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33(7):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01
摘要:以L-茶氨酸为原料,通过建立最佳酶促反应体系,采用非连续测定和作图法研究了L-茶氨酸对α-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特征,为L-茶氨酸的深层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L-茶氨酸对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抑制效果均与其质量浓度呈正比,在底物质量浓度1%、体系添加顺序为酶与抑制剂在37 ℃预热5 min后加入底物的条件下,L-茶氨酸抑制α-淀粉酶的最优条件为α-淀粉酶质量浓度0.018 mg/mL、反应时间3 min,IC50为26.078 mg/mL,当酶量为18 518.52 U时,α-淀粉酶的Km为2.247 mg/mL;在底物质量浓度1%、体系添加顺序为胰蛋白酶与抑制剂在40 ℃预热5 min后加入底物的条件下,L-茶氨酸抑制胰蛋白酶的最优条件为胰蛋白酶质量浓度0.252 mg/mL、反应时间15 min,IC50为196.299 mg/mL,当酶量为1 055 931 U时,胰蛋白酶的Km为5.189 mg/mL。说明L-茶氨酸对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制α-淀粉酶的效果较好。
2017, 33(7):6-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02
摘要:研究全脂牛乳粉中糖基化酪蛋白,探讨其酶解特性。重点考察了不同pH、酸及提取方法对酪蛋白提取质量百分数的影响,并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酪蛋白,高碘酸—希夫碱染色法及莫氏试验鉴定糖基化酪蛋白,木瓜蛋白酶水解酪蛋白,测定其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pH 4.6时提取酪蛋白的质量百分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质量百分数为2%的乙酸(pH 3.58)提取酪蛋白的质量百分数为(40.45±066)%,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鞣酸提取酪蛋白的质量百分数为(46.13±0.46)%,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酪蛋白SDS-PAGE电泳结果表明,不同酸、不同方法提取的酪蛋白均有3条带,其分子量均分别为34,24,60 ku;高碘酸—希夫碱染色结果表明,分子量为34,24 ku的酪蛋白是糖基化酪蛋白;莫氏试验结果表明,乳粉酪蛋白中存在糖基化酪蛋白;酶解结果表明,乳粉酪蛋白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鲜乳酪蛋白(P<0.05)。说明全脂牛乳粉中有糖基化酪蛋白,其分子量分别为34,24 ku,易于水解。
2017, 33(7):11-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03
摘要:为了解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发酵过程中7种有机酸及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四川麸醋发酵过程中含量最高的2种有机酸为乙酸和乳酸,随着发酵的进行,其含量显著增加;草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含量较低,在发酵过程中含量略有变化。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发酵的进行呈增加趋势,从发酵初期668 mg/100 g增至1 470 mg/100 g,其中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脯氨酸对四川麸醋风味形成具有较大的贡献。
雷声,赵英良,杨乾栩,夏建军,丁美玉,杨锡洪,解万翠,张天栋
2017, 33(7):16-1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04
摘要:为研究一种天然等同结构的键合态香料前体橙花醇-β-D-吡喃葡萄糖苷的热稳定性及热降解机理,采用热重分析/同步差示热分析(DTA/SDTG)法分析糖苷在5,10,15 ℃/min的升温速率下,30~500 ℃范围内其热行为,利用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法计算其热降解参数。结果显示:TG-DTG曲线表明其热降解温度主要受升温速率(B)的影响,橙花醇糖苷质量开始损失的温度T0=1.102 3B+199.4,质量损失最大速率时的温度Tp=2.102 3B+251.9,质量损失最终的温度Tf= 2.602 3B+315.23,均随升温速率的提高而按照一定的线性规律增加;DSC曲线表明其降解过程中熔融与分解同时发生;据Friedman法和Flynn-Wall-Ozawa法得到的热降解表观活化能Ea相关性较好,分别为180.90,168.76 kJ/mol。研究结果可为糖苷类香料前体的性质及其应用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017, 33(7):20-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05
摘要:了解白酒发酵系统的热过程特征与机理对发酵过程温度控制及发酵系统的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比较不同季节汾酒发酵过程中酒醅及地缸周边土壤的温度分布,确认了汾酒地缸系统发酵过程生物热产生及扩散传递的方式,确定了地缸中酒醅温度的变化特征及发酵传热的主要机理(热传导),并且探讨了气温对发酵热过程的重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发酵过程酒醅温度的变化模式符合白酒发酵的基本特征和要求,白酒的生产和研究应满足之。
2017, 33(7):26-3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06
摘要:以传统泡菜中分离出的40 株乳酸菌为对象,通过耐酸、抗人工胃液和抗胆盐试验,确定传统泡菜中具有良好抗性的乳酸菌,并使用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良好抗性乳酸菌的种属关系。试验结果表明,40 株乳酸菌中编号MFR-28和MFR-30两株菌对人工胃液和胆盐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其在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85.21%和9047%,在0.3%胆盐中的生长效率分别为11.84%和737%;经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MFR-28和MFR-30均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该研究筛选出的2 株抗性干酪乳杆菌,可作为潜在益生菌进一步探索其生理功能,以期用于开发益生菌产品。
2017, 33(7):31-34,4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07
摘要:以湖南省盛产的4种刺葡萄为原料,经过分离筛选与鉴定,从米刺葡萄表面获得编号为MUY3的一株产乙醇的细菌。MUY3在28 ℃发酵48 h后,其发酵液中乙醇体积分数可达到10.67%。通过绘制生长曲线、同化试验、甲基红试验、耐高渗透压试验等对其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同时采用16S rDNA序列鉴定及进化树分析对该细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MUY3与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 strain 10-17最为接近,相似度达100%,所以该菌种为Enterobacter xiangfangensis strain 10-17。
2017, 33(7):35-3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08
摘要:以新鲜薏仁米和异味薏仁米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别对新鲜薏仁米和异味薏仁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新鲜薏仁米和异味薏仁米中共鉴定出8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新鲜薏仁米中鉴定出4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12种醇类、11种醛酮类、22种烃类),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右旋萜二烯、苯、2-戊基呋喃、己醛、壬醛、正辛醛、2-庚酮、正戊醇、正己醇、1-辛烯-3-醇和芳樟醇;异味薏仁米中鉴定出58种化合物(主要包括17种烃类、8种醇类、14种醛酮类、10种酯类和5种酸类),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1-十五烯、己醛、壬醛、癸醛、正辛醛、正辛醇、己酸、庚酸、辛酸和壬酸。造成新鲜薏仁米与异味薏仁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中酸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新鲜薏仁米在贮藏过程中油脂的氧化。
2017, 33(7):40-4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09
摘要:为研究前期纯化的特异性降解牛骨胶原蛋白的胶原蛋白酶(BSC)对牛骨胶原蛋白的酶解工艺,以水解度为响应值,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确定最佳酶解工艺为:反应温度46 ℃、牛骨胶原蛋白添加量5.14 g/100 mL、BSC添加量0.42 g/100 mL、反应时间6 h、pH 6.5,该工艺条件下水解度为34.98%。采用紫外光谱(UV)、荧光光谱(F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牛骨胶原蛋白及其产物进行结构特性分析。通过UV分析表明BSC酶的降解作用破坏了牛骨胶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结构,游离出大量的氨基酸;FS分析表明牛骨胶原蛋白分子表面C═O、CONH2、COOH逐步增多,胶原蛋白肽中生色基团分布也随之发生变化;FT-IR分析可知牛骨胶原蛋白经降解后的胶原蛋白肽的肽链上—NH+2—排斥作用逐渐减弱,主要以β-转角为主;SEM表明酶破坏了牛骨胶原蛋白的表面分子结构,使其变得疏松。
2017, 33(7):47-50,7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0
摘要:为探讨相同加工原料下六大茶类的抑菌效果,以春季碧香早的1芽2叶茶鲜叶为原料,将其固定及分别加工成绿、黄、黑、白、青、红六大茶类,采用牛津杯法比较研究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3种细菌以及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2种真菌的抑菌活性,并利用96孔细胞板及二倍稀释法检测7个样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7个样品对3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2种真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7个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大小均呈现出固定样>绿茶>黄茶>黑茶>青茶>白茶>红茶的特性,最低抑菌浓度呈现出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固定样、绿茶的特性,最低杀菌浓度均呈现出红茶>青茶、白茶、黑茶、黄茶>固定样、绿茶的特性;绿茶和其他茶类之间、红茶和其他茶类之间的抑菌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
2017, 33(7):51-5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1
摘要:研究绿豆芽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及种类分布,采用2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进行处理及效果评价,并用16S rRNA方法对豆芽中主要微生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成品绿豆芽中的微生物总量为5.8×107 CFU/g,微生物的种类主要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肠杆菌(Enter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有效氯浓度1 000~3 000 mg/L的NaClO处理芽菜30 min,菌落总数分别降至1.2×107~1.0×105 CFU/g,而直接处理单独培养的模型对照组则平均降至2.3×104~1.0×103 CFU/mL。25 mg/L AgNO3可使菌落总数降至3.8×105 CFU/g,消毒效果同样差于模型对照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芽菜表面微生物可形成明显可见的生物膜,显著强化了细菌对消毒剂的耐受力。
2017, 33(7):56-6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2
摘要:以赭曲霉毒素A适配体作为识别分子荧光素发射的荧光作为检测信号、纳米金作为荧光信号淬灭剂,建立一种高灵敏度的赭曲霉毒素A荧光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检测体系检测限达到10 nmol/L,在25~1 000 nmol/L浓度范围具有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具有较好的实用性。该荧光检测法同传统方法相比,提高了检测效率,为更好地进行赭曲霉毒素A检测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7, 33(7):61-64,9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3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Fapas能力验证项目虾肉中氯霉素的残留量,并进行不确定度评定,给出了不确定度。先建立了测定虾肉中氯霉素残留量的不确定度的数学模型,再对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对不确定度分量进行量化和合成,得出当虾肉中氯霉素残留量为0.820 8 μg/kg时,其扩展不确定度为0.146 2 μg/kg(k=2),结果符合Fapas能力验证指定范围。评定结果表明,UPLC—MS/MS法测定虾肉中氯霉素试验过程中,样品称量、样品提取、校准曲线的配制、质谱测定、校准曲线的拟合等过程都会引入不确定度,其中,标准系列溶液配制和标准曲线的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最大。
2017, 33(7):65-69,1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4
摘要:建立了采用超声辅助提取,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水产及其制品中汞形态分析的方法。在盐酸+L-半胱氨酸体系下,对样品进行超声辅助萃取,以10 mmol/L乙酸铵+0.10% L-半胱氨酸缓冲盐与甲醇(体积比982)组成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同时检测无机汞、甲基汞和乙基汞的含量。无机汞、甲基汞和乙基汞的检出限(3S/N)分别为0.18,009,0.15 ng/mL,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均>0999。以实际样品对无机汞、甲基汞、乙基汞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在78.5%~96.8%,相对标准偏差(RSD)≤30%。经对标准物质进行检测,测得值与标准值吻合。该方法准确可靠、简单快速、精密度及准确度结果理想,可用于实际水产及其制品中汞形态的分析。
2017, 33(7):70-72,14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5
摘要:为建立一种气相色谱法测定油料作物及其油脂制品中草除灵残留量的检测方法,以正己烷饱和的乙腈为提取试剂,用乙腈饱和的正己烷进行脱脂,再用弗罗里硅土小柱进行净化,采用具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草除灵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可达0.99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1.2%~122.7%、变异系数为2.23%~816%、方法检出限为0.005 mg/kg。该方法的前处理技术适用于油料作物及其油脂制品,能够准确、灵敏、简便、快速地测定草除灵残留量。
2017, 33(7):73-7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6
摘要:以弧面凸轮机构为基础,设计双弧面凸轮式步进驱动型机械手来实现机械手输出执行件“提升—前进—下降—后退”的步进运动。根据机械手输出的目标循环动作,设计运动循环图。利用Creo3.0建立双弧面凸轮式步进驱动型机械手的数字化样机,最后基于ADAMS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输出执行件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碰撞力与碰撞力矩的曲线,验证了设计结果的正确性。
2017, 33(7):77-80,8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7
摘要:设计了一种红枣去核机,可依次实现红枣的上料、定位、输送、冲核、切片、落枣等加工工序,从而加工出可食用的红枣片。对去核机的传动系统进行了设计,利用Pro/E对槽轮机构进行了建模和运动学仿真分析,提高了槽轮机构的运动性能。
2017, 33(7):81-8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8
摘要:切割方式会直接影响鲜切果蔬的质量。通过压缩试验测量富士苹果的杨氏弹性模量,建立果肉实体力学模型。通过Ansys-Workbench建立切割苹果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在不同刀具形状、楔角、材料和切割速度下,果肉受到的最大弹性变形量和最大剪切力值。确定了适合于苹果切割的刀具形状为矩形,楔角为11°~15°,材料为45钢,同时切割速度越快,果肉受到变形和剪切力越大。该研究确定了切割苹果的方式,为工业切割果蔬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2017, 33(7):85-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19
摘要:针对多功能茶叶包装机存在包装封口不严、外观褶皱、材料烧穿等包装质量问题,采用西门子S7-1200 CPU和TIA Portal开发茶叶包装机的控制系统,设计基于模糊PID的包装机热封温度控制方案。介绍了多功能茶叶包装机工作原理、控制系统硬件选型和通讯网络配置,并在TIA Portal V13环境下进行包装机控制系统硬件组态和利用OPC技术实现模糊PID控制算法,完成控制系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该系统温度控制波动为±1.8 ℃,精度在1.5%以内,包装袋封口强度达标、外观平整。应用表明,该多功能茶叶包装机系统运行稳定、成品率高。
2017, 33(7):89-9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0
摘要:干果点黏机由多自由度运动机构组成,包括X、Y、Z直线运动机构、手臂的俯仰运动机构、矩阵点黏机构和载物台旋转运动机构。该结构设计便于将干果多角度黏附于各种形状的糕点表面上。其关键部件矩阵点黏机构,设计采用3×3 矩阵点黏盘结构,9个能独立运行的点黏头按矩阵方式安装在点黏盘内,可同时对多个点进行点黏。点黏头的执行机构点黏针由电磁机构驱动取放干果,点黏头整体由电机和丝杆螺母传动机构驱动,控制其伸缩运动,实现在曲面糕点表面进行多点干果的柔性点黏造型。
2017, 33(7):92-94,10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1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腰果脱壳机的脱壳效果,分别研究了推果速度、切刀装置中弹簧压缩距离及进果时腰果的状态等因素对脱壳过程中整仁率、滑果率及躺果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推果速度对腰果脱壳机的脱壳效果(整仁率、滑果率及躺果率)影响极显著(P<0.01);弹簧压缩距离对腰果脱壳过程中整仁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滑果率及躺果率影响不显著(P>0.05);进料时腰果的状态对脱壳过程中整仁率和滑果率影响极显著(P<0.01),对躺果率影响不显著(P>0.05);当刀口距离9.1 mm,推果速度19.8 r/min,弹簧压缩距离16.70 mm,采用方式a1进果时,整仁率为69.76%。
2017, 33(7):95-9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2
摘要:依据椰衣厚、韧性大的特点,通过研究椰子的传送、开孔等过程,设计出基于PLC与胡克定律相结合的椰子自动开孔机。整机利用凸轮组和弹簧连杆组周期性释放和存储势能,从而完成椰子开孔过程中锥子周期性进入和退出。利用PLC进行开孔椰子计数、椰子的喂入和开孔过程中皮带的启停控制。该机可提升椰子开孔的安全性、效率和椰子综合利用率,实现椰子开孔收集椰子水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2017, 33(7):100-10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3
摘要:优化柔性风选机的关键工艺参数,可提高梗签剔除率,从而提高产品纯净度。通过对设备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显著性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参数后,进行全因子试验,应用响应曲面法进行分析找到最佳控制模型,并应用模型进行实际生产验证后确定最佳参数组合。结果表明,柔性风选机的3个主要参数(工艺风速、风门开度和针辊频率)中,工艺风速和风门开度对梗签剔除率有显著影响,且当工艺风速19.0 m/s、风门开度11.5%时,即可达到控制目标(梗签剔除率稳定控制在90%内)。
2017, 33(7):104-106,1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4
摘要:针对现有食品包装表面印刷缺陷分割算法中分割速度慢、精度低的问题,提出基于OpenCV实现图像差分与形态学处理结合的表面缺陷分割方法。分别对模版图像和待测图像进行高斯低通滤波运算;将预处理后的两幅图像作差分运算,得到其差分结果;采用形态学开运算来去除差分图像的噪声并标出目标缺陷位置。选取污点、飞墨、漏印3类缺陷样本各30组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法能够达到的平均准确率为91.51%,93.41%,9414%,平均的分割时间仅为 466 ms。
2017, 33(7):107-110,12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5
摘要:针对当下白酒包装设计定位不清,品牌特色弱化等现象,通过探讨白酒类型的地域性、地域特色文化与包装设计定位的关系,提出现代白酒包装与地域特色文化融合的设计发展思路。
2017, 33(7):111-11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6
摘要:为分离纯化金银花过氧化物酶,对其酶学性质及抑制动力学进行研究,将三相法纯化所得金银花过氧化物酶,经DEAE纤维素DE-52离子交换层析分离,得到2种金银花过氧化物酶HSPⅠ和HSPⅡ,其比活力分别为3 312.3,564.8 U/mg。HSPⅠ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金银花过氧化物酶的双底物酶促反应类型为乒乓机制。抑制动力学研究表明柠檬酸、偏重亚硫酸钠对金银花过氧化物酶的抑制类型为不可逆抑制。L-半胱氨酸对金银花过氧化物酶的抑制类型为可逆抑制,可逆抑制类型为竞争性可逆抑制。L-半胱氨酸抑制常数KI为0.053 mmol/L。
2017, 33(7):117-12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7
摘要:以冰箱冻结牛肉为研究对象,考虑牛肉冻结过程中变物性特点,采用等效热容法处理相变潜热,再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技术对该冻结过程进行模拟,并建立描述三维食品冻结过程的微分方程,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冻结时间的模拟值,各测点(T1、T2、T3、T4、T5)模拟计算的冻结时间与试验冻结时间的误差分别为5.45%,3.90%,5.80%,4.24%,9.60%,各点实时温度的模拟平均误差是1.79 ℃。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能较好地预测牛肉的冻结时间。
2017, 33(7):122-12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8
摘要:为了开发蓝莓的绿色保鲜技术,分别采用1.0,2.0,4.0 kJ/m2 UV-C处理南高从蓝莓,并于(4±0.5) ℃下贮藏,期间每7 d测定果实品质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UV-C处理在提升蓝莓贮藏品质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其中2.0 kJ/m2处理对蓝莓贮藏保鲜效果最好,能有效抑制采后蓝莓的失重和腐烂,贮藏至35 d时相比对照组失重率减少11.4%,腐烂率减少14.8%,推迟发病7~14 d,硬度提高16.74%,总黄酮含量提高7.65%,总酚含量提高9.93%;PAL、CAT、PPO酶活分别为对照的1.08,1.45,1.28倍。说明适宜剂量UV-C处理可抑制采后蓝莓果实的腐烂,提高蓝莓品质及防御性酶活性。
2017, 33(7):129-132,15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29
摘要:以台农一号芒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减压条件对其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压冷藏技术能够有效地减缓果实中可滴定酸、VC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降低,且保持了芒果的硬度,对其黄化以及膜透性的增加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10,20 kPa下芒果的贮藏品质明显优于30 kPa的;10 kPa下的芒果可以保持较低的转黄指数和较高的硬度;20 kPa下的芒果能更好地维持VC、有机酸等营养物质。实际生产中,兼顾贮藏效果和贮藏成本,选择20 kPa的压力较为适宜。
2017, 33(7):133-1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0
摘要:通过对不同贮藏温度下椪柑果酒的感官、理化(挥发酸)和微生物(细菌总数)指标的变化分析,将感官威布尔危害分析(Weibull Hazard Analysis,WHA)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分别结合Arrhenius方程,建立2种指标下椪柑果酒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感官评价指标,在25,30,35,40 ℃温度下的货架期预测终点分别是620,436,310,222 d,相对误差为-5.48%~5.52%;基于挥发酸评价指标,在25,30,35,40 ℃温度下的货架期预测终点分别是633,450,319,227 d,相对误差为-2.74%~8.96%。椪柑果酒的贮藏温度与细菌总数相关性不显著,不作为具体参考指标。基于感官评价指标的货架期预测模型性能较优,可用于椪柑果酒的货架期终点预测。
苏赵,胡强,李树红,但静,李美良,林灵,白稚子,杨娟,柯勤勤
2017, 33(7):139-14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1
摘要:为研究添加海藻糖对草鱼冷冻鱼糜蛋白质变性的抑制效果,首先检测冻藏期(12周)内各组盐溶性蛋白、总巯基、Ca2+-ATP酶活力、羰基含量的变化,发现6%添加量能最大程度地抑制蛋白质的变性,并于冻藏6个月后对基质构特性进行测定,其凝胶强度达3 026 g·mm,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扫描电镜发现该组鱼糜凝胶超微三维网状结构更为紧实、致密、坚韧。综上表明,6%的海藻糖能抑制草鱼鱼糜蛋白在冷冻过程中的变性,延缓鱼糜冻藏品质的下降,其作为一种潜在的商业鱼糜抗冻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7, 33(7):145-148,1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2
摘要:为评价不同品种黑腺肋花楸活性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以3种黑腺肋花楸为原料,采用Folin-Ciocalteau比色法、pH示差法、硝酸铝—亚硝酸钠法分别测定其多酚、花青素和黄酮含量,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法评价3种花楸多酚、花青素、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3种黑腺肋花楸多酚含量变化范围为11.916~14.550 mg GAE/g ·FW,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力,尼罗多酚清除DPPH、ABTS自由基能力较强,克蓝还原力较强;花青素百分含量为3.094%~3.771%,尼罗花青素抗氧化能力最强;黄酮含量为19.519~23.399 mg RE/g· FW,克蓝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强,尼罗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较强,而维金还原力较强。活性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分析表明,黑腺肋花楸花青素含量与DPPH+·、ABTS+·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黄酮含量与ABTS+·清除率呈显著正相关,其余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
2017, 33(7):149-1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3
摘要:以发芽糙米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双水相法萃取对发芽糙米多糖的分配系数进行研究,多糖得率作为考察目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超声波辅助双水相萃取发芽糙米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芽糙米多糖最优提取工艺为选用PEG6000、PEG6000添加量15.7%、硫酸铵添加量14.8%、萃取时间40 min,该条件下多糖得率为81.07%。并采用DPPH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邻二氮菲法检测提取的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发现发芽糙米多糖对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以及羟基自由基均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2017, 33(7):155-15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4
摘要:以百香果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优化超临界CO2萃取百香果籽油的工艺,并对百香果籽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百香果籽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53.1 ℃,萃取压力33.9 MPa,萃取时间3.6 h,百香果籽出油率值为26.95%,所得百香果籽油具有较好的还原力,且呈量效关系,对DPPH·的清除能力达80%。超临界CO2萃取百香果籽油工艺稳定可行,提取的百香果籽油具有抗氧化活性,是一种潜在可用的天然抗氧化资源。
2017, 33(7):160-164,17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5
摘要:采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宜昌蜜桔皮精油,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蜜桔皮精油中挥发性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用高速分散及超高压均质制备O/W型蜜桔皮精油微乳液,确定高稳定性微乳液的乳化剂最适用量、最适油水比和最佳均质条件。结果表明:亚临界流体萃取蜜桔皮精油,平均得率约1%。精油挥发性成分主要由烃类和酸类化合物组成,分别占总量的5868%和40.34%;宜昌蜜桔皮精油脂肪酸中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达77.35%,其中亚油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7.80%,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含量为1418%。均一微乳液制备的最适乳化剂SE-15质量分数为6%,最适油水质量比为125,最佳均质条件为:压力50 MPa,均质4次。
2017, 33(7):165-16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6
摘要:为研究人参茎叶提取物对I型糖尿病的影响,选取40只清洁级雄性昆明小鼠以剂量120 mg/kg·体重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I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试验期间定时检测小鼠体重及空腹血糖值,试验20 d后眼球取血处理得血清,测定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一定剂量的人参茎叶提取物悬浊液有助于改善I型糖尿病小鼠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清血脂水平,对缓解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2017, 33(7):170-1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7
摘要:为考察不同热处理对籼米籽粒及其半干粉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条件热处理籼米籽粒,分析米粒表观裂缝增加程度与其内部水分的关系,并进行半干法制粉(含水率为30%),测定不同热处理对大米粉微生物、破损淀粉及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米粒,表观裂缝开始明显增加时米粒内部水分均小于8%;3种热处理(60 ℃ 90 min,120 ℃ 15 min及180 ℃ 1 min)后的大米调制粉微生物被有效抑制,且超高温短时(120 ℃ 15 min,180 ℃ 1 min)抑菌效果优于低温长时(60 ℃ 90 min),破损淀粉、白度及糊化特性与干磨粉差异显著(P<0.05),更接近湿磨粉。通过测定米粒内部水分可判断米粒表观裂缝增加的程度,且热处理大米籽粒进行半干法制粉其粉质特性与湿磨粉相当。
2017, 33(7):175-17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8
摘要:针对批次式稻谷干燥机的缓苏层与干燥层有效容积的比值在4~8,需连续循环工作时,增加了动力消耗及运动部件对稻谷损伤的问题,设计多干燥层批次式稻谷干燥机,使缓苏层与多个干燥层有效容积之和的比值<1,并采用静止干燥与循环干燥相结合的间歇循环烘干工艺。现场试验表明:与现行稻谷干燥工艺相比较,该工艺可减少干燥机循环动力消耗40%,并使干燥机提升、布料、排料机构对稻谷损伤率降低50%,且在保证干燥品质的前提下,比相同容积的批次稻谷干燥机产量提高约3%。
刘清,吴美芳,赵玉强,吴苏喜,易翠平,刘瑞兴,师建芳,娄正,邵广
2017, 33(7):180-183,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39
摘要:通过研究热风、微波以及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对油菜籽水分干燥曲线、酸价、过氧化值及脂肪酸的影响,得到了品质保障下的最佳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结果表明,热风温度80 ℃、转换点水分含量15%、微波功率500 W,可以在12 min/30 s内将油菜籽水分从18%降低至751%,油菜籽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含量较低、发芽率较高且芥酸含量最低。
2017, 33(7):184-1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40
摘要:为了提高硫酸软骨素的品质,采用Sevag试剂对硫酸软骨素提取液进行脱蛋白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脱蛋白工艺进行优化,得到最佳条件为:氯仿与异戊醇体积比21,Sevag试剂用量为硫酸软骨素提取液体积的1/2,处理时间25 min,处理次数3。各因素对脱蛋白效果影响大小依次为氯仿异戊醇比例>处理时间>处理次数> Sevag试剂用量。在该最佳条件下,硫酸软骨素保留率为87.98%,脱蛋白率52.15%。经190~350 nm紫外扫描,未见280 nm处蛋白质特征吸收峰;经红外光谱分析,硫酸软骨的构型未发生变化,说明该方法稳定可靠,适合于工业化硫酸软骨素的脱蛋白。
2017, 33(7):189-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41
摘要:采用煮、蒸、碱、酸、微波、酶和反复冷冻7种方法软化槟榔,以未软化的样品为对照,研究软化方法对食用槟榔的咀嚼性、碎渣性、槟榔碱含量、TPA(质构分析)测试、五针穿刺测试和味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蒸(88.1分)、碱(85.3分)和微波(83.2分)的咀嚼性得分最高;对照(84.7分)、煮(80.7分)和冷冻(78.8分)的碎渣性得分最高;对照(4.90%)、冷冻(449%)、碱(4.17%)和酸(4.14%)的槟榔碱含量较高;从TPA测试结果看,酶、微波、蒸和碱的软化效果最好;从五针穿刺测试结果看,微波、碱、酸、酶和蒸的软化效果最好;从味觉指标分析看,煮和蒸可以去酸、苦、涩,但是会降低鲜味,微波和冷冻对风味几乎没影响,碱可以去酸、增咸和增鲜,但是会带来苦和涩,酸会给槟榔带来酸和苦,酶对去酸和涩有轻微作用。综合来看,蒸、微波、酶和碱处理具有软化效果显著、对风味影响较小等特点,更适合应用于实际生产。
2017, 33(7):194-19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42
摘要:文章归纳了牡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对其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及生物活性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牡丹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深入开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2017, 33(7):200-204,20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43
摘要:文章主要归纳了中国白酒香型的确立和复合香型白酒的发展,总结了当前12种香型白酒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分析了8种复合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工艺特点、香味成分和风味特征,提出了复合香型白酒未来发展之路。
2017, 33(7):205-20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44
摘要:三角帆蚌是中国特有的优质淡水珍珠养殖品种,在采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蚌肉、外套膜、蚌泪等富含营养物质的副产物。文章概述三角帆蚌采珠后的副产物中营养成分及特点,着重阐述三角帆蚌副产物中多糖、蛋白质、多肽等活性成分的研究现状,并对三角帆蚌副产物中活性成分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17, 33(7):210-214,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45
摘要:纳米淀粉具有来源丰富、安全无毒、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良性质,同时具有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纳米特性,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文章主要介绍了纳米淀粉的制备方法、性质及改性方法,阐述了纳米淀粉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2017, 33(7):215-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7.07.046
摘要:文章综述了JNK信号通路的组成及活化机制,总结了植物花青素通过该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发生、增殖、侵袭和凋亡的能力,以期为植物花青素应用于功能食品和药品的开发提供依据。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