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4(11):4-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02
摘要:对制备的4种不同米蛋白样品与镉进行结合动力学、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4种蛋白与镉结合的速度均非常快,30 min就达到了反应平衡;其中,醇溶蛋白与镉的结合量最高(23.78 mg/g),球蛋白的q值最低(3.64 mg/g);结合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与Freundlich模型相比,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用来描述4种蛋白的等温吸附;结合反应的ΔG°值均为负值,而ΔH°均为正值,表明都是自发的吸热反应;酶提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的ΔH°分别为41.44,40.32,58.75 kJ/mol,推测它们与镉的结合是配位结合,其中醇溶蛋白可能是多齿配位;氨基酸组成的不同,可能是影响4种米蛋白与镉结合的主要因素,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之和与q值的相关性达到了0.967。
2018, 34(11):11-15,4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03
摘要:在前期对壳聚糖酶解液进行超滤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用相对截留分子质量为500 Da的卷式纳滤膜对超滤液进行纳滤分离技术条件。以膜通量、氨基葡萄糖脱除率、电导率和pH值为评价指标,研究了操作压力、操作温度、滤液pH值等工艺参数对壳聚糖酶解液纳滤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纳滤分离的最佳操作参数为:操作压力0.50 MPa、操作温度35 ℃、滤液pH 3.0。对纳滤分离后得到的产品进行分析:氨基葡萄糖含量1.21%、灰分含量0.15%、聚合度为3~6的壳寡糖含量70.25%,产品得率70.12%。
2018, 34(11):16-1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04
摘要:通过对比分析经0~6次冻融循环处理后面团的酵母菌存活率、发酵力保存率、醒发时间以及焙烤性质研究了鲢鱼酶解产物和鱼胶原肽对冷冻面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鲢鱼酶解产物和鱼胶原肽的面团经6次冻融循环后,酵母菌的存活率分别为78.95%和61.80%,发酵力保存率分别为59.06%和46.67%,面团醒发时间分别为330 min和318 min,均明显优于空白组;冻融后的面团与新鲜面团相比,焙烤的面包比容和弹性减小,添加了鲢鱼酶解产物和胶原肽不仅可缓解冷冻面团这一缺陷,还可改善面包色泽。结果证明了鲢鱼酶解产物和鱼胶原肽具有良好的酵母菌抗冻保护活性。
2018, 34(11):20-23,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05
摘要:将牛肉混合调料后煎制到不同熟度,制成调理肉,研究调理牛肉加工中水分、色泽、嫩度等理化品质及370~1 023 nm 波段内的光谱特征变化,并构建品质的可视化检测模型。结果表明,牛肉煎制中含水率下降,剪切力上升,且变化显著(P<0.05)。由于调料混合以及煎炸加工的不均匀性,调理肉表面色泽与可见光区间光谱变化不规律,而在近红外光谱(800~1 023 nm)反射值随熟度显著增高。基于100块牛肉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PCA)降维高光谱数据,支持向量机(SVM)建模并用粒子群(PSO)优化参数,预测调理牛肉水分和剪切力R2分别为0.908,0.763,RMSEP分别为1.096,2.097。证实高光谱技术具备对混有各种调料的复杂食品的检测能力。
2018, 34(11):24-2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06
摘要:选用科尔沁西冷牛肉,将其按照与肌纤维平行、垂直以及45° 3种角度切割,并分别采用烤制、煎制、微波加热的方式制熟,对不同切割角度及制熟方式下牛排的品质因子(色泽、质构、烹调失水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在色泽方面,制熟方式对牛排的色差有显著影响,烤制成熟且垂直肌纤维切割的牛排烹饪失水率最低,牛排持水力较好;在物理性质上,垂直肌纤维切割的牛排经过烤制后其剪切力、硬度和咀嚼性均最小,分别为14.48 N,110.00 N,283.27 mJ;在风味物质方面,不同切割方式及加热方式中牛肉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有较大区别,以垂直肌纤维切割、烤制的牛排中醛类、醇类、酯类含量最高,分别为70.19%,8.20%,6.86%,并且其种类也最多;同时,微观表征也证明了垂直肌纤维切割、烤制的牛肉肌纤维紧密度较高,肌束膜间隙较小,食用品质最佳。
2018, 34(11):29-3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07
摘要:以冷冻牛骨肉末为原料,采用热—压浸提、调控酶解、美拉德反应集成技术制备牛肉调味基料,研究脂肪适度氧化对牛肉调味基料的赋香效果。在美拉德反应阶段添加不同程度的氧化牛油,采用电子鼻、电子舌结合气—质联用仪分析牛肉调味基料的风味。结果表明:与酶氧化牛油相比,热氧化牛油对牛肉调味基料的特征香气贡献作用略大;氧化时间2 h时,热氧化和酶氧化对体系特征牛肉香气贡献作用最大,其特征醛类物质含量分别占到总风味物质的5.57%和4.16%。
2018, 34(11):34-3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08
摘要:探究解冻方式(微波、高温水浴、室温空气解冻)对冻结鸡汤(-20,-40 ℃冻结)流变与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冻结鸡汤解冻后汤体具有假塑性;相同剪切速率条件下,-20 ℃ 冻结鸡汤室温空气解冻后黏度和剪切应力均大于-40 ℃ 冻结鸡汤,但微波、高温水浴解冻后的黏度和剪切应力趋势线几乎完全重合,且均低于室温空气解冻组。同一冻结鸡汤室温空气解冻后的胶原蛋白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巯基含量和乳化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解冻方式(P<0.05),但羰基含量显著低于其他解冻方式(P<0.05)。因此,不同解冻方式的冻结鸡汤流变和蛋白质变化较大,且微波、高温水浴解冻对冻结鸡汤的影响比室温空气解冻更大。
2018, 34(11):40-4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09
摘要:研究超微粉碎和普通粉碎对山银花(灰毡毛忍冬L. macranthoides)微粒结构、有效成分含量、活性成分溶出率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导致了山银花物料微粒结构的改变,即可使组织细胞壁及粗纤维结构破坏;同时提高了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川续断皂苷乙、木犀草苷、咖啡酸等活性成分的溶出量;超微粉中绿原酸的溶出度和溶出速率与细粉相比均具有较明显的提高;超微粉清除DPPH·的能力是细粉的1.36倍(浓度均为60 mg/mL时)。超微粉碎技术改善了山银花的物理化学特性,破坏了其原有细胞壁及粗纤维的致密网状结构,提高了活性成分溶出量和抗氧化能力。
2018, 34(11):45-4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0
摘要:以武陵山区新鲜牛肝菌为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60,70,80 ℃)、微波+60 ℃热风干燥以及超声波+60 ℃热风干燥6种不同方式对牛肝菌进行干燥处理,考察干燥方式对牛肝菌色泽、干燥速率、多酚、黄酮及多糖含量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6种干燥产品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产品颜色变化较小,微波预处理及超声波预处理加深了牛肝菌的颜色;微波+热风干燥法的干燥速率最快,干燥时间为5.5 h,干燥用时最短,而真空冷冻干燥能最大程度地保留牛肝菌的活性物质,其多糖、黄酮、多酚的含量分别为147.24,3.70,6.69 mg/g,且显示出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次是60 ℃热风干燥。考虑到生产成本,60 ℃热风干燥是牛肝菌干燥最为合理的方式。
刘超,赵阔,杨永锋,楚文娟,文秋成,刘茂林,王宝林,杨宗灿,刘向真
2018, 34(11):50-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1
摘要:为深入研究打叶后不同尺寸片烟的质量特点,细分不同尺寸片烟在产品配方中的使用方向,以中国河南浓香型烤烟中上部配打模块为材料,从常规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和感官质量三方面考察打叶后不同尺寸片烟的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总糖、还原糖、钾、烟碱含量、糖碱比、氮碱比、香气质、香气量、浓度、细腻程度、余味、杂气的得分和感官质量总得分在不同尺寸片烟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② 尺寸25.4~42.0 mm片烟具有高糖、高糖碱比、低蛋白质的特点,常规化学成分综合评价得分、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和感官质量总得分均高于其他尺寸以及混合片烟,有望作为高等级原料的替代品;③ 尺寸2.36~6.35 mm 片烟的化学成分综合评价得分、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以及感官评吸总得分均最低,筛除该尺寸片烟可提高片烟整体质量;④ 尺寸>42.0 mm片烟钾含量和钾氯比最高,整体质量仅次于25.4~42.0 mm片烟;⑤ 将片烟筛分后得到不同尺寸的片烟进行分类使用,能够进一步拓宽烟叶原料的使用范围,提升整体使用价值。
2018, 34(11):55-59,6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2
摘要:利用碱溶酸沉法提取未加工的澳洲坚果蛋白,分别制备鼠、兔多克隆抗体,并以兔多抗为捕获抗体,鼠多抗为检测抗体建立了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95±0.17) ng/mL。方法与大豆、核桃、榛果、杏仁、花生、开心果、腰果和小麦蛋白无明显交叉反应,证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焙烤的澳洲坚果和焙烤饼干中澳洲坚果蛋白的添加回收率为73.67%~77.03%,说明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未加工澳洲坚果蛋白的准确检测,也适用于热加工后以及焙烤食品中澳洲坚果蛋白的定量检测。
2018, 34(11):60-63,8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3
摘要:针对乳制品中可能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问题,研制了用于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无线磁弹性传感器,研究该磁弹性传感器检测机理,对比分析磁弹性无线传感器在有菌和无菌的乳制品中共振频移以及荧光。结果表明,磁弹性传感器的共振频率能够较好地反映传感器自身的重量和传感器所处液体的黏度,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会引起牛奶黏度的变化,且金黄色葡萄球菌会与修饰在膜片的适配体结合引起质量变化,从而影响传感器的共振频率。通过试验验证液体黏度对磁弹性传感器振动频率的抑制也较为明显,当黏度变化只有0.15 mPa·s时,其共振频移能够达到0.5 kHz。
2018, 34(11):64-6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4
摘要:为了消除散射对高光谱信息的影响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ultiplicative scatter correction,MSC)处理原始光谱;根据相关系数法选择有效波段,通过连续投影算法结合信息熵选择8个特征波长;建立有效波段和不同特征波长下的霉变玉米黄曲霉毒素B1与赤霉烯酮含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8个特征波长下光谱信息所建立的预测模型最佳,黄曲霉毒素B1含量预测正确率为98.74%,均方根误差为0.048 5;赤霉烯酮含量预测正确率为100%,均方根误差为0.160 5。因此高光谱融合神经网络检测霉变玉米黄曲霉毒素B1及赤霉烯酮含量具有可行性。
2018, 34(11):70-74,9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5
摘要:以直接干燥法和水分活度仪测定的结果作为参考值,采用低场核磁共振仪对大米样品进行测量,获取样品的横向弛豫数据,结合化学计量学算法建立多元校正模型,实现对大米水分含量及活度的快速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方法(PLS)和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方法(BP-ANN)对160个校正集样品进行训练后,建立多元校正模型,并对90个预测集样本进行预测。结果显示,PLS与BP-ANN 2种方法中预测集样品的水分含量预测值和参考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 6和0.955 5,预测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005 8和0.004 6,水分活度预测值和参考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3 0 和0.993 4,预测均方根偏差分别为0.009 2和0.006 2,表明2种方法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对大米的水分含量及活度进行预测。
2018, 34(11):75-78,10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6
摘要:以日本矶海绵作为试材,采用3种不同培养基利用涂布法以及划线法对其共生真菌进行分离。共分离到33株真菌,通过菌落形态、显微形态、生长规律观察并结合rDNA ITS 序列分析,确定各菌株的种属,发现曲霉属和青霉属真菌为优势菌,其中M3是杂色曲霉。以致病菌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标准菌株为测试菌,采用96孔板法研究矶海绵共生真菌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有7株共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M3代谢产物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56.66±2.28)%,其次是M1,抑制率为(51.23±6.24)%,二者均高于100 mmol/L青霉素。
2018, 34(11):79-8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7
摘要:选用含油脂样品,甲醇提取,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的BHA、BHT、TBHQ指标。结果发现,在浓度为0.01~0.20 mg/mL时,BHA、BHT与TBHQ均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r均>0.999,检出限均<0.5 μg/mL;检测方法回收率符合实验室测定要求,其标准偏差为1.07~3.10,相对标准差均<5%。
2018, 34(11):82-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8
摘要:针对微波反应釜搅拌混合均匀性问题,设计具有不同桨型组合的双层搅拌结构微波反应釜,其组合方式上下桨为推进式搅拌桨A100(A1)、上桨A200下桨A100(A2)和上桨A100下桨A200(A3)。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方法,采用层流模型、组分扩散模型和多重参考系方法对微波反应釜内醇油混合液的流动混合特性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具有3种不同组合桨反应釜内混合液的流动特性和不同加料位置下的混合时间特征。结果表明:组合桨A1釜内上下桨间存在一个轴向速度趋近于零的环流面,该面影响了釜内混合液的轴向流动混合;而组合桨A2、A3,改善了该环流面上的轴向速度分布,其最大轴向速度分别是组合桨A1的1.22,2.28倍,增强了上下桨间混合液的轴向迁移能力;加料点的位置会影响反应釜内混合液的混合时间,在理想加料点B加料时,组合桨A3的混合时间最短。
2018, 34(11):89-9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19
摘要:建立了MD-1200YJ型码垛机器人腰部支架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与模态试验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并基于5次非均匀有理B样条运动规律进行考虑动力学因素的静力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零件具有轻量化设计的潜力;确定以质量最小、最大位移最小、最大应力最小为优化目标,以结构参数为设计变量,以第一、二阶固有频率不降低以及设计变量的边界条件为约束条件,利用Box-Behnken和RSM方法建立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的RSM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利用NSGA-Ⅱ算法求得最优解,进而得到腰部支架的优化模型;通过对优化模型进行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并与初始模型进行对比,在保证前两阶固有频率不降低以及最大应力和位移均在允许范围内的情况下,质量减轻了8.2%,验证了该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2018, 34(11):96-100,1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0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并联机构的烹饪机器人。首先对人工烹饪时锅具的运动进行分析,设计了旋锅、颠锅、翻锅、倾斜4个基本动作;然后依据4个基本动作,设计了2RRPS/SPS并联机构作为烹饪机器人的工作平台。运用解析几何法求得工作平台位置正反解表达式,并利用MATLAB软件验证了位置正反解表达式的正确性,通过运动仿真验证了该烹饪机器人的有效性。
2018, 34(11):101-10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1
摘要:设计了一种用于软体机器人的气动软体驱动器,并详细阐述了驱动器的制作流程,基于Yeoh模型与虚功原理,推导了驱动器驱动气压与弯曲形变的非线性关系,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软体驱动器的有限元模型,制作了软体驱动器的样机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2.91%,理论计算与样机试验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4.48%,该理论模型可以很好地推导驱动气压与驱动器弯曲角度的非线性关系。
2018, 34(11):106-10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2
摘要:针对餐具清洗消毒包装中存在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和环境恶劣,且可能有二次污染的问题,利用TRIZ理论,根据餐具的特点设计一种可以自动理料的餐具包装整理机。该餐具包装整理机包括输送和整理系统;整理系统包括固定架、分料装置、整理装置和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可对整理装置进行调节,通过调节分料装置的高度限位组件和宽度限位组件,可以适用不同高度和口径的餐具;输送系统实现餐具的输送;最后,使得餐具在包装前实现了自动理料。
虞文俊,熊爱华,刘仲寿,裴刚,罗斌,金山峰,黄超强,杨普香,吴瑞梅
2018, 34(11):110-114,13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3
摘要:以Arduino为下位机,LabVIEW为上位机,开发了一套茶叶红外杀青机控制系统。由LabVIEW设计控制系统的前面板,前面板上设计了温度、湿度和滚筒转速等控制按钮,由Arduino采集滚筒内的温度、湿度和滚筒转速等参数,上传至上位机LabVIEW进行分析处理,Arduino根据处理结果控制红外管的开启、风扇电机的正反转和滚筒正反转及转速,从而实现滚筒内温度和湿度的同时控制,使杀青叶不会产生烧焦和闷黄等现象,而滚筒正反转可使鲜茶叶杀青均匀。样机杀青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杀青均匀,具有良好的杀青效果。
2018, 34(11):115-118,14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4
摘要:针对现有烟梗微波膨胀设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研发了蒸汽—微波协同膨胀设备。该设备主要由物料传输系统、微波系统、蒸汽循环系统和加热腔体组成,采用蒸汽和微波复合加热能源,降低了获得高膨胀度所需的微波功率,既充分发挥了微波膨胀的质量优势,又有效防止了微波打火现象发生。与纯微波膨胀设备相比,烟梗膨胀度平均提高578%,有效膨胀率平均提高4.06%;制得梗丝的填充值平均提高0.46 cm3/g,整丝率平均提高2.03%,碎丝率平均降低0.95%,感官质量明显提升。
2018, 34(11):119-1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5
摘要:为实时监测半滑舌鳎在贮藏期间的品质特性变化及货架期,分别于270,273,277,283 K贮藏半滑舌鳎并定期检测其感官、理化(电导率、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TVB-N值、K值)和微生物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运用一级动力学模型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各指标随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变化的货架期模型,并利用280 K下的数据验证其准确性。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感官特性逐渐下降,而各理化特性、微生物指标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另外,利用各指标构建的动力学模型准确性高,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都低于±10%,特别是通过TVB-N值和蒸煮损失率构建的货架期模型准确度更佳。
2018, 34(11):126-13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6
摘要:比较分析热烫、护色液、超声波3种预处理方式对真空冷冻干燥苹果片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热烫预处理组冻干样品细胞壁孔室形态破坏较为明显,呈软塌、皱缩现象,VC含量最低,复水比(4.97 g/g)最高,复水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P<0.05);护色液预处理组冻干样品细胞壁网络骨架紧固,孔室形态饱满、完整,硬度(7.17 N)最高,综合色差指标ΔE最高,冻干苹果片颜色更加亮白(P<0.05);超声波预处理组冻干样品网络结构中细胞壁薄而疏松多孔,结构松散,冻干耗时(10 h)最短,VC含量最高,复水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P<0.05)。
2018, 34(11):131-134,17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7
摘要:分别以浓度0.00%,0.25%,0.50%,0.75%的水溶性蜂胶与1.50%的壳聚糖、1.00%的氯化钙配制复合涂膜剂,对鲜切苹果进行涂膜处理,检测鲜切苹果在不同时期失重率、褐变度、可滴定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和硬度等指标,以探究蜂胶对鲜切苹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加入0.50%水溶性蜂胶的鲜切苹果处理组对硬度和可滴定酸有较好的保鲜效果,加入0.75%水溶性蜂胶的处理组对失重率、褐变度和抗坏血酸含量有较好的保鲜效果,而涂膜剂中加入水溶性蜂胶对鲜切苹果的菌落总数有一定负面影响。涂膜剂中加入适量的水溶性蜂胶对鲜切苹果短期内的贮藏品质保持有促进作用。
2018, 34(11):135-13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8
摘要:采用DEAE C-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对亨氏马尾藻岩藻聚糖进行分级纯化,将得率最高的组分命名为HF1,对其进行自由基氧化降解得到HDF1和HDF2,取回收率较高的HDF2采用Superdex 75凝胶柱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HDF21和HDF22 2种组分。体外培养HepG2细胞,将不同浓度的各组分作用于HepG2细胞,测定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结果表明:经过降解,HDF1的多糖含量、硫酸基含量和岩藻糖含量均高于HF1,但糖醛酸含量低于HF1。降解作用对HDF21的化学成分影响最大。HF1、HDF1、HDF21、HDF22 4种组分作用于HepG2细胞后均能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并且在高浓度(500 μg/mL)时效果最好;高浓度组作用于细胞72 h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并且以HDF21降胆固醇效果最佳。
2018, 34(11):140-14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29
摘要:为筛选合适凤丹花瓣发酵的乳酸菌菌种,比较了8种乳酸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瑞士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凤丹花瓣后,其酚类物质、色差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发酵后的凤丹花瓣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了4.95%和12.51%(P<0.05);色差值△E变化显著(P<0.01);自由基清除活性最高,DPPH自由基清除率增加了11.14%(P<0.01),ABTS自由基清除率增加了658%(P<0.05),还原力增加了16.19%(P<0.05)。经保加利亚乳杆菌发酵后,凤丹花瓣的芦丁和槲皮素分别提高了316%和0.81%(P<0.05)。
2018, 34(11):146-15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0
摘要:通过脱色、沉淀对茶渣硒蛋白提取物进行初步的分离纯化,并测定其硒有机化程度、氨基酸组成、功能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适脱色剂双氧水的脱色率可达(93.78±0.84)%;在最适沉淀点pH 3.5下制备硒蛋白样品,其中硒有机化程度为79.37%;经初步分离纯化后的硒蛋白提取物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其中6种含量高于WHO/FAO推荐值;溶解度最高达(52.99±1.59)%,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分别为(60.16±1.61)%,(96.12±2.55)%,(17.56±1.90)%,(57.45±2.57)%;对DPPH、ABTS、羟基自由基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清除能力。
2018, 34(11):151-15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1
摘要:采用微波联合双水相技术考查了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硫酸铵用量、微波功率、微波辐射时间对提取荔枝皮黄酮得率的影响,以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了提取试验模型,在乙醇体积分数为60%、料液比1∶40 (g/mL)、硫酸铵用量10 g/100 mL、微波辐射时间90 s、微波功率270 W时,黄酮得率为20.74%,与模型计算值20.94%的相对误差为0.97%,产物清除DPPH·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浓度达到1.5 μg/mL 时清除能力强于VC和芦丁。
2018, 34(11):156-16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2
摘要:采用水酶法提取山桐子油并对其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水酶法提取山桐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蒸炒温度150 ℃、蒸炒时间15 min、酶解温度50 ℃、料液比1∶5 (g/mL)、酶解时间5 h、pH 6.0、复合酶用量2.0%,该条件下山桐子油的提取率可达93.88%。水酶法提取的山桐子毛油气味清香,酸值、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均较好,无须精炼,只需经过简单的精密过滤即可,且亚油酸和维生素E含量较高。
2018, 34(11):161-166,19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3
摘要:重点归纳了辐照技术应用于人参制品后,对人参相关功能尤其是药理功能的影响。发现以60Co-γ射线1~6 kGy剂量处理鲜人参保鲜率显著提升20%~30%,辅以其他手段处理,保鲜率可达98%以上,在保鲜基础上10 kGy辐照后人参皂苷Rb1显著降低,21 kGy辐照,吡喃环型己醛糖单元的C—O—H功能团被破坏,产生其他成分,30 kGy辐照下人参皂苷Rb1会部分转换为Rg3,同时维生素等热敏化合物遭到破坏,而辐照后由于稀有皂苷Rg1、Rg3、Rh1、Rh2、Rh4、CK含量上升,能够显著提升机体对流行病毒的免疫力;改善淀粉样蛋白病理学,激活PKA/CREB信号通路对阿尔兹海默症小鼠模型起到保护神经作用;抑制血管生长因子降低血小板恶性聚集引起的血栓并起到抗癌作用;通过下调脂肪生成及炎症基因缓解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提升机体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增进组织对血糖的摄取从而降低糖尿病机体血糖水平。
2018, 34(11):167-17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4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食用色素和违禁染料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国内外对于色素类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色素类检测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发展趋势。
2018, 34(11):174-17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5
摘要:文章综述了近10年国内外有关玫瑰红色素的提取方法、理化性质、结构成分和生物活性及应用价值的相关研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2018, 34(11):178-182,18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6
摘要:常见食用花卉中的多酚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类化合物与酚酸类化合物,这些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成分的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调节心血管疾病,以及防止纤维化、抗炎、防治糖尿病等生物活性。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对食用花卉中多酚类成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梳理和评述。
2018, 34(11):183-18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7
摘要:以L-抗坏血酸和β-环糊精为底物,利用海洋微生物Y112所产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催化合成2-氧-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A-2G)。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应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筛选出3个对AA-2G产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pH、底物浓度、加酶量),然后应用Box-Behnken方法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试验设计优化AA-2G酶法合成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90.78 U/g·β-环糊精,pH 9.07,底物浓度56.81 g/L,底物配比1∶1(体积比),转化时间24 h,温度45 ℃。该条件下,AA-2G的产量为10.62 g/L。
2018, 34(11):190-192,2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8
摘要:研究了25~40 ℃条件下干燥4~7 h后,婴幼儿配方面条的水分含量、白度值、质构特性、蒸煮损失以及风味等食用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以及干燥温度的升高,水分含量逐渐下降;干燥条件的改变,对面条的蒸煮损失率和风味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面条的白度值受到温度和时间的影响较为明显(P<0.05),但在25~30 ℃/5 h 的干燥条件下,白度值不受影响。面条的质构品质受干燥的影响表现为弹性下降,硬度随干燥强度的加大呈现上升的趋势。最终得出30 ℃干燥5 h为最佳的工艺条件。
2018, 34(11):193-19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39
摘要:以新鲜滁菊为原料,研究真空冷冻干燥、热泵干燥、热风干燥对滁菊抗氧性、抑菌活性、挥发性风味物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滁菊(T1)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抑制能力最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最强,同时具有最好的感官品质。各样品活性和感官评分顺序为真空冷冻干燥滁菊(T1)>热泵干燥滁菊(T2)>热风干燥滁菊(T3)。运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3种干燥方式的滁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T1、T2和T3分别鉴定出71,88,56种物质。萜烯类是3种干制滁菊的主体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均达到45%以上。因此,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是滁菊最佳的脱水工艺。
胡志忠,姜宇,龙章德,刘鸿,邹克兴,苏赞,孙建生,李季刚,杨龙彦,许春平
2018, 34(11):200-2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40
摘要:以贵州兴义复烤中部烟叶为研究对象,利用产香酵母对其进行固态发酵,研究含水率、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然后测定优化前后发酵条件下烟叶的香气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① 各因素对石油醚提取物含量的影响显著性由大到小为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烟叶含水率,最佳发酵工艺为烟叶含水率30%,接种量5 mL,发酵温度30 ℃,发酵时间2 d,此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最高为8.45%;② 在最佳发酵条件下,烟叶新增多种重要致香物质,如糠醇、金合欢醇、β-环柠檬醛等,并且新植二烯含量较对照增加了78.07 μg/g。
2018, 34(11):205-207,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41
摘要:概述并总结了日本功能性食品发展的历程、发展特点及管理经验,提出其对中国药膳产业发展的启示,指出政府主管部门应明确管理责任,加强市场监管,同时企业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吸取中华优秀的中医文化,发掘药食同源的产品精髓,努力地开发出新产品。
2018, 34(11):208-211,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42
摘要:介绍了亚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发展历程,从实验室装置和工业化装备2个层面综述了亚临界流体萃取装备的发展情况;简述了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农产品工业化加工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亚临界流体萃取装备的发展趋势。
2018, 34(11):212-21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43
摘要:在深入梳理国内外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和质量安全管理现状基础上,剖析中国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管理不足,并针对性指出提升建议。
2018, 34(11):217-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8.11.044
摘要:文章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气流分级技术在食品加工中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气流分级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