乙醇水溶液及橄榄油作为食品模拟物,按GB 5009.156—2016进行迁移试验,经衍生化反应后,采用Accucore RP-MS色谱柱分离,以乙腈—水溶液为流动相等度洗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3种醛类化合物在0.05~5.00 mg/L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98 3。甲醛、乙醛和丙烯醛检出限分别为0.58,0.62, 1.68 mg/kg;定量限分别为0.98,0.99,2.93 mg/kg,在 1.0~15.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3种醛类化合物回收率为81.0%~103.3%;相对标准偏差为 0.78%~7.05%。结论:该方法适用于食品接触橡胶密封垫圈中醛类化合物迁移量的检测。

    • 食品(饮料)加工车间机载微流控霉菌检测装置

      2022(1):81-8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3

      摘要 (284) HTML (0) PDF 1.63 M (2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有效监测并防控食品(饮料)加工车间霉菌孢子污染。方法:通过室内无人机搭载微流控芯片收集、分类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并在胶片上制备,用相机和电子显微镜拍摄孢子图像,利用Canny算法对孢子进行检测、区分和计数。结果:该检测装置与传统的落板法相比,能在20 min之内采集到103个/mL喷洒在空气中的霉菌孢子。结论:采用机载无人机在空气中检测食品(饮料)生产车间霉菌污染,操作简单、可行。

    • >食品装备与智能制造
    • 食品装备管路自动涂胶装置及其挤出流道结构优化

      2022(1):85-9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4

      摘要 (324) HTML (0) PDF 1.96 M (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获得食品加工输送管路缠绕加热带表面粘接剂均匀、可控涂抹的胶层。方法:通过流变学试验获取硅橡胶本构模型,利用Polyflow仿真硅橡胶挤出流动过程,以加热带长度、宽度方向涂胶均匀性为目标,开发挤出试验机电系统,分析不同流道出口收缩段长度、出口厚度下的流速和体积流量分布特征,优化流道出口结构参数,经涂胶试验验证胶层均匀性,并迭代流道出口结构。结果:硅橡胶具有剪切变稀的特性;当收缩段长为5 mm,口厚为0.8 mm并在出口中心处距离边缘3.5 mm的位置线性扩展至1.05 mm时,涂胶均匀性最佳。结论:对硅橡胶流道出口两端边缘厚度加以线性扩展,能够改善涂胶均匀性;出口与加热带的间距及硅橡胶流速与缠绕速度匹配性是影响涂胶均匀性的另一关键因素。

    • 利用液化天然气余冷与氨供冷的低温制冷系统性能对比

      2022(1):91-9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5

      摘要 (846) HTML (0) PDF 1.91 M (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利用液化天然气(LNG)余冷和氨供冷的低温制冷系统性能。方法:利用MATLAB建立两个系统的热力学和经济学模型,在基本参数下,选择适合LNG低温制冷系统的工质质量分数,同时分别改变冷间温度和制冷量,对两系统的热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乙二醇质量分数增加,LNG质量流量、系统功耗、蓄冷量增加,制冷系统性能系数(COP)减小,而乙二醇质量流量不变;随着冷间温度的升高,系统COP增大,而工质质量流量、功耗随之降低。同样,随着制冷量的增大,质量流量、功耗均升高,而氨低温制冷系统COP不变,LNG低温制冷系统COP增加,在5~20 kW时LNG低温制冷系统COP低于氨低温制冷系统,而20~30 kW时相反。经济性能对比表明:LNG低温制冷系统的投资费用远低于氨低温制冷系统。结论:在相同工况下,利用LNG余冷的低温制冷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和经济学性能优于传统的氨低温制冷系统。

    • 新型整流喷嘴式分流器最佳入口工况数值模拟

      2022(1):98-10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6

      摘要 (781) HTML (0) PDF 2.39 M (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改善或尽可能消除制冷系统中节流后气液两相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分配不均匀导致的制冷系统性能下降的现象。方法:基于多相流模型中的混合物模型,建立整流喷嘴式分流器的物理模型及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通过CFD模拟该分流器内部的相分布情况和气液两相分离程度,分析入口工况(流速、干度)对分流器分液均匀性的影响。结果:当入口流速为1 m/s,入口干度为0.2时,流型逐步趋于稳定,形成对称的环形流,分流器在此工况下整体不均匀度达到最小值,分流效果最优。结论:在对分流器结构进行优化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入口工况至最佳可进一步优化流型,形成对称环形流实现均匀分液。

    • 豆粉喷雾干燥塔遗传模糊PID串级控制系统仿真

      2022(1):106-11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7

      摘要 (518) HTML (0) PDF 2.03 M (2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出一种遗传模糊PID串级系统。方法:以出口温度为主被控量,进风温度为副被控量构成一个串级调节系统,主回路采用遗传模糊PID控制器,副回路采用PI控制器。结果:仿真试验表明,与经典PID控制相比,串级遗传模糊PID控制具有调节时间短、鲁棒性好等优点。结论:遗传模糊PID串级豆粉干燥塔喷雾系统可以提高豆粉的生产质量。

    • >贮运与保鲜
    • 山药片阶段降湿促干特性及多物理场耦合模型

      2022(1):113-1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8

      摘要 (856) HTML (0) PDF 2.97 M (6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明热风干燥过程中阶段降湿调控策略对农产品物料干燥特性的影响。方法:研究了60 ℃干燥条件下,恒湿干燥(相对湿度15%,25%,35%,45%)和阶段降湿干燥(第一阶段相对湿度45%保持10,20,30,60 min,第二阶段相对湿度15%)对山药片的干燥特性的影响,构建热质传递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进行验证,并测定干燥后产品的复水比和微观结构变化。结果:① 恒湿干燥时,干燥速率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降低;但阶段降湿干燥(50%相对湿度保持15 min而后降为20%)的干燥时间比恒湿干燥(相对湿度20%)的缩短了14.3%。② 山药片干燥速率总体呈先升速后降速的趋势,水分有效扩散系数Deff变化范围为7.16×10-10~2.34×10-9m2/s;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拟合结果表明,相对湿度越高,物料升温速率越快,内部水分向外扩散迁移速度也越快。③ 复水比随着相对湿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阶段降湿(相对湿度50%保持15 min而后降为20%)干燥时,山药片内部呈蜂窝状的多孔结构,有利于内部水分向外迁移,此条件下复水比最高为6.85±0.05;而恒湿干燥(相对湿度为20%)时,山药片内部水分扩散通道发生收缩坍塌、结壳堵塞,复水率较低。结论:热风干燥时,阶段降湿调控策略可显著缩短干燥时间,并有效改善物料微观结构,提高产品复水率;构建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能够准确模拟阶段降湿干燥过程中山药片内部的热质传递过程。

    • 鲜切山药两种物理保鲜处理方式的比较

      2022(1):121-1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19

      摘要 (374) HTML (0) PDF 1.62 M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短波紫外线(UV-C)和超声波处理对鲜切山药的保鲜效果。方法:以去皮山药段为材料,采用UV-C与超声波处理,并以次氯酸钠溶液处理和未杀菌组作为对照组。结果:UV-C与超声波两种杀菌处理均可以显著减缓山药感官品质下降速率、抑制菌落总数增加(P≤0.05)。贮藏第13天,与未杀菌对照相比,UV-C处理组褐变指数下降了46.15%,硬度(200.34 N)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PPO活性与未杀菌对照组相比下降了25.23%,菌落总数仅为5.48 lg(CFU/g)。结论:UV-C处理的杀菌效果显著优于超声处理的(P≤0.05),并保持13 d的货架期。

    • 真空冷冻—热风联合干燥对甘肃紫斑牡丹品质的影响

      2022(1):127-13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0

      摘要 (679) HTML (0) PDF 1.56 M (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干燥工艺对甘肃紫斑牡丹花冠茶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真空冷冻热风联合干燥(FHCD)、变温热风干燥(VHD)和真空冷冻干燥(VFD)对紫斑牡丹鲜花进行干燥,测定3种干燥工艺下紫斑牡丹花冠茶的活性成分(花青素含量)和质量属性(水分含量、皱缩率和复水性),结合干燥工艺的能量消耗和紫斑牡丹花冠茶的感官特性(外观、茶色、口味等)对3种干燥工艺进行比较。结果:3种干燥工艺下的紫斑牡丹花冠茶花青素含量分别为8.63%,4.68%,12.26%,复水性分别为491.52%,433.28%,531.75%。与VHD相比,FHCD的紫斑牡丹花冠茶花青素含量增加了3.95%、复水性增加了58.24%、皱缩率减小了13.82%;与VFD相比,FHCD的效率提高了1倍,且能耗降低了51.79%。花冠茶的花青素含量与复水性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和0.738。花冠茶的颜色与花青素含量有关,花青素含量规律为玫红色花冠茶>粉色花冠茶>白色花冠茶。结论:FHCD的紫斑牡丹花冠茶优质、高效、节能,其花冠茶花青素含量、水分含量、皱缩率和复水性分别为8.63%,9.46%,52.85%,492.40%。

    • 基于ResNeXt与迁移学习的干制哈密大枣果梗/花萼及缺陷识别

      2022(1):133-1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1

      摘要 (637) HTML (0) PDF 2.04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目前红枣检测过程中果梗/花萼容易被误识别为缺陷枣的问题。方法: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图像处理的干制哈密大枣果梗/花萼及缺陷识别方法。通过改进深度残差网络ResNeXt-50,采用感兴趣区域提取方法和迁移学习技术提出一种TL-ROI-X-ResNext-50分类模型,实现干制哈密大枣果梗/花萼及缺陷分类。结果:通过模型试验对比,感兴趣区域提取方法和迁移学习技术可以减少模型计算成本,提高准确率,模型识别准确率可达94.17%。结论:该方法可初步满足干制哈密大枣果梗/花萼及缺陷在线检测装备的生产需求。

    • 热泵干燥温度对柿子片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

      2022(1):139-1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2

      摘要 (173) HTML (0) PDF 1.70 M (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明热泵干燥温度对柿子片干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柿子为原料,研究干燥温度对柿子片干燥时间、干燥速率,以及干制品色泽、硬度、复水率、单宁、总糖、维生素C和总酸的影响。结果:当热泵干燥温度为65 ℃时,柿子片干燥速度快,干燥时间短,此时干燥产品色泽鲜艳,与鲜果色泽相近,复水性能好,硬度最低,口感最好,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总糖等营养成分含量适中。结论:柿子片的最适热泵干燥温度为65 ℃。

    •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改进支持向量机的猪肉品质识别

      2022(1):144-14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3

      摘要 (137) HTML (0) PDF 1.86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剔除近红外光谱存在大量冗余信息以及提高猪肉品质识别的精度,建立猪肉品质快速识别方法。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对猪肉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筛选出猪肉光谱特征波长;运用樽海鞘群算法进行支持向量机(SVM)模型的参数优化,提出一种基于樽海鞘算法改进支持向量机的猪肉品质识别模型。结果:与灰狼算法(GWO)优化SVM(GWO-SVM)、网格搜索算法改进SVM(Grid-SVM)、粒子群算法改进SVM(PSO-SVM)和SVM相比,基于SSA-SVM的猪肉品质识别模型的精度最高。结论:融合主成分分析和樽海鞘算法优化SVM模型的猪肉品质识别模型可以有效提高SVM模型的猪肉品质识别精度。

    • >提取与活性
    • 美味牛肝菌色素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2022(1):150-15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4

      摘要 (118) HTML (0) PDF 1.92 M (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美味牛肝菌色素进行大孔树脂纯化并研究其抗氧化性。方法:通过静态和动态试验考察了树脂类型、上样浓度、pH、上样流速、乙醇体积分数及洗脱流速对美味牛肝菌色素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并采用红外光谱及DPPH·、ABTS+·及·OH清除能力研究纯化后色素的特征结构和抗氧化性。结果:AB-8大孔树脂纯化美味牛肝菌色素效果最好,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样液质量浓度1.5 mg/mL、pH 2.0、上样流速3.0 mL/min、乙醇体积分数70%、解吸流速2.0 mL/min,该条件下,美味牛肝菌色素的纯化效率是269%。纯化后美味牛肝菌色素清除DPPH·、ABTS+·及·OH的IC50值分别达到(0.081±0.001),(0.017±0.011),(0.119±0.001) mg/mL,其中清除·OH能力超过维生素C。结论:AB-8大孔树脂适用于美味牛肝菌色素的分离纯化,纯化后色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 低共熔溶剂提取绿茶总黄酮及其抗氧化活性

      2022(1):157-16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5

      摘要 (194) HTML (0) PDF 1.65 M (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优化低共熔溶剂提取绿茶总黄酮工艺,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总黄酮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以低共熔溶剂种类、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为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低共熔溶剂提取绿茶总黄酮工艺参数,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绿茶总黄酮的最优提取工艺为以80%乙酰胆碱—乳酸(n乙酰胆碱∶n乳酸=1∶1)水溶液为低共熔溶剂,液料比(V溶剂∶m绿茶)30∶1 (mL/g),提取温度90 ℃,提取时间75 min,此条件下绿茶总黄酮提取率为1.84%,总黄酮质量浓度为65.8 mg/mL。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绿茶总黄酮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维生素C。结论:以80%乙酰胆碱—乳酸(n乙酰胆碱∶n乳酸=1∶1)水溶液为低共熔溶剂提取的绿茶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 复合营养粉对GKM大鼠的辅助降血糖效果

      2022(1):163-16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6

      摘要 (71) HTML (0) PDF 1.31 M (4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复合营养粉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STZ大鼠)的辅助降血糖功能。方法:对SD大鼠静脉注射STZ以构建胰岛损伤2型糖尿病模型,按1.68,3.35,6.70 g/kg剂量连续30 d经口灌胃给予复合营养粉,测定空腹血糖及糖耐量指标,考察复合营养素对STZ大鼠的影响。结果:复合营养粉对STZ大鼠的空腹血糖指标、糖耐量指标均为阳性;对STZ大鼠体重无明显影响。结论:复合营养粉对STZ大鼠具有辅助降血糖功能。

    • 菊花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

      2022(1):166-17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7

      摘要 (88) HTML (0) PDF 1.96 M (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菊花多糖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的降血糖作用。方法:利用水提醇沉法对菊花多糖进行提取,高脂高糖饲料饲养大鼠6周后,一次性腹腔注射STZ(30 mg/kg·BW),建立T2DM大鼠模型,试验过程中记录大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每2周测定大鼠空腹血糖值(FBG),试验最后1周进行糖耐量(OGTT)试验,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胰岛素(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测定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rf2、Keap1、HO-1的表达水平。结果:经菊花多糖治疗后,能够缓解T2DM大鼠体重的下降,减少其摄食量和饮水量,提高T2DM大鼠糖耐量,降低大鼠INS及HOMA-IR。能够显著降低T2DM大鼠TC、TG、LDL-C水平(P<0.05),并显著提高HDL-C水平(P<0.05)。T2DM大鼠SOD、GSH、CAT水平有显著提高(P<0.05),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经菊花多糖治疗后的T2DM大鼠的Nrf2、Keap1、HO-1蛋白水平均趋于正常组的蛋白水平。结论:菊花多糖能够有效改善T2DM大鼠“三多一少”的症状,降低FBG水平,提高OGTT,改善INS水平及HOMA-IR,改善T2DM大鼠异常脂代谢和氧化应激水平,并通过调控Nrf2/Keap1/HO-1通路相关蛋白起到治疗T2DM的作用。

    • 超临界CO2提取葛缕子精油及其成分分析

      2022(1):173-17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8

      摘要 (660) HTML (0) PDF 1.54 M (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优化葛缕子精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葛缕子籽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技术提取葛缕子精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精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超临界CO2提取葛缕子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釜温度50 ℃,分离釜温度40 ℃,提取釜压力30 MPa,分离釜压力0.4 MPa,二氧化碳流速20 g/min,提取时间90 min,此条件下精油得率为4.79%。与同时蒸馏萃取(SDE)法相比,超临界CO2流体能快速扩散到样品颗粒内部并充分溶解其中的精油成分,具有提取时间短、得率高、无溶剂残留的优点。超临界CO2法制备的葛缕子精油中,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50.96%)和香芹酮(46.65%),挥发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均高于同时蒸馏萃取法的。结论:超临界CO2法比同时蒸馏萃取法更适合葛缕子精油的提取。

    • 乙醇抑制法提取低钾Kappa-卡拉胶

      2022(1):178-18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29

      摘要 (603) HTML (0) PDF 1.49 M (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乙醇抑制卡拉胶溶解替代钾离子凝胶法提取卡拉胶。方法:对卡拉胶提取过程中的碱处理、清洗残碱及过滤后沉淀卡拉胶等工序的乙醇体积分数进行优化,并探索卡拉胶中钾离子的控制方法。结果:碱处理及清洗残碱过程中抑制卡拉胶溶解的最佳乙醇体积分数为60%,卡拉胶沉淀过程中60%乙醇溶液与胶液体积比(V60%乙醇∶V胶液)为5∶1;该工艺下卡拉胶得率为(28.76±1.38)%,显著高于传统工艺的(22.9%);钾离子浓度为0.63%,显著低于传统工艺提取的(16.26%);黏度、硬度、弹性、咀嚼性和回复性与传统工艺提取的无显著差异。结论:乙醇抑制法提取的Kappa-卡拉胶K+浓度和凝胶强度显著低于传统工艺提取的。

    • 紫娟茶中甲基化儿茶素提取工艺优化

      2022(1):182-18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30

      摘要 (548) HTML (0) PDF 2.30 M (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优化紫娟茶中甲基化儿茶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酸性乙醇为溶剂,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液料比对紫娟茶中甲基化儿茶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紫娟茶中甲基化儿茶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温度75 ℃,料液比(m紫娟茶∶V溶剂)1∶74 (g/mL),此条件下甲基化儿茶素质量浓度为26.7 mg/g,与验证值的相对误差为1.48%。结论:运用HPLC分析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紫娟茶中甲基化儿茶素的提取工艺简单、可行。

    • >开发应用
    • 单甘酯及冷却温度对牛油样品特性的影响

      2022(1):188-19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31

      摘要 (83) HTML (0) PDF 1.66 M (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牛油火锅底料生产过程中单甘脂(Glyceryl monostearate,GMS)及冷却温度对牛油样品结晶行为的影响。方法:以牛油火锅底料中的牛油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牛油样品的硬度、固体脂肪含量(Solid Fat Content,SFC)、色度、等温结晶动力学参数探究牛油样品结晶行为。结果:当GMS添加量超过1.5%时,牛油样品硬度随GMS添加量升高而增大,但GMS添加量对牛油样品SFC无明显影响;随冷却温度的降低,牛油样品的硬度及SFC呈增大的趋势,0~-15 ℃温度范围内差异明显,-15~-25 ℃差异不明显;GMS及冷却温度对牛油样品的结晶性能有显著的影响。结论:通过添加GMS及降低冷却温度可一定程度优化牛油火锅底料硬度、色泽,并缩短冷却时间降低能耗。

    • 蒸汽—微波同步加热对排骨品质的影响

      2022(1):193-19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32

      摘要 (100) HTML (0) PDF 1.44 M (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明排骨在蒸汽—微波同步加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蒸汽和微波组合同步加热,对处理后排骨的理化、质构、脂肪酸、氨基酸、蛋白总巯基和羰基含量进行研究。结果:与单独蒸制相比,蒸汽—微波同步加热可明显缩短烹饪时间,微波中低火(500 W)结合蒸汽(1 300 W)加热(MS-13)缩短了48%的烹饪时间;与其他蒸汽—微波同步加热处理组相比,MS-13组排骨肉具有最高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巯基含量,分别比单独蒸制组高5.91%,5.85%,101.60%,比微波组高14.55%,4.90%,19.78%;MS-13组排骨肉具有最低的脂肪含量和羰基含量,分别为单独蒸制组的91.87%和45.02%以及单独微波组的95.48%和67.18%;相对于新鲜样品,MS-13组样品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明显增加。结论:微波中低火结合蒸汽加热13 min后的排骨肉具有较好的感官和营养品质。

    • 云南新平腌菜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

      2022(1):198-20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33

      摘要 (85) HTML (0) PDF 1.69 M (4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获得云南传统新平腌菜最佳发酵时间。方法:对不同发酵时间下新平腌菜进行感官评价和质构测定,并按国标法测定pH值和亚硝酸盐含量。结果:随着发酵进行,感官方面,新平腌菜色泽和质地得分逐渐上升,6 d后趋于平稳,香气和滋味得分先升高,7 d后开始下降;质构方面,菜柄的咀嚼性从发酵第7天开始趋于稳定;发酵7 d时pH值为4.67,之后下降并稳定在4.3左右;发酵20 h时出现亚硝峰,2 d后亚硝酸盐含量下降到1~3 mg/kg。结论:综合考虑感官、质构、pH值及亚硝酸盐含量变化,发酵7 d左右的新平腌菜品质最佳。

    • 双酶法制备玉米芯还原糖工艺条件优化

      2022(1):203-2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34

      摘要 (766) HTML (0) PDF 2.09 M (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实现玉米芯的再利用与资源优化。方法:以玉米芯为原料,采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协同降解玉米芯制备还原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双酶配比、酶添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等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玉米芯降解产还原糖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双酶配比(m纤维素酶∶m半纤维素酶)13∶2,酶添加量3.25%,酶解时间5.0 h,酶解温度50 ℃,该条件下制备的玉米芯酶解液中还原糖含量可达12.45 mg/mL。结论:选用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协同降解玉米芯高效定向制备还原糖,可实现玉米芯的高值化利用。

    • 胡萝卜热泵干燥工艺优化

      2022(1):209-2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35

      摘要 (295) HTML (0) PDF 2.33 M (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优化胡萝卜的热泵干燥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以色差、复水比和β-胡萝卜素含量为指标,研究初始温度、干燥温升和切片厚度对胡萝卜干燥品质的影响。建立回归方程,分析3个独立因素之间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得到胡萝卜热泵干燥的最佳干燥工艺参数以及在此条件下的预测值,最后通过实验与预测值进行对比验证,确定最佳参数组合。结果:胡萝卜热泵干燥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初始温度54.1 ℃,干燥温升9.25 ℃,切片厚度3.8 mm,此条件下的胡萝卜色差值为9.759,复水比为6.196,β-胡萝卜素含量为34.378 mg/100 g,其干制品色泽呈鲜亮橙红色,复水比高,β-胡萝卜素保留量高。结论:响应面法可确定胡萝卜热泵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使胡萝卜干制品的品质最佳。

    • 慈姑淀粉添加量对鲜面条品质的影响

      2022(1):215-22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36

      摘要 (123) HTML (0) PDF 1.67 M (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慈姑淀粉对鲜面条品质的影响,将不同比例的慈姑淀粉添加入麦芯粉中制得鲜面条。方法:对所制鲜面条蒸煮特性、色泽、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进行测定。结果:随着慈姑淀粉添加量增多,鲜面条的吸水率、断条率、蒸煮损失率整体呈上升趋势,风味物质、硬度和弹性增大,但咀嚼性、胶黏性、感官品质降低;慈姑淀粉添加量为5%时鲜面条感官品质最佳,其最佳蒸煮时间为4.5 min,面条断条率为0%,蒸煮损失率为5.28%,吸水率为70.09%,色差△E*为2.31,GC-MS检测表明慈姑淀粉鲜面条中富含烃类、醇类等风味物质。结论:添加适量的慈姑淀粉可以改善鲜面条品质。

    • >研究进展
    • “沁州黄”小米营养成分及应用研究进展

      2022(1):222-2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37

      摘要 (139) HTML (0) PDF 1.55 M (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综述了长治地区特色出口产品“沁州黄”小米的种植环境、研发现状、营养成分、健康功效及在食品、医药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对“沁州黄”小米发展前景、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

    • 核桃油提取复配及功效研究进展

      2022(1):230-2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2.01.038

      摘要 (100) HTML (0) PDF 1.56 M (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从营养成分、提取工艺、功效作用以及复配4个方面对核桃油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目前提取工艺和提取复配方法对核桃油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核桃油的研究方向。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食品与机械》
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 一、 近日有不少作者反应我刊官网无法打开,是因为我刊网站正在升级,旧网站仍在百度搜索排名前列。请认准《食品与机械》唯一官方网址:http://www.ifoodmm.com/spyjx/home 唯一官方邮箱:foodmm@ifoodmm.com; 联系电话:0731-85258200,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