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7(12):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01
摘要:目的:探索柠檬果肉真空冻结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电子鼻(E-nos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别对新鲜、真空冻结10,20,30 min的柠檬果肉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E-nose可从整体上分析柠檬果肉中不同类别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可区分新鲜和不同冻结时间的样品;GC-MS分析发现真空冻结过程中柠檬果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柠檬果肉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烯烃类、醇类、醛类化合物,其在真空冻结过程中的损失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通过热图和聚类分析可将真空冻结过程中所出现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划分为四大类;真空冻结10 min后,D-柠檬烯损失率最高;真空冻结20 min后,烯烃类、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下降较为显著,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不明显;真空冻结30 min后,出现了2,4-二甲基苯甲醛和2,4-二叔丁基苯酚新生挥发性风味成分。结论:柠檬果肉中绝大多数挥发性风味成分在真空冻结过程中呈明显下降趋势,并有部分新物质生成。
2021, 37(12):10-1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02
摘要:目的:提升百香果酒品质。方法:以百香果全果和果汁为原料酿制百香果酒,分别测定其有机酸、氨基酸和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并结合电子舌试验结果评价百香果酒风味成分。结果:2种百香果发酵酒中主要有机酸为酒石酸、柠檬酸、乳酸和苹果酸,但全果酒的前3种有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果汁酒中的(P<0.05),全果酒和果汁酒中含量最多的有机酸分别为酒石酸(27.20 mg/mL)和柠檬酸(12.49 mg/mL);除半胱氨酸未检出外,全果酒和果汁酒中16种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88.16,68.88 mg/100 g,且全果酒中4类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果汁酒;电子舌测试发现,2种百香果发酵酒中咸味信号强度差异性最大,且全果酒中的鲜味、咸味最强,酸味、涩味和甜味最弱;HS-SPME-GC-MS共检出179种香气成分,全果酒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种类比果汁酒多4种,但其萜烯类物质含量和种类分别比果汁酒的多1,3倍。结论:相比于果汁酒,新型百香果全果酒整体风味(鲜味、咸味、萜烯类物质等)较突出,提升了百香果资源的综合利用度。
2021(12):20-25,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03
摘要:目的:探讨加工工艺对藤茶特征香气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传统加工工艺、红茶加工工艺、绿茶加工工艺、黑茶加工工艺制备4种不同的藤茶样品,以自然干燥的显齿蛇葡萄叶为对照,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不同样品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结果:从4种藤茶样品及对照样品中共检出37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其中,1-辛烯-3-醇、苯甲醇、β-紫罗兰酮、苯乙醛、反式-2-己烯醛、二氢猕猴桃内酯、水杨酸甲酯7种物质为4种样品的共有组分;ROAV值显示,1-辛烯-3-醇和β-紫罗兰酮为共有关键香气组分,其中β-紫罗兰酮的贡献度最大;藤茶制作工艺条件不同,其关键香气成分存在差异,红茶工艺组藤茶关键性香气成分中出现了红茶的标志性香气成分芳樟醇及反式-2-壬烯醛。结论:红茶工艺和绿茶工艺加工的藤茶与传统工艺的在香气表现水平上相差不大,而黑茶工艺加工的香气表现稍逊;发酵工序可考虑作为藤茶制作的优选关键工序之一。
吴永康,林亲录,蒋志荣,陈辰,何益荣,李江涛,程云辉,丁玉琴
2021, 37(12):26-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04
摘要:目的:研究碾减率对籼米米饭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影响。方法:以籼稻“隆科早1号”为原料制备理想碾减率为0%~14%的籼米,同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色谱(GC-IMS)测定米饭的挥发性物质,并根据指纹图谱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籼米米饭中挥发性物质差异。结果:当碾减率为8%时,籼米米饭的感官评分最高。米饭中挥发性物质主要是醛类、酮类、醇类及少量的呋喃类等。大部分挥发性物质在碾减率为0%~6%的籼米米饭中含量较高;当碾减率为10%~14%时,米饭中的挥发性物质组成无明显差异。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筛选出 18 种特征标志物(VIP>1),其中,2-甲基-1-丁醇、乙酸异戊酯、异戊醇、2-戊烯醛、3-甲基丁酸、2-乙基呋喃等可以作为“隆科早1号”不同碾减率大米米饭的差异性挥发性物质。结论:碾磨可以降低糙米米饭中挥发性物质含量,当碾减率为8%时,米饭具有良好的气味和感官品质。
2021(12):32-39,5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05
摘要:目的:探究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L-茶氨酸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对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4周龄SD雄性大鼠进行28 d不同剂量L-茶氨酸\[100,300,500 mg/(kg·d) \]干预试验,考察抗性淀粉与L-茶氨酸组合营养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在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中、高剂量组L-茶氨酸能显著增加大鼠体重,提高回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回肠丙二醛(MDA)含量;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加回肠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表达量,抑制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提高免疫球蛋白A(IgA)的表达水平,同时能增加各小肠肠段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含量,提高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普雷沃菌属9(Prevotella_9)、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等有益菌丰度,降低肠道有害菌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占比(P<0.05),其中,中剂量L-茶氨酸\[300 mg/(kg·d) \]效果最佳。结论: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L-茶氨酸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具有提高抗氧化能力、平衡促炎/抗炎因子、升高Glu与Gln含量、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等调节作用。
2021, 37(12):40-4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06
摘要:目的:为大盘鸡的工艺改进及工业化标准化生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智能炒制机模拟传统炒炖工艺制作大盘鸡,用氨基酸分析仪对鸡肉炒炖加工过程中的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和非蛋白氮的含量、用SDS-PAGE和扫描电镜对鸡肉炒炖加工过程中肌纤维蛋白降解及微观结构的改变进行了研究。结果:大盘鸡成品中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含量比原料鸡肉分别增加了48.63%,53.78%,55.78%,含量分别高达30.38,12.61,13.74 g/100 g;大盘鸡成品中总氮(TN)和非蛋白氮(NPN)含量比原料鸡肉均显著降低(P<0.05)。SDS-PAGE图谱显示,原料经炖炒阶段处理后加剧了分子量为97 kDa和分子量为15~25 kDa的蛋白的降解;炒制和炖炒过程中鸡肉的肌球蛋白重链发生降解并形成分子量为47,55,60 kDa的降解产物。经扫描电镜结构表征,与炒制后的半成品相比,炖炒加工后鸡肉肌膜发生可见溶解,肌纤维组织结构紧实。结论:应用智能炒制机制作大盘鸡,不但可以保持传统感官品质和风味,而且可以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021, 37(12):46-5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07
摘要:目的:拟以玉米浆发酵液部分替代麸皮用于培养杏鲍菇,提高玉米浆的综合利用价值。方法:在杏鲍菇培养基质中添加6%玉米浆发酵液替代传统基质部分氮源,测定子实体营养价值和氨基酸、有机酸、可溶性糖醇、5′-核苷酸等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杏鲍菇氨基酸CS值分别为50.31和48.93,BV值分别为157.99和144.61,NI值分别为30.8和28.0,EAARR值分别为0.854和1.025,在多评价体系下试验组营养价值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呈味氨基酸含量24.187 g/100 g、可溶性糖醇含量32.14 g/100 g、有机酸含量4 277.258 mg/kg、5′-核苷酸含量280.05 mg/100 g均高于对照组,综合分析等量鲜味浓度EUC试验组(595.14 g MSG/100 g)鲜味呈鲜效果较对照组(565.65 g MSG/100 g)突出,处于第二水平,鲜味明显,呈强烈的鲜味。结论:采用玉米浆发酵液部分替代传统培养杏鲍菇基质中的氮源,能显著提高杏鲍菇子实体营养价值和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含量。
2021, 37(12):52-5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08
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婴幼儿奶粉中的多种水溶性维生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方法:样品经温水溶解后,超声提取,使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调节pH至4.6,高速离心后供UPLC-MS/MS测定。在电喷雾电离源(ESI)的正离子模式下进行电离,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对目标碎片离子进行采集。结果:10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内标曲线在2.0~500.0 μ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8 7,加标回收试验的回收率为85.7%~102.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1%~5.69%。方法检出限(LOD)为10~50 μg/kg,方法定量限(LOQ)为30~150 μg/kg。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回收率好、灵敏度高、结果稳定,可应用于婴幼儿奶粉中水溶性维生素含量的测定。
陈卓,丁利,曹天红,程云辉,文李,许宙,陈茂龙,焦叶,李虹辉
2021, 37(12):58-6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09
摘要:目的:保障谷物资源的消费安全。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标准,确定以镉(Cd)、砷(As)、铅(Pb)、铬(Cr)、黄曲霉毒素(AFs)、伏马毒素(FB)、玉米赤酶烯酮(ZEN)、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酮(DON)8个化学污染物为谷物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价指标,采用基于熵权法的层次分析法(EW-AHP)计算各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并利用权重将谷物资源中生物危害因素的日常采样数据量化为具体的风险值作为风险评估模型的输出。同时将评价指标的数据作为风险评估模型的输入,选择随机森林回归(LR)、支持向量机回归(SVM)、BP神经网络回归(BP)和K近邻回归(KNN)4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模型的构建和比较。结果:基于熵权的层次分析法随机森林回归算法(AHP-RF)构建的模型的预测相关系数达0.99以上,利用风险评估模型对2019年8月的谷物检测数据进行风险预测分析,相关结果与实际相符。结论:基于AHP-RF方法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为谷物资源的安全监管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2021, 37(12):67-7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0
摘要:探讨了政府、新媒体平台、公众3个治理主体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食品安全治理困境,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3个治理主体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
2021(12):71-75,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1
摘要:考察了中国司法实践中食品安全民事公益诉讼中共同侵权连带责任的适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厘清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路径:区分共谋型共同侵权真正连带责任、非共谋型共同侵权真正连带责任和非共谋型共同侵权不真正连带责任,并根据公益诉讼提起的不同启动方式选择诉讼策略,同时需要认同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价值且加以有效适用。
2021(12):76-79,1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2
摘要:通过对比研究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转基因食品的法律规制,分析其各自模式特点,并认真研究制度差异成因,寻求完善中国转基因食品风险法律规制途径。
2021, 37(12):80-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3
摘要:目的:针对市场上缺少小型连续核桃烘干设备的现状,设计一种小型的核桃带式连续烘干机。方法:基于气固传热理论,建立烘干装置内部热流固耦合模型,并利用Fluent进行二维和三维仿真分析,获得烘干装置内部气体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和核桃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通过将烘干室的顶部由平顶改为有30°的角度倾斜,传送带两端的核桃掉落处改为圆弧过渡,箱体内壁用保温材料等措施,对机械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搭建烘干试验平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试验完成了最大烘干量为360 kg/h核桃带式连续烘干机设计,仿真优化之后烘干室内部压力场和温度场空间分布较均匀,烘干介质场层间的涡流消失,烘干室边界与内部中心位置温差很小,温度分布更均匀。结论:优化烘干装置结构可明显改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提升烘干效果。
2021, 37(12):89-9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4
摘要:目的:解决YB25型软盒包装机封签胶外溢的产品质量缺陷问题。方法:对封签涂胶系统进行改进,设计具有间断性涂胶功能的扇形涂胶轮,并配合改进后的传动系统以满足其相位需求。结果:改进后的封签涂胶系统实现了涂胶长度可控,其质量缺陷率降至0%,单月维护时间缩小了146 min。结论:改进后的涂胶系统运行稳定,有效解决了YB25型软盒烟包封签胶外溢的质量缺陷问题。
吴文强,李军,陈龙,金勇,刘斌,钟科军,毛伟俊,王艺斌,许文武
2021, 37(12):95-10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5
摘要:目的:解决目前烟丝结构检测均采用离线检测方式,检测结果滞后的问题。方法:采用风选摊薄方式与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在制丝线风选室内对烟丝结构进行检测,在线检测烟丝长度、宽度和面积,统计烟丝中整丝和碎丝的比例。结果:通过对现有烟丝结构离线检测仪器的对比,该检测装置测量精度较高,稳定性较好,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制丝线烟丝结构实际质量状况。结论:该装置能有效减少质检人员的工作量。
2021, 37(12):101-10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6
摘要:阐述了重庆火锅行业在现行“单身经济”浪潮中,打破传统火锅消费场景,将火锅包装向小型化、便捷化发展,在包装中与消费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呈现出包装的社交属性,将“单身经济”与重庆火锅两个属性完全不一的个体进行融合,促进重庆火锅包装设计的未来发展。
2021(12):107-109,18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7
摘要:分析了轻食食品市场现状,阐述了轻食食品包装扁平化设计风格与表现形式,提出“国潮”文化契合轻食食品市场新生代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展望了轻食食品包装设计过程中“国潮”文化与扁平化设计风格的融合趋势。
2021, 37(12):110-11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8
摘要:文章从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特色、强化深度融入中国文化特色、深耕中国文化特色元素的运用厚度等维度,对出口食品包装中中国文化特色融入的本土化倾向进行了有效矫正。
2021, 37(12):113-1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19
摘要:目的:了解贮藏温度对猪油氧化的影响规律。方法:将猪油分别于50,60,70 ℃下贮藏,测定贮藏过程中猪油的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酸价等,并建立各个指标与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之间的氧化动力学模型。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猪油的氧化程度加深,贮藏温度越高,氧化速率越快;贮藏过程中猪油的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值和酸价变化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通过阿伦尼乌斯方程求得其活化能分别为15.718 2,21.255 0,2.299 6 kJ/mol,模型验证实际测量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较高。结论:不同贮藏温度下,猪油的氧化程度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不同程度加深,建立的氧化动力学模型可以快速评估和预测猪油的氧化程度,且猪油应尽量低温贮藏。
2021(12):121-126,1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20
摘要:目的:探究紫苏提取物对裂壶藻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强制氧化法,以过氧化值、丙二醛值、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值作为评价指标,探究不同浓度紫苏提取物、0.04%茶多酚与0.02% TBHQ对裂壶藻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质谱检测裂壶藻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变化。结果:强制氧化15 d后,0.10%紫苏提取物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比空白组提高了16.91%,紫苏提取物可以通过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起到抗氧化效果,紫苏提取物对裂壶藻油的氧化抑制效果略低于TBHQ,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减少了5.30%,紫苏提取物添加组相比茶多酚添加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了12.93%,抗氧化效果明显高于茶多酚。结论:紫苏提取物能够有效提高裂壶藻油的氧化稳定性,且随着提取物剂量的增加,其延缓氧化效果也更加显著。
2021, 37(12):127-1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21
摘要:目的:解决目前中国苹果分级分类大部分情况下仍需要进行人工筛选的问题。方法:采用基于多尺度变换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对所采集到的苹果的可见光图像和红外图像进行融合,得到缺陷特征更加直观的融合图像,对该图像进行图像的预处理操作得到二值化图像数据集,再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的AlexNet模型对之前的苹果表面缺陷数据集进行训练、验证和检测。结果:该检测方法在所制作的苹果表面缺陷数据集上对完好果、缺陷果、花萼/果梗、花萼/果梗加缺陷识别的平均准确度为99.0%,其中对花萼/果梗的识别准确率可达95.8%,对完好果、缺陷果和花萼/果梗加缺陷的识别准确率高达100%。结论:该方法对苹果表面缺陷的检测精度比较高,可以满足对苹果的在线分级的需求。
2021, 37(12):132-1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22
摘要:目的:研究西瓜籽油脂肪酸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索氏回流法对西瓜籽进行提油,对西瓜籽油进行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GC-MS)对其脂肪酸的成分、含量进行分析,通过其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和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结果:西瓜籽油中含有6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达到50%以上;西瓜籽油对铁离子具有还原能力,对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3.7 mg/mL,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为0.031 mg/mL,对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为12.04 mg/mL。结论:西瓜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2021(12):137-141,14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23
摘要:目的:探究荆芥多糖的制备工艺及对百合荆梨汁的抑菌效果,拓宽荆芥在饮品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探究荆芥多糖制备的最佳工艺;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荆芥多糖对百合荆梨汁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荆芥多糖制备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30 (g/mL),提取温度60 ℃,提取时间2 h。在最优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29.43±0.16) mg/g。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百合荆梨汁对青霉菌、酵母菌抑菌效果较差,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较好。通过百合荆梨汁、荆芥多糖和百合雪梨汁3种汁液抑菌效果的比较得出,百合荆梨汁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荆芥多糖,最后是百合雪梨汁。结论:荆芥多糖增强了百合荆梨汁抑菌活性。
2021, 37(12):142-14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24
摘要:目的: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白苏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提升白苏叶的实用价值。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CO2流量)和响应面分析预测白苏叶挥发油提取的最优参数,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白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同时利用清除DPPH·和·OH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在萃取压力27 MPa、萃取温度40 ℃下,连续萃取2.0 h,挥发油提取率可达(2.71±1.19)%,较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率高67%,能一定程度降低过氧化值和酸值。从白苏叶挥发油中鉴定出51种化学物质,占全油的98.49%,主要成分为酯类、醇类和烯类化合物。抗氧化试验表明白苏叶挥发油对DPPH·和·OH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且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超临界CO2萃取的白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酯类、醇类和烯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2021(12):149-154,2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25
摘要:目的:优化辣椒风味牛油加工工艺,研究浸提过程,为牛油加工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酸价、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了质量比、加热温度、加热时间3个因素对辣椒风味牛油的品质影响,并对浸提过程的理化指标和挥发性成分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辣椒风味牛油加工条件为m干辣椒∶m牛油=20∶100,加热温度120 ℃,加热时间5 min,此条件下辣椒风味牛油品质风味较佳;在恒温浸提过程中,辣椒风味牛油和牛油的酸价、过氧化值都呈上升趋势,但随浸提时间延长,辣椒风味牛油变化趋势比牛油低。应用电子鼻检测到辣椒风味牛油的风味物质有9种,主要是丙醛、甲醇和戊醇以及2-甲基丙烷;不同浸提时间的辣椒风味牛油气味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浸提时间越长,辣椒素类物质含量越多,并且辣椒中的辣椒碱等物质对辣椒风味牛油高温浸提下的过氧化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浸提时长的辣椒风味牛油存在一定的差异。
2021, 37(12):155-16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26
摘要:目的:以甘蔗糖蜜为原料,研制一款新型调味料酒。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糖蜜发酵酒的最佳酒母醪配方,并以此配方用5 L发酵罐制备糖蜜发酵酒为酒基,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活性炭最佳脱色工艺条件,再用单因素试验确定调味剂的最佳添加比例。结果:糖蜜发酵酒的最佳酒母醪配方为初糖质量浓度200 g/L、(NH4)2SO4添加量1.0 g/L、玉米浆添加量10 g/L、MgSO4添加量0.2 g/L、NaCl添加量0.5 g/L、KH2PO4添加量0.5 g/L、CaO添加量0.2 g/L;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2%,脱色时间30 min,脱色温度55 ℃;调味剂的最佳添加比例为食用盐1.5 g/100 mL,味精0.4 g/100 mL,混合香辛料0.06%。结论:利用甘蔗糖蜜酿造料酒工艺可行,制备的糖蜜料酒清亮透明,香气协调,口味鲜爽,其理化指标与微生物指标符合调味料酒行业标准(SB/T 10416—2007)对新型调味料酒的要求。
2021(12):161-166,2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27
摘要:目的:构建卷烟制丝过程成品烟丝质量模拟预测模型。方法:使用平均影响值法(the Mean Impact Value, MIV)对制丝加工过程工艺参数进行筛选,然后通过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系统构建起制丝关键工艺参数和成品烟丝质量的模拟模型。结果:通过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比较,填充值的模拟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3.16%;整丝率的模拟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0.67%;碎丝率的模拟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5.33%。结论:该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相对误差较小,精确性高,该模型适用于卷烟制丝生产过程工艺参数仿真优化。
2021(12):174-180,2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29
摘要:目的:进一步提高打叶复烤过程中烟叶可用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以提升卷烟工业企业所购烟叶的价值。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矩估计理论的最优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对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进行评价。以主客观权重为基础,组合权重与主客观权重偏差最小为目标,求解主客观权重的相对重要性系数从而确定化学指标的最优组合权重;结合隶属度函数,以烟叶化学成分指标为数据集计算烟叶化学成分可用性值,进而对打叶复烤过程中烟叶可用性进行评价;并以麒麟复烤厂打叶复烤成品烟叶作为分析对象。结果:该方法能够充分考虑主客观因素,使得赋权结果和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吻合。结论:通过矩估计理论组合赋权能够对打叶复烤过程中烟叶可用性进行更加合理、科学的评价。
2021, 37(12):181-18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30
摘要:目的:开发一种营养美味、弹性好、品质优良的素食肠。方法:以大豆拉丝蛋白(FSDP)为主要原料,在基础配方上,以素食肠的弹性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选谷朊粉、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大豆分离蛋白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DP)、复合胶、冰水的添加比例。结果:以泡发后的大豆拉丝蛋白(含水量61.54%)为基准,除加入大豆油、羧甲基纤维素钠、食盐、白糖等基础配料外,再添加124.06%谷朊粉、2.20% TGase、121.87%冰水、23.10%大豆分离蛋白粉、11.55% HDP、2.31%复合胶(m黄原胶∶m魔芋胶∶m卡拉胶=1∶1∶1)。此时,加工的素食肠弹性高达0.958。结论:该配方下的素食肠具有较好的弹性,可以应用在素食产品的生产加工中。
2021, 37(12):188-19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31
摘要:综述了动物性食品中卡那霉素适配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等检测方法的试验原理,总结分析了不同方法中所使用的适配体序列及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卡那霉素适配体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1, 37(12):197-20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32
摘要:文章综述了分子印迹传感器(MIS)的工作原理及分类,着重介绍了MIS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1, 37(12):202-2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33
摘要:综述了色谱技术在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情况,主要包含柱色谱法、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高速逆流色谱法以及多种色谱法的联用,并对制备型液相色谱柱的发展方向、高速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的优化、多维色谱系统的耦合使用作了展望。
2021, 37(12):209-2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34
摘要:文章综述了酵素产品中有机酸组成及发酵过程的动态变化,对酵素中有机酸的抗氧化、调整肠道菌群、增强饱腹感、抗肿瘤等有助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活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后续可对食用酵素中有机酸评价体系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2021(12):215-220,2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35
摘要:文章阐述了勾调工艺及其在白酒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从勾调配方建模、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等技术在白酒勾调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详细阐述;针对目前勾调研究、实施的难点,从研究者与企业两个角度总结了现阶段的不足,并对未来的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1, 37(12):221-2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36
摘要:文章依据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官方网站及权威文献采集到的美国营养事实标签资料与信息,分别从营养事实标签的演变与宣教、实施效果与不足、与营养事实标签相关的美国包装正面(Front of Package, FOP)标签、与中国营养成分表比较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美国包装正面标签成功经验及启发,提出中国改进营养成分表的建议。
2021, 37(12):227-2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2.037
摘要:通过分析电商模式下传统品牌休闲食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提出品牌休闲食品企业应紧跟商业模式创新步伐,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指出品牌休闲食品企业亟须在创新商业模式背景下重构供应链,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供应链,提升整体流通效率,构建良性零售圈。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