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4(6):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01
摘要: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小米谷蛋白,乙醇浸提小米醇溶蛋白,对2种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米醇溶蛋白的组成较为简单,且分子量较小,而小米谷蛋白在高分子量和低分子量都有分布。XRD分析发现二者皆为无定型结构。圆二色光谱测定结果表明,小米醇溶蛋白属于全α型结构,有序性优于小米谷蛋白。另外,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发现,小米醇溶蛋白呈球状结构,分散状态,而小米谷蛋白分布较为密集。
2018, 34(6):5-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02
摘要:采用清料法腌制皮蛋,利用荧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监测腌制和后熟过程中化学作用力对蛋黄凝胶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碱作用下,外层蛋黄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与β-折叠之和下降了54.17%,表面疏水性显著降低(P<0.05),离子键和二硫键含量的显著增加(P<0.05)促使蛋白质发生交联聚集生成外层蛋黄凝胶;溏心蛋白质二级结构α-螺旋与β-折叠之和上升了54.05%,表面疏水性下降不明显(P>0.05),疏水相互作用及二硫键含量的显著增加(P<0.05)促使溏心逐渐转化为外层蛋黄,增强了蛋黄凝胶强度;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外层蛋黄蛋白质较溏心蛋白质先发生碱变性,其中较稳定存在的蛋白质为高密度脂蛋白。
2018, 34(6):10-14,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03
摘要:采用恒温箱结合黄铜短圆柱试样盒形成恒温边界,保证在被测试样中形成多维度热流。运用非稳态导热乘积法结合参数估计法对粮食颗粒导热系数、比热容等进行反演计算。同时考虑在恒温箱上开孔影响恒温箱效果,以及增加试验操作难度,系统采用ZigBee无线数据采集模块实现信号采集与传输。通过对玉米颗粒及稻谷的热物性参数灵敏度分析,发现比热容灵敏度系数较低,针对此,测算系统首先估算出热导率和热扩散率,再对比热容估计结果进行修正。建立试验测试装置,对包括皖稻121在内的4种粮食进行热物性测算,结果与相关文献吻合,同时利用皖稻121的热物性测算结果,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监测点温升随时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温升变化趋势与实测温升较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参数估计值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018, 34(6):15-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04
摘要:对发酵型桑葚果酒酿造过程中总糖、总酸、总黄酮、乙醇的变化规律以及桑葚果酒香气成分进行研究。发酵型桑葚果酒制作工艺为:发酵温度15.3 ℃、接种量8.00 g/L、蔗糖加入量12.80 g/100 g,发酵总时间24 d,每3 d取样动态监测桑葚果酒总糖、总酸、总黄酮、乙醇含量变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发酵型桑葚果酒香气成分。结果表明,桑葚果酒发酵最初9 d总糖的消耗量最大,最后慢慢趋于平缓;在发酵第15~18天时样品的总酸含量介于5~6 g/L,第24天达到6.61 g/L;桑葚果酒发酵最初3 d,乙醇含量快速升高,第15天后再次显著攀升,第18~24天时乙醇含量稳定在14%左右;桑葚果酒总黄酮在发酵过程中逐渐溶出,发酵21 d时达到最大值(417.19 mg/L),而后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第18天桑葚果酒香气成分检测到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占43.5%,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占25.0%,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16.1%。第24天桑葚果酒香气成分检测到的醇类物质相对含量占34.5%,酸类物质相对含量占31.1%,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占12.7%。从桑葚果酒发酵主要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来看,在发酵温度为15.3 ℃,接种量为8.00 g/L,蔗糖加入量为12.80 g/100 g的工艺条件下,发酵总时间可以缩短到18 d。该发酵型桑葚果酒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酸类物质为主体,酯类物质含量相对较少。
2018, 34(6):21-25,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05
摘要:以猪背最长肌肉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烹饪方式(蒸、煮、炸和烤)对其肉品质、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新鲜对照相比,烹饪加工后pH值、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硬度、弹性、黏着性、灰分和粗蛋白、PUFA含量显著提高(P<0.05);炸和微波的烹饪损失率显著高于蒸、煮和烘烤的(P<0.05);煮的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其它烹饪方式均显著升高(P<0.05);炸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它烹饪处理均显著升高(P<0.05);烘烤显著降低了TAA含量(P<0.05),其它烹饪方式均显著提高(P<0.05);烘烤的DAA和EAA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其它烹饪方式均显著提高(P<0.05);所有处理的EAA/TAA达到40.00%,EAA/NEAA>67.00%;烹饪处理后必需氨基酸评分基本大于FAO/WHO计分模式,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Val。说明烹饪处理对猪肉物理性质有不利影响,但可不同程度提高其营养价值。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宜的烹饪方式,达到合理膳食的目的。
刘达岸,李鹏飞,刘冰,罗诚浩,刘华臣,陈胜,韩鹏,姚建武,刘雄斌
2018, 34(6):26-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06
摘要:为更好地了解加热非燃烧烟草材料特性,收集了造纸法、辊压法、稠浆法3种工艺制造的加热非燃烧再造烟叶烟草材料,从微观结构、纤维形态、抗张性能、再造烟叶化学成分、烟气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造纸法加热非燃烧再造烟叶的微观结构及纤维形态与其他2种截然不同,主要是纤维交织形成的网状结构,辊压法与稠浆法加热非燃烧再造烟叶的微观结构主要是烟草颗粒结聚形成的不平整平面,三者的抗张强度与断裂拉伸伸长率呈反比;3种加热非燃烧再造烟叶的水分及甘油含量均较高,其对应烟气中的水分及甘油含量亦然,且3种再造烟叶和其对应烟气中水分及甘油含量呈正比关系,3种再造烟叶烟气中除甘油焦油释放量均明显低于传统烤烟型卷烟;辊压法和稠浆法加热非燃烧再造烟叶的综合感官质量接近,均优于造纸法的。
2018, 34(6):30-3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07
摘要:研究紫薯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确定紫薯叶的最佳采样时期;比较紫薯叶、红薯叶、紫薯块根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总多酚、总黄酮、花色苷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绿原酸、芦丁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紫薯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大体一致,但不同采收期的含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且不同品种间活性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紫薯叶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较红薯叶、紫薯块根更高,因此更具营养价值。紫薯叶中几种活性成分的累积含量均在采收期150 d时达到最大,此时薯叶资源丰富,采收紫薯块根的同时采收紫薯叶进行开发和研究,有利于紫薯资源的综合利用。
2018, 34(6):35-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08
摘要:利用适配体对镉离子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以镉离子适配体及互补链为生物识别单元,建立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镉离子可视化检测方法,实现对自来水中镉离子痕量检测。该方法将镉离子适配体固定在微孔板上,再与适配体互补链及-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复合物进行竞争性结合,通过HRP对底物的催化水解反应引起450 nm处特征峰的变化来定量检测镉离子。结果表明:该检测体系在0.1~5.0 ng/mL 时具有线性关系(R2=0.995 8),检测限低至0.5 ng/mL。该方法选择性良好、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并且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可用于食品安全分析和环境监测中金属离子镉的检测。
2018, 34(6):39-45,19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09
摘要:为获取既可抑制食源性致病菌又可抑制水产致病菌的益生菌株,以人畜共患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TCC17802)为指示菌,采用点种法初筛以及打孔扩散法复筛,得到1株来源于上海东海海水的H19菌株,其抑菌物抑菌圈直径达(17.16±0.28) mm。通过形态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可知,菌株H19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H19,GenBank登录号:MG383451)。将菌株H19进行抑菌谱试验,探究菌株H19抑菌物的理化性质,并且抑菌物通过硫酸铵沉淀及不同孔径透析袋截留粗提,粗提物经蛋白酶处理及Tricine-SDS-PAGE蛋白质凝胶电泳可知,该抑菌物具有广谱抑菌活性,既可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又可抑制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且具有较好的热、pH以及紫外线稳定性,该抑菌物可能为2种新型抗菌肽,分子量分别在6.5~9.5 kDa以及27.0~35.0 kDa。由此可见,枯草芽孢杆菌H19所产抗菌肽具有防治食源性疾病以及水产疾病的应用潜力。
费鹏,赵胜娟,姜亦超,江岩,刘丽莉,肖枫,张慧芸,唐浩国,康怀彬
2018, 34(6):46-4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0
摘要:为了揭示东北地区市售鸡肉中空肠弯曲杆菌的污染情况、种群特征及耐药性。采集东北地区市售鸡肉样品1 000份,分离鉴定空肠弯曲杆菌。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分析空肠弯曲杆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K-B琼脂扩散法检测该致病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表明:1 000份样品中共分离出62株空肠弯曲杆菌,污染率为6.2%;62株空肠弯曲杆菌被分为14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其中ST5和ST1为该种群的优势ST;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62株空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噻肟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2018, 34(6):50-54,5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1
摘要:海德尔堡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Heidelberg, SH)是沙门氏菌属内重要的致病性血清型。通过对SH基因组序列进行BLAST比对和PCR验证,筛选出了4个SH血清型特异性基因(SeHA_C2639、SeHA_C2640、 SeHA_C3259和SeHA_C3258)。以SeHA_C3258作为靶点设计引物pHAm8(350 bp)和沙门氏菌属特异性引物139-141(284 bp),建立SH的PCR检测方法,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经55株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和其他常见食源性致病菌证明,该检测体系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纯菌菌落灵敏度为6.1 × 102 CFU/mL。以浓度为N×105~N×101 CFU/mL的大肠杆菌或鼠伤寒沙门氏菌为干扰菌时,该体系对102 CFU/mL的SH检测结果无影响。人工污染SH的牛奶样品,经8 h培养,检测限达1.52 CFU/mL。该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检测出食品中的SH,有利于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2018, 34(6):55-5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2
摘要: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同时检测香精中香叶腈、2-戊基-2-环戊烯-1-酮、苄氰3种禁用物质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浓度为0.000 5~0.100 0 mg/mL时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0 0;回收率为90%~116%,相对标准偏差为4.2%~5.4%,重复性好。检出限为0.005 μg/mL(S/N≥3),满足痕量分析检测要求,可用于香精中香叶腈、2-戊基-2-环戊烯-1-酮、苄氰的定性定量分析。将该方法应用到薄荷香精样品中香叶腈、2-戊基-2-环戊烯-1-酮和苄氰的检测,未检测到阳性样品。
2018, 34(6):58-6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3
摘要:基于一种可自动连续调节微波功率和自动控温的微波干燥系统,以土豆片为原料,采用3种不同温度和功率控制组合的干燥模型。对3种干燥模型的产品进行品质分析和能耗计算以寻求优良的土豆片微波干燥工艺。研究表明,无温度控制的微波干燥在干燥后期易发生过热现象使产品焦糊,基于预定功率分布的可变微波功率与反馈温度控制相结合,可以得到最佳的温度控制效果和产品质量;同时,干燥系统采取可变微波功率的控温方案比固定微波功率的控温方案要节约35%的能耗。
2018, 34(6):64-6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4
摘要:采用搅拌介质磨机湿法研磨制备荷叶粉。考察不同搅拌转速下30 min内荷叶粉的粒径变化情况,借助研磨过程解析模型进行荷叶粉湿法研磨动力学研究;并基于CFD-DEM耦合方法,分析不同搅拌转速下研磨腔剪切率分布和研磨介质平均碰撞能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500~3 000 r/min 搅拌转速内,荷叶粉研磨速率随着搅拌转速的增加而增加;提高搅拌转速,流体剪切率增加,研磨介质平均碰撞能量增加;研磨介质平均碰撞能量与荷叶粉研磨速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2018, 34(6):70-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5
摘要:选取3种中式炒锅,以猪里脊肉为烹饪原料,在不同预热油温及搅拌频率下,测定分析炒锅的热阻系数对油炒猪里脊肉的成熟时间和开始焦糊时间的影响,获得炒锅传热特性与中式烹饪操作控制之间的规律,建立一种中式炒锅性能评价的方法。结果表明,猪里脊肉油炒至成熟和焦糊时颜色、水分含量、剪切力变化明显,颜色可作为烹饪成熟终点和焦糊开始的直观判断指标;使用热阻系数大的炒锅进行烹饪时,猪里脊肉成熟时间、开始焦糊时间及间隔时间长,烹饪操作相对容易控制;而热阻系数小的炒锅,保持较高的搅拌频率或较低的预热油温有利于烹饪过程的控制。
2018, 34(6):75-80,15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6
摘要:针对局部控制条件过多时传统多项式插值法所设计的凸轮曲线幂次过高,不利于旋盖机凸轮加工的问题,分别采用整体5次、6次及7次多项式拟合法来设计旋盖机凸轮曲线,在满足局部控制条件的同时控制多项式幂次。当凸轮曲线各项特性参数均得到优化后,构建旋盖机凸轮机构三维模型,并对其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综合对比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性能,确定最优的凸轮曲线。
2018, 34(6):81-85,1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7
摘要:基于RNG k-ε湍流模型和滑移网格,对不同工况下摆线转子泵内部瞬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摆线转子泵流量和效率曲线。通过设置监测点得到泵内不同位置处的压力脉动值,对其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泵内流体压力脉动呈现明显的周期性;进油腔压力脉动幅值较小,出油腔压力脉动幅值信号沿出油管道逐渐减弱;各监测点压力脉动主要频率成份为对应转速下的脉动基频及二次谐波;随转速增加,压力脉动幅值逐渐增大。对出油口压力脉动进行试验测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018, 34(6):86-88,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8
摘要:在普通滑块机构中增加一个带凸轮槽的可改变曲柄长度的装置,从而实现了滑块在工作行程中的匀速运动。使用复数矢量法和动态静力学理论对该机构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解析。采用SolidWorks软件的Motion模块对变长度曲柄滑块机构进行建模仿真和运动分析,获得机构的运动特性曲线和动力学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变长度曲柄滑块机构中滑块实现匀速运动是可行的。
2018, 34(6):89-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19
摘要:设计一款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的油茶果—果柄分离力测量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信号的采集、实时显示、数据存储等功能。选取3个品种油茶果为试验对象,以果柄直径、油茶果几何平均直径和成熟度为试验因素,以果柄分离力为响应值设计正交试验,利用SPS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于适采期的不同油茶果品种的果柄分离力约为7~17 N,各品种间有明显差异;成熟度对果柄分离力影响显著(P<0.05),且成熟度越高果柄分离力越小。
2018, 34(6):94-9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0
摘要:通过分析与研究,提出食品包装的多维约束设计模型,阐明其区别于传统包装设计的优势。并从需求约束、目标约束、资源约束3个维度构建食品包装多维约束设计模型。通过研究用户需求、市场需求、甲方要求、资源限制等,得到相关约束条件下对应的不同设计映射域。从而明确食品包装设计中色彩、图形、规格、风格、文化等要素,最终完成设计。通过乾州挂面包装设计的实际案例验证了方法和模型的可行性。
2018, 34(6):98-100,19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1
摘要:为了评价胶水渗透对卷烟滤嘴通风率的影响,并为接装胶及接装纸选型提供依据,采用PVC矩形孔压片控制原始涂胶区面积,利用像素法计算着色胶水渗透区域面积,建立测定接装胶自然渗透率的方法,并对2种接装胶在12种接装纸上的自然渗透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 2种接装胶在12种接装纸上的自然渗透率分别为0.024 5%~0.138 0%,0.011 8%~0.112 0%,RSD均小于10%;②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接装胶及接装纸种类对自然渗透率均有极显著影响;③ K-means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接装胶与接装纸之间配合适当则有利于降低胶水的自然渗透率。
2018, 34(6):101-1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2
摘要:在分析现有食品包装设计体验感缺失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研究体验性食品包装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包装案例解读体验性食品包装的5种不同类型特征,即感官型、可持续型、趣味型、情境型和情感型,总结归纳体验性包装设计的要点。
2018, 34(6):105-10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3
摘要:粤西年例食品包装有祈福文化、饮食文化及地域文化需求,通过剖析粤西历史文化、文化具体表现形式和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提炼出粤西文化符号要素,借助地域文化符号转译的手法,提出粤西年例包装设计系统的理念:“简洁造型+巧妙结构+AR技术应用”的与时俱进精神表达;“本土材料+绿色加工工艺”的低调务实态度传达;“吉祥图案+福瑞色彩”的祈福求愿寓意传递,旨在从设计学角度促进粤西年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8, 34(6):110-114,15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4
摘要:针对经过破壳后的山核桃壳仁物料难以分选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山核桃壳仁分选的图像处理算法。在Labview的软件平台上,开发能够实现山核桃壳仁分选的程序和用户界面。通过提取山核桃破壳分离物的H(色调)、S(饱和度)、V(明度)、A(能量)、E(熵)、M(惯性矩)、R(相关性)等物理指标,构建特征数据的样本集合,依据主分量分析(PCA)对数据集合进行特征降维。利用模糊聚类算法计算出相应对象数据集合的聚类中心,计算试验样本对相应聚类中心的隶属度,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实现对山核桃外壳、内隔(隔、壳内壁等)和核桃仁的合理分类,并成功地将核桃仁从破壳混合物料中分选出来。通过设计静态试验方案,验证系统方案与设计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试验样品进行正确分类,分选正确率能达到83%以上。
周乐丹,艾民珉,凌子庭,张莹,李恒勇,谢勇标,刘聪,潘珊珊,蒋爱民
2018, 34(6):115-1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5
摘要:以真空包装的粤式盐焗鸡为原料,研究其在4 ℃贮藏条件下的品质变化及保质期。结果表明:感官评分在第15、18及21天时显著降低(P<0.05),到第18天时已超出接受程度,亮度L*值及黄度a*值显著降低(P<0.05);pH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P>0.05),挥发性盐基氮及酸价均不断增加,其中,鸡皮的挥发性盐基氮变化差异显著(P<0.05),到第18天时鸡肉中的挥发性盐基氮超出国标限值(15 mg/100 g),鸡肉酸价在第15、18及21天时差异显著(P<0.05);剪切力显著降低(P<0.05),而硬度、咀嚼性和鸡皮拉伸强度增加明显(P<0.05);大肠杆菌及菌落总数均未超出国标限值,沙门氏菌未被检出。因此,4 ℃贮藏条件下真空包装的粤式盐焗鸡的品质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建议贮藏期最长为15 d。
2018, 34(6):121-1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6
摘要:为确定南美白对虾即食虾仁常温贮藏货架期及残留菌种类,采用感官、理化、微生物和电子鼻等分析其品质变化及货架期,并使用16S rRNA测序法鉴定残留菌。结果表明,初始感官品质良好,物理和化学指标均符合标准;常温贮藏中水分含量、水分活度、pH、盐分和色泽(红度和黄度)前4个月无显著性差异,之后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降低,盐分和pH升高,红度和黄度存在波动;咀嚼性、硬度和弹性前3个月无显著差异,之后先升后降,而贮藏期间内聚性有波动性。常温贮藏9个月内TVBN和TBA均符合限量要求,菌落总数低于103 CFU/g,个别胀袋虾中残留菌为地衣芽孢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综合感官、化学和微生物等评定指标,结合电子鼻对即食南美白对虾虾仁品质进行区分,确定其货架期为9个月。
2018, 34(6):127-13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7
摘要:以真空包装作为对照,研究托盘包装和气调包装对牛肉宰后成熟过程中食用品质的影响。取6头宰后24 h的黄牛左侧背最长肌,切割成大小基本相同的肉块并随机分组进行托盘包装、真空包装和气调包装(2.54 cm厚),在4 ℃下冷藏成熟0,4,7,10 d,分别测定颜色、嫩度、贮藏损失、离心损失、蒸煮损失和水分分布状态,评价包装方式对宰后成熟过程中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真空包装相比,托盘包装和气调包装牛肉样品的蒸煮损失在宰后成熟过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贮藏损失差异显著(P<0.05);托盘包装和气调包装牛肉样品的a*值和自由水含量较高(P<0.05),而托盘包装和气调包装牛肉样品的嫩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气调包装和托盘包装有助于改善牛肉的颜色,而对牛肉嫩度和水分分布状态却不具有改善作用。
沈秋霞,李明元,胡永正,郭冀川,王晓君,卢朝婷,吉礼,文晓慧,丁文武
2018, 34(6):133-1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8
摘要:为探究真空包装与氮气包装三文鱼片分别在4,10 ℃贮藏条件下的理化品质变化,对贮藏期间三文鱼片的感官、质构、pH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值及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yric acid,TBA)进行测定分析,采用电子鼻分析其挥发性物质成分(包括负荷加载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三文鱼片的感官得分、弹性、回复性和咀嚼性逐渐下降,TVB-N值与TBA值逐渐增加,硬度值先增后减,pH值与硬度变化趋势相反。10 ℃条件下真空、氮气包装鱼片贮藏至4 d 已出现明显腐败现象,4 ℃条件下2组鱼片贮藏至6 d时品质开始劣变。电子鼻分析对贮藏期间各组三文鱼片区分度良好,负荷加载分析发现其中主要挥发性物质为氮氧化合物、芳香物质、乙醇及无机硫化物等。
2018, 34(6):139-14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29
摘要:以亚麻籽粕为原料,采用回流法提取木酚素。粗提液浓缩后经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进而通过半制备高效液相纯化,以Megres C18(30 mm×250 mm,10 μm)为色谱柱,乙腈(A)-0.1%磷酸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35 m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 ℃,进样量2 mL,得到纯度98%的亚麻木酚素产品。探究亚麻木酚素对H2O2及H2O2紫外光解反应诱导质粒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其质量浓度为0.07~0.40 μg/μL时,对抑制DNA氧化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2018, 34(6):145-15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0
摘要:利用蒸汽爆破预处理牛膝提高多糖提取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蒸汽爆破预处理工艺。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O2-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研究蒸汽爆破处理对牛膝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爆破的最优工艺为维压时间63 s、预浸泡含水率11%、蒸汽爆破压力1.6 MPa,该条件下牛膝多糖得率为11.88%,是未处理的2倍左右。扫描电镜分析显示蒸汽爆破使牛膝表面断裂、出现空洞,可能是多糖提取率提高的原因。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经汽爆破处理后,牛膝多糖抗氧化性显著增加,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最大值由原来的77.9%增大至90.1%,O2-自由基清除率也提高到1.3倍左右。结合红外分析,可能是汽爆处理导致牛膝多糖中被纤维类包裹的一类多糖释放,增加了多糖的含量和种类。
2018, 34(6):152-15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1
摘要: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北沙参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得到超声波提取北沙参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5 ℃,超声时间22 min,液料比221(mL/g),该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12.13%。制备的北沙参多糖具有多糖的典型特征,总糖含量为90.4%,蛋白含量为1.22%,热降解温度为300.32 ℃。通过考察北沙参多糖对DPPH自由基(IC50为1.99 mg/mL)、OH自由基(IC50为1.71 mg/mL)和α-葡萄糖苷酶(IC50为5.23 mg/mL)的清除或抑制能力,表明北沙参多糖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和潜在的降血糖活性。
2018, 34(6):158-16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2
摘要:为研究云南产不同色型玛咖对体内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理。将40只SD雌性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黑玛咖、紫玛咖、黄玛咖、白玛咖、空白对照5组,其中空白对照组灌胃等体积1%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而试验组灌胃0.42 g/kg·BW的1%羧甲基纤维素钠玛咖干粉悬浮液,每天1次,连续灌胃28 d 后,测定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血糖、肝/肌糖原、血清胰岛素(insulin, Ins)、血清和肝脏组织氨基酸的含量及变化;测定肝脏组织中腺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AKT)和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 LKB1)的mRNA水平。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黑玛咖、紫玛咖组试验大鼠相对骨骼肌增重显著(P<0.05),玛咖对各试验大鼠血清Ins和IGF-1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黑玛咖和紫玛咖可显著(P<0.05)上调血清中Asn、Arg、Ser和Leu的含量,显著(P<0.05)上调肝脏中Asp、Ser、Thr、Ala、Val和Leu的含量。各玛咖试验组均显著(P<0.05)上调试验大鼠肝脏mTOR mRNA表达量,黑玛咖和紫玛咖可显著(P<0.05)上调AKT mRNA表达量;各玛咖试验组对AMPK和LKB1 mRNA表达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综上可知,玛咖可通过调节能量分配来改变机体的组成,氨基酸可能是介导mTOR活化的主要信号因子。
2018, 34(6):163-16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3
摘要:分别选取信阳毛尖、红碎茶、普洱熟茶为典型不发酵、全发酵及后发酵茶种,测定其醇提物及水提物中的主要成分,并以氧自由基的吸收能力(ORAC)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指标,比较各样品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功能化合物重组模型,探究茶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贡献物质。结果表明:茶叶醇提物中茶多酚、咖啡因及醇溶蛋白的含量较高,其ORAC值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较对应水提物强;茶叶水提物功能性组分以茶多酚、茶多糖及氨基酸为主,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茶多酚含量,尤其是酯型儿茶素(ECG和EGCG)含量是影响茶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因素。重组试验结果表明,儿茶素和没食子酸是不发酵茶(信阳毛尖)提取物的主要抗氧化组分,但并不是红碎茶、普洱熟茶等发酵茶中的主要抗氧化成分。
2018, 34(6):169-17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4
摘要: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茶渣中的多糖类物质,以绿茶水提之后的茶渣为原料,以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考察指标,在优化筛选辐照降解、碱降解、酸降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基础上,探讨辐照预处理+碱降解+酸降解绿茶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效果。结果表明,辐照降解在辐照吸收量为1 200 kGy的降解效果最佳,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4.13%;碱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0.05 mol/L氢氧化钠于90 ℃下降解1 h,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2.08%;酸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9%硝酸于100 ℃下降解2 h,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10.57%;辐照预处理+碱降解+酸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先将茶渣进行1 000 kGy剂量的辐照降解,然后采用最佳碱降解工艺组合进行降解,再采用最佳酸降解工艺组合进行降解,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13.18%,说明1 000 kGy辐照预处理+最佳碱降解+最佳酸降解的组合工艺是利用绿茶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最优工艺技术。
2018, 34(6):174-17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5
摘要:采用Osborne分级法提取竹豆清蛋白,设计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分析其亚基组成。通过Design-Expert 8.05b软件建立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得最佳提取工艺:搅拌速率356 r/min、提取温度44 °C、提取时间1.5 h、料液比111.20 (g/mL),该条件下提取率为27.56%(n=3),与预测值27.25%无明显差异。最优条件下竹豆清蛋白纯度为(86.50±2.17)%,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发现,竹豆清蛋白含有9个亚基条带,最主要的亚基分子量分布在49.6,27.6 kDa。
2018, 34(6):180-1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6
摘要:为改进桂花浸膏制备工艺,提高桂花浸膏得率及品质,试验在多种风味水解酶中优选,确定采用β-葡萄糖苷酶和果胶酶复配对桂花进行酶处理,酶处理的桂花用石油醚提取制备桂花浸膏,产物采用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复合酶法处理桂花制备桂花浸膏的工艺条件,并建立可靠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pH为4.7、酶解时间2.6 h、酶解温度46 ℃、液料比19.81 (mL/g)、复合酶添加量54.4 IU/g、β-葡萄糖苷酶占总酶活的48.1%,该条件下桂花浸膏得率为3.32%,比直接提取所得浸膏得率提高了62.75%。同时GC-MS检测表明采用β-葡萄糖苷酶-果胶酶复配处理对桂花浸膏的品质有较大提升,浸膏中主要化合物的数量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浸膏中二氢芳樟醇、γ-癸内酯、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香叶醇、柠檬烯等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分别提高了27.27%,116.36%,100.00%,247.06%,72.84% ,14.29%,并检测出橙花叔醇和β-紫罗兰醇。桂花经β-葡萄糖苷酶和果胶酶复配酶处理后,其浸膏得率及呈香品质均能有效提高。
2018, 34(6):187-19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7
摘要:利用高速气流对物体进行射流冲击,使其快速冻结的设备被称为冲击式速冻设备。其中,设备的喷嘴结构是决定冻结区内流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着物体与周围环境的传热。文章从冲击式速冻设备喷嘴结构出发,阐述了喷嘴的倾斜角度、排列布置以及形状对冲击式速冻设备内部气流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板间距与喷嘴直径比(H/d)以及流体雷诺数(Red)对喷嘴倾斜角度和平均努塞尔数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外,喷嘴的不同形状以及不同排列方式对系统内部气流组织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2018, 34(6):192-19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8
摘要:文章综述了火麻仁油提取方法、化学成分,对其生物活性功能的研究概况进行归纳总结,并展望火麻仁油的发展前景。
2018, 34(6):197-20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39
摘要:以撞击流—射流空化为研究对象,与单独撞击流、单独射流空化作对比,考察上游压力、溶液温度、空化作用时间等因素对羟自由基(·OH)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分析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其最佳条件。试验结果表明,·OH 产量随上游压力、溶液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随空化时间增加而增加;各因素对·OH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空化时间>上游压力>溶液温度;最佳优化条件为:空化时间60 min、压力0.44 MPa、温度39.34 ℃,该条件下·OH产量为1.067 4 μmol/L。
2018, 34(6):202-20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40
摘要:旨在筛选酿制猕猴桃果酒专用酵母,为猕猴桃酒在生产过程中品质改善提供专用菌种资源。通过菌落形态和18S rDNA进行测序鉴定菌株,确定从猕猴桃表面筛选出的3株酵母菌的种属关系,并比较分析三者的发酵力、酒精和二氧化硫的耐受情况,采用3株酵母酿制猕猴桃酒,经陈酿后测定酒的理化指标、甲醇含量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筛选最理想的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3株菌株被鉴定为季也蒙毕赤酵母,其中菌株Q3的发酵力最强,能够耐受酒精体积分数为16%,可耐受SO2的质量浓度为300 mg/kg,酿制的猕猴桃酒酒精度可达11.54%Vol,VC含量390.82 mg/L,残糖5.35 g/L,甲醇含量87.7 mg/L,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25种。菌株Q3在发酵力、酒精和二氧化硫耐受方面都优于菌株Q1、Q2,能满足工业需求,且菌株Q3酿制的猕猴桃酒品质优良,甲醇含量低,在猕猴桃酒工业中具有良好的运用前景。
2018, 34(6):208-21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41
摘要:利用双螺杆挤压膨化机对夏秋绿茶进行挤压膨化,研究物料含水量、套筒温度以及螺杆转速对膨化绿茶粉中茶多酚含量以及膨化度的影响,并分析夏秋绿茶膨化前后浸出功能成分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物料含水量增加,茶多酚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增加套筒温度会增大茶多酚的浸出,当温度过高时会导致茶多酚的损失;随螺杆转速增大,茶粉破损程度加大,促进茶多酚的浸出。套筒温度、螺杆转速对挤出物膨化度的影响较小,物料含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大。与未加工夏秋绿茶粉相比,加工后的夏秋绿茶粉中茶多酚、粗纤维、可溶性总糖含量降低,茶氨酸含量增高。夏秋绿茶膨化后,其表面结构变得平整光滑,且机械力作用使物料自身化学键断裂。
2018, 34(6):212-215,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42
摘要:以稻谷加工副产物碎米为原料提取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碎米淀粉提取率和纯度为指标,用碱法浸提、超声波协同碱性蛋白酶法提取碎米淀粉,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处理25 min,加酶量5 mg/g,酶解时间2 h,酶解温度45 ℃,固液比14 (g/mL),该条件下淀粉提取率达98.56%,纯度达99.13%。
2018, 34(6):216-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6.043
摘要: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制作粉丝,采用正交试验回归分析研究黄原胶、魔芋粉、刺槐胶、蔗糖酯和复合磷酸盐对马铃薯粉丝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无矾粉丝改良剂最佳配方为黄原胶0.125%、魔芋粉0.250%、刺槐胶0.300%、蔗糖酯0.025%、复合磷酸盐0.050%。在该条件下,粉丝质构品质最佳。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