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37卷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基础研究
    • 新型静态混合器强化臭氧水产生羟基自由基

      2021, 37(11):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01

      摘要 (462) HTML (0) PDF 2.00 M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新型静态混合器强化臭氧气—液相传质。方法:考察不同臭氧气体流量、液体流量及液体温度对臭氧液相浓度和羟基自由基产生的影响,并与微孔曝气法和循环射流法进行对比。结果:随着气液流量的增大,臭氧水饱和浓度和羟基自由基浓度均增大;随着温度的升高,臭氧水饱和浓度降低,但羟基自由基浓度增大,当气体流量为2 L/min、液体流量为12 L/min、液体温度为10 ℃时,臭氧水质量浓度达到12.67 mg/L,臭氧水中羟基自由基浓度高达85.11 μmol/L,其羟基自由基的产量较微孔曝气法和循环射流法分别提高了73.4%,20.6%。结论:新型静态混合器对臭氧水液相传质和羟基自由基的产生具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 米糠膳食纤维纤维素酶水解工艺优化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2021, 37(11):6-1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02

      摘要 (187) HTML (0) PDF 2.65 M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素酶水解制备米糠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分析引起米糠膳食纤维功能性质差异的原因。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工艺条件,测定膳食纤维的化学成分、持油力和吸附胆酸钠能力,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结果:纤维素酶用量100 U/g,反应时间5 h,料液比(m米糠纤维∶V) 1∶15 (g/mL)时,不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无显著变化。水解后膳食纤维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分别从26.23%和28.71%显著性下降(P<0.05)至18.29%和25.24%,木质素质量分数从20.22%显著性增加(P<0.05)至31.46%。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表面致密光滑,未见明显的孔洞结构,水解后的不溶性膳食纤维表面出现更多且更深的孔洞结构。米糠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和水解前的米糠膳食纤维的持油力分别为0.86,5.21,4.15 g/g,胆酸钠吸附率分别为15.17%,24.04%,20.84%。结论:米糠膳食纤维的功能性质差异是由其化学成分和表面结构的差异引起的。

    • 改性方法对辣木籽壳生物炭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

      2021, 37(11):12-1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03

      摘要 (153) HTML (0) PDF 3.97 M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工艺条件所制备的辣木籽壳生物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方法:以辣木籽壳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碳酸钾—Fe3O4共浸渍热解和KOH浸渍—1 000 ℃高温热解两种方法分别制备磁性辣木籽壳生物炭(Fe3O4-MOS)和改性辣木籽壳生物炭(KOH-MOS),并用XRD、SEM和FTIR对样品表面物化性质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平衡吸附法测定两种生物炭对溶液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特性,并用动力学、热力学和等温吸附模型分析对MB的吸附机理。结果:在试验所探究的条件下,Fe3O4-MOS和KOH-MOS对MB的吸附效率接近100%,且由Langmuir模型所得到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16.83,99.37 mg/g。结论:两种材料对MB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熵增、化学吸附为主的过程。Fe3O4-MOS和KOH-MOS分别展现出了良好的磁分离能力和吸附能力。

    • 杀青方法对紫色芽叶加工绿茶品质的影响

      2021, 37(11):19-2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04

      摘要 (104) HTML (0) PDF 1.61 M (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紫芽绿茶的最佳杀青方法。方法:以自选紫芽品系9803的一芽二、三叶为原料,分别用微波、锅炒、蒸汽、热风4种杀青方法对鲜叶进行杀青处理制备绿茶,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绿茶样进行感官审评、滋味品质和香气品质分析。结果:4种杀青方法中,微波绿茶样感官审评的综合得分最高(89.65),且微波绿茶样的主要理化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花青素、氨基酸和咖啡碱保留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绿茶(P<0.05);且酚氨比值、酯型儿茶素与总儿茶素的比值均为最低,分别为12.18和0.72。结论:4种杀青方法中以微波杀青工艺制备的紫芽绿茶品质最优。

    • 副干酪乳杆菌HCS17-040的筛选鉴定及其益生特性

      2021, 37(11):28-3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05

      摘要 (443) HTML (0) PDF 1.56 M (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获得具有降甘油三酯功能的乳酸菌菌株。方法:从母乳及顺产的健康婴儿粪便中筛选分离乳酸菌菌株,采用单试剂法乳酸菌(GPO-PAP法)测定其甘油三酯去除能力。从中选择甘油三酯去除能力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及16S rDNA鉴定,并测定其耐受酸、胆盐和胃肠液的能力。结果:筛选分离出一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命名为HCS17-040(CGMCC No 19747),其甘油三酯下降率达(42.80±1.79)%;该株菌在pH 3.0和pH 2.0的环境中培养17 h后存活率分别为89.39%和87.18%;在3 g/L和5 g/L的胆盐浓度环境中培养17 h后存活率分别为94.75%,92.97%;在人工胃液中作用3 h,存活率为93.93%;在人工肠液中作用4 h,存活率高达99.06%。结论:副干酪乳杆菌HCS17-040对甘油三酯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且具有良好的耐酸、胆盐及人工胃肠液的能力。

    • 不同地区不同成熟度青梅有机酸的测定及相关性分析

      2021, 37(11):34-3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06

      摘要 (266) HTML (0) PDF 1.60 M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四川达州青梅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相关性,为产品深加工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熟度不同的青梅中有机酸含量,并对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抗坏血酸、L-乳酸、乙酸、柠檬酸、丁二酸、齐墩果酸、熊果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同一地区,景市镇全熟黄果中柠檬酸、苹果酸均高于七成熟绿果,百节镇和渡市镇七成熟绿果中的柠檬酸均高于全熟黄果,而苹果酸反之。相关性分析表明,柠檬酸与熊果酸、L-乳酸、乙酸、齐墩果酸存在显著变化,与苹果酸无显著变化。结论:四川达州不同地区青梅中有机酸含量最高的是柠檬酸(19.546%),其次是苹果酸(4.013%),较其他产区青梅的高。

    • 芸豆/大豆复合发酵液代谢组分及功能性研究

      2021, 37(11):38-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07

      摘要 (56) HTML (0) PDF 1.66 M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豆基植物发酵液在发酵过程中代谢产物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紫花芸豆、大豆为原料,采用酵母菌、乳酸菌等多种益生菌共同发酵制备复合发酵液,并对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发酵液p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并逐步稳定在3.55左右,总酸由0.13 mg/mL上升至0.43 mg/mL,可溶性固形物由10.01%降低至5.73%,还原糖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呈先下降后保持波动平衡的状态,总酚、黄酮类物质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均先迅速上升,后分别稳定在430 mg/mL和155.30 μg/mL左右,发酵液还原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并于发酵后期达稳定状态,分别于发酵48 h时达到最大值(0.608,3.404 mmol/L)。结论:芸豆/大豆复合发酵液常规代谢组分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规律性,且该发酵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 8种中心电加热卷烟烟气释放特性分析

      2021, 37(11):44-4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08

      摘要 (128) HTML (0) PDF 1.62 M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寻中心电加热卷烟烟气释放特性的共同点及差异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了7款国产境外上市电加热卷烟(卷烟A-G)和1款市售国外电加热卷烟(卷烟H)主流烟气总释放量、逐口释放量及其释放稳定性,并对可能影响其稳定性的退丝率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① 卷烟H主流烟气中烟碱、甘油转移率均最低;② 卷烟H烟气释放稳定性最高;③ 中心电加热卷烟烟气逐口释放量均随抽吸口序的增加整体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趋势,中间略有波动,与传统卷烟在ISO模式下逐口释放规律有所区别;④ 烟支在插入中心加热烟具时产生的退丝现象对卷烟烟气释放稳定性有不利影响。结论:减少中心电加热卷烟的退丝现象可以提高烟气释放稳定性。

    • >安全与检测
    • 搭载微混合芯片的食品内亚硝酸盐含量光电检测方法研究

      2021, 37(11):50-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09

      摘要 (102) HTML (0) PDF 1.74 M (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光电探测原理的食品中亚硝酸盐高精度、低成本的定量快速检测方法,并构建搭载微混合芯片的便携式亚硝酸盐检测仪。方法:设计微混合芯片以实现检测样品的快速混合,并通过流体仿真验证芯片混合效率;分析光固化工艺参数对芯片通道打印精度的影响规律并制备了微混合芯片;设计并搭建了亚硝酸盐光电检测系统,分析亚硝酸盐含量与诱导电压的对应关系,并确定系统的检验灵敏度。结果:设计的微混合芯片可以实现检测试剂的高效混合,当置信因子为3时,光电检测系统检测质量浓度极限可达95.7 μg/L,系统线性指数的拟合误差为0.996 7,平均检测时间可达3 min。结论:光固化技术可实现混合微流控芯片的高精度制备,自主搭建的光电检测系统的检测精度和灵敏性可满足食品中亚硝酸盐的检测需求。

    • 基于掺杂型石墨烯量子点构建关—开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连续检测Fe3+和F-

      2021, 37(11):55-6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0

      摘要 (278) HTML (0) PDF 2.11 M (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石墨烯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性能。方法:制备发光强度高、性能稳定的氮硫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S-GQDs),并构建关—开型电化学发光(ECL)传感器以实现对Fe3+和F-的连续检测。结果:在0.1~460.0 μmol/L范围内,Fe3+浓度与ECL猝灭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28 μmol/L;在1~5 600 μmol/L范围内,F-浓度与ECL恢复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62 μmol/L。结论:NS-GQDs ECL信号的猝灭和恢复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可应用于饮用水中Fe3+和F-的连续检测。

    • 基于DNA酶催化反应建立适配体比色法检测鸡蛋中氯霉素

      2021, 37(11):61-6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1

      摘要 (106) HTML (0) PDF 1.80 M (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制备适配体—磁珠复合体,利用氯霉素的特异性结合可解离适配体与DNA酶的结合,并解除对该酶与血红素结合催化显色反应活性抑制的机理,建立用于快速检测鸡蛋中氯霉素的方法。方法:通过适配体与DNA酶碱基互补配对后,再将该结合体通过羧基和氨基的缩合反应,制备适配体—磁珠复合体。再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氯霉素溶液以实现与其适配体的结合,使得DNA酶与氯霉素核酸适配体发生解离,被解离出的DNA酶与血红素结合催化显色反应。结果:该方法检测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0.001~100.000 mg/kg,其吸光度值与氯霉素浓度呈线性相关,在5,10,25 mg/kg 3种添加水平下该比色法的回收率为98.4%~101.1%,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结论:该方法通过引入DNA酶和磁性纳米粒子有效克服了传统快速检测方法的非特异性吸附引起的假阳性结果,适用于快速检测鸡蛋中氯霉素的残留量。

    • QuEChERS-HPLC法快速测定黄豆芽中6-苄基腺嘌呤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2021, 37(11):67-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2

      摘要 (77) HTML (0) PDF 1.64 M (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应用QuEChERS前处理,并评定QuEChERS-HPLC法快速测定黄豆芽中6-苄基腺嘌呤含量的不确定度。方法:通过不确定度来源分析,建立不确定度评定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各不确定度分量和合成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结果:试验中不确定度来源于标准溶液和梯度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曲线的拟合、试验的前处理过程、回收率和重复性以及仪器本身。果蔬类农产品(黄豆芽)中含有6-苄基腺嘌呤0.335 mg/kg;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0.026 mg/kg,k=2。结论:试验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标准曲线的拟合、梯度标准溶液的配置和回收率的测定;采用QuEChERS法能够简化前处理步骤,在减少溶剂消耗的同时降低试验的不确定度。

    • 基于改进HMM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2021, 37(11):72-7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3

      摘要 (107) HTML (0) PDF 1.76 M (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现有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的评估精度低且不准确等问题。方法:在构建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隐马尔可夫模型和布谷鸟搜索算法结合用于食品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布谷鸟算法搜索全局最优解作为隐马尔可夫模型初值,在通过Baum-Welch算法进行局部校正,使其快速收敛到全局最优解。通过对乳制品数据的试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优越性。结果:与改进前相比,改进后的评价方法更准确、有效,在时间特征下能更准确地预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准确度在97.5%以上。结论:该方法结合时间特征进行预测,检测准确度较高,可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

    • >机械与控制
    • 基于CFX的同轴变速双螺杆挤出机三维流场分析

      2021, 37(11):77-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4

      摘要 (70) HTML (0) PDF 2.01 M (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物料在改良后的同轴变速优化双螺杆挤出机流道中的工作状态。方法:运用ANSYS/CFX模拟分析双螺杆挤出机流道数值,得到物料的运动情况,并与传统双螺杆进行对比,通过宏观压力场、宏观速度场、速度流线图、速度矢量图对比分析两种螺杆的性能。结果:同轴变速优化双螺杆的建压能力、混合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双螺杆,通过中段的减速输送可有效延长物料运输时间。结论:新型优化双螺杆在保留传统双螺杆优势的情况下,额外提升了建压能力和混合性能。

    • 基于AHP与TRIZ的馒头机生产线设计

      2021, 37(11):81-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5

      摘要 (335) HTML (0) PDF 2.06 M (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结合的模糊评价方法解决馒头机生产线主要存在的人机交互程度低、造型审美不足、缺乏设计特色等问题。方法:利用AHP获取定位设计重点区域;运用TRIZ标准工程参数分析矛盾冲突并构建矛盾矩阵,利用发明原理找寻设计方案最优解并引入物—场分析法解决馒头机生产线具体实际问题,运用模糊评价法对3个馒头机造型设计方案进行评分。结果:设备造型以直线、圆角和斜角为元素的A3为优选方案。结论:该方法可解决馒头机生产线设计中定性数据与定量参数的转换问题。

    • 小型枣夹花生一体机设计

      2021, 37(11):87-9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6

      摘要 (52) HTML (0) PDF 1.95 M (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枣夹花生大型化加工选材,手工操作食品卫生无法保证的问题。方法:分析了大枣去核研究现状,制定了小型枣夹花生一体机设计指标,依据大枣去核与枣夹花生工艺流程,设计了枣夹花生一体机的机械结构,并重点分析上料定位机构和推杆机构的运动特性。结果:样机试验表明,大枣上料定位率94%,花生上料定位率达97%,枣夹花生成品率91%。结论:该装置结构便携、小型化,操作简单,效率高,能满足大枣定位和枣夹花生的工艺要求。

    • 基于堆栈自动编码器的永磁电动机定子绕组故障诊断

      2021, 37(11):92-9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7

      摘要 (489) HTML (0) PDF 1.79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永磁电动机定子绕组故障诊断的准确率和全面性。方法:研究提出基于堆栈自动编码器(SAE)永磁电机定子绕组故障诊断模型,由SAE和Softmax分类器组成的神经网络,利用故障样本数据对该网络进行训练;利用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SAPSO)对网络的连接权重和偏置进行寻优,确定其较优的网络结构。结果:利用该网络实现了永磁电动机定子绕组的匝间短路、相间短路以及相间绝缘降低和接线端子接触不良等故障诊断,其诊断准确率为99.40%,优于小波分析+Softmax、频谱分析+Softmax和SAE+Softmax 3种方法。结论:经过优化后的SAE+Softmax故障诊断模型鲁棒性好,受电机的转速和负载变化的影响小,可以提高永磁电动机定子绕组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 基于机器视觉的卷烟爆珠在线检测系统设计

      2021, 37(11):99-1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8

      摘要 (124) HTML (0) PDF 1.86 M (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针对卷烟爆珠的质量检测,设计和构建融上料传送、机器视觉图像处理及不合格品剔除功能为一体的卷烟爆珠质量检测系统。方法:通过改进类间方差法对爆珠单颗粒图像进行提取,通过灰度分析、非线性度变换及改进最小外接圆等算法,实现爆珠质量自动化检测,在完成图像自动化检测之后,通过设计的不合格品剔除机构进行剔除,并开展爆珠质量检测的重复试验和应用分析。结果:该系统对不合格爆珠的异色、异行、破损总误检率低于3%,能精确剔除不合格爆珠且系统稳定可靠。结论:基于机器视觉的卷烟爆珠在线检测系统设计,能完成对爆珠质量的自动化在线检测,提高了检测速度与准确度。

    • >贮运与保鲜
    • 植物油脂凝胶的氧化稳定性及货架期预测

      2021, 37(11):105-1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19

      摘要 (184) HTML (0) PDF 1.82 M (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植物油替代固体脂肪易氧化且反式脂肪酸含量高的问题。方法:以谷甾醇/大豆磷脂为凝胶剂制备大豆油和菜籽油凝胶代替固体脂肪,通过初、次级氧化产物及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其氧化稳定性,通过X-射线衍射观察结构稳定性,并采用OXITEST法预测其货架期。结果:大豆油凝胶和菜籽油凝胶的初、次级氧化产物含量均低于原油;植物油及其凝胶在贮藏过程中主要发生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且凝胶的脂肪酸含量变化较小;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大豆油凝胶和菜籽油凝胶都具有稳定的β和β'晶型结构;OXITEST测定结果表明,油脂凝胶能够有效延长油脂的氧化诱导期(IP),并进一步延长油脂的货架期。结论:油脂凝胶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能有效延长植物油的货架期,可作为固体脂肪的有效替代品。

    • 山茱萸微波冷冻干燥动力学及品质变化分析

      2021, 37(11):111-11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0

      摘要 (69) HTML (0) PDF 1.79 M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山茱萸微波冷冻干燥动力学特性及产品品质。方法:采用微波冷冻干燥技术,分析微波不同功率(100,200,300,400,500 W)下山茱萸干燥特性、总黄酮、总酚等品质变化并建立相关动力学模型。结果:山茱萸干燥过程分为升速和降速阶段,无明显的恒速阶段,微波功率升高,能够提高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数据拟合发现Page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山茱萸干燥过程中水分含量变化。整个干燥过程中,总黄酮含量呈快速下降和下降平缓两个阶段,总酚含量均呈快速下降趋势,且微波功率越高总黄酮、总酚含量下降速度越快。微波功率对复水比及色泽具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提高微波功率可以提高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但微波功率过高易造成干制品品质下降。

    • 冷鲜海鲈鱼新鲜度指示标签的制备及应用

      2021, 37(11):118-12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1

      摘要 (48) HTML (0) PDF 1.61 M (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一种可视化检测冷鲜海鲈鱼新鲜度的变色指示卡。方法:以质量分数1%的虞美人色素为指示剂,以甲基纤维素凝胶溶液为成膜基质制作指示标签,研究虞美人指示标签的色差ΔE对pH的响应关系;同时进行海鲈鱼4 ℃冷藏保鲜,测定货架期内海鲈鱼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pH值、指示标签ΔE,并考察各指标与ΔE的相关性及稳定性。结果:虞美人指示标签在pH 2.0~9.0内有良好变色效果。海鲈鱼TVB-N含量与ΔE线性关系显著,在黄绿色时为优级品,黄棕色时为合格品,达到棕褐色时已基本不可食用,可肉眼明显区分。结论:虞美人色素指示标签可作为海鲈鱼新鲜度的指示标签使用。

    • 基于深度学习的水果缺陷实时检测方法

      2021, 37(11):123-1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2

      摘要 (174) HTML (0) PDF 1.95 M (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CenterNet方法进行优化改进。方法:使用MobileNetV3的轻量化卷积神经网络替代CenterNet 原有的骨干网络,加快检测速度,对MobileNetV3模块进行改进,增强模型对水果中小缺陷块的检测能力,并对CenterNet的预检测阶段进行优化,提高其检测准确度。结果:试验方法对显著缺陷如直径>4 mm的苹果识别率高达99.7%,检测速度为113帧/s,模型体积为1.31 MB。结论:与CenterNet_ResNet18和CenterNet_Shuffler模型相比,MO-CenterNet模型检测水果缺陷在训练时间、检测速度和准确率方面均衡性更好。

    • 贮藏时间对造纸法再造烟叶抗张强度和热失重特性的影响

      2021, 37(11):130-13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3

      摘要 (101) HTML (0) PDF 1.56 M (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造纸法再造烟叶在贮藏过程中内在化学成分、抗张强度和热失重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获得再造烟叶最佳使用时间。方法:对不同贮藏时间下3种造纸法再造烟叶(JS-A、JS-B和JS-C)的常规化学成分、抗张强度和热失重特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JS-A和JS-B样品的总植物碱、总糖、总氮和水分含量随贮藏时间增加变化显著,JS-C样品的总植物碱和总氮含量变化不显著。贮藏时间对3种再造烟叶的纵向抗张强度影响显著,均在180 d时出现最大值。3种样品的第二阶段失重率和归一化热焓值随贮藏时间的增加有显著变化,均在360 d时达到最大值。结论:3种再造烟叶适宜的贮藏时间为180~360 d。

    • 基于COMSOL的烟叶复烤干燥过程仿真

      2021, 37(11):136-14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4

      摘要 (849) HTML (0) PDF 1.97 M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烟叶在复烤过程中的干燥收缩机制。方法: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和弹性理论,结合傅里叶定律和菲克定律实现烟叶干燥过程中热膨胀、吸湿膨胀和温度耦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烟叶在复烤过程中,最大应力出现在烟叶干燥3 min左右;干燥过程中水分应力远大于热应力;在低温慢烤过程中烟叶内部水分蒸发率较低,以至于烟叶收缩率不高;烟叶复烤过程中干燥阶段收缩率为10%,最大误差为3%。结论:水分含量是烟叶干燥收缩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 >提取与活性
    • 鱼皮胶原蛋白中透明质酸酶抑制肽的制备工艺优化

      2021, 37(11):142-14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5

      摘要 (350) HTML (0) PDF 1.88 M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高效提取胶原蛋白中的透明质酸酶抑制肽。方法:以剑鱼(Xiphias gladius)鱼皮为原料,使用胃蛋白酶提取酶溶性胶原蛋白并使用盐析法进行纯化,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胶原蛋白种类;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优化透明质酸酶抑制肽的提取工艺。结果:使用胃蛋白酶提取的胶原蛋白为I型胶原,透明质酸酶抑制性胶原蛋白肽的优化提取条件为复合酶比(m胶原蛋白酶∶m蛋白酶)8∶2,酶解温度32 ℃,酶解时间6 h,加酶量6%。在此条件下胶原蛋白肽的透明质酸酶抑制率为42.35%,响应面模型拟合性好,透明质酸酶抑制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该工艺可应用于对剑鱼鱼皮中具有透明质酸酶抑制性的胶原蛋白肽的提取。

    • 火炭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2021, 37(11):148-15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6

      摘要 (524) HTML (0) PDF 1.67 M (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火炭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及稳定性。方法:用牛津杯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来测定火炭母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OD600 nm值为指标,进一步探讨温度、pH、紫外线及Na+、K+、Ca2+等金属离子对其抑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火炭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8 mg/mL;火炭母提取物在热处理、不同pH、紫外线照射等情况下抑菌活性较为稳定;当添加不同金属离子时其抑菌活性具有明显差异,0.1 mol/L Na+、K+处理时其抑菌活性有所下降,而在0.1 mol/L Ca2+处理时其抑菌活性丧失。结论:火炭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稳定的体外抑菌活性。

    • 紫苏叶提取物对1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作用

      2021, 37(11):153-1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7

      摘要 (291) HTML (0) PDF 1.94 M (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紫苏叶提取物对1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的作用。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T1DM)小鼠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紫苏叶提取物高剂量组(400 mg/kg)、紫苏叶提取物低剂量组(200 mg/kg)、阳性组(150 mg/kg),试验期间记录小鼠摄食量和饮水量,每周测定T1DM小鼠空腹血糖值(FBG),灌胃第28天时测定糖耐量水平(OGTT),随后进行眼球取血,解剖后取心、肝、脾、肺、肾测定脏器系数,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GH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相关指标。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经紫苏叶提取物治疗后的T1DM小鼠的摄食量和饮水量有所下降,食物效价显著提高(P<0.05),FBG显著降低(P<0.05),TC、TG、GHb、MDA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SOD、CAT显著增加(P<0.05)。结论:紫苏叶提取物能够对1型糖尿病小鼠起到降血糖作用。

    • 生物转化对罗汉果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2021, 37(11):159-16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8

      摘要 (69) HTML (0) PDF 1.68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产香菌生物转化对罗汉果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植生拉乌尔菌(Raoultella planticola VP4-4)对罗汉果提取液进行生物转化,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罗汉果提取液生物转化前后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罗汉果发酵物中挥发性成分主要香气成分或香气前体物包括棕榈酸、岩芹酸、亚麻酸、2-甲基丁酸、己酸、油酸乙酯、棕榈酸乙酯、苯乙醛、5-甲基糠醛、苯甲醛、壬醛、糠醇和对乙烯基愈疮木酚等,生物转化产生了具有天然浓郁奶香的香兰素;酸类物质由6种增加到11种,相对含量提高至60.07%;其他酯类、羰基类、烷烃类、醇类、酚类等物质相对含量分别降低至30.72%,4.07%,0.81%,0.34%,0.29%;发酵后化合物种类增多,由50种增加至64种。结论:生物转化赋予了罗汉果发酵物花香、果甜香、奶香等丰富的天然香气,减少了大分子刺激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起到了增香减杂的作用。

    • 超声辅助复合酶法提取莓茶多糖的工艺优化

      2021, 37(11):166-17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29

      摘要 (272) HTML (0) PDF 2.19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莓茶多糖的提取效率。方法:采用超声辅助复合酶法优化莓茶多糖的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波温度、超声波提取时间、酶解pH、超声波功率和复合酶添加量对莓茶多糖提取得率的影响,再利用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得到酶解pH、超声波功率和复合酶添加量对多糖提取率影响显著。并经过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Box-Behnken)试验得到最佳工艺。结果:在酶解pH 4.30,超声波功率104 W,复合酶添加量1.20%,超声波时间40 min,超声波温度50 ℃的条件下,莓茶多糖得率为(7.22±0.06)%,与热水提取、超声波提取、复合酶提取相比,其得率分别提高了106.83%,86.35%,54.46%。结论:超声辅助复合酶提取莓茶多糖工艺可以显著提高莓茶多糖得率。

    • >开发应用
    • 全麦粉面包生产工艺优化

      2021, 37(11):173-17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0

      摘要 (107) HTML (0) PDF 1.48 M (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改善因添加全麦粉而引起面包质地较硬、口感粗糙等问题。方法:以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速溶茶粉添加量、全麦粉添加量、烘焙时间与β-葡萄糖苷酶添加量对全麦粉面包品质的影响。结果:添加量≤3%的速溶茶粉对全麦粉面包质构及口感无显著影响,添加量达4%时有负面影响;同时,全麦粉添加量、烘焙时间及β-葡萄糖苷酶添加量对全麦面包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当全麦粉面包的β-葡萄糖苷酶添加量0.12%、速溶茶粉添加量2%、全麦粉添加量25%、焙烤时间35 min时面包硬度和咀嚼度较低,回复性好,感官评分值高。

    • 复方海带代餐粉的辅助降血脂作用

      2021, 37(11):178-18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1

      摘要 (92) HTML (0) PDF 1.53 M (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对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复方海带代餐粉进行辅助降血脂作用研究。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设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复方海带粉高、中、低3个剂量组:6.58,3.29,1.65 g/kg(分别相当于人体推荐量的10,5,2.5倍),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其他组饲喂高脂饲料,3个剂量组灌胃给予相应浓度的复方海带粉混悬液,4周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水平,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结果:3组剂量的复方海带粉均能降低大鼠血清TC(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P<0.01)、TG(P<0.05)和LDL-C水平(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组P<0.01),提高HDL-C水平(中、高剂量组P<0.01),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同时,还能有效抑制高脂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升高(P<0.01)。结论:复方海带代餐粉具有较好的辅助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白肋烟烘焙工艺温度参数拟合优化及验证

      2021, 37(11):183-18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2

      摘要 (56) HTML (0) PDF 1.48 M (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升白肋烟烘焙后的香味物质含量。方法:建立烘焙后还原糖含量与3个干燥区温度之间的模型,并以烘焙后白肋烟香味物质总量为标准对3个干燥区温度进行优化。结果:所建模型R2达0.947,拟合效果较好。干燥二区和干燥三区的温度对白肋烟烘焙增香的效果大于干燥一区,且此类型白肋烟烟叶的最佳烘焙条件为一区110 ℃(3 min),二区145 ℃(3 min),三区135 ℃(3 min)。结论:最佳烘焙温度下,白肋烟中还原糖含量较低且香味物质总量最高,白肋烟烘焙增香效果较好。

    • 近红外光谱结合线性非负回归测定梗丝掺配比例

      2021, 37(11):188-19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3

      摘要 (89) HTML (0) PDF 1.71 M (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成品烟丝中梗丝含量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掺配不同比例梗丝(5%,8%,11%,14%)的成品烟丝为试验对象,分别采集纯梗丝、纯叶丝及掺配不同比例梗丝烟丝样品的近红外光谱信息,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识别上述3类样品近红外光谱信息的整体差异性。利用方差光谱、变量重要性投影(VIP)特征光谱及全光谱分别建立了不同比例梗丝样品的线性非负性回归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① OPLS-DA模式识别分析表明,3类样品的近红外光谱整体信息存在较大差异性。② 基于VIP值大于1,筛选出光谱波数范围为:4 000~4 165,4 582~4 609,4 612~5 264 cm-1。方差较大的波长范围:4 000~6 100,6 900~7 500 cm-1。③ 方差光谱筛选波长变量建立的预测模型准确性和稳定性均优于VIP算法和全波长变量。结论:近红外光谱结合线性非负回归系数回归法快速测定成品烟丝中梗丝含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基于烟气成分相似度分析的卷烟质量稳定性评价

      2021, 37(11):193-19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4

      摘要 (104) HTML (0) PDF 1.71 M (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基于不同指标的卷烟质量稳定性评价方法。方法:使用中心切割—二维气相色谱系统分析筛选卷烟烟气成分指标,建立合格产品指纹图谱,采用欧氏距离相似度对某卷烟3年内异地生产产品的烟气稳定性进行评价,并与基于卷烟烟气常规指标的烟气稳定性评价方法作比较。结果:基于烟气常规指标的烟气稳定性评价方法,未能充分体现因口数变化而导致的感官变化;基于逐口烟气成分指标的相似度分析更能够直观地反映卷烟在逐口抽吸时的感官质量波动;将逐口烟气成分指标相似度3倍的标准差作为允许控制上限,1倍的标准差为合理的波动范围,再以感官评吸判定介于其之间的产品,适合作为一种日常卷烟产品质量监控的方法。结论:相较卷烟烟气常规指标的卷烟质量评价方法,基于逐口烟气成分指标的相似度分析能更有效地反映卷烟逐口抽吸时的感官质量波动。

    • >研究进展
    • 益生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21, 37(11):198-2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5

      摘要 (422) HTML (0) PDF 1.83 M (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对传统益生菌及下一代益生菌基于免疫学检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鱼油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富集及EPA和DHA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 37(11):205-2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6

      摘要 (315) HTML (0) PDF 1.55 M (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对鱼油的提取工艺、多不饱和脂肪酸聚集方法、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的保健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鱼油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竹节参生物活性与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2021(11):211-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7

      摘要 (82) HTML (0) PDF 1.62 M (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对竹节参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归纳整理,包括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其他系统的作用,分析了竹节参中的皂苷类、核苷类、多糖类及氨基酸成分的质量控制,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 沙棘活性成分、生理功能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2021, 37(11):221-22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8

      摘要 (310) HTML (0) PDF 1.63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章对沙棘中的黄酮、多酚、多糖、维生素和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成分及其抗炎、抗癌、调节免疫、抗衰老、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进行了介绍,并总结了沙棘产品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可将沙棘开发成具有保健作用的果汁、果酒、沙棘油、酵素和酸奶等功能性产品,提高沙棘中各种活性成分的利用价值。

    • >市场分析
    • 英国食品GDAs标签的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发

      2021, 37(11):228-2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39

      摘要 (154) HTML (0) PDF 1.59 M (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英国食品每日摄入量指南(GDAs)标签开展案例研究,结果发现,GDAs标签从包装背面标签转为FOP标签,实施已有20年以上。该标签采用特定营养素体系度量法模型,显示每份食品能量、糖、脂肪、饱和脂肪、盐的含量及其每日参考摄入量占比,既没有颜色编码又没有形象的图标显示,且实施效果不如多数FOP标签。对此,中国可考虑将营养成分表信息以食品份量单位直观显示在包装正面,方便消费者关注与理解。

    • 区块链视角下食品供应链多方演化博弈模型

      2021, 37(11):232-23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1.11.040

      摘要 (139) HTML (0) PDF 2.32 M (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区块链应用于食品供应链的影响因素及食品供应链各参与方的行为问题。方法: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食品企业、政府和消费者的三方博弈模型,并建立复制动态方程;分析了不同初始值、接入成本、溢价系数、信息真实度等参数变化对于三方策略选择的影响。结果:系统的稳定状态与初始策略人群占比有关;区块链接入成本对食品企业的策略选择影响较大,过高的接入成本会抑制食品企业信息上链的积极性,不利于区块链技术在食品溯源体系的应用推广;因接入区块链导致的溢价会影响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可以提高食品溯源信息的真实度,从而有利于三方主体向着理想状态演化。结论:为从根本上解决食品溯源信息的真实性问题,食品企业应在保证溯源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降低可追溯食品溢价程度的价格,政府应在控制可追溯食品的溢价的前提下提高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
《食品与机械》
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 一、 近日有不少作者反应我刊官网无法打开,是因为我刊网站正在升级,旧网站仍在百度搜索排名前列。请认准《食品与机械》唯一官方网址:http://www.ifoodmm.com/spyjx/home 唯一官方邮箱:foodmm@ifoodmm.com; 联系电话:0731-85258200,希望广大读者和作者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