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2(9):4-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01
摘要:以二羟基二过碘酸合镍(IV)钾作为引发剂,引发醋酸乙烯酯在淀粉上接枝,生成淀粉接枝共聚物。再用三聚磷酸钠作交联剂制备成具有疏水核心、亲水表面的纳米粒。然后采用透析法,将虾青素与纳米粒混合制成虾青素纳米粒。测定淀粉及接枝共聚物的红外光谱、纳米粒的平均粒径、粒径分布、纳米粒形态,并以虾青素的丙酮溶液作为比较,对虾青素纳米粒的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虾青素纳米粒比原料的稳定性均有提高。
2016, 32(9):8-11,7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02
摘要:探讨Fmoc-F(Phe)多肽形成的凝胶对丁香精油的包埋和控制释放作用。结果表明,Fmoc-F形成的凝胶对丁香精油的包埋率可达98.69%;在pH>6.5时,Fmoc-F凝胶的分解率低于9.0%,该条件下凝胶可有效降低丁香精油的挥发损失;当pH=6.0时,3 h Fmoc-F—丁香精油分解率接近36.0%,当pH=5.0时,Fmoc-F凝胶迅速分解,3 h分解率达到100%,该条件下丁香精油被快速释放到大肠杆菌的菌液中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说明Fmoc-F凝胶可以有效防止丁香精油常温下的挥发,并控制精油在酸性条件下有效释放并发挥抑菌效果。
2016, 32(9):12-1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03
摘要:以采珠后的蚌肉为试验对象,研究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及辅料对蚌肉肉糜凝胶硬度、内聚性和弹性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G酶改善蚌肉糜凝胶性的最佳作用条件为:酶的添加量2%,pH 7,45 ℃反应1.0 h。蚌肉肉糜凝胶性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该条件下的硬度为5 910.647 g,内聚性为0.820,弹性为0.914。辅料的添加也能改善蚌肉糜凝胶性质,马铃薯淀粉、蛋清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6%,6%和9%。为蚌肉糜制品的质构性质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 32(9):17-21,8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04
摘要:以横山羊肉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控处理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炸、烤三种工艺处理,采用质构仪测定肉样的全质构和剪切力,用测色仪测定肉色,进而对肉样的食用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对于煎制处理,2 min和3 min处理的肉样硬度、咀嚼性及回复性显著小于4 min(P<0.05);2 min和3 min处理的肉样剪切力显著小于4 min(P<0.05);肉样L*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P<0.05),2 min和3 min处理的肉样a*值小于4 min(P<0.05),而b*、c*及h°值大于4 min(P<0.05)。对于炸制处理,3 min处理的肉样硬度和内聚性显著小于4 min和5 min(P<0.05),咀嚼性、弹性及回复性显著小于5 min(P<0.05);3 min处理的肉样剪切力显著小于4 min和5 min(P<0.05);3 min处理的肉样a*值小于5 min(P<0.05),其他肉色指标对不同的处理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烤制处理,160 ℃处理的肉样硬度、内聚性和回复性小于180 ℃(P<0.05),弹性小于200 ℃(P<0.05);160 ℃处理的肉样剪切力显著小于200 ℃(P<0.05);160 ℃处理的肉样L*值小于180 ℃和200 ℃(P<0.05),a*和c*值小于200 ℃(P<0.05),h°值大于200 ℃(P<0.05),b*值对不同的烤制温度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表明:煎、炸、烤三种高温处理对横山羊肉食用品质有较大影响,肉样在226~228 ℃的温度下煎制处理3 min和炸制处理3 min、在160 ℃的温度下烤制处理40 min,均具有较高的食用品质。该研究结果对于人们选择合理的羊肉高温处理方式及工艺条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6, 32(9):22-2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05
摘要:研究干燥温度、风速以及高压静电场对杏子干燥特性及色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提高干燥温度或风速均能缩短干燥时间;② Weibull函数可以用于模拟杏子的干燥,尺度参数α与干燥温度和风速有关,并随干燥温度或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形状参数β与干燥方式有关;③ 杏子热风干燥的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在1.88×10-10~3.18×10-10 m2/s范围内变化,而干燥活化能为35.90 kJ/mol;④ 干燥温度对干燥后杏子的色泽变化有重要影响,增加高压静电场可获得较好的色泽。
2016, 32(9):28-30,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06
摘要:The glutinous rice powder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impacts of different trehalose conten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utinous rice powd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trehalose content, the pasting temperature was not significantly impacted. The peak viscosity, valley viscosity and final viscosity increased at first then decreased and when the content was up to the maximum 1.0%. The thermal stabilities strengthened integrally and with the increased of the content, the thermal stabilities strengthened at first then attenuated. When the content was 1.5%, the thermal stabilities were the strongest. The gelling capabilities attenuated with the increased of the content. The transparency decreased at first then increased and steadied at last. The transparency was lowest when the content was 1.0% and highest when the content was 1.5%. The transparencies of powders at 25 ℃ were higher than that at 0 ℃. The freeze-thaw stability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The retro-gradations weakened gradually while the high temperature water-binding capacity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ent then steadied.
2016, 32(9):31-33,7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07
摘要:为建立创伤弧菌(VV)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vvh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方法能特异扩增出VV标准阳性菌株,而对其它14种菌株没有扩增;该方法的灵敏度为15 CFU/mL;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样品重复检测4次Ct 值(循环阈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利用该检测方法对采集的156份样品进行检测,共计检出2份VV阳性样品,与行标法(SN/T 1870—2007)检测结果一致。该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2016, 32(9):34-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08
摘要:采用微生物法、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直接氨水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3种方法分别对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品中叶酸进行检测,选出最为准确、快速的方法。结果表明:采用pH 6.3的甲醇—0. 05 mol/L磷酸二氢钾(体积比为595)作为流动相,控制叶酸在6.5 min出峰的氨水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其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8,检出限为0.019 0 mg/L。与另外两种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重现性好等优点,为建立婴幼儿辅食营养补充剂中叶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6, 32(9):39-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09
摘要:采用无损检测测定单颗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获得个体和群体信息,以期指导田间管理、葡萄储存条件设置及满足消费者对葡萄口味的不同需求。采用手持式NIR光谱仪在950~1 650 nm波长范围采集葡萄的近红外光谱,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建立葡萄SSC预测模型。为了减少冗余无信息变量,增加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采用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随机蛙算法(RF)筛选出与葡萄SSC含量相关的重要波长变量。结果表明:RF筛选建立的SSC预测模型优于全光谱PLS和UVE筛选建立的模型。RF-PLS模型的校正集、交叉验证及预测集的R2c、R2cv和R2p分别为0.960 5,0.933 4,0.930 4,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638 2,0.829 9,0.868 8。表明通过波长优选后的,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在预测单颗葡萄SSC含量的应用上完全可行,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2016, 32(9):44-48,15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0
摘要:利用地沟油与正常食用油的导电率不同导致单位体积电阻不同,提出一种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的线性检测模块。由于使用直接选择与短接到地的方法实现电阻串分压,使得分压线性度更高。在脉冲计数的作用下,电阻分压通过与参考电压相比较可以得到不同的高电平数,不仅可以区分地沟油与正常食用油,还可以得出正常油掺入地沟油的质量分数。在检测计核心电路设计方面,由于采用CMOS工艺设计,所以可以实现低面积和低功耗的检测。
2016, 32(9):49-51,8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1
摘要:新修订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提出了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原则,为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在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公众作为重要的参与主体是食品安全治理理论和实践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公众参与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但实践中公众参与仍然面临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互动性不足以及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不断完善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相关保障机制,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治理的效率,促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实践发展。
2016, 32(9):52-54,6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2
摘要:旅游食品安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从旅游食品产业链入手,分析旅游食品产业链具有的复杂性、生化性、滞后性特征,认为旅游食品产业链与旅游食品安全高度关联;针对中国旅游食品产业链存在的诸如发展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衡、规模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形成旅游食品产业链利益共享机制、推进旅游食品全行业HACCP监控体系、打造旅游食品产业链内部追溯体系、提高产业链中生产经营者违法成本、建立全方位旅游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等对策建议。
2016, 32(9):55-58,7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3
摘要:在自行设计的新型玉米籽粒膨化机的基础上,利用Fluent软件提供的动网格计算方法和物理模型,考虑膨化机内部气体的高温高压特性,对膨化机快开门盖的运动过程进行动态数值模拟。通过动网格的生成与消亡,较好地解决因门盖运动所导致的计算区域瞬时变化问题。得到膨化机在不同内部压力、筒体大小及接管管径下,门盖所受压力、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等特性的可视化仿真结果。结果表明:膨化机门盖运动的最大速度随着膨化机内部压力和膨化机筒体体积的增加而增大,其所具有的能量随着接管管径的增大而增加。
2016, 32(9):59-6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4
摘要:根据马铃薯淀粉加工后的薯渣及其混合物料松散、含水率高的特点,设计制造集开式压缩、闭式压缩于一体的成型装置用于完成马铃薯废渣及其混合物料的脱水与成型,该压缩装置通过更换压缩活塞、内腔套等部件可以实现开式压缩与闭式压缩方式的转换。进而测量比较不同压缩方式和条件下薯渣及其混合物料脱水、成型的效果。并还对成型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了校核,结果显示开、闭式压缩装置的设计强度符合要求。
2016, 32(9):63-6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5
摘要:设计了一种蒸汽量自动控制的鱼面集成加工装置。该装置能实时监测鱼面厚度和装置运行速度,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与其相对应的蒸汽量,通过控制器实现蒸汽量的智能化控制;同时采用电机驱动传动轴,带动传送皮带运转鱼面,完成鱼面机的压—蒸—切一体化自动操作。该装置保证了鱼面加工的质量,同时为鱼面加工制作的高效化、节能化提供技术支持。
2016, 32(9):67-7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6
摘要:为了提高谷物含水率在线检测的精确度和速度,更好地满足烘干机械在线检测的要求,设计了一种直接刺入谷物籽粒的对称针形含水率检测传感器;并配合高精度检测电路与优化算法,设计了相应的系统检测装置。试验结果显示,该装置对稻谷含水率的测量误差不大于1%,单次测量响应时间小于2 s。通过简单的参数设定,该装置即可应用于不同种类谷物的水分检测。该检测方法的提出为谷物含水率在线测量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2016, 32(9):71-7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7
摘要:基于电子气动技术与模块化组合式的设计思路,完成了一款用于物料搬运的电子气动机器人本体结构和控制系统设计。详细说明了机器人的本体结构,给出了采用模块化阀岛技术的气动系统原理图,阐述了基于PLC控制器的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设计完成的电子气动搬运机器人综合了圆柱坐标型和极(球)坐标型工业机器人的特点,能实现5个自由度运动。
2016, 32(9):74-7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8
摘要:为解决ET22型风分器高速皮带机易跑偏及风分仓下仓体漏料量大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将高速皮带机两侧固定式挡边装置改造为活动式,保证挡边装置的密封性,避免物料进入到高速皮带机主、从动辊引起高速皮带跑偏;另一方面在风分仓下仓体加装导风装置,将风力导引到网带出料端,通过风力对网带回带的物料进行反吹,减少风分仓下仓体漏料量。实际应用表明,改进后高速皮带测偏装置报警次数由原来的16~24次/月下降到0~9次/月,风分仓下仓体漏料量下降了36.2%~66.0%。
2016, 32(9):77-7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19
摘要:为解决造纸法再造烟叶松散问题,设计了具有自动松散功能的再造烟叶松散机。该装置主要由松散单元、均料辊、底带料仓、电控及安全系统等组成,再造烟叶通过进料带输送至自动松散装置,松散后的再造烟叶落入料仓出料皮带,通过均料棍进行流量调节。应用效果表明,自动松散喂料机有效解决了再造烟叶松散问题,与传统方式相比,回潮后烟片松散率提高0.8%,大中片率提高2.0%,碎片率降低0.19%,含水率标准偏差减小0.16%,具有推广价值。
2016, 32(9):80-8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0
摘要:考虑到用户的设计体验和定制化需求,将人机交互技术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与系统开发。以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为研究实例,利用CREO工具的特征建模、参数化功能及二次开发技术,在Visual Studio编译环境下开发了齿轮产品的参数化交互设计界面,不仅方便、快捷地实现了齿轮几何模型的编辑、修改与重建,而且有效改进了齿轮产品的设计效率及可塑性。通过探索齿轮产品人机交互运行模式的实现流程,验证了基于CREO平台的二次开发关键技术,为工业产品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与支持。
2016, 32(9):84-87,18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1
摘要:为实现滤棒供给过程的实时监控,基于WINCC平台,通过集成PLC、RFID、OPC等关键技术,开发了滤棒防差错监控系统。通过对滤棒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数据采集、处理、显示和监控,实现了滤棒交换中心配置状态与滤棒实物的实时比较和状态显示,并能将监控界面远程发布到各末端分布式节点。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生产车间滤棒发送工艺过程的实时防差错管理,对于提升卷烟企业的精益管理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能为食品工业流程制造过程的防差错提供很好的借鉴。
2016, 32(9):88-90,1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2
摘要:为实时获取单台净水机运行状态数据包括水温、流量、进口水压,以及反映过滤效果的水质信息,采用物联网技术利用ARM单片机系统对分散的净水机运行数据进行采集,通过GSM/GPRS网络实现数据通信,将状态数据发送到生产厂家管理信息系统和对应的用户。试验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性,高性价比,运行可靠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目前净水机运行状态无法实现实时监控和管理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6, 32(9):91-94,9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3
摘要:日本当代食品包装兼具强烈的民族特色与现代“简约主义”风格,受到到设计界和消费者的认可,值得借鉴学习。通过探讨日本食品包装中“简约”思想的成因与历史文脉,借助具体案例阐述日本当代食品包装的简约主义的风格特征,从而获得“简约之道”对中国食品包装设计的启示。
2016, 32(9):95-9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4
摘要:对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与阐述,遵循绿色包装、简约主义设计理念,解读传统食品历史文化、工业化流程,分析传统食品的市场定位,从包装风格、材料选择、结构优化、视觉语言等方面进行专业设计,落实传统食品包装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功能,为传统食品工业化构建系统科学的设计流程。
2016, 32(9):99-10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5
摘要:安全性、趣味性以及人性化是儿童食品包装设计达成其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要目标必须注意的方面。然而,目前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依然存在缺乏儿童视角、过度追逐利润忽视安全性、不能正确处理趣味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等阻碍这些价值实现的问题,有必要通过强调用户体验、将安全性置于首位,以及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趣味性等途径,以保证儿童食品包装设计相应价值的实现。
2016, 32(9):102-1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6
摘要:分析了中国食品包装文字英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机械式直译、语法错误、按字面翻译、不了解出口国文化等,提出了要从基本的字词翻译、语法规范以及文化背景差异等方面,做好食品包装文字英语翻译的规范化工作,以期为中国食品生产企业完善其食品包装文字英语翻译水平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
2016, 32(9):105-1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7
摘要:对比分析了低剂量60Co γ射线辐照、二氧化氯(ClO2)溶液浸泡、臭氧(O3)处理及预温处理对芭尔德温蓝莓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通过检测蓝莓的好果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SSC)、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等指标,判断不同处理方式的贮藏效果。结果表明:4种前处理方式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蓝莓果实的贮藏品质。其中辐照处理组贮藏效果最好,能够较长时间维持蓝莓果实的好果率及最低的失重率、维持较高SSC含量,显著抑制PPO活性;而臭氧处理可维持较低的失重率,保持良好的果皮颜色;二氧化氯处理虽能提高蓝莓果实的好果率、降低蓝莓失重率,但作用效果弱于辐照组和臭氧组;预温处理虽能维持较高蓝莓果皮颜色,但导致果实失重率升高,在4种处理中贮藏效果相对较差。因此,相对其它3种贮藏方式,60Co γ射线辐照预处理更能使芭尔德温蓝莓维持较好的贮藏品质,显著延长蓝莓贮藏期。
2016, 32(9):109-11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8
摘要:研究了水煮、蒸和油炸3种烹饪加工豇豆在4 ℃冷藏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及抗氧化性能的变化。采用福林酚法和TEAC法分别测定了不同烹饪加工豇豆提取物的多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烹饪加工豇豆的亚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新鲜豇豆;在冷藏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均先升后降,在贮藏第3天时,含量最高。在整个贮藏过程中,水煮豇豆的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的。豇豆经烹饪加工后,其游离酚含量显著下降,其中油炸豇豆下降最显著,蒸豇豆下降最少。经蒸和油炸后豇豆的结合酚含量显著增加,其中油炸后增加的量更多,而水煮后结合酚含量则显著下降。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烹饪加工豇豆的游离酚含量均显示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而结合酚含量则显著下降。总抗氧化能力与多酚含量变化趋势比较相似,它们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
2016, 32(9):113-11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29
摘要:研究了采用1.0%、1.4%和1.6%浓度的壳聚糖涂膜处理武隆猪腰枣后,在1 ℃,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1.4%壳聚糖涂膜处理有效地延缓了武隆猪腰枣果实硬度、V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在贮藏末期(60 d)时,各检测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有效地抑制了细菌和降低了烂果率,较好地保持了猪腰枣贮存期的品质。
2016, 32(9):117-120,18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0
摘要:采用扫描电镜、傅立叶红外光谱及离子色谱对红薯干表面成分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红薯干产生白斑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薯干白斑中还原糖和总糖含量分别为636.76,961.34 mg/g,主要糖组成为半乳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醛酸。储藏150 d后发现,充氮包装最有利于红薯干白斑的生成,其次为真空包装,普通包装最少,25 ℃条件下储藏,3种包装红薯干白斑产生率分别为80.12%,64.38%,26.88%;储藏温度越高,白斑产生率越高,普通包装样品在4 ℃、室温和25 ℃条件下白斑产生率分别为10.00%,19.38%,26.88%。
2016, 32(9):121-125,2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1
摘要:采用体外平板接菌试验和体内果实接种试验测定对羟基苯甲酸对采后柑橘炭疽病致病菌(胶孢炭疽菌)的生长抑制作用;观测经对羟基苯甲酸处理后,接种和未接种病原真菌的柑橘果实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对采后柑橘炭疽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浓度越高,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越强,其EC50为0.056 mg/mL。经对羟基苯甲酸处理的柑橘果实中,PPO、POD、SOD、PAL活性升高,MDA含量下降。并且对羟基苯甲酸诱导的抗性相关酶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维持较高的活性。对羟基苯甲酸处理对采后柑橘炭疽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提高柑橘果实相关抗性酶活性以及抑制膜脂过氧化反应,诱导其果实抗性。对柑橘采后贮藏保鲜具有重要意义。
2016, 32(9):126-13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2
摘要:为解决当前粮食储藏中普遍采用的化学熏蒸除虫存在的污染问题,研究了基于热物理方法的微波辐照对储粮籽粒中虫卵的抑制效果,通过改变微波功率和辐照时间,得到了微波性质、粮层温度、籽粒活力与虫卵孵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微波能够穿透的粮层深度为7~10 cm,1 kW微波源,90 s为抑虫效果最佳的辐照时间,2 kW微波源,60 s抑虫效果最佳,籽粒外观未有改变,粮食籽粒内部以米象、麦蛾虫卵为主要虫卵的孵化率为0%;该条件下辐照未影响籽粒活力,籽粒发芽率和相对电导率相比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辐照仅使粮层表面籽粒含水量降低,其他粮层籽粒含水量不受影响。该研究为微波辐照抑制粮食籽粒中虫卵孵化技术在粮库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2016, 32(9):131-134,22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3
摘要:介绍了原浆啤酒智能保鲜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筒体设计、制冷系统设计、供气系统设计和智能控制系统设计四个主要环节,对该原浆啤酒智能保鲜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和保鲜效果监测,并对使用该系统的原浆啤酒生产和贮运过程进行了节能效果分析。
2016, 32(9):135-14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4
摘要: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绞股蓝总皂苷的超声—微波联合提取工艺,并分析超声、微波间协同作用效果。使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微波功率、微波时间、提取温度、浸提时间4个因素对绞股蓝总皂苷得率的影响。在最佳工艺基础上,通过控制提取过程中不同阶段超声、微波的启停,考察不同提取条件对皂苷得率的影响,并分析超声、微波间有无协同作用及其效果。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开启超声(50 W),微波功率613 W,微波时间145 s,提取温度62.0 ℃,浸提时间12.8 min,该条件下绞股蓝皂苷得率为(24.08±0.37) mg/g。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绞股蓝皂苷的得率表明,超声、微波间协同作用显著,且协同作用阶段在提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2016, 32(9):141-143,1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5
摘要:为了研究野菊花对机体热耐受能力的影响,选取1%,3%,5%和7%浓度的野菊花水提物(WE-FCI)喂养果蝇,进行热暴露试验和热适应试验。结果表明:在热暴露试验中,不同浓度的野菊花水提物均可显著延长雌性果蝇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平均存活时间(T)及最高存活时间(Tmax),当WE-FCI浓度≥3%时才能提高雄性果蝇的热耐受能力;在热适应试验中,不同浓度WE-FCI对果蝇热耐受指标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整体上3% WE-FCI能够稳定提高果蝇的LT50、T及Tmax。说明野菊花具有提高机体热耐受能力的作用,该结果为野菊花消暑饮料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6, 32(9):144-14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6
摘要:为了明晰油菜蜂花粉中黄酮类物质的组成及脉冲电场辅助提取效果,试验采用TLC—DPPH和HPLC等方法对油菜蜂花粉的乙醇提取物及其酸解产物进行了详细的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油菜蜂花粉的乙醇提取物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因含量过低而未能检出,但该提取物经酸水解后,则会形成大量槲皮素和山奈酚,故可初步推断油菜蜂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以黄酮苷的形式存在。未经脉冲电场破壁处理的蜂花粉乙醇提取物的酸解物中,槲皮素含量为764.39 μg/g,山奈酚含量为1 647.97 μg/g,而经破壁处理后,槲皮素含量达867.93 μg/g,对比提高了13.55%,山奈酚含量达1 924.03 μg/g,对比提高了16.75%。该结果充分证明了脉冲电场预处理对油菜蜂花粉细胞具有良好的破壁效果。
2016, 32(9):149-15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7
摘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零余子粗多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液料比、超声功率与提取时间对粗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方法设计试验,以粗多糖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获得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8∶1 (mL/g)、超声功率760 W、提取时间23 min,粗多糖得率可达60.68%,与预测值相对误差为2.03%,结果表明预测值与试验值之间具有良好的拟合度,采用响应面法对零余子多糖超声波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合理可行。
2016, 32(9):154-16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8
摘要:为了研究金柑多糖微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及其抑菌效果,试验在考察单因素对多糖得率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金柑多糖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金柑多糖抑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柑多糖最佳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60 W,微波时间8.4 min,液料比381(mL/g),粒径60目,在该条件下,多糖得率为(5.55±0.13)%,与理论预测值基本一致。相比水提法和超声波强化法,微波辅助法的多糖得率分别提高了207.20%和33.73%。金柑多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假单胞杆菌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13,50.00,12.50,12.50,12.50 mg/mL。微波辅助提取法是一种高效的提取金柑多糖的方法,所得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2016, 32(9):161-165,1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39
摘要:以随意甲基化β-环糊精(RM-β-CD)为相转移催化剂,经加成、水解等反应分离山苍子油中的柠檬醛;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其分离工艺。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3.3 h, RM-β-CD用量为柠檬醛物质的量的0.65%(摩尔分数),反应温度15.0 ℃,该条件下柠檬醛纯度为96.50%,平均得率为86.60%,该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一致。该方法是一种高效、简便的分离山苍子油中柠檬醛的方法。
2016, 32(9):166-1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0
摘要:利用均匀设计法对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平菇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选取pH值、提取温度、液料比、加酶量、酶解时间、超声功率及超声时间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之上选择各个因素的较优水平,按照U18(95×62)的混合均匀设计进行试验,考察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平菇多糖得率的影响,预测和验证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平菇多糖的最佳工艺为:超声功率120 W,提取温度25 ℃,液料比221 (mL/g),pH 7.5,加酶量0.5%,酶解时间6 min,超声时间69 min。在该条件下,平菇多糖得率为(36.71±0.46)%,该方法提取平菇多糖工艺简单可行,得率高。
2016, 32(9):172-176,2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1
摘要:以花生红衣为原料,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辅助提取花生红衣色素的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最陡爬坡试验的基础上,以花生红衣色素综合提取效果值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花生红衣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建立预测模型,选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花生红衣色素的最佳条件为以乙醇为溶剂,乙醇浓度68%,料液比130(g/mL),超声时间27 min,超声温度55 ℃。该条件下花生红衣色素的总提取率为21.6%,色价为34.6,原花色素得率为17.77 mg/g,综合提取效果值为24.65,经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试验建立的花生红衣色素的响应模型较成功。
2016, 32(9):177-18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2
摘要: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新疆红肉苹果多酚的工艺条件。以新疆红肉苹果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提取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温度及料液比4个因素进行响应面设计,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红肉苹果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红肉苹果多酚的最佳提取参数为:料液比14 (g/mL),超声功率360 W,提取温度62 ℃,提取时间20 min。在该最佳条件下,新疆红肉苹果多酚得率达到2.135 mg/g。该结果可为苹果多酚的实际生产提供借鉴。
2016, 32(9):183-1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3
摘要:采用加酶挤压技术处理玉米淀粉,以挤出产物制备低聚异麦芽糖。以异麦芽糖(IG2)、潘糖(P)、异麦芽三糖(IG3)含量之和作为低聚异麦芽糖产量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相关参数,确定最优的加酶挤压工艺(挤压过程中挤压温度为95 ℃,挤压物料含水量为45%,挤压加酶量为0.8%)。通过上述参数进行试验所得的低聚异麦芽糖产量最高可达35%以上。
2016, 32(9):187-19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4
摘要:为探索新型生物膜材料的制备,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本材料,探究大豆分离蛋白(SPI)、增塑剂(甘油)、还原剂(Na2SO3)、乙醇等添加量和处理温度、成膜液pH、成膜介质等条件对膜的完整率、厚度、透光率、水溶率、水蒸气透过系数、透油性等性质的影响。当SPI浓度在2%~6%时,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成膜变得容易,但是膜的厚度增加、水蒸气透过系数和透油系数变大、色泽变深。甘油添加量在2%以下可以改善膜的柔韧性,同时降低膜的透气性能和透油性。添加5%的乙醇也可以降低膜的透气性和透油性。添加0.1%的Na2SO3可以改善膜的色泽,同时降低膜的透油性。适当提高处理温度和溶液pH可以降低膜的透气性和透油性。
2016, 32(9):192-19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5
摘要:对上部烟叶配方5种不同干燥方式的工艺进行研究,卷接成烟支后从主要香韵、香气特性、烟气特性、口感特性四点21个分项指标全面评价不同工艺对上部烟叶感官质量的影响,且从正面指标、负面指标的角度综合评价了各干燥方式的感官质量。结果表明:加料可显著改善上部烟的整体感官质量;干燥方式对上部烟的各感官指标影响显著,与其处理温度和工艺过程有一定相关性,滚筒干燥(B1)工艺对上部烟感官质量改善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白肋烟烘焙+滚筒干燥组合(B3)。
2016, 32(9):196-200,22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6
摘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滴定法、HPLC法等分别分析了16种市售酵素食品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的能力,脂肪酶、淀粉酶活力以及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并建立其相应的评价体系。结果显示,16种酵素食品均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总抗氧化性能是20 μg/mL Vc的1~2倍,具有一定的脂肪酶与淀粉酶活性,含有3~7种有机酸。研究结果表明,酵素食品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及助消化、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
2016, 32(9):201-2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7
摘要:文章详细介绍了天然酵母面包的酸面团及其分类、天然酵母菌种中的主要微生物、天然酵母液制备工艺及其特点,国内外天然酵母面包研究现状,以期为天然酵母面包的开发推广提供参考。最后,对天然酵母面包发展趋势进行了推测。
2016, 32(9):209-212,2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8
摘要:丝状真菌广泛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中,其菌丝体形态与发酵液粘度、目的产物产量有着密切关系,是发酵过程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综述了丝状真菌液体深层发酵中菌丝体的形态特征及其分析与表征方法、菌丝球形成机理及菌丝体形态控制对发酵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量化描述丝状真菌的生长是精确控制发酵过程的基础。
2016, 32(9):213-218,22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49
摘要:文章介绍了电子鼻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组成,综述了电子鼻在茶叶品质评定、品种分类、成分检测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电子鼻在茶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供深入研究参考。
2016, 32(9):219-22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50
摘要:综述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电子鼻、电子舌、机器视觉、多传感器融合等无损检测技术在肉品新鲜度指标快速检测中的应用,从分子光谱学结合化学计量学的角度论述了基于THz波谱分析法无损检测猪肉新鲜度的可行性。
2016, 32(9):225-22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51
摘要:文章综述药物缓释制剂的作用和种类,评述纳米活性炭作为活性成分缓释载体的理化特性,归纳近年来国内外对纳米活性炭作为中药或植物活性成分缓释制剂载体的研究进展,指出纳米活性炭的制备以及纳米活性炭作为活性成分缓释制剂遇到的技术瓶颈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2016, 32(9):229-23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52
摘要:天然高分子基纳米复合薄膜不仅耗能低,缓解了合成材料的不可降解对生存环境的污染及原料日益枯竭的压力,而且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纳米颗粒的增强作用,复合薄膜呈现出比常规可食性膜更独特、更优异的性质,具有价廉易得、可再生、污染小等特点。文章对国内外纳米淀粉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物理、化学等方法制备纳米淀粉的方法,简要阐述了其在纳米复合可食性膜中的应用,并对其改善天然高分子薄膜的性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新型纳米复合可食用膜提供依据。
2016, 32(9):233-2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09.053
摘要:伴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以及信息技术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食品专业英语教学面临新的时代挑战。检视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建议立足于提高对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基础上,确保食品英语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前沿性,构建情景式学习模式,引进多重考核体系,掌握行业信息与专业文献的获取途径与方法,从而切实提高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实现培养食品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旨趣。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