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01
摘要:为了提高酶解产物中具有特定聚合度的直链麦芽低聚糖组分的含量,分别探究了膜分离、活性炭吸附、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不同离子交换树脂等分离技术对直链麦芽低聚糖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膜分离、活性炭吸附、葡聚糖凝胶柱层析、钠型/钙型离子交换树脂层析等技术均不适合直链麦芽低聚糖组分的连续化分离操作;相比而言,钾型离子交换树脂层析分离的效果较好,相比于初始酶解液,分离产物中目标组分G3~G6和G5+G6的比例分别提高了39.53%和8.13%,回收率分别达到78.11%和63.89%。在此基础上,以钾型离子交换树脂为固定相吸附剂,利用模拟移动床可进一步提高终产物中G3~G6和G5+G6的比例和回收率。
2020(7):6-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02
摘要:以7个基因型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为原料,研究纳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后纳豆表面黏液感官品质与黏液性质的差异,并分析黏液品质与籽粒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除青大豆YSG-10和黑大豆YSB-37外的5种基因型的黄大豆发酵的纳豆黏液的感官评分、拉丝长度分别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 0.953和 0.946,P<0.05);青大豆YSG-10蛋白质含量低、感官评分较低、拉丝长;黑大豆YSB-37蛋白质含量最高、感官品质较差、拉丝长度只有同一蛋白水平黄大豆YSY-23的1/3左右。低蛋白含量的黄色种皮YSY-102大豆适合做鲜食纳豆,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黄色种皮YSY-23大豆适合加工成纳豆粉。
2020(7):11-16,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03
摘要:从豆腐酸浆及毛坯中鉴定了23个分离菌株,测定了其脂肪酶酶活并利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对其中7个菌株的脂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指纹图谱中包含2种鞘氨醇、16种酰胺、22种酯类和3种脂肪酸。其中,马克斯克鲁维酵母SP-1和挪威毕赤酵母SP-5中植物鞘氨醇、N,N-二甲基鞘氨醇的相对含量最高。此外,嗜酒假丝酵母ATW-1、库德里阿兹威毕赤氏酵母SP-4和阿米塞毕赤氏酵母Y的酯类化合物比较丰富,且其细胞结合型脂肪酶酶活力也比较高,PCA分析进一步表明这3个菌株脂质组成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表明酵母菌中丰富的代谢酯类物质可能与细胞结合型脂肪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2020(7):17-22,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04
摘要:以湿热降解法对花魔芋魔芋胶进行有限降解,获取分子量为137.8~621.5 kDa的5种材料,比较其与κ-卡拉胶溶胶—凝胶转变过程中关键性能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相对于未降解魔芋胶(621.5 kDa),有限降解魔芋胶(415.6 kDa)显著提升了凝胶转变温度(5.98 ℃);同时,其储能模量、剪切应力、黏度小幅增加,致使冷却成胶后其凝胶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凝胶持水性显著增强(P<0.05);SEM分析显示,其凝胶结构更加紧密有序;而在其质构特征上,233.3 kDa的魔芋胶与κ-卡拉胶形成的复配凝胶表现出较大的硬度和弹性。试验确证利用湿热法对中国花魔芋魔芋胶进行有限降解,是提升魔芋胶/κ-卡拉胶复配凝胶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2020(7):23-27,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05
摘要:通过对加热过程中的牛肉进行密集采样,研究分析了肉品品质及驰豫信号峰的全部参数变化。结果表明,自由水含量会随半结合水下降而增加。在峰形状特征上,T21峰宽度波动增大,T22峰宽度增加、高度下降,且3个峰的峰位置均出现显著左移。说明牛肉蛋白质在受热变性后其有序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形成了大量无序卷曲,同时水分子与肽链形成氢键的间距缩短且类型增加。此外,峰高、峰宽和峰位置等核磁峰参数与肉品多个品质指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基于核磁信号参数建立了数学模型用于模拟肉品理化指标变化,且在含水量、蒸煮损失、b*值上的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了0.943,0.936,0.876。研究结果证明,在食品分析中核磁峰形状特征参数所含的信息价值不低于峰面积。
2020(7):28-32,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06
摘要:以添加蒸馏水和丙二醇的烟丝为对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多糖和海藻多糖在烟丝中的热力学保润效果,并选取3种常见的烟丝动力学模型对烟丝的吸湿和解吸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海带多糖及螺旋藻多糖的保润效果优于丙二醇;Page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根据保润指数综合考虑热力学与动力学因素,螺旋藻多糖、海带多糖和猴头菇多糖具有较优的保润效果。低场核磁表明,与添加蒸馏水和丙二醇的烟丝相比,添加3种较优保润剂的烟丝化学结合水含量大幅增加,烟丝中的水分更不易失去。
2020(7):33-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07
摘要:通过控制酸水解、碱脱酯和蛋白酶解条件探讨可溶性大豆多糖制造过程对于产物结构和起泡性的影响。可溶性大豆多糖(SSPS)的结构采用单糖组成、重均分子量、酯化度、蛋白含量进行表征,起泡性用泡沫膨胀率(FE)和泡沫稳定性(FS)表征。结果表明,酸水解过程会破坏SSPS主链结构进而使分子量逐渐降低,但不影响酯化度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分子量的降低,SSPS的FE逐渐增大,但FS逐渐降低。碱脱酯过程不影响产物分子量,但可以使酯化度和蛋白含量同步降低,产物的FE和FS也同步下降。将低分子量高甲酯含量SSPS采用蛋白酶水解,获得具有相同分子量和酯化度、不同蛋白质含量的SSPS。起泡性结果显示随着蛋白含量的下降,SSPS的FE和FS均同步下降。上述结果说明,相比于酯化度,蛋白质含量和分子量对大豆多糖的起泡性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2020(7):39-4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08
摘要:为研究不同圆周卷烟主流烟气主要成分逐口释放的差异,对同一烤烟型配方烟丝的细支卷烟和常规卷烟主流烟气中焦油、烟碱、CO、NNK、B[a]P、苯酚、巴豆醛、HCN和NH3 9种主要成分逐口释放量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① 细支卷烟和常规卷烟的平均抽吸口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为5.49,6.72口;各成分在细支卷烟中的逐口释放量及总量均低于常规卷烟,其中焦油、烟碱、NNK、B[a]P、苯酚、HCN和NH3成分在细支卷烟中的波动均小于常规卷烟,而CO和巴豆醛则相反;② 随着抽吸口数的增大,细支卷烟和常规卷烟中焦油、烟碱、CO、NNK、B[a]P、苯酚、HCN和NH3成分均逐步增加,仅巴豆醛第一口释放量大于第二口;③ 常规卷烟烟气中9种主要成分的单口烟气释放量随抽吸口数递增而增加的趋势整体上更显著于细支卷烟,而在控制焦油因素情况下,细支卷烟各成分逐口释放量与抽吸口数相关性发生变化的程度更甚于常规卷烟。
2020(7):45-4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09
摘要:对鮸鱼肌肉和副产物营养成分进行测定,鮸鱼肌肉和副产物水分含量分别为79.65%与69.15%,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8.65%与19.36%,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24%与3.90%,灰分含量分别为1.15%与3.75%。鮸鱼肌肉和副产物的氨基酸总量(TAA)分别为18.58%与15.47%,必需氨基酸(EAA)质量分数分别为7.65%与5.52%,但只有鮸鱼肌肉的EAA/TAA(41.17%)与EAA/非必需氨基酸(69.99%)符合FAO/WHO优质蛋白质标准。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的结果表明鮸鱼肌肉和副产物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鮸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9.07,副产物的EAAI为61.78。鮸鱼肌肉和副产物都含有丰富的丁酸、棕榈油酸、油酸、神经酸、二十二碳六烯酸、Mg、Ca、K和Fe。鮸鱼肌肉和副产物是高蛋白质、低脂肪、富含矿物质的食品源。
2020(7):50-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0
摘要:以天峨县、隆林县、隆安县3个产地板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生熟板栗的营养物质、抗氧化成分及加工特性。结果表明:板栗品质因产地和生熟状态不同而不同。熟板栗色泽更深,脂肪、氨基酸含量及持水性更高,但生板栗中可溶性蛋白、VC含量更高,清除自由基能力与持油性更强。天峨生板栗更亮黄,可溶性糖、脂肪、VC、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总量最高;天峨熟板栗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量最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天峨生板栗、天峨熟板栗聚为一类,天峨板栗各营养成分含量较高,品质较好。3个产地生板栗可能更适合应用于曲奇、桃酥、膨化等食品,熟板栗更适合应用于板栗糊、面包等产品。
2020(7):55-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1
摘要: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结合二维相关光谱法(2D-COS)对鸡肉中恩诺沙星的拉曼光谱进行特征变量优选,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建立恩诺沙星特征峰分析模型,并与竞争性正自适应加权算法(CAR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D-COS-PLSR模型效果最优,其Rc、Rp分别为0.979 7,0.997 2,说明采用2D-COS 优选鸡肉中恩诺沙星浓度相关的特征谱峰是可行的。
2020(7):59-62,11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2
摘要:为建立用于花生致敏蛋白Ara h 1快速、灵敏、特异检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以Ara h 1鼠源单抗(mAb)为捕获抗体,以Ara h 1兔源多抗(pAb)为检测抗体,通过棋盘法优化抗体工作浓度建立方法,并对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稳定性等检测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双抗体夹心ELISA法的mAb和pAb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1∶10 000稀释和1∶8 000稀释;ELISA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4~256 ng/mL,检测限为4.16 ng/mL;样品添加回收试验的平均回收率为85.9%~94.5%,且该方法与其他常见致敏蛋白无交叉反应;并能在4 ℃条件下避光密封保存90 d内保持检测结果稳定。说明所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灵敏特异、准确稳定,能够用于花生致敏蛋白Ara h 1的快速筛查。
2020(7):63-6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3
摘要:采用Dionex Integrion高压离子色谱仪和Ionpac AS19高容量分析柱,以自动发生装置在线产生KOH作淋洗液,通过抑制型电导检测器进行饮用水样品中溴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目标物溴酸盐和亚硝酸盐在5 min内实现分离,其检出限分别为0.46,0.22 μg/L。溴酸盐和亚硝酸盐分别在0~100,0~50 μg/L 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6%~101.3%,100.1%~106.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26%~4.12%,1.69%~4.27%。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环保高效,适用于饮用水中痕量溴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测定。
2020(7):67-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4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测定蔬菜中啶氧菌酯、E-苯氧菌酯、醚菌酯等10种杀菌剂残留的检测方法。采用乙酸乙酯与环己烷的混合液对样品进行提取,优选出氨基固相萃取柱的净化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10种蔬菜杀菌剂药在15~500 n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1,方法检出限为0.1~0.5 μg/kg。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4.7%~117.0%,相对标准偏差 (n=6)为0.4%~4.7%,该方法适用于蔬菜中多种杀菌剂的同时检测。
2020(7):72-7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5
摘要:对K、Ca、Na、Mg、Fe、Cu、Mn、Zn 8种必需元素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最佳工作条件(乙炔流量、空心阴极灯灯流量和燃烧器高度)进行优化,对铅、镉两种有毒元素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最佳工作条件(灰化温度、灰化时间、原子化温度及原子化时间)进行优化,绘制各元素的标准曲线,考察方法的检出限和精密度,优化样品前处理条件及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并对江西名茶中对应的10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表明,建立的各元素原子吸收光谱法在相应浓度区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1 8~0.999 2,精密度为0.77%~3.32%,检出限为0.004~0.050 μg/mL,回收率为99.25%~102.25%,均符合要求。10种金属元素在8种茶叶中的含量差异性显著,其排序基本为K>Mg>Mn>Ca>Fe>Na>Zn>Cu>Pb>Cd;遂川狗牯脑中K、Ca、Fe含量最高,庐山云雾中Na含量最高,靖安白茶中Mg、Zn含量最高,井冈山翠绿中Mn含量最高,武夷红茶中Cu含量最高,8种茶叶中Pb、Cd含量均较低。试验建立的原子吸收光谱法操作简便、干扰较少、灵敏度高,适用于各种茶叶中相应元素含量的测定;8种江西名茶中K、Ca、Na、Mg 4种常量元素和Fe、Cu、Mn、Zn 4种微量元素含量都比较丰富,Pb、Cd两种有毒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
2020(7):78-81,9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6
摘要:针对现有的管链输送设备存在效率较低,清扫物料残渣时难度较大的问题。运用模块化集成设计理念,采用理论分析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设计出带有清扫装置的柔性管链式输送设备。采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将设备各部分构件分块建模,并进行虚拟装配,以保证结构设计合理,确保管链输送设备可以完成输送物料、清理残渣的功能。运用ANSYS仿真软件,对输送设备的关键构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管链输送设备在完成输送物料的同时实现对物料残渣的清理。
2020(7):82-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7
摘要:基于硅橡胶材料的超弹性特征,参考蠕虫类生物结构和运动特点,以六棱柱型驱动器和圆柱型驱动器为机器人主体,设计了一种蠕动式软体管道机器人,并分析该机器人在管道中的两种运动模式。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蠕动式软体管道机器人结构和运动模式是可行的。
2020(7):87-91,1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8
摘要:文章推导了二自由度七连杆机构运动分析计算公式,建立了七连杆机器人腿部机构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以长半轴100 mm、短半轴40 mm的椭圆曲线作为机器人足端的相对理想轨迹曲线,采用遗传算法对七连杆机器人腿部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优化的七连杆机器人腿部机构足端的实际轨迹曲线几乎与理想轨迹曲线重合,足端点的最大、最小x坐标分别为100.035, 100.036 mm,最大、最小y坐标分别为40.005, 40.009 mm,与理想轨迹的椭圆长轴、短轴半径的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036%。利用优化的七连杆机器人腿部机构,设计了6足仿真机器人,并采用UG软件对优化的七连杆机器人腿部机构和6足仿真机器人进行了运动仿真,运动仿真结果非常理想。
2020(7):92-9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19
摘要:采用9点分布式热电偶实时测量烤箱每层温度场分布,测定分析烤箱温度均匀性,并运用计算流体力学对烤箱内部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烤箱后挡板结构,调节风量分配,改变出风孔布局等方案显著地提升了烤箱内部温度场的均匀性。
2020(7):97-10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0
摘要:设计了一种基于温湿度控制的箱式热风干燥机,该干燥机主要由内循环风机、加热管、加湿装置、称量装置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胡萝卜干燥(干燥温度60 ℃,热风相对湿度20%)试验表明,干燥室内部温湿度和风速流场均匀,不同位置干燥时间一致,均为6 h;相同焓值下,不同温度的干燥介质物料升温曲线一致;干燥前期较高相对湿度,后期较低相对湿度有利于缩短干燥时间。
2020(7):104-1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1
摘要:针对现有食品干燥设备恒温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不高和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铂电阻为温度感应器件、硬件闭环控制电路进行恒温控制的食品干燥设备恒温控制系统。试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恒定温度误差在±0.1 ℃以内,恒温平均响应时间为4 min 56 s,能有效提高系统的恒温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2020(7):109-11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2
摘要:设计了一套基于PLC的自动称重配料设备。该设备包括3套料仓总成,可存储不同固态物料并按照设定配方依次供料。控制系统具有配方管理、参数调试、自动称重和报警显示等功能。称重过程分为粗给料和细给料,并加入空中物料补偿系数,有效提高了称重精度。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知,该设备称重误差在±3 g范围内的概率达到96.7%。
2020(7):114-116,1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3
摘要:为提高多颗粒态油辣椒物料的自动化灌装水平,结合油辣椒物料的物理特征和企业灌装工艺要求,运用PLC控制技术,研制出了新一代油辣椒灌装机控制系统,并以某品牌油辣椒系列产品中的210,220,280 g瓶装香辣脆为灌装对象对该控制系统进行现场调试和灌装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灌装合格率为100%,灌装速度约为411瓶/h,平均每瓶固体含量约为63.6%,能够很好地实现多颗粒态油辣椒物料的高速、精确自动化灌装。
2020(7):117-12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4
摘要:针对螺旋喂料器实际流量检测值与传统计算式计算值相差较大的问题,采用响应面试验对螺旋喂料器的流量计算式进行修正。考虑到实际试验的复杂性,采用离散元仿真流量值与计算式计算值的比值作为响应,以对流量比值影响显著的螺距、转速、管径为试验因素设计响应面试验,得到3个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二阶回归方程,由此进一步得到螺旋喂料器的流量计算式。为进一步验证修正后流量计算式的可行性,根据设计要求,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发现仿真所得流量值为1.258 t/h,与修正式计算所得流量值1.210 t/h 的误差为3.97%,表明了流量修正计算式的合理性。
2020(7):122-1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5
摘要:论述了多感官包装设计通过开辟视觉之外的感官渠道,可增强对消费者的感官刺激,促进产品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交互性,更符合人性化设计理念。不同于一般的包装设计,多感官包装设计不仅要重视消费者视觉感官上的体验,更应重视消费者触觉等体验的价值,深化感官体验对情感的影响,从多感官体验上有效提高产品的辨识度。并指出多感官包装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实用性、创新性的设计原则。
2020(7):127-130,13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6
摘要:针对当前乡土食品包装中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的现实,阐述了乡土食品包装设计中陌生化表达的意义,从观念呈现、视觉刺激、功能拓展、情境营造等方面对乡土食品包装设计的陌生化进行了多维度表达,并对未来乡土食品创新设计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0(7):131-13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7
摘要:以包装盒中充入空气为对照组,设置3组不同浓度的气调包装气氛比例,对预处理后的杨桃、砀山梨、黄瓜、小麦草4种混合鲜切果蔬进行包装,于4 ℃贮藏,通过测定并分析其理化指标,判断混合鲜切果蔬品质。结果表明,5% O2+5% CO2+90% N2处理的混合鲜切果蔬贮藏8 d后的感官品质较高,失重率较低,色泽和硬度保持良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较缓,微生物滋长得到抑制。说明气调包装对杨桃、砀山梨、黄瓜、小麦草4种混合鲜切果蔬有良好的保鲜效果,其中5% O2+5% CO2+90% N2气氛比例下的保鲜效果最好
2020(7):136-139,2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8
摘要:针对鸡蛋裂纹存在复杂性、微小性等问题,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以提高检测效果。通过余弦函数调节惯性权重,在搜索前期具有较大值,后期具有较小值进行寻优;粒子反向学习防止落入极值陷阱,提高了优化效率;自适应阈值对鸡蛋图像分割,可变中值滤波窗口进行鸡蛋图像表面暗斑去除,非完全Beta函数对鸡蛋裂纹增强;给出了鸡蛋裂纹检测流程。仿真显示:试验算法对鸡蛋网状裂纹、线形裂纹图像均能检测出来,并且裂纹边缘清晰,明显的线形裂纹、网状裂纹正确检测率分别为96.4%,94.7%,非明显的线形裂纹、网状裂纹正确检测率分别为89.2%,87.5%,高于其他算法。
2020(7):140-143,2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29
摘要:以李子为试验材料,研究纳他霉素和ε-聚赖氨酸型保鲜纸对李子贮藏期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硬度、丙二醛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VC含量、霉菌和酵母总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纳他霉素和ε-聚赖氨酸保鲜纸均能显著抑制果实腐烂率、失重率、丙二醛含量的增加,降低果实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霉菌和酵母总数,较好地保持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和VC含量。综合比较,纳他霉素处理的保鲜纸对李子果实贮藏保鲜的效果最佳,能保持较好的贮藏品质,延缓果实衰老。
2020(7):144-14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0
摘要:为了实现橙果的内部品质可见/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采用Trace Pro软件对设计的橙果在线检测传送托盘模型进行光学仿真分析,参考仿真结果中的辉度/照度值,对值较高的托盘模型进行实物加工,结合实际光谱检测平台进行试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成果传送托盘的最优外形参数为:外径80 mm、内横径55 mm,内纵径50 mm、厚度20 mm。采用不同材料对托盘进行加工,用于实际橙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检测,光谱数据经预处理后,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的预测模型,其中亚克力托盘预测结果最优。为进一步优化检测模型,分别用遗传算法(GA)、稳定性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SCARS)算法提取光谱特征波段,建立橙果SSC的PLSR的预测模型,其中SCARS算法特征提取方法最佳,预测决定系数R 为0.920 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468 3。
2020(7):150-1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1
摘要:针对香蕉内部果肉缺陷难以预测的问题,运用机器视觉技术对香蕉果皮与果肉进行图像识别,对识别参数进行数据拟合得到果肉缺陷的预测模型。将采集到的图像灰度化并进行滤波去噪,通过双阀值二值化和形态学分析对图像进行识别处理,提取香蕉果皮、香蕉果肉、香蕉果皮黑斑与香蕉果肉缺陷。计算提取区域的像素点总数,将其作为区域面积。分别用香蕉果皮总面积/香蕉果肉总面积与果皮黑斑面积/果肉缺陷面积之比来定义香蕉果皮黑斑度与果肉缺陷度。运用多项式拟合法,根据训练样本得出果肉缺陷预测函数,对预测函数进行残差分析。通过预测模型对香蕉划分等级,总准确率达到88.9%,与通过香蕉果皮进行等级划分其他方法相比,试验所得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高,表明通过香蕉果肉进行预测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2020(7):155-16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2
摘要:以罗非鱼鳞胶原肽与氯化亚铁盐为原料制备多肽亚铁螯合物,并对其最佳螯合条件及螯合物结构进行探究。以螯合物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法对螯合条件进行优化;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X衍射和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螯合物结构及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螯合物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 5.30,多肽浓度3.00%,多肽与铁质量比3.2∶1.0,该条件下螯合率为82%,螯合物得率为65.43%;通过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氨基酸组成符合胶原多肽的成分特征,螯合后天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增加;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以及X衍射等结果表明多肽与亚铁盐以配位键结合成多肽亚铁螯合物。
2020(7):161-166,20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3
摘要:以赤小豆凝集素为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试验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Q Sepharose XL阴离子交换色谱、Phenyl FF HP疏水层析色谱和Sephadex G-50凝胶过滤色谱进一步纯化,通过SDS-PAGE电泳对其蛋白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赤小豆凝集素的最优提取条件为:以PBS为浸提液,料液比1∶23 (g/mL),pH 7.8,持续时间14 h,此条件下凝集活性为(37.18±0.18) HU;纯化后的凝集素凝集活性达127 HU,经鉴定目标凝集素具有两条亚基,分子量分别在55 kDa和27 kDa附近。
2020(7):167-17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4
摘要:以乐平雪梨瓜籽为原料,采用溶剂法从烘干的雪梨瓜籽中提取油脂并进行基本理化指标测定,通过气相和液相色谱方法对雪梨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生育酚、甾醇组成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雪梨瓜籽油的基本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3.16%,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为12.8%,69.9%,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70.277%;共检出16种甘油三酯,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甘三酯约占甘油三酯总量的85%;甾醇含量达4 154.49 mg/kg,其中谷甾醇含量最高;生育酚含量为951 mg/kg,主要为α-和γ-生育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且雪梨瓜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达92.31%,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2020(7):171-1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5
摘要:以桦菌芝为原料,采用水提取乙醇沉淀法提取桦菌芝多糖,分析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能力,并用滤纸片法测定不同浓度桦菌芝多糖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四联球菌的抑菌活性及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桦菌芝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具有消除作用,当浓度为1.0 mg/mL时,桦菌芝多糖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超过BHT对照品,但较弱于VC对照品;不同浓度桦菌芝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桦菌芝多糖对4种受试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活性最强。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和四联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25,1.25,2.50,5.00 mg/mL。综上,桦菌芝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且抗氧化及抑菌活性随多糖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加强。
2020(7):175-180,2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6
摘要:采用水提醇沉法分级纯化得到4种北沙参多糖(GLP-30、GLP-50、GLP-70、GLP-剩余),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扫描电镜以及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等进行分析,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北沙参多糖均具有多糖的典型基团,但差示扫描量热结果相差较大;各多糖组分分子量随乙醇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组分间的多糖得率及单糖含量有一定差异,其中GLP-50得率(5.43%)和半乳糖醛酸含量(2.03%)最高,蛋白含量(7.66%)较高,具有最高的保油性,在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中表现出最高的抗氧化能力。乙醇分级沉淀的方法可用于分级纯化北沙参多糖组分,其中50%乙醇更适宜沉淀制备北沙参多糖,且所得多糖抗氧化性较强。
2020(7):181-1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7
摘要: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凤丹”油用牡丹籽多酚,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牡丹籽多酚提取工艺,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牡丹籽多酚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14(g/mL)、超声功率160 W、超声时间98 min、提取温度57 ℃,该条件下牡丹籽多酚提取率为33.38 mg/g;牡丹籽多酚能有效地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可成为一种新的天然抗氧化剂。
2020(7):187-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8
摘要:以大黄鱼肝脏为原料,选用最佳的蛋白酶水解提取大黄鱼肝油,以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分析其品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大黄鱼肝油的最佳酶解工艺为中性蛋白酶添加量2.5%、料液比1∶2 (g/mL)、pH 7.3、酶解时间4 h、酶解温度50.3 ℃。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率为78.39%,其品质较淡碱法好,油脂澄清,酸价为(5.83±0.15) mg/g,碘价为(142.65±0.22) mg/100 g,含有13种脂肪酸(较淡碱法多5种),且不饱和脂肪酸为8种,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9.71 g/100 g,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2.63 g/100 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7.62 g/100 g。酶法提取大黄鱼肝油的提取率、品质及脂肪酸组成均优于淡碱法。
2020(7):194-20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39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检测了芷江鸭生肉、油炸后、炒制后、灭菌后4个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生肉、油炸、炒制、灭菌4个阶段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分别为44,19,39,39种。其中醛类、萜烯类、醇类和酮类是主要的风味物质,酯类、烷烃类和其他杂环化合物次之。主成分分析显示,对芷江鸭风味影响较大的物质有甲基庚烯酮、芳樟醇、苯甲醛、2-庚醇、桉叶油醇、正辛醛、壬醛、溴代环戊烷、1-壬醇和萜烯类等,各工艺中灭菌工艺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最大。
2020(7):201-20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40
摘要:分析了青稞全粉的蛋白质、脂肪、灰分、水分含量及氨基酸组成,并优化了青稞脆片的制备工艺条件,包括挤压膨化、预干燥及烘焙工艺。结果表明:青稞全粉的蛋白质含量为10.23 g/100 g,脂肪含量为2.51 g/100 g,灰分为1.86 g/100 g,水分为8.41 g/100 g;青稞全粉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为9.471 g/100 g。最佳挤压膨化工艺条件为挤压腔各区(T2~T6)温度依次为60,140,140,80,50 ℃,青稞全粉喂料量50 kg/h,螺杆转速280 r/min,青稞全粉含水量23%;最佳预干燥条件为干燥温度60 ℃,风量12%,停留时间16 min,料层厚度30 mm;最佳烘焙条件为底火180 ℃,面火220 ℃,时间70 s,该条件下制品的糊化度达到98.73%,制备的青稞脆片呈浅黄色、有光泽,表面有皱纹,膨化均匀、气泡细密,香且酥脆。
2020(7):206-210,2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41
摘要:以红薯叶为原料,研究不同预处理(盐渍、超声以及二者联合)条件下红薯叶热泵干燥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当盐浓度为4%时,干燥后的POD酶活性较低,抗氧化能力较强,该条件下获得的红薯叶复水比普遍较高,且干燥时间最短,综合评分最高。
林云,罗思维,欧阳璐斯,陈森林,赖燕华,陶红,林宝敏,贾立山
2020(7):211-2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42
摘要:通过喷洒适量的甲酸溶液对烟叶进行处理,使叶片中的淀粉和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从而起到有效降低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作用。50 ℃下,利用5%~10%的甲酸—水溶液以0.2 mL/g的喷淋量处理样品,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微观结构无明显变化,仍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FTIR红外光谱分析显示,甲酸处理后烟叶中的淀粉和蛋白质的特征官能团峰强度明显减弱,说明烟叶中的淀粉和蛋白质能被甲酸有效降解,且降解率与甲酸浓度呈正相关。淀粉和蛋白质的水解产物多糖、单糖和多肽、氨基酸等可转化为致香成分。感官评吸结果表明,经适宜浓度的甲酸溶液处理的烟叶杂气减少,香气增加,烟叶的品质有明显改善。
2020(7):216-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43
摘要:综述了货物堆码、送风速度、送回风形式、风机位置等因素对冷藏集装箱温度分布的影响,阐述了箱体内温度场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而对影响箱体内温度分布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0(7):221-2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44
摘要:综述总结了甲壳素在食品领域近5年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甲壳素膜在食品包装材料方向的应用,甲壳素微球在食品大分子固定载体及吸附分离等领域的应用,纳米甲壳素的制备及其在乳化、调节食品质构、抗菌、保健等领域的应用,甲壳素寡糖的制备等,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20(7):227-23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20.07.045
摘要:文章从油茶饼粕中蛋白质、多糖、多酚、茶皂素等主要成分的提取与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发现油茶粕具有较高加工利用价值,可作为新型食品原料,也可作为饲料、化工、轻工等相关领域的重要原料,综合来看,油茶副产物在特医食品、保健食品的研发与应用方向具有一定潜力。
今日访问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