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4(3):1-5,5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01
摘要:科技是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要素,在防控食品安全风险、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对食品安全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食品安全保障技术支撑作用不断强化。文章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与装备研发、全产业链安全控制等关键领域,全面阐述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剖析食品安全科技仍存在的问题,总结国际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经验,旨在为中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杨文丹,张宾乐,庄靓,杨紫璇,蒋慧,徐岩,郑建仙,黄卫宁,JacobOjobiOmedi
2018, 34(3):6-1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02
摘要:采用马克斯克鲁维酵母(Marx Kluyveromyces)发酵麦麸,通过生化分析、流变特性测试及微观结构观察(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等多种分析手段,研究其对面包面团生物化学特征和烘焙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麦麸中富含多种天然酶,主要包括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阿魏酸酯酶;水解酶在面包制作过程中持续作用,促进木聚糖溶解和酚类化合物释放,赋予面包较高的营养价值;与仅添加木聚糖酶的麦麸面包面团相比,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麦麸面包面团具有更好的持气性及连续的面筋网络结构,面包全质构特性和比容显著提升。研究结果显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发酵麦麸可以作为一种天然面包功能配料。
余国贤,肖力源,吴贺君,黎杉珊,罗擎英,刘兴艳,陈安均,申光辉,张志清
2018, 34(3):12-18,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03
摘要:将小麦麸质蛋白(wheat gluten, WG)和麦麸纤维(wheat-bran cellulose, WC)通过溶液共混于碱性乙醇系统,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复合膜。探讨成膜体系中料液比、麦麸纤维含量、甘油添加量、乙醇浓度、体系pH值及黄原胶添加量对复合膜物理性能抗拉强度(tensile strength, TS)、断裂伸长率(elongation at break, EAB)、水蒸气透过系数(water vapor permeability, WVP)、水溶性和透光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麦麸纤维能明显增强小麦麸质蛋白膜的抗拉强度,降低其水蒸气透过系数和水溶性,抗拉强度最高为20.44 MPa,比纯小麦麸质蛋白膜(TS=8.65 MPa)提高了140%;成膜体系各因素对复合膜各物理性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甘油添加量影响最大,其次为麦麸纤维含量,黄原胶添加量影响最小。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制备性能优异的小麦麸质蛋白复合膜提供技术参考。
2018, 34(3):19-2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04
摘要: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次氯酸钠为氧化剂、醋酸酐为乙酰化试剂,采用湿法工艺制备交联氧化乙酰化复合变性淀粉,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及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其淀粉颗粒的形貌及结构。结果显示:复合变性处理后的淀粉白度升高至97.2,糊透光率升高至71.0%,耐酸及抗剪切性能也有所改善。扫描电镜图表现了淀粉颗粒形貌的变化,红外光谱图中展现的各基团的特征吸收峰表明其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蜡质玉米淀粉采用复合变性的处理手段,有益于增强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价值。
2018, 34(3):23-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05
摘要: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ABTS自由基清除法、Cu2+还原能力评价法3种化学模型,测定茶黄素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以Trolox作为阳性对照),并进一步探讨其化学机制。结果表明:在3种化学模型中,茶黄素(及Trolox)的抗氧化能力表现出良好的剂量相关性;茶黄素的IC50值均低于阳性对照Trolox。茶黄素在上述3种化学模型中,抗氧化活性分别相当于Trolox的2.57,3.13,3.74倍。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茶黄素抗氧化的化学机制涉及氢原子转移(HAT)和电子转移(ET)。通过HAT机制,茶黄素可能转化为稳定的邻苯醌式产物。
2018, 34(3):27-31,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06
摘要:为探讨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的抑制作用,选择不同地区相同级别的黑茶为原料,提取茶褐素与茶多糖,采用对硝基苯酚法,分析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活性的抑制率,并探讨各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黑茶茶褐素与茶多糖对脂肪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普洱茶茶褐素与茶多糖IC50最小,分别为25.96,47.57 mg/mL,抑制效果最好;其次为六堡茶;抑制效果最差的为茯砖茶褐素与茶多糖;康砖茶褐素与茶多糖抑制效果介于六堡茶与茯砖茶之间。各黑茶茶褐素的抑制类型均为可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混合型,其中六堡茶接近于竞争性抑制类型;普洱茶、六堡茶与康砖茶多糖的抑制类型为可逆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混合型,茯砖茶多糖抑制类型为可逆竞争性抑制。
2018, 34(3):32-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07
摘要:与斩拌方式对比,研究搅拌方式对鱼糜制品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搅拌破碎使白鲢鱼糜的凝胶强度及持水力增加,提高了硬度、黏附性、胶黏性和咀嚼性,但是对白度无明显影响。在2%和3%盐添加量的条件下,搅拌破碎对鱼糜制品的质构改善效果显著,凝胶强度分别提高了70.2%,66.7%。根据鱼糜的盐溶蛋白、肌动球蛋白的活性巯基含量、化学作用力和浊度结果可知,搅拌破碎可以增加活性巯基含量,使得更多的巯基氧化成二硫键,提高疏水相互作用,促进蛋白分子间的聚集,浊度增加,三维凝胶网络结构更致密。
2018, 34(3):39-43,4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08
摘要:在低筋粉中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木瓜蛋白酶(PAP)、中性蛋白酶(NEP)、菠萝蛋白酶(BRP)制作饼干,以添加焦亚硫酸钠(SMS)和半胱氨酸(CYS)的饼干为对照,将比容、质构、色度作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蛋白酶对饼干品质的改良作用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3种蛋白酶均能增大饼干比容、改良饼干质构,且PAP的效果最优。当添加量相同时,PAP对饼干品质的提升效果优于SMS与CYS,NEP与BRP效果弱于SMS对照组,但优于CYS对照组。面团流变、面粉溶剂保留率、面筋蛋白分子量分布研究表明蛋白酶添加改良饼干品质的主要原因是酶有效降低了面筋蛋白中谷蛋白大分子聚合体的含量,从而弱化了面筋,与SMS或CYS弱化面筋的方式存在本质差异。
2018, 34(3):44-4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09
摘要:以紫苏油、橄榄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为油相,以乳清分离蛋白为乳化剂,制备水包油(O/W)型乳状液,研究其粒径、ζ-电位、絮凝指数等物理特性,比较不同乳状液在贮存期间的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4种乳状液中,紫苏油乳状液体积平均粒径D4,3较小(0.824 μm),ζ-电位绝对值较大(37.5 mV),呈现良好的物理贮存稳定性;但由于油脂中有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体系易被氧化。棕榈油乳状液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体系初级和次级氧化产物浓度均最低;但乳状液粒径较大(D4,3为1.845 μm),物理稳定性较差。通过内源性荧光测定发现,乳状液中蛋白质氧化与脂质氧化存在一定关联性。
2018, 34(3):49-5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0
摘要:以双歧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不同浓度铅的耐受性和吸附性,对pH值、初始湿菌量以及初始铅离子浓度进行单因素试验,利用热力学及动力学模型对两株乳酸菌结合铅离子的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对铅的耐受性较好,初始铅离子浓度为50 mg/L,吸附最佳条件是pH值6,初始湿菌添加量1 g/L,该条件下双歧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对铅的吸附率分别为97.44%,96.87%;Langmuir-Freundlich模型比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更适合其结合铅离子的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比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说明两株菌与铅的作用机制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
2018, 34(3):54-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1
摘要:从新疆不同地区采集到的哈萨克族手工奶酪中分离得到100株菌种,通过分离(RB)培养基和罗丹明B培养基筛选出4株产脂肪酶酵母菌,分别为Y-2、Z-5、S-6、N-5。结合菌种生理生化及2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4株菌的系统进化地位,在系统发育上Y-2、Z-5隶属于马克斯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marxianus),S-6和N-5分别隶属于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乳酸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lactis)。利用对硝基苯酚法对4株菌种产酶酶活进行测定,发现K.marxianus Z-5产脂肪酶酶活最高,达23.00 U/mL;对K.marxianus Z-5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温度30 ℃、 pH 7.5、 接种量2.5 mL/100 mL 左右时,其酶学活性最强,为25.99 U/mL。
2018, 34(3):59-6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2
摘要:分别测定富硒狮头柑果皮、果肉、果汁、柑渣、种子5个不同加工部位中总多酚、类黄酮、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无机硒的提取工艺,并对各部位中总硒、无机硒含量及硒有机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不同部位中功能性营养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以果皮中含量最高;当水浴浸提的料液比为115.20 (g/mL),浸提温度为91.22 ℃,浸提时间为7.42 min时无机硒提取量最大;该无机硒提取工艺下测得果皮、果肉、果汁、柑渣、种子中硒的有机化程度分别为78.42%,82.85%,79.92%,80.26%,83.88%。
2018, 34(3):65-67,7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3
摘要:以大球盖菇菌株高邮、朝阳、土肥为试验材料,利用GC-MS技术对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高邮和朝阳的菌丝体中共检测出15种饱和脂肪酸,18种不饱和脂肪酸;在土肥的菌丝体中共检测到11种饱和脂肪酸,17种不饱和脂肪酸。在高邮、朝阳、土肥的菌丝体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各自总脂肪酸含量的77.4%,77.5%,78.7%;在不饱和脂肪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占主导地位,其含量分别占各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76.8%,88.5%,72.8%;在饱和脂肪酸中,主要以棕榈酸的形式存在,含量分别占各自饱和脂肪酸含量的64.3%,69.2%,62.5%。
2018, 34(3):68-7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4
摘要:为了提高高光谱鉴别玉米霉变程度的正确率,分别对全波长和特征波长下霉变玉米进行鉴别分析。利用高光谱图像采集系统获得250个霉变玉米样本的高光谱数据,并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te,SNV)和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2种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再对未预处理和预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进行判别,优选出多元散射校正的预处理方法;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系数选择了9个特征波长;运用Fisher判别分析(Fisher discriminant analysis,FDA)分别对全波长和特征波长下的训练集进行判别分析,并用对应的测试集进行检验。FDA结果表明,全波长下判别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7.71%,97.33%,9个特征波长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为100.00%,98.67%。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特征光谱能够较好地表征玉米的霉变程度,有利于提高玉米霉变程度的鉴别正确率。
2018, 34(3):73-7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5
摘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泡菜在自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种类进行分析,对6种不同有机酸体外降解亚硝酸盐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泡菜中含有草酸、酒石酸、乳酸、乙酸、琥珀酸等有机酸。在72 h反应周期内,6种有机酸均能降解亚硝酸盐,对亚硝酸盐降解能力顺序为草酸>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丁二酸>乙酸;亚硝酸盐降解率随有机酸起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升高温度也能提高有机酸对亚硝酸盐的降解能力。
2018, 34(3):79-81,15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6
摘要:结合CNAS—GL06:20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规定的基本程序,分析测量不确定性的来源,计算测量结果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结果显示花生酱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为25.12 μg/kg,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2.1%,测定结果可表示为X=(25.12±0.528) μg/kg,k=2。在影响检测结果的6个不确定度分量中,样品前处理过程和标准工作液配制引入的不确定度对结果影响较大。可通过减少这些不确定度分量以提高测量结果的质量和准确度。
2018, 34(3):82-85,14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7
摘要:筛选适宜的冷水溶解凝胶,优化凝胶培养基成分和显色剂浓度,制备菌落总数测试卡并与倾注培养法进行菌落总数检测比较。结果显示:卡拉胶和CMC以21的质量比混合、复合凝胶粉和培养基粉以21的质量比混合、TTC实际浓度为0.025 mg/mL时,制备的菌落总数测试卡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与倾注法比较无显著差异。说明该方案优化的凝胶与显色剂配方可用于制备菌落总数测试卡。
2018, 34(3):86-88,12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8
摘要:由于网络订餐运营模式同传统餐饮行业的较大差异,现行《食品安全法》对其食品安全进行了专门的规定。然而,由于网络订餐出现的时间不长,其依然存在行政监管缺位、第三方平台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审核和管理机制、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意识等食品安全隐患。有必要采取建立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为主的监管体系、加强第三方平台的自律管理、确立第三方平台的食品安全提示义务等法律规制措施,才能保证网络订餐的正常健康发展。
2018, 34(3):89-92,16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19
摘要:采用ANSYS Fluent对具有特殊螺旋结构的静态螺旋切割器内部氧气-水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雷诺数下静态螺旋切割器内部流场的流动与压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雷诺数的增加,气液两相通过螺旋切割器的压降呈明显上升趋势;两相流在螺旋切割器中的压力降比水平圆管高,当雷诺数Re从800增大至26 000时,对应的静态螺旋切割器中压降与水平圆直管内压降的比值Z从130增大到260。
2018, 34(3):93-97,14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0
摘要:提出基于啮合线法和NURBS曲线的螺杆转子型线设计方法。在啮合线法求转子型线过程中,结合龙贝格求积公式,求解NURBS曲线的包络条件,实现只由控制点、权因子和节点矢量决定的整段式的NURBS曲线啮合线的反向设计。通过该方法得到误差在0.5 μm以内的复盛型线,验证了利用NURBS曲线进行螺杆转子反向设计的可行性。并利用NURBS曲线的局部修改性对型线进行性能优化,使转子的泄露三角形面积减少了5%,面积利用系数上升了1%。为双螺杆压缩机转子型线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理论和方法。
2018, 34(3):98-10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1
摘要:提出一种七、九、十一次变系数多项式曲线设计方法,通过对凸轮曲线方程及特性参数进行计算,绘制其特性参数图谱,达到改变凸轮曲线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提高了凸轮曲线设计的灵活性和选择性的效果。
2018, 34(3):103-10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2
摘要:在给定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下,采用EES软件对船用超低温R404A单机双级压缩制冷系统进行仿真计算,并以R404A单机双级压缩制冷系统组成的船用超低温试验台为依托,进行变工况的实验验证,分析了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对压缩机排气温度、压缩机轴功率、制冷性能系数等制冷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蒸发温度的降低或冷凝温度的上升,压缩机排气温度呈增大趋势,且仿真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两者制冷性能系数值的偏差保持在0.5 左右,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且当蒸发温度上升或冷凝温度下降5 ℃时,蒸发温度对制冷效率的影响较冷凝温度要高7.8%以上。
2018, 34(3):108-110,15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3
摘要:研究轻量型食品装备多界面管材的塑性成形工艺。以食品机械轴头的多界面管材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塑性成型的方法,通过DEFORM软件研究了温度和摩擦系数对管坯壁厚增量、端部内径以及载荷的影响,并对产生的常见缺陷提出优化方案。研究表明,该工艺将冷挤压与温挤压的优点相结合,节材减重,可满足小型食品机械零部件生产的需求。
2018, 34(3):111-1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4
摘要:首先测定彭泽鲫的休眠温度和冻结温度,再运用生态冰温学原理,确定其生态冰温范围为0~7 ℃。通过单因素与正交试验,确定彭泽鲫夏季保活的最佳技术条件为:暂养24 h,降温休眠,鱼水质量比11,NaCl添加0.3%,(13±1) ℃ 下纯氧保活。在最佳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出彭泽鲫的保活时间为148 h。该保活技术可以有效延长彭泽鲫的夏季保活时间,减少用水量,降低污染。
2018, 34(3):116-12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5
摘要:分别采用10,4,0,-3 ℃对半滑舌鳎进行贮藏,研究其菌落总数、滴水损失、蒸煮损失、电导率、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K值、生物胺、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综合感官评价可得出:保水性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下降,电导率、TVB-N值、K值、总氨基酸含量、菌落总数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且降低贮藏温度可明显延缓各指标变化速率。半滑舌鳎在贮藏期间积累的生物胺主要为尸胺、腐胺和酪胺,仅有少量精胺检出,且降低温度可明显抑制生物胺的生成。10,4,0 ℃货架期分别为8,13,15 d;相比较于10,4,0 ℃,采用-3 ℃微冻贮藏可分别延长货架期19,14,12 d,可见降低温度可明显延长半滑舌鳎货架期。
2018, 34(3):123-1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6
摘要:以解冻汁液流失、蒸煮损失、TVB-N、K值、硬度、剪切力和色差为指标,研究不同冻藏温度对速冻罗氏沼虾冻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经液氮速冻后的罗氏沼虾,在-50,-18 ℃ 2种条件下冻藏,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罗氏沼虾的持水能力和质构特性均变差,冻藏20周后,硬度分别下降了55.79% 和59.45%。2种冻藏条件下的罗氏沼虾TVB-N和K值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50 ℃下冻藏的罗氏沼虾TVB-N和K值增加缓慢,说明较低的冻藏温度,有利于罗氏沼虾冻藏品质的保持。
2018, 34(3):127-1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7
摘要:为掌握运输中气调保鲜、冷藏加湿保鲜和冷藏保鲜3种保鲜模式对菜心品质的影响,以多保鲜模式果蔬运输箱为试验平台进行菜心保鲜运输试验。结果表明,对于2 d以内的运输,3种保鲜模式菜心品质整体无显著性差异(P>0.05),均可以维持菜心较好的品质;对于2 d以上的运输,气调保鲜和冷藏加湿保鲜模式可以显著地(P<0.05)抑制菜心失水和茎切口腐烂,而对于抑制TSS、VC等营养物质分解的作用不明显;4 d以上的运输,气调保鲜和冷藏加湿保鲜模式菜心品质差别不大且明显优于冷藏保鲜模式。整体而言,对于4 d以内的菜心运输可以选择气调保鲜、冷藏加湿保鲜和冷藏保鲜3种保鲜模式中的一种,而对于4 d以上的菜心运输选择气调或冷藏加湿保鲜为宜。
2018, 34(3):132-1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8
摘要:研究不同贮藏温度(4,25,37 ℃)下,放置0~30 h鲜湿米粉的菌落总数、质构特性、蒸煮特性、色差值及感官评定变化。结果表明,鲜湿米粉在4 ℃、30 h内菌落总数在安全范围内,产品的硬度和咀嚼性高于同时间的25 ℃组和37 ℃组,弹性低于二者的;25 ℃、18 h内菌落总数在安全范围内,整体质构特性要好于4 ℃组和37 ℃组;37 ℃、12 h内菌落总数在安全范围内,37 ℃的米粉硬度、弹性、咀嚼性高于同时间的25 ℃组和4 ℃组,黏性低于二者的。鲜湿米粉的蒸煮损失率均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4 ℃ 放置的米粉亮度在30 h内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25 ℃和37 ℃的米粉亮度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逐渐变暗,37 ℃ 的最暗(P<0.05)。感官评定与前述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2018, 34(3):137-14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29
摘要:分别采用32.5,65.0,97.5,130.0 W功率的微波对巨峰葡萄进行处理,以未处理的巨峰葡萄作为对照,0~2 ℃贮藏40 d。结果表明,97.5 W及以下的低功率微波处理对葡萄保鲜具有积极影响,能显著延缓巨峰葡萄的成熟与衰老。其中32.5 W的微波处理效果最好,在贮藏末期与对照组相比,低能微波处理抑制了丙二醛含量的快速上升,使得处理组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比对照组高约33%,落粒率降低了10%,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酶活降低1/3左右。
2018, 34(3):141-14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0
摘要:通过适应值函数建立了粒子早熟判断机制,自适应调节粒子权重和反余弦策略调整粒子加速因子优化粒子寻优,给出苹果表面缺陷检测流程。试验仿真显示该算法检测苹果表面缺陷的轮廓较为清晰,漏检率测试指标最大为4.5%小于其他算法的,完成漏检率所消耗的时间最少,为苹果质量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018, 34(3):146-15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1
摘要:针对传统草莓自动分级处理系统利用单一特征衡量草莓品质的不足,提出从成熟度、质量、形状三方面综合评估的方法,以快速有效地完成草莓自动分级处理。该方法先计算分析HSV颜色模型中H参数判断草莓成熟度,利用图像投影面积-质量函数关系对成熟度达标的草莓进行质量测算,再采用K均值聚类法与判别分析相结合对质量达标的草莓进行形状分类,并利用加权法计算草莓质量与形状评级分确定草莓品质等级。试验表明,该方法与人工评级相比准确率达到90%以上。
2018, 34(3):151-15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2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经过DA201-C型大孔吸附树脂脱盐、40%乙醇梯度洗脱的大米免疫活性肽RPHs-A3组分的纯度和免疫活性,采用中压离子交换色谱对其进行进一步分离纯化,并对分离得到组分的免疫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WorkBeads 40 Q强阴离子交换树脂、2.6 cm×40 cm色谱柱对RPHs-A3组分进行分离的最佳条件为:上样浓度30 mg/mL,上样量5 mL,起始缓冲液A为pH 9.0的0.01 mol/L Tris-HCl,洗脱缓冲液B为含1 mol/L NaCl的pH 9.0、0.01 mol/L Tris-HCl,上样、洗脱流速分别为1,10 mL/min。共收集到5个组分,其中RPHs-A3-B3组分在MTT试验和小鼠巨噬细胞脂多糖(LPS)炎症模型中皆表现出较高免疫活性,对RAW264.7细胞具有显著增殖作用,其SI值为1.315;且对炎症模型中细胞内NO释放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抑制率为8.28%。采用中压离子交换色谱能有效地对RPHs-A3组分进行分离纯化,使SI值从1.273 提高到1.315,且对细胞内NO释放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2018, 34(3):156-161,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3
摘要:以牡蛎、鸡肉和南极磷虾为原料,利用胰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组成复合酶对其进行酶解,以感官评分、肽分子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为指标,考察乙醇萃取3种酶解产物鲜味肽过程中感官评分、肽分子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90%乙醇萃取牡蛎、鸡肉和南极磷虾3种酶解产物的上清液均具有较强的鲜味,分子量在5 ku以下的肽比例分别为93.00%,86.82%,87.86%。3种酶解产物中分子量>10 ku和5~10 ku的肽,经过90%乙醇萃取后明显减少。90%乙醇萃取3种酶解产物的上清液小分子肽中含有较高比例的甜味和鲜味氨基酸。90%乙醇萃取方法可用于牡蛎、鸡肉和南极磷虾酶解产物中鲜味肽的快速萃取。
2018, 34(3):162-16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4
摘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小鼠大脑皮层中多巴胺(DA)含量进行检测和直接观察睡眠法对五味子助眠作用进行研究;用大孔树脂柱、MCI柱、ODS柱等方法分离出具有助眠作用的有效成分;利用核磁共振(NMR)对有效成分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五味子水洗脱部分和95%乙醇洗脱部分能显著提高小鼠睡眠率和睡眠时间,水洗脱部分得到化合物α-氨基-β-羟基异丁酸、β-乙氧基氨基丙酸,95%乙醇洗脱部分分离得到戈米辛N。五味子中氨基酸和木质素一样具有较好的助眠功效。
2018, 34(3):166-16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5
摘要:以燕麦粉为原料,分析碱提酸沉法提取的燕麦蛋白(AOP)和酶法提取的燕麦蛋白(EOP)的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氨基酸组成等功能特性。结果表明,在蛋白等电点,AOP与EOP的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均达最小值,而乳化稳定性最高;AOP与EOP的溶解性、起泡性、泡沫稳定性和乳化性随NaCl浓度的增加基本都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乳化稳定性随NaCl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AOP与EOP的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7.27%,22.82%;EOP的溶解性、乳化性高于AOP,而AOP起泡性、泡沫稳定性、乳化稳定性及氨基酸总量均高于EOP。
2018, 34(3):170-1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6
摘要:以提高泽泻总三萜的提取率为目的,在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及超声时间的单因素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优选总三萜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70%、浸提时间46.00 min,浸提温度57.00 ℃,料液比114 (g/mL),超声时间30 min,该条件下总三萜提取得率为2.98%。
2018, 34(3):175-179,2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7
摘要: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桑叶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优提取工艺参数;并采用Sephadex G-100 型葡聚糖凝胶进行初级纯化,比较纯化前后多糖的抗氧化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法提取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液pH 6.0、酶解温度50 ℃、酶浓度1.0%、酶反应时间50 min;纯化后的桑叶多糖具有更高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和·OH清除能力;但纯化后的桑叶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低于纯化前的。优选得到的纤维素酶法提取桑叶多糖工艺具有较好的提取效果,且纯化后的桑叶多糖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
2018, 34(3):180-18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8
摘要:以鹿茸渣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压脉冲电场辅助菠萝蛋白酶制备鹿茸抗氧化肽,并进行分离纯化。以水解度和DPPH·清除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试验对鹿茸渣制备抗氧化活性多肽的酶解工艺进行优化。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鹿茸抗氧化肽进行脱盐及纯化,并分析纯化后鹿茸肽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抗氧化活性肽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底物浓度15%、酶添加量7.04 U/mg,电场强度17.3 kV/cm,脉冲数7,该条件下制备的鹿茸蛋白水解液对DPPH·清除率达(74.76±2.03)%。75%乙醇溶液洗脱组分C3对DPPH·、·OH及O-2·的清除率最高,相比粗多肽的抗氧化活性大幅提高,鹿茸抗氧化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是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良好原料。
2018, 34(3):186-19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39
摘要: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樟树叶醇提液中木脂素类化合物。通过对比6 种大孔树脂对樟树叶中木脂素吸附-解吸效果,从中筛选一种最适大孔吸附树脂作为纯化材料,并研究上样浓度、上样流速、上样体积对大孔树脂吸附率的影响,以及洗脱剂浓度、洗脱流速、洗脱剂用量对大孔树脂解吸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大孔树脂纯化木脂素的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大孔树脂最佳吸附-解吸工艺条件为:7 BV 上样量、2.12 mg/mL 上样浓度、1.0 mL/min 上样速率、80% 乙醇洗脱剂、洗脱流速2 BV/h,洗脱剂用量8 BV,该条件下樟树叶中木脂素得率为66.68%,纯度为15.91%,表明该大孔树脂对于樟树叶中木脂素纯化效果较好。
2018, 34(3):192-19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40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国紫薯色素提取工艺及其功能活性,展望该色素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
2018, 34(3):196-19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41
摘要:臭氧作为一种新的非热杀菌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文章在分析影响臭氧贮藏保鲜效果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重点综述臭氧处理对果实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影响取得的最新进展,为臭氧更好地应用于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018, 34(3):200-20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42
摘要:为研究不同比例的稻米油取代黄油对涂抹再制干酪品质的影响。测定稻米油各取代比例的再制干酪的pH、硬度、可涂抹性及感官品质,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稻米油添加量样品pH均在正常范围,样品硬度与可涂抹性随稻米油添加量增大而减小。切达干酪味及奶香味感官评分于稻米油添加量75%时最小,不同添加量稻米油样品感官总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稻米油替代黄油作为涂抹再制干酪的原料油脂具有可行性。
2018, 34(3):204-2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43
摘要:采用金华1号红肉枇杷为试验材料,对枇杷醋生产工艺中酒精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分析醋基的酸味特征。研究酵母种类及接种量、发酵pH、发酵温度和初始糖度对枇杷醋醋基品质的影响,并以酒精度为响应值确定最优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酵母菌种Yb为枇杷醋醋基酒精发酵优势酵母菌种,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25 ℃,酵母接种量0.05%、pH 3.5,该条件下枇杷醋醋基酒精度8.50% Vol,有机酸含量12.228 g/L。枇杷醋醋基酸味特征主要由苹果酸、乳酸、乙酸和琥珀酸构成,占总有机酸的95.4%,构成枇杷醋醋基酸味感的94.7%。高含量酒精和适当含量的有机酸是后续醋酸发酵后醋酸含量的保证以及构成枇杷醋果酸味和一定功能作用的重要成分。
2018, 34(3):211-215,21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44
摘要:以红线椒和盐渍辣椒汁为原料,按11的质量比混合,然后接种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进行发酵,选取乳酸菌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为试验因素,以乳酸含量为响应值,设计单因素与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最佳条件为:接种量6%、发酵温度35 ℃、发酵时间6 d。经验证该条件下可得乳酸含量为0.74%,且风味良好的发酵辣椒产品。
2018, 34(3):216-21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03.045
摘要:为提高基于ImageJ的卷烟包灰值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和重复性,分别从卷烟燃烧面选择、燃烧灰柱高度及图像选择区域宽度三方面对该方法进行优化研究,形成了如下方案:① 当烟支燃烧至距离接装纸1 cm处时进行拍照;② 采用高度25 mm、宽度6.46 mm的矩形选择框以灰柱底部为起点选择图片区域进行分析;③ 取3支卷烟、3个燃烧面(正对、背对、侧对搭口面)的平均值为一次测量结果。该方案较好控制了卷烟纸搭口、灰柱弯曲、外翻灰片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因而测量结果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卷烟的裂纹情况,重复性也得到了改善。与改进前相比,4个参试样品重复测量结果的RSD由26.18%~34.52%下降到了15.3%~20.6%。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