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01
摘要:抑菌包装塑料薄膜是一种抵抗微生物侵蚀,提高食品保质期的新型包装材料。文章分别从抑菌包装塑料薄膜作用、制膜方法、抑菌机理、纳米改性、抗菌剂改性、液体食品抑菌,以及抑菌包装塑料薄膜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抑菌塑料包装薄膜的应用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9(1):6-1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02
摘要:综述了活性包装薄膜中活性物质缓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从活性物质释放速率的调控技术、影响因素以及释放动力学模型三方面进行了归纳,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19(1):12-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03
摘要: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是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文章梳理了中国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现状,通过实地调研揭示了中国保健食品原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2019(1):15-1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04
摘要:采用HPLC方法,检测10个不同地区的洋葱总花青素的指纹图谱,确定其共有峰;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PCA)及灰色关联度(GRA)分析探索谱—效关系,即共有峰与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乙酰胆碱酯酶(AChE)抑制活性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根据不同批次的洋葱花青素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及相对保留时间的特点,建立了洋葱花青素提取物的特征图谱,10个不同地区的洋葱花青素提取物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986~0.997,均>0.9;确定了6个共有峰为特征吸收峰,其中1号峰为花青素(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PCA、GRA分别显示6个共有峰都与含量、抗氧化活性、AChE抑制活性有良好的相关性和较强的关联性,均协同作用于生物活性。
2019(1):20-2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05
摘要:以中国市售的火腿肠为研究对象,采用正置光学显微镜和成像系统对其被染色的切片进行照相处理,得到可肉眼观察的照片,并测定和计算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的染色面积所占的像素占总视野像素的百分比。结果表明,蛋白质、脂肪和淀粉染色面积所占的像素占总视野像素的百分比与它们在火腿肠中的含量呈正比,与实际结构感官愉悦评分呈正比例关系;所拍出的照片可直接观察出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在火腿肠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其因级别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蛋白质和淀粉染色面积所占的像素占总视野像素的百分比,及实际结构感官愉悦评分能准确地判定火腿肠的级别。
2019(1):25-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06
摘要:为阐明猪肉脯烘烤过程中水分变化和蛋白变性与质构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烘烤温度对猪肉脯质构的影响,并结合低场核磁共振和ATR-FTIR技术解析了烘烤过程中水分变化和蛋白变性情况。结果表明:① 烘烤温度对猪肉脯剪切力及质构影响显著,65 ℃是影响猪肉嫩度的关键热处理温度;② 在65 ℃条件下烘烤,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T21、T22和T23均逐渐向左偏移,A22显著减小(P<0.05),猪肉蛋白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显著降低(P<0.05),β-转角和无规卷曲显著增加(P<0.05);③ 不易流动水的弛豫时间及峰面积、蛋白二级结构与质构各指标呈极显著相关(P<0.01)。
2019(1):32-4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07
摘要:以3% 葡聚糖硫酸钠(DSS)为诱导剂建立ICR小鼠结肠炎症模型,评估米糠多糖的抗炎功效与分子机理。采用病理组织分析、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等多种技术比较各组动物组织的病理改变和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发现:给予500 mg/(kg·d)米糠多糖灌胃能明显改善结肠炎症小鼠的整体健康状况,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分数,减轻小鼠结肠炎症组织的损伤,改善炎症相关生化指标。RT-qPCR分析发现,米糠多糖可使结肠组织炎症因子TNFα、IL-1β、Cox-2和iNOS等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调,Western blotting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米糠多糖抑制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功效,同时,米糠多糖也能抑制MAPK信号通路。结果表明米糠多糖具有抗炎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和阻断MAPK信号通路相关。
2019(1):41-4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08
摘要:通过间歇式静态厌氧体外发酵技术研究鲜槟榔籽中多酚类物质对青年健康男性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采集24岁健康男性的粪便为菌源,分别以对照组(C组)、添加了纯度为74.09%的槟榔籽多酚的试验组(P组)为底物分别进行2,6,12,24 h 4个时间段的体外发酵。利用气相色谱、高通量测序等方法对pH值、多酚成分、短链脂肪酸(SCFAs)和微生物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槟榔籽多酚对青年健康男性肠道微环境中pH变化趋势影响不大,但会降低SCFAs的产量。肠道菌群方面,可以提高其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水平,改变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比值,其中柔嫩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增加幅度最大,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也有小幅增加。研究表明槟榔籽多酚能改变肠道菌群结构,但暂未发现与其他植物多酚类似的功效。
2019(1):47-5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09
摘要:为提高刺梨汁香气成分气相色谱分析的准确可靠性,比较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萃取刺梨汁香气成分的效果及灵敏度。采用50/30 μm DVB/CAR/PDMS、75 μm CAR/PDMS、65 μm PDMS/DVB、100 μm PDMS 4种萃取头进行刺梨汁香气成分的富集和浓缩处理,气质联用仪检测其香气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香气成分的数量、含量进行比较,建立香气品质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刺梨汁香气成分以酯类、醇类、萜烯类为主,不同萃取头萃取的化合物存在明显差异,50/30 μm DVB/CAR/PDMS萃取化合物59种,相对含量最多为93.96%,其中酯类、醇类呈香物质含量最高;65 μm PDMS/DVB萃取出38种化合物,相对含量为91.19%;100 μm PDMS萃取出29种化合物,相对含量92.79%;75 μm CAR/PDMS萃取出26种化合物,相对含量92.08%。在4种纤维涂层萃取头中,以50/30 μm DVB/CAR/PDMS为富集刺梨汁香气成分的最佳萃取纤维。
2019(1):54-6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0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法测定长沙5种品牌臭豆腐卤水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仙农熵、相关系数和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法对不同品牌卤水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以探讨各卤水之间风味异同情况及原因,并找出其共有的“臭”味成分。结果共检测到15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5种商品臭豆腐卤水(分别标记为STB1、STB2、STB3、STB4和STB5)分别检出76,37,29,74,35种,占各自卤水挥发性物质总峰面积的87.09%,78.75%,63.14%,70.31%,46.83%。5种卤水中,酸类、酚类和杂环类化合物都是其挥发性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其中乙酸、丙酸、苯酚、对甲基苯酚、吲哚和3-甲基吲哚等是试验卤水所共有的特殊风味物质,且相对含量较高,推测它们为卤水的“臭”味所在。化学计量分析表明,主成分分析能有效地区分5种卤水,但STB3和STB5部分区域叠加,推断这2个品牌卤水在原料和配比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2019(1):63-6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1
摘要:以辣木籽壳作为吸附剂,考察了吸附时间、颗粒大小、温度、溶液初始浓度和pH对其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采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辣木籽壳加入量为10 g/L 时,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1.5 h,颗粒大小>80目,温度25 ℃,亚甲基蓝溶液浓度200 mg/L,pH>5;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最大理论饱和吸附量为94.25 mg/g;吸附过程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物理吸附为主。
2019(1):69-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2
摘要:采用不同加热时间与温度处理的油茶籽油,测定加热前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时间、水分、褐变程度、色值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压榨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时间随加热时间延长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在加热前期(20 min),氧化稳定时间上升最显著,在加热20 min时30,60,90,120,150 ℃下的氧化稳定时间分别比加热前增加2.10,4.46,4.93,5.20,6.17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油茶籽油中水分呈下降趋势,褐变程度加剧,颜色加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油茶籽油中的美拉德产物,发现加热前后油茶籽油中未检测到羟甲基糠醛;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丙酮醛的含量呈先增加后趋于降低,150 ℃加热20 min时含量最多达到0.76 μg/g,是加热前的3.35倍。在150 ℃加热60 min时油茶籽油中开始检测出3-脱氧奥苏糖和乙二醛,含量分别为1.114,7.030 μg/g。油茶籽油在150 ℃加热60 min时产生美拉德产物最多且具有明显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5.27%;抗氧化活性系数为64.17%。说明美拉德反应后其产物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推测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油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产物可能是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和丙酮醛等。
2019(1):75-7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3
摘要:为探索溶解大米蛋白的最适pH值,扩大其应用范围,表征了不同pH(pH 3.0,4.0,7.0)条件下大米蛋白中主要成分——米谷蛋白的理化及结构性质。结果表明,与中性条件下相比,酸性条件下米谷蛋白的溶解度和结构性质发生了明显改变,pH 7.0时米谷蛋白分子结合紧密,形成庞大的分子聚集体,溶解度仅(6.24±1.25)%;而在酸性条件下,米谷蛋白逐渐分散,分子间二硫键断裂,呈现分散疏松的小分子体状态,pH 3.0时其溶解度最高,达到(72.47±2.36)%。
2019(1):80-8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4
摘要:采集云南17个产地的核桃仁并测定其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通过氨基酸分类、氨基酸比值系数法、聚类分析法综合考察氨基酸模式及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各地的核桃仁都富含17种氨基酸(色氨酸未检测),氨基酸总量为3.35%~5.14%,必需氨基酸含量为1.13%~1.76%,药效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67.47%~68.63%,呈味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6.86%~40.63%。所测核桃仁氨基酸模式中必需氨基酸搭配不均衡,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核桃仁的比值系数分为61.48~69.54,其营养价值相对较好。经聚类分析得出,云南17种核桃仁中娘青(漾濞)、鲁甸大麻1号(昭通)、宁香(昌宁)、寻倘1号(寻甸)、庆丰3号(昭仁5)产地的核桃仁品质最好。
2019(1):86-9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5
摘要:基于赭曲霉毒素A对鲁米诺—高碘酸钠—吐温20发光体系的抑制作用,建立了快速在线监测赭曲霉毒素A的新方法。经响应面优化试验条件后,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6~1.000 μg/mL;检出限为1.74×10-3 μg/mL(S/N=3);加标回收率为80.6%~92.4%。对浓度0.02 μg/mL 赭曲霉毒素A平行测定11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8%。该方法快捷简便,可用于饮用水中赭曲霉毒素A突发污染的快速在线检测和预警。
2019(1):92-9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6
摘要:将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还原变色反应与高效薄层色谱分离相结合,建立了一种HPTLC-DPPH联用测定保健品中芦丁的方法,并考察了DPPH显色反应时间、流动相配比、光密度扫描参数对色谱分离、扫描效果的影响,同时测试了该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标准添加回收率为82%~97%,精密度RSD<10%,且可消除保健品中复杂基质的干扰,适用于保健品中芦丁的快速测定。
2019(1):97-1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7
摘要:文章通过对历年转基因实践和现行认知状态的研判,表述了一种对基因和转基因概念的普适性认知,提出了“偏基因”和“转基因偏好”概念。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双方的观点和依据做了全面的梳理。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就转基因食品安全方向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检索,揭示了实验性研究论文极少,不足以支撑“转基因食品安全与否”的争论。提出了一些当前的紧迫问题并作了逻辑分析和讨论,指出人类只能在边做边吃、边改边禁的100~200年中取得大数据或“安全印象”。
2019(1):105-1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8
摘要:在网络普及与物流业较快发展语境下,由于现行食品治理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及治理能力的有待提升,食品安全领域的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即传统犯罪手段与新型犯罪手段相互交织、网络与物流犯罪相互融合、受害区域不断扩大和涉及的犯罪品种多样化,文章指出其原因是网络食品安全领域犯罪监管主体不明确、网络商家犯罪成本低、第三方平台监管责任不清晰,以及食品安全领域的犯罪证据取得困难。因此,应从增加食品安全犯罪调整对象、加大财产刑和资格刑的适用、加强各部门的配合和打击力度,以及推动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密切配合等维度进行规制。
2019(1):109-11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19
摘要:研究20 kHz超声破碎声场条件对纤维素微细化效果的影响。应用柱形声波导理论分析确定并选择合适的超声破碎料腔声场的几何参数,结合声模态方法获得了增强声能密度分布的谐振液位参数,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超声破碎料腔的声场分析,并在2种功率条件进行了谐振液位与非谐振液位的超声破碎试验。结果表明,在谐振液位条件下,破碎料腔声场的声能密度分布与声模态密切相关,且声能密度显著增强,空化作用的分布范围扩大,空化破碎作用明显增强。纤维素超声破碎试验结果显示,与非谐振液位相比,在低功率(<140 W)和较短时处理时间(<7 min)条件下,谐振液位状态超声处理的纤维素平均粒径D\[3,2\]和D\[4,3\]明显降低。随着超声时间和超声功率的增加,料腔内部声场致流动作用增强,超声场引起的空化效应不再遵循线性声场特点,谐振结构中的破碎能分布被非线性声流扰动,趋同于非谐振超声场的能量分布特性,相同处理条件下的物料粒径差显著降低,但谐振声场仍具有较好的破碎效果。
2019(1):114-11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0
摘要:结合超细粉碎技术原理,设计出了2种齿型式粉碎刀头,并使用Fluent仿真软件分析了在转速分别为6 000,9 000,12 000 r/min时2种粉碎刀头内部压力、速度的变化规律,然后通过物料粉碎试验验证了2种刀头的粉碎效果,同时对2种刀头的能耗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心结构为四叶刀片的齿型粉碎刀头,粉碎50 g 大豆所花的时间大约为2 min,粉碎后大豆的平均粒径值大约为4 μm,并且能耗比中心结构为三叶轮的刀头消耗更少,在6 000,9 000,12 000 r/min转速下粉碎5 min 能耗分别为0.007 25,0.022 49,0.059 43 kW·h。
2019(1):120-12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1
摘要:以大型苏氨酸发酵罐内流场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采用了多重坐标参考系法(MRF)以及欧拉(Eulerain)模型,结合苏氨酸发酵过程中工艺参数,对发酵罐内四档搅拌桨组合的搅拌过程进行单相流、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发酵罐内流场情况、搅拌桨功率大小以及含气率等参数。结果表明,液面升高对已浸没的搅拌桨功率影响不大;发酵过程中密度增大会导致搅拌桨功率增加,二者呈近似正比例关系;通气后搅拌桨总功率下降了20.9%,溶液平均含气率稳定在21.4%左右。
2019(1):124-1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2
摘要:为研究橡胶果在不同条件下静态压缩破壳力的变化规律,对橡胶果分别进行X、Y、Z 3个加载方向的剪切力、锥刺力、挤压力的静态压缩试验;运用有限元法建立橡胶果的力学模型,研究橡胶果在压缩载荷作用下应力应变情况及损伤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橡胶果在剪切力、锥刺力、挤压力下的破壳力大小关系为F挤压力>F剪切力>F锥刺力;橡胶果较佳的加载方向为Y方向;试验中Ⅰ类、Ⅱ类、Ⅲ类橡胶果的挤压破壳力分别为0.548 0,0.564 5,0.715 1 kN,破壳力随着橡胶果尺寸的增加而增加;有限元分析出最佳加载方向为Y方向,与试验结果一致。
2019(1):130-13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3
摘要:针对现有香蕉茎秆纤维提取机加工性能不理想的问题,通过借鉴手动刮胡刀设计原理,设计出双层渐近式刀片结构来优化其工作性能。对改进刀片与普通L型刀片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提取率从14.50%提升到了16.03%左右,纤维含杂率从14.21%降到9.85%左右,而且在多片茎秆片叠加时加工效率更加稳定。
2019(1):136-14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4
摘要:为研究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P. fluoresc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A.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 A. sobria)的胞外产物对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 S. putrefaciens)低温下生长的影响,提取这3株菌株的胞外产物与无菌脑心浸肉汤(Brain Heart Infusion, BHI)培养基混合,再将S. putrefaciens分别接种至混合培养液中,于(4±1) ℃下培养12 d,测定培养液中S. putrefaciens的菌落总数及胞外蛋白酶、生物膜、挥发性盐基氮(TVB-N)、总氨基酸和腐胺的变化。结果表明:P. fluorescens、A. hydrophila和A. sobria的胞外产物对S. putrefaciens的延滞期和对数期几乎没有影响,但是A. sobria的胞外产物可以抑制S. putrefaciens稳定期的生长,而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相比于P. fluorescens、A. hydrophila,A. sobria的胞外产物对S. putrefaciens的生物膜、胞外蛋白酶形成以及致腐败能力的抑制作用更强。
2019(1):143-14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5
摘要:为研究仔姜在沙土贮藏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将采收的仔姜经过挑选、分级、杀菌处理后埋藏在沙土中,并于11 ℃贮藏,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不同时期贮藏过程中仔姜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从仔姜中共检测出77种挥发性成分,分别为烃类(47种)、醇类(16种)、酮类(1种)、醛类(4种)、醚类(9种),其中烃类、酮类物质总量在贮藏过程中(10,20,30 d)无显著差异(P>0.05),醇类物质总量在20 d时显著降低,30 d后显著升高。贮藏过程中仔姜有10种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显著升高,分别为左旋-α-蒎烯、莰烯、2,6-二甲基-2,6-辛二烯、反-β-金合欢烯、别香橙烯、2-茨醇、α-松油醇、香茅醇、香茅醛、柠檬醛,在30 d时这些物质含量分别是新鲜样品的5.09,7.89,6.73,10.48,153.75,11.11,8.21,11.73,24.96,14.65 倍。
2019(1):149-15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6
摘要:在分析热压和风压作用下车厢渗风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车厢渗风对车厢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影响,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气调保鲜车厢的试验渗风量与理论渗风量基本相符,气调保鲜运输车厢渗风量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气调保鲜运输途中车厢渗风主要是由风压作用引起的,热压单独作用引起的渗风量较小,并且当车速越大时,热压作用对行驶过程中总渗风量的影响越小;气调保鲜车停车时车厢O2体积分数上升较慢,运输中O2体积分数上升较快,并且渗风量和车厢装载率越大O2体积分数上升越快。
2019(1):153-1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7
摘要:采用先加热浸提后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玉米须多酚,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超声波辅助提取玉米须多酚进行了响应面优化试验,并对玉米须多酚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2 (g/mL),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时间32 min,超声温度60 ℃,该条件下玉米须多酚提取率为(6.49±0.23)%。玉米须多酚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相当于还原型谷胱甘肽的量分别为0.917,0.809,0.881 mg/mg。
2019(1):159-16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8
摘要:以纤维素酶酶解提取、酸溶液提取、碱溶液提取3种方法提取的荷花蜂花粉可溶性膳食纤维(bee pollen soluble dietary fiber,BPSDF)为研究对象,探究提取方法对BPSDF多酚含量及常见致病菌、有益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BPSDF中多酚主要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纤维素酶酶解提取、酸溶液提取、碱溶液提取的游离酚分别占其总酚的81.16%,80.34%,69.59%;纤维素酶解提取的游离酚、总酚含量相对较高;碱溶液提取的结合酚含量相对较高。提取方法不同BPSDF游离酚、结合酚和总酚含量均差异显著,但对BPSDF中游离酚、结合酚的多酚组分影响较小。3种方法提取的BPSDF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相对来说纤维素酶酶解提取的BPSDF的抑菌作用最好;3种方法提取的BPSDF对双歧杆菌和嗜酸乳杆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供试有害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对供试有益菌的促进作用。
2019(1):164-16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29
摘要:以菜籽多肽粗品为研究对象,利用粉末活性炭进行脱色处理后,将多肽溶液吸附聚集到DA201-C大孔吸附树脂上,经乙醇解吸后,得到菜籽精制多肽(RP75)。并分析了菜籽精制多肽 (RP75) 的基本组成、抗血栓活性、抗炎活性以及氨基酸组成特性。结果表明,DA201-C大孔吸附树脂精制的最适工艺是多肽浓度30 mg/mL,流速3 BV/h,pH 4.5,乙醇解吸浓度75%。精制后菜籽多肽(RP75)的肽含量为74.94%,抗营养因子植酸、硫苷均未检出,有丰富氨基酸组成,并具有良好的抗血栓活性(IC50=8.82 mg/mL)和抗炎活性 (IC50=0.80 mg/mL),可以作为一种潜在促进健康的可食用功能性产品。
2019(1):170-17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0
摘要:为研究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SDS)协同超声波提取祁白术多酚的工艺参数,以多酚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条件,并对祁白术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祁白术多酚的最优工艺条件为:SDS添加量0.47%,超声波功率150 W,超声温度48 ℃,乙醇浓度64%,超声时间15 min,料液比125 (g/mL),该条件下提取的多酚含量高达(38.53±0.51) mg/g。祁白术多酚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其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56,0.050 mg/mL。祁白术多酚对4种受试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多酚的质量浓度与抑制作用呈量效关系,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0.25 mg/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0.50 mg/mL。
2019(1):177-1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1
摘要:研究了冷榨、热榨、浸出、超临界CO2萃取、水酶法5种加工工艺制取的山茶油中VE、多酚、山茶皂苷、植物甾醇、黄酮5种活性成分含量,以及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冷榨工艺制取的山茶油中VE、山茶皂苷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786.3,3 789.0 mg/kg;热榨油植物甾醇含量最高,达到了3 962.0 mg/kg;超临界CO2萃取油多酚含量最高,达到了21.32 mg/kg;浸出油黄酮含量最高,达到了38.9 mg/kg;冷榨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4种常见菌抑制率分别到达了95.9%,92.2%,95.2%,94.6%,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综合抑菌活性成分含量和抑菌效果考虑,5种工艺中冷榨工艺制取的山茶油最佳,热榨工艺制取的次之。
2019(1):181-18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2
摘要:研究了玉米淀粉添加量对鲜湿米粉的蒸煮特性、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玉米淀粉会增加鲜湿米粉的断条率和蒸煮损失,对风味无不良影响。添加3%~5%的玉米淀粉可以显著增加鲜湿米粉的吸水性(P<0.05),白度值亦有上升,感官评定分值较高;添加15%~60%玉米淀粉虽然会增加鲜湿米粉的硬度等指标,但断条率及其它品质指标均有劣化的趋势。因此添加3%~5%的玉米淀粉较为适宜,与纯籼米米粉品质最为接近。
2019(1):186-19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3
摘要:以马铃薯和小麦粉为主要原料,采用质构仪、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辅以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数学等统计方法,研究燕麦粉添加量对马铃薯复合面条的质构特性、微观结构、干燥特性及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燕麦粉含量的增加,马铃薯复合面条质构主成分咀嚼性因子、黏弹性因子和硬度因子均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结构致密程度、孔隙率及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也呈先减后增的趋势,复合面条干燥特性变差。当燕麦粉含量为10%时,其咀嚼性、黏弹性和硬度最大,结构致密,有效水分扩散系数较大,复合面条感官评定(色泽、外观、口感、食味)达到最佳。
2019(1):193-19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4
摘要:以干燥产率为优化目标,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全蛋粉产率以及蛋白质、脂肪、磷脂和含水率等性能指标。利用Matlab软件构建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与蛋粉产率、蛋白质和含水率之间的数学模型,并以蛋白质产量为核心指标对数学模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鸡蛋液喷雾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80 ℃、蛋液浓度0.25 g/mL、进料速度7.4 g/min、抽气流量10 L/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蛋粉产率达到78.64%,其蛋白质、水分、脂肪和磷脂含量分别为40.28%,1.71%,54.53%,7.16%。
2019(1):197-20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5
摘要:以鸡蛋清蛋白为原料,研究在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下,鸡蛋清蛋白粉的功能特性和结构的变化。以出粉率为指标,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了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脱糖时间32 h、进料液速度466 mL/h、蛋清液质量浓度29%、进口温度140 ℃,出口温度65 ℃,该条件下出粉率为16.17%。以真空冷冻干燥为对照组,针对喷雾干燥对蛋清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水分含量、色差值等功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喷雾干燥蛋白与真空冷冻干燥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且喷雾干燥蛋白有较高亮度、较低的红度和黄度,保持了很好的色泽。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分析表明在酰胺I带处,喷雾干燥蛋白发生红移,使酰胺I带产生C═O伸缩振荡;扫描电镜(SEM)分析显示喷雾干燥蛋白表面呈现大小不一的、颗粒较小、外形完整不规则的球形,而真空冷冻干燥蛋白表面呈现光滑的片层结构。
2019(1):204-2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6
摘要:以核桃粕、红枣为原料,采用喷雾干燥、真空冷冻干燥2种方式制备核桃粕红枣复合粉,对其集粉率、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堆积密度、流动性、溶解性、色差值、微观结构、蛋白质体外模拟消化、热稳定性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集粉率明显高于喷雾干燥,但是耗时长,水分含量和堆积密度高于喷雾干燥,休止角低于喷雾干燥,说明真空冷冻干燥核桃粕红枣复合粉不易贮藏、溶解性较差,但是流动性好;喷雾干燥所得复合粉颜色比较鲜亮。2种复合粉热稳定性相似,但从整体来看,喷雾干燥复合粉蛋白质营养价值更高。观察复合粉微观结构,喷雾干燥复合粉呈球状,有利于颗粒与水分接触;真空冷冻干燥复合粉形状不规则,颗粒之间出现黏结,不利于颗粒与水分接触。
2019(1):209-21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7
摘要:选取中国市场价为每条200~300元的卷烟(30个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测定其挥发性香味物质含量,并对其感官质量进行评价。运用简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卷烟烟丝中的总香味含量,各类香味物质和感官评价结果符合正态分布;不同卷烟烟丝中致香成分和感官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卷烟香气和杂气与烟丝所含的总香味物质以及大部分香味物质呈显著正相关。得到香气和谐调性指标的预测模型方程,经显著性测验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总香味物质含量、新植二烯、酮类、醛类和酚类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其中,总香味物质含量是影响卷烟感官质量的主体因子。
2019(1):213-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8
摘要:文章综述了多甲氧基黄酮(Polymethoxy flavones, PMFs)的来源和生物学作用,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9(1):221-2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39
摘要:预测微生物学可通过数学建模来快速预测水产品中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规律,从而预测水产品的货架期。文章阐述了预测微生物学初级模型、二级模型、三级模型的含义,列举了预测微生物学在水产品货架期中的应用,分析了预测微生物学在水产品货架期预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预测微生物学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2019(1):226-2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40
摘要:文章以吡虫啉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为代表,对其在果蔬中的残留现状及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QuEChERS-色质联用技术的实际应用研究进展。
2019(1):232-2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9.01.041
摘要:文章阐述了光谱技术在乳及乳制品掺假和掺伪检测、营养成分检测、抗生素检测、微生物污染检测,乳及乳制品种类的鉴定等方面的应用。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高光谱成像技术在乳及乳制品品质检测和安全评定上的重要应用和研究进展,指出多种技术联合应用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今日访问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