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7(5):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01
摘要:分别阐述了法国Nutri-score标签的推广、实施效果、运算法则以及Nutri-score标签与相关包装正面(FOP)标签的比较,总结了Nutri-score标签的应用实践,并提出了对中国实施FOP标签的若干启发。
2021, 37(5):6-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02
摘要:探讨了不同质量浓度及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还原态吡咯喹啉醌(Reduced 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H2)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变化规律,建立一级和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并以常规抗氧化剂维生素C作为对照,研究了PQQH2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性能。结果表明:PQQH2浓度越高,时间越长,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越高,反应25 min,70 mg/L PQQH2对自由基清除率可达到90%以上。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59~0.996,更符合PQQH2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特性。PQQH2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值为90 μmol/L,是维生素C的51.14%,当保温时间一定时,相同质量浓度的维生素C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损失是PQQH2的2~3倍;当加热温度一定时,相同质量浓度的维生素C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损失约为PQQH2的3~7倍。综上,PQQH2的抗氧化能力优于维生素C。
2021, 37(5):10-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03
摘要:将导入苦瓜DNA籼稻新品种(D9)胚乳淀粉的颗粒形态、粒径分布、结晶结构、糊化、凝胶质构和分子组成等特性与受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9淀粉3 μm以下的体积百分比明显增加,而9 μm以上的大颗粒体积百分比减少。D9淀粉的分子有序化指标值分别为0.67和1.66,明显高于受体的0.60和1.18,但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起糊温度为65.5 ℃,显著低于受体的77.8 ℃。D9淀粉的最高黏度、最低黏度、崩解值和终黏度分别为2 683.0,1 074.0,1 609.0,1 499.5 mPa·s,均显著高于受体淀粉,而回生值(425.5 mPa·s)低于受体的463.5 mPa·s。D9淀粉的膨胀势和凝胶弹性值分别为20.01 g/g和2.69 mm,显著高于受体淀粉的,而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最大吸收波长和碘蓝值分别为13.33%、561.0 nm和0.16,均显著低于受体淀粉的。导入苦瓜DNA引起了籼稻胚乳淀粉的粒径组成、分子组成和结构的显著变化。
2021, 37(5):15-2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04
摘要:以高温大曲曲房空气中可培养细菌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及产酶特性研究;将得到的优势功能细菌进行高粱汁液态发酵,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代谢产物。结果表明:从高温大曲曲房空气中共分离出8种菌株,分别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Pedobacter suwonensis、血红鞘氨醇单孢菌(Sphingomonas sanguinis)、Massilia sp.、Delftia sp.和 Sphingobacterium sp.;经产酶试验筛选得到3株优势功能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均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淀粉和蛋白水解能力;3株菌的生长曲线表明液体培养4 h达到对数生长期,在高粱汁液态发酵48 h后,优势代谢产物为3-羟基-2-丁酮,且四甲基吡嗪含量也较高,并代谢产生少量高级醇、酚类、酯类等芳香物质。
2021, 37(5):22-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05
摘要:从东北、山东、贵州、四川等地6个泡菜样品中共分离出8株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乳酸菌定性试验、胃酸模拟试验,得到了2株在pH 2.5条件下存活率较高的乳酸菌,经16S rDNA测序鉴定,确定2株耐酸性乳酸菌分别为:从山东糖蒜泡菜中分离得到编号为山东SRB的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及从东北酸菜中分离得到编号为东北HS的干酪乳酸菌(Lactobacillus casei)。
2021, 37(5):27-3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06
摘要:以偏高温包包曲制作工艺为基础,在传统小麦制曲原料中,分别按小麦重量的0%,5%,10%,15%,20%添加含冠突散囊菌的黑茶培养物制曲坯,研究培菌管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酶活力和常规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培菌管理的28 d内,与传统大曲对照组相比,各黑茶菌添加组的微生物类群数量(霉菌、酵母、细菌和冠突散囊菌)、常规理化指标(培菌温度、酒曲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和酶活力(发酵力、液化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且各黑茶菌添加组之间也呈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传统偏高温包包曲中,采用含冠突散囊菌的黑茶菌培养物进行强化,在培菌管理结束的第28天入库时,15%和20%的黑茶菌添加组的霉菌、细菌和酵母数量均与传统大曲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添加黑茶菌能显著促进大曲中霉菌的生长繁殖、抑制大曲中细菌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同时,15%和20%的黑茶菌添加组的液化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均与传统大曲对照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说明添加黑茶菌能显著提高大曲的液化酶活力和糖化酶活力。
2021, 37(5):33-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07
摘要:利用一株肠杆菌发酵烟草浸提液,经发酵、浓缩制备烟草浸膏。采用连续流动法分析发酵前后浸提液化学成分变化;通过GC-MS分析发酵浸膏的香味成分及其应用于卷烟后对感官和烟气香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发酵后浸提液中蛋白质、淀粉、半乳糖醛酸、总植物碱、氨基酸总含量分别降低28.95%,19.44%,18.91%,3.71%,37.45%;经浓缩制备的发酵浸膏具有典型的清甜香风味,且茄酮、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等烟草特征香味成分明显增加;在卷烟中应用该发酵浸膏,烟气中的金合欢醇、β-紫罗兰醇、糠醇、糠醛等具有甜香风味的香味成分有所提高,感官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021, 37(5):39-4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08
摘要:为研究不同涂布率再造烟叶的热解特性,采用热分析技术并结合Coats-Redfern法研究了不同涂布率再造烟叶的热解行为及主要失重阶段的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进一步监测了再造烟叶热解过程中的气体成分释放。结果表明:① 随再造烟叶涂布率增加,样品中C质量分数逐渐升高,O质量分数呈降低趋势,微观组织结构差异不明显。② 再造烟叶的热失重过程可分为干燥脱水(阶段Ⅰ)、低沸点挥发分析出(阶段Ⅱ)、半纤维素分解(阶段Ⅲ)、纤维素及木质素分解(阶段Ⅳ)、炭化(阶段Ⅴ)5个阶段。涂布率由35%增加到50%时,挥发分起始析出温度Ti由220.2 ℃逐渐降低至196.0 ℃,终止析出温度呈升高趋势,阶段Ⅲ和阶段Ⅳ的最大失重速率呈减小趋势,综合热解指数ICP逐渐降低。③ 热解动力学分析显示,阶段Ⅳ的反应活化能E及指前因子A均显著高于阶段Ⅲ的;相同升温速率下,随涂布率增加阶段Ⅲ的活化能从133.08 kJ/mol 升高至160.10 kJ/mol,阶段Ⅳ热解阶段的活化能变化幅度较小。另外,阶段Ⅲ的ΔH随涂布率增加逐渐升高,涂布物提高了该阶段热解所需的能量。④ 在线红外分析表明热解过程中的气体释放主要是小分子气体(如H2O、CH4、CO2、CO等)和轻质焦油组分(如醛酮酸和酚类等),其中CO2气体释放量显著高于其他成分,其次是CO代表的醛酮酸类成分、CC代表的芳香烃类及水分等。
2021, 37(5):47-5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09
摘要:基于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的异构架构,设计了便携式地沟油快速检测仪。以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通过移植Cortex-M0软核,完成SoPC平台的构建;使用FPGA硬件资源,通过串并通行流水线设计思想对运算次序进行优化,设计了参数校准加速器和神经网络加速器并接入总线系统。验证测试表明:该装置可以高速准确地完成地沟油定性分析,并能区分油的种类,相较于传统的同类终端地沟油检测设备,检测时间缩短了89%;同时,引入加速器后的SoPC的数据处理速度超过Cortex-A9两倍。
2021, 37(5):53-5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0
摘要:采用衍生化—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Combustion-Isotope Ratio mass Sprectrometry,GC/C/IRMS)对水产品、蔬菜制品、果蔬的甲醛含量和δ 13C值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鱿鱼样品中甲醛含量为0.341~24.185 mg/kg,δ 13 C值为-48.167‰~-24.514‰,龙头鱼中甲醛含量为54.555~121.416 mg/kg,δ 13C值为-45.430‰~-27.468‰;蔬菜制品中仅干香菇中检出了甲醛,其含量高达212.741 mg/kg,δ 13C值为-41.293‰~-20.293‰;果蔬中甲醛含量较低。水产品的δ 13C值随贮藏时间的增加逐渐偏负,香菇的δ 13C 值随贮藏时间的增加逐渐偏正。龙头鱼中外源性加标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同位素定量分析模型计算得到的贡献率与理论值偏差低于15%。
2021, 37(5):60-6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1
摘要:依据SN/T 4253—2015规定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确定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对其进行评定,计算合成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当鸡蛋中金刚烷胺含量为25.2 μ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4.9 μg/kg(k=2,95%置信区间),其中标准溶液配制和样品前处理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较大。
2021, 37(5):66-7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2
摘要:按照GB 5009.22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氨基甲酸乙酯的测定》测定白酒中的氨基甲酸乙酯,并依据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评定氨基甲酸乙酯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与同位素内标浓度无关,与标准溶液系列定容体积无关,也与样品处理后定容体积无关;内标溶液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仅与量取内标液体积有关。白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为106 μg/kg,扩展不确定度为10 μg/kg,主要分量与贡献为:测量重复性60.8%,标准曲线拟合18.0%,标准溶液16.4%,样品处理4.7%,其中标准溶液和样品处理因移液器容量允差及重复性的不确定度共占19.4%,是两种分量的主要来源;其他来源如天平、玻璃量器、温度等可忽略不计。
2021, 37(5):73-7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3
摘要:通过分析维生素C测定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建立数学模型,评定出各不确定度分量,计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表明,当样品中维生素C含量为33.7 mg/100 g时,扩展不确定度为1.4 mg/100 g (k=2);标准储备溶液的配制和测量重复性是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
2021, 37(5):78-8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4
摘要:在GB 5009.270—2016第二法的基础上进行方法改进,建立了能更便捷高效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肌醇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与GB 5009.270—2016第二法相比,该方法改进了提取溶剂、提取方式、样品净化方式、滤液除水干燥方式、衍生试剂的添加顺序和添加比例,缩短了烘箱中的干燥时间及水浴衍生时间,并优化仪器色谱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检出限为1 μg/mL;三水平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7.4%~100.5%;重现性好,其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2.1%;更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操作,缩短了仪器分析时间,由国标法的63 min缩短至20 min,能够实现批量化处理,满足实验室大批量样品的检测需求。
2021, 37(5):82-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5
摘要:针对国标化学检测方法耗时耗力、成本昂贵的问题,分析了近红外光谱(NIRS)结合化学计量学进行大米蛋白质含量检测的可行性。基于变量选择、特征提取和非线性建模的策略,将反向区间偏最小二乘(BiPLS)与主成分分析(PCA)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构建了BiPLS-PCA-SVM模型,用于提高蛋白质回归模型的性能。在BiPLS-PCA-SVM模型中,将蒙特卡罗交叉验证与预测残差平方和相结合进行最佳主成分个数的选择,通过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为了评估BiPLS-PCA-SVM模型的性能,建立了Full-PLS、BiPLS和BiPLS-SVM 3种模型,并系统分析了上述模型的预测精度和鲁棒性。BiPLS-PCA-SVM模型在预测蛋白质含量方面显示的性能高于其他模型,使用最佳主成分和优化后的SVM参数建立的模型具有更高的鲁棒性和准确性。对于BiPLS-PCA-SVM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和剩余预测偏差分别为0.928 9、0.196 7%和4.024 6。结果表明,NIRS与BIPLS-PCA-SVM模型相结合,可作为替代策略实现大米中蛋白质含量的快速检测。
2021, 37(5):89-9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6
摘要:依据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对米糠油全产业链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节点、主要检测指标及风险评估体系,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米糠油安全生产控制方法。结果表明,试验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可以降低米糠油产品的酸值、过氧化值和塑化剂含量,提高其谷维素和植物甾醇含量。2020年生产的36个米糠油产品的谷维素质量分数为0.41%~0.93%,植物甾醇质量分数为0.61%~1.35%,这两项指标均达到同类标准限值的1.2倍以上。
2021, 37(5):95-10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7
摘要:设计了一套基于线阵相机的巧克力棒自动上料系统。针对线阵相机难以进行手眼标定的问题,提出了通过传送带实现动态扫描成像的手眼标定方法;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后,使用模板匹配识别目标,对追踪轨迹进行优化后发送给机器人实施抓取摆放。试验结果表明,机器人抓取误差<0.5 mm,上料速度满足需求,且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扩展性。
2021, 37(5):101-10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8
摘要:以套管结构为设计模型,通过外管流动的水对内管R32加热使其沸腾,采用CFD对不同数量竖凹槽的内螺旋波纹管进行沸腾换热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与光管相比,内螺旋波纹结构强化了沸腾换热但增大了内管压降,表面换热系数和内管压强分别提高至光管的147%,221%。随着竖凹槽数量的增加,竖凹槽内螺旋波纹管的表面换热系数和内管压降均先增大后减小,当竖凹槽数量为16时均达最大值,分别为光管的157%,261%。此外,通过比较不同数量竖凹槽内螺旋波纹管的强化沸腾效果与泵功率损耗的关系(PEC),发现竖凹槽数量为16时,PEC最大(1.523),因此,竖凹槽数量为16时,竖凹槽内螺旋波纹管性能最优。
2021, 37(5):107-1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19
摘要:运用ANSYS/CFX软件对带行星轮同轴变速单螺杆挤出机流道进行分析,并与普通单螺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单螺杆,新型同轴变速单螺杆挤出机的建压能力更好,物料在螺杆中的停留时间更长,有利于物料更好地混合,表明带行星轮同轴变速单螺杆可局部降低物料运输速度,增加物料混合能力以及螺杆建压能力。
2021, 37(5):111-1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0
摘要:设计了一种带有混炼元件的二阶非对称双螺杆挤出机,并运用Solidworks建立实体模型,以有限体积法为基础,采用ANSYS/CFX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豆粕在机筒内的运动与加工过程,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恒定温度为80 ℃时,新型双螺杆挤出机由于混炼元件、差速非对称流场以及一、二阶段螺槽容积差的存在,产生了交替分布的压力,物料不断被拉伸与压缩并经历多次分割、重组,提高了新型双螺杆挤出机压缩能力和分散混合能力。
2021, 37(5):115-11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1
摘要:阐述了斜齿对辊挤压式杏核破壳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设计确定了破壳压辊、双层振动筛、偏心传动装置的结构,破壳压辊间隙大小,并运用ANSYS-Workbench软件对破壳压辊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出了前6阶振型和固有频率,破壳辊最低阶数固有频率为17.258 Hz,远大于其工况激励频率5.83~7.50 Hz,不会产生共振。经试验,该装置对杏核未分级的破壳率均值为86.46%,整仁率均值为82.73%;分级后破壳率均值为98.18%,整仁率均值为95.95%。
2021, 37(5):120-1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2
摘要:通过分析自动切割机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采用Frenet-serret标架公式结合海蜇皮的外形对刀刃线的曲率和挠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刀刃轨迹为空间非等距螺旋线;结合实际工作环境,选用热处理后的440C不锈钢作为刀具材料,设计了两款碗形海蜇的专用切丝刀具;分别对两款刀具进行力学性能分析,得到了凸型刀具的应力值仅为凹型刀具的53.4%;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凹、凸两种切丝刀具进行磨损分析,得出凹型刀具磨损量较凸型刀具高出一倍;经实验验证,凸型刀具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切削效果较好。通过综合分析,凸型刀具作为细长状海蜇丝的自动切割刀具,能够满足碗形海蜇批量切割加工的需求。
2021, 37(5):126-13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3
摘要:利用不同密度物质吸收X光能力的差异,设计了基于X光检测的烟丝异物在线剔除系统。该系统利用X光透射烟丝后,形成原始密度值数据,利用原始密度值的突变进行烟丝异物判别,实现烟丝异物在线检测识别的功能。该系统设计了独特的平行四边形喷吹异物剔除方式,使得异物处于接近平行四边形中心点的位置,提高了异物剔除的有效性。经实验验证,将设备安装于制丝线贮丝柜出口处,能有效实现对各类金属、非金属异物识别和剔除,其对烟丝异物平均识别率达99.5%以上,平均剔除率达95.8%以上。
2021, 37(5):131-13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4
摘要:针对烟片增温机无法满足不同工艺条件下烟片温度和含水率控制需求的问题,对现有烟片增温机进行改进。在烟片增温机上增设降温降湿控制系统,实现不同烟片温度和含水率的双模式调节控制。根据烟片温度和含水率控制要求,改进后的烟片增温机可进行顺、逆流的切换控制。验证实验表明,利用改进型烟片增温机,烟片温度和含水率稳定性分别提高了51%和36%,改进后设备系统运行稳定,控制安全可靠。
2021, 37(5):134-1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5
摘要: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对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现状以及食品冷链物流信息追溯体系痛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和总结出目前中国食品冷链物流追溯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区块链技术对食品冷链物流追溯体系进行构建研究,从参与方设置、体系框架设计和运作过程优化3个维度构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食品冷链物流追溯体系,并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3个方面阐述了新构建的追溯体系的具体实现路径。
2021, 37(5):139-1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6
摘要:建立了基于机器视觉和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分级概率输出,利用DS证椐融合规则,搭建适用于异源数据的无损检测分级决策模型。采用方向梯度直方图和主成分提取方法提取光谱特征,并应用支持向量机和AdaBoost分类器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特征层融合的马铃薯分级模型。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建立了融合无损检测分级决策和特征层融合的多源信息融合农产品品质鉴别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鉴别模型,多源信息融合鉴别模型识别率提高了12.7%~30.2%,达95.7% 以上。
2021, 37(5):144-14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7
摘要:通过体外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人心果叶不同极性萃取物(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水相)的抗氧化活性,并探究各极性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组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IC50值为(0.019±0.010) mg/mL,总抗氧化能力以水溶性维生素E当量(TEAC)表示,值为(5.824±0.234) mmol/g。当质量浓度达到0.50 mg/mL时,乙酸乙酯组分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就已经超过了50%;且乙酸乙酯组分能够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313,0.625 mg/mL。人心果叶乙酸乙酯组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可用于天然抗氧化剂和抗菌剂的开发。
2021, 37(5):149-15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8
摘要:以水为溶剂对红小豆种皮中的红色素进行浸提,采用压力驱动的膜技术(微滤、纳滤等)优化红小豆种皮色素分离工艺。结果表明,红小豆种皮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m红小豆种皮∶V水)1∶30 (g/mL)、浸提温度90 ℃、浸提时间90 min,此时浸提液的色价为7.53;优化的膜分离工艺为微滤(0.22 μm)和纳滤膜(NF245)相结合,微滤压力0.075 MPa,膜通量12.47 L/(m2·h),色素透过率为87.16%;纳滤操作的最佳压力为0.3 MPa,稳定通量为16.06 L/(m2·h),截留液中色素质量浓度提高至810.19 mg/L,总酚、糖和蛋白质浓度进一步降低。纯化后的红豆皮花色苷冻干粉中花色苷含量为(145.80±0.17) mg/g,色价为58.08±0.09,为纯化前的2.41倍。
2021, 37(5):156-16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29
摘要:以白莲莲房为原料,采用水提醇沉法获得白莲莲房粗多糖,再采用Sevage试剂脱蛋白、联合脱色和透析法对白莲莲房粗多糖进行纯化,得到白莲莲房多糖。采用红外光谱以及气相色谱对莲房多糖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还原能力测定、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评价白莲莲房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以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为模型,考察白莲莲房多糖对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结果表明,所得白莲莲房多糖的得率为5.29%,多糖质量分数为84.58%;白莲莲房多糖单糖组成分析表明,白莲莲房多糖是一个杂多糖,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28∶2.10∶1.00∶2.20∶2.42∶4.76。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白莲莲房多糖呈现出多糖类物质的典型特征吸收峰。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白莲莲房多糖具有良好的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免疫活性结果表明白莲莲房多糖显著促进巨噬细胞一氧化氮和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分泌,在安全浓度范围内,白莲莲房多糖质量浓度为100 μg/mL时,NO、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量达到了最大值,与空白组相比,NO、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量分别增加了29.89 μmol/L、84.24 ng/mL、33.89 ng/mL和45.96 ng/mL。白莲莲房多糖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功能性食品免疫调节剂或补充剂。
2021, 37(5):163-16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0
摘要:为了提高硬壳坚果类产品干燥效率,在研制的滚筒式催化式红外干燥设备基础上进行核桃红外干燥试验,考察工艺参数对脱水率、颜色和开壳率的影响。将滚筒催化红外—热风联合干燥和单一热风干燥作比较,对二者的干燥时间、干燥曲线、干燥速率曲线和能耗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催化红外温度、距离和滚筒转速均对干燥效果和产品品质有显著影响,先在最佳的距离30 cm、温度450 ℃、滚筒转速1.5 r/min条件下滚筒催化红外预干燥9.5 min,然后在温度43 ℃、风速3 m/s条件下热风干燥16 h,与单一热风干燥(20 h)相比,显著提高了干燥速率,缩短了19.2%的干燥时间,节约了11.6%的能耗,且干制核桃的品质良好。
2021, 37(5):169-17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1
摘要:研究了不同的干燥温度(60,80,100,120,150 ℃)、时间(2,4,6,8,10 h)对姜黄中姜黄素类化合物及挥发油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姜黄在实际干燥过程中温度的选择。将姜黄在不同温度(60~150 ℃)下干燥一定时间(0~10 h),利用超声波辅助萃取法萃取姜黄素类化合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油,并分别计算两者的得率,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姜黄挥发油的组成。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姜黄素和姜黄挥发油成分变化较大,实际生产时应根据应用目的选择适宜的处理条件。
2021, 37(5):176-18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2
摘要:利用雪莲菌对豇豆进行发酵,以感官评分和总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发酵前后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盐添加量4%,雪莲菌接种量1.5%,发酵温度25 ℃,发酵时间4 d ,此条件下感官评分为87分,总酸含量为3.40 g/kg。雪莲菌发酵后共检出7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与原料相比,新产生了5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除醛类物质外,其他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均增加,且醇类和酯类含量较高。与自然发酵相比,雪莲菌发酵后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也较高。
2021, 37(5):183-1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3
摘要:以南瓜粉和小麦粉为原料,考察南瓜粉添加量对小麦粉粉质特性、糊化特性及面团的晶型与结晶度、水分分布、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南瓜粉添加量的增大,面团的稳定时间、公差指数、带宽及糊化特性均显著性下降(P<0.01);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先下降后上升,面团弹性先升高后降低;弱结合水含量逐渐增大;当南瓜粉添加量为15%时,面团中淀粉结晶度出现最大值,为23.9%。综上,适量添加南瓜粉可降低面筋蛋白浓度,抑制淀粉的糊化特性,提高面团弹性,从而改善面粉粉质及品质特性。
2021, 37(5):187-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4
摘要:文章介绍了蛋黄凝胶形成机理及其特点,综述了不同影响因素在蛋黄凝胶形成中的作用,阐述了蛋黄凝胶常用的改善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展望。
2021, 37(5):194-20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5
摘要:文章对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命名历程、生物学特性、污染食品中毒作用机理、消毒和去毒及预防中毒措施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2021, 37(5):203-2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6
摘要: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机理、检测方法及控制其形成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1, 37(5):209-2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7
摘要:综述了通过添加非肉成分(多糖类、蛋白类、油脂类、盐类)改善类PSE禽肉加工特性的方法,以及采用高压处理、高强度超声波处理、脉冲电场处理、非酶糖基化、谷氨酰胺转氨酶酶促糖基化、酸碱处理等改善类PSE禽肉蛋白质功能性质的技术手段,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1, 37(5):215-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8
摘要:文章对目前液体饮料PET无菌灌装工艺与装备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对其研发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液体饮料生产中PET无菌灌装技术的应用及优化提供相关依据。
2021, 37(5):221-2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39
摘要:文章综述了葡萄酒泥中具开发潜力的高价值产物研究,以及可实现酒泥全面利用的生物炼制研究概况,分析了限制中国葡萄酒泥工业化开发利用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2021, 37(5):227-23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05.040
摘要:以市售15个产区黑木耳为研究对象,以13种营养成分作为品质评价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及隶属函数法对市售黑木耳进行品质综合评价,并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黑木耳品质分类。结果表明:从13种营养成分中提取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1.52%,可较好地反映黑木耳品质的综合信息;铁、锌、总脂肪酸、粗多糖和灰分含量可作为15个产区黑木耳品质综合评价的指标;隶属函数法评价出15个产区黑木耳品质的优劣;聚类分析将15个产区黑木耳营养品质划分为四大类。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