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2(12):1-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01
摘要:研究了超声处理对黑米酒中酚类物质、颜色及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超声波处理后黑米酒中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花青素含量及清除自由基能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而黑米酒亮度(L*)、红色(a*)及黄色(b*)的颜色特性均有一定程度增加;不同超声条件处理后,黑米酒中总花青素含量与其a*有明显相关性,表明总花青素是黑米酒呈现红色的主体物质;超声处理后黑米酒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与黄酮、花青素等的变化呈明显相关性。上述部分指标的变化与自然熟化过程变化基本一致,表明超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辅助黑米酒熟化的作用。
2016, 32(12):7-11,4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02
摘要:以桑葚汁为原料,探讨果酒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和底物消耗变化规律,利用Logistic模型方程拟合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基质消耗曲线,建立发酵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当发酵液初始含糖量为200 g/L时,接种5%活化酵母,28 ℃发酵100 h后,残糖含量降为3.86 g/L,酵母数量增长为2.83×108 CFU/mL,乙醇含量达到9.01%,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基质消耗的动力学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R2分别为0.974,0.988,0.991,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和预测桑葚果酒发酵变化的过程。
2016, 32(12):12-16,13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03
摘要:研究了制备过程中pH值(3.0~7.0)对鳙鱼鱼鳞明胶组成、得率和功能性质(凝胶强度、胶融温度和浊度)的影响,并对鱼鳞明胶的分子量分布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pH值在3.0~7.0时均能得到高品质的鱼鳞明胶(高蛋白质含量、低灰分含量)。随着pH值的增加,鳙鱼鱼鳞明胶得率逐渐降低,浊度逐渐增加,凝胶强度和胶融温度先增加后减小。此外,鳙鱼鱼鳞明胶的凝胶强度与分子量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特定用途的鱼明胶制备提供技术支撑。
2016, 32(12):17-2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04
摘要:以葡萄糖酸内酯(GDL)为酸化剂,研究温度和时间等凝胶化条件对酸诱导鱼糜凝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凝胶化温度从30 ℃升高到50 ℃,酸化速率升高,凝胶pH达到稳定所需要的时间缩短,GDL诱导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逐渐下降,失水率逐渐上升。化学作用力结果表明GDL诱导鱼糜凝胶网络结构主要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维持,且与凝胶强度趋势相一致。总巯基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说明二硫键含量逐渐降低。SDS-PAGE结果显示GDL诱导鱼糜凝胶MHC条带强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当凝胶化条件为30 ℃、3.5 h时,可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到一个致密均匀的网络结构。说明合适的凝胶化温度和时间可以显著提高鱼糜凝胶的质构特性,促使鱼糜形成一个致密均匀的网络结构。
2016, 32(12):22-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05
摘要:为了提高鲢鱼糜品质及其附加值,采用质构分析法研究蛋清粉添加量、漂洗方式、加热方式及冻藏条件对蛋清鲢鱼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蛋清粉添加量7.0%为宜;漂洗方式为先清水漂洗2次,再用1.0% NaCl漂洗1次,不宜用含有Ca2+的漂洗液;二段式加热(水浴40 ℃加热60 min—蒸汽85 ℃加热30 min)制备蛋清鲢鱼鱼糜凝胶较理想;蛋清鲢鱼鱼糜冻藏7 d内凝胶劣化明显。通过最佳工艺条件,蛋清鲢鱼鱼糜凝胶特性显著改善。
2016, 32(12):26-3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06
摘要:模拟食品加工条件,构建赖氨酸—还原糖和精氨酸—赖氨酸—还原糖体系,分析各影响因素在体系发生Maillard反应中产生有害AGEs(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作用,比较两个体系添加和不添加黄酮条件下对AGEs形成量的影响。用荧光光谱法(λex / λem =370 / 440 nm)测定AGEs的含量,考察不同因素如还原糖种类、浓度、金属离子、温度、pH和染料木素对有害AGEs形成的影响,以及赖氨酸/精氨酸并存对AGEs形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赖氨酸发生Maillard反应过程中,温度越高、还原糖中核糖,糖浓度越大、pH 9.2,形成的AGEs越多;不同的金属离子对AGEs的作用各异,Mg2+和Fe2+能促进AGEs的形成,Ca2+抑制AGEs的形成;抑制剂染料木素浓度越大(9 mmol/L),AGEs抑制效果越好;赖氨酸/精氨酸混合体系中AGEs形成量主要由赖氨酸来决定。各影响因素对赖氨酸Maillard反应过程中产生AGEs均有一定作用,时间是最主要因素,其次是pH和温度;而赖氨酸/精氨酸混合体系中AGEs的形成量取决于赖氨酸的含量。
2016, 32(12):31-34,3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07
摘要:将SLIC超像素分割的方法引入颗粒图像检测的分割过程中,将颗粒图像分割成感兴趣的超像素块,可降低后续图像处理过程的复杂度。由于SLIC超像素分割在聚类过程中计算相似度时没有考虑图像的纹理特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颗粒目标外轮廓分割的细节。利用CRLBP局部纹理算子纹理特征,改进SLIC分割中聚类相似度的计算,并按照符合颗粒形状的圆形邻域搜索相似点,保证了分割速度。通过对棉种颗粒图像的分割试验,与传统分水岭算法和SLIC超像素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的SLIC超像素分割方法能更有效地分割出颗粒目标。
2016, 32(12):35-3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08
摘要:以新鲜牦牛血为原材料,采用α-半乳糖苷酶辅助饱和硫酸铵盐析处理获得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选取酶解时间、酶解pH、酶解温度、酶添加量4个因素,在4个单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到α-半乳糖苷酶辅助饱和硫酸铵法制备IgG的最佳酶解条件。并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经过酶处理后样品IgG活性含量。结果表明,酶解时间2 h、酶解pH 4.4、酶解温度39 ℃、酶添加量5 mL(467.5 U),在该工艺条件下,IgG的含量最高,可达27.13 mg/mL,比不加酶处理IgG含量(22.35 mg/mL)提高了21.39%(P<0.05)。经过酶处理后样品IgG活性含量为15.92 mg/mL,比不加酶处理IgG活性含量(16.07 mg/mL)下降了0.93%。
2016, 32(12):40-4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09
摘要:研究物料含水量、挤压温度、螺杆转速对马铃薯全粉水溶性、碘蓝值、糊化特性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物料含水量的增大,马铃薯全粉的水溶性、碘蓝值逐渐减小,吸水性、吸油性逐渐增大,膨胀性先增大后减小,在35%时最大,糊化温度先减小后增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凝胶性逐渐增大,热稳定性在30%时最强;随挤压温度的增大,水溶性、碘蓝值逐渐增大,吸水性、吸油性逐渐减小,膨胀性先增大后减小,在170 ℃最大,糊化温度、热稳定性逐渐增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凝胶性逐渐减小;随螺杆转速的增大,水溶性、碘蓝值逐渐增大,吸水性、吸油性逐渐减小,膨胀性先增大后减小,在360 r/min时最大,糊化温度逐渐减小,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凝胶性逐渐增大,热稳定性先减弱后增强,在280 r/min时最弱。
2016, 32(12):45-4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0
摘要:以加工过程中的苹果脆片为对象,对其水分、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和硬度5个品质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和脆片品质的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情况,将脆片分为A(高品质)、B(中品质)、C(低品质)三类。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获取苹果脆片光谱信息,运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方法建立基于光谱特征的苹果脆片综合品质得分的判别模型,对3类脆片进行分类的实际值和预测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0.63,0.89,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26,0.34,0.22,预测集样本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3.33%,80.0%,93.33%,说明了结合数据融合技术与近红外光谱评价加工过程中苹果脆片综合品质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2016, 32(12):50-54,9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1
摘要:以小尾寒羊肉为对照,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不同性别的兰州大尾羊肉的主体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大尾羊羯羊和母羊肉分别检出了80和8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物质是主体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31.110%和22.305%。兰州大尾羊肉的主体风味物质有癸醛、辛醛、壬醛、2-壬烯醛、2,4-壬二烯醛、反-2-癸烯醛、2,4-癸二烯醛等,其气味特征主要表现为蜡香味,脂香味,蘑菇味和黄瓜味等,羯羊肉主体风味物质比母羊肉多2种。与小尾寒羊相比,兰州大尾羊肉主体风味物质的种类和ROAV值高于小尾寒羊肉。
2016, 32(12):55-5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2
摘要:以不同生长期枸杞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分析多糖组成;以Vc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生长期枸杞中枸杞多糖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DPPH和ABTS的活力;采用流变仪分析不同生长期枸杞多糖的流变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枸杞多糖的单糖组成相同,但其单糖摩尔比差别显著;头茬果多糖的体外抗氧最强;青果期、转色期、头茬枸杞、普通夏果和秋季果的多糖粘度分别为1.02,1.26,1.53,1.49,1.37 Pa·s。该研究为今后枸杞多糖在不同生长期积累变化及形成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2016, 32(12):60-63,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3
摘要:从发酵面包、白芥丝、泡菜、酱黄瓜中,分离到14株链球菌,经过产酸特性测试,菌株HsS5、HsS6、HsS8、HsS9适合核桃乳发酵。通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生化特性和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确定4株链球菌均为嗜热链球菌。采用菌株HsS5、HsS6、HsS8、HsS9分别与实验室保存的嗜酸乳杆菌 LA 共同发酵,发酵型核桃乳感官评价分别为96,91,93,86分;且4个发酵核桃乳中9种氨基酸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HsS5氨基酸含量增幅最大,由0.67%增加到1.75%。综上所述,菌株HsS5适宜核桃乳的发酵生产。
2016, 32(12):64-69,1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4
摘要:以10种酵素样品为菌源,经分离纯化、产酸定性和定量试验,获得1株高产酸量醋酸菌LMY-1,对其形态学、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S rDNA鉴定,确定其为芝庇侬醋酸杆菌(Acetobacter cibinongensis);以苹果、梨、黄瓜作为果蔬培养基,研究菌株LMY-1的产酸特性。结果表明,菌株LMY-1的最适产酸温度为30 ℃;菌株LMY-1在乙醇含量为4 mL/100 mL时,产酸量最高(22.72 g/L),比对照菌株CICC7015 (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subsp.pasteurianus) (19.05 g/L)产酸量高;在底酸浓度为1~5 mL/100 mL时,菌株LMY-1和菌株CICC7015的产酸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趋势均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相同条件下,菌株LMY-1产酸速率优于菌株CICC7015;两菌株均产2种有机酸,分别是乙酸和草酸,且乙酸量远高于草酸量。菌株LMY-1更适宜于果蔬酵素的酿造。
2016, 32(12):70-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5
摘要:传统肉制品新鲜度检测方法具有耗时费力、效率低、有损等缺陷,提出利用高光谱成像(HSI)技术预测熟牛肉新鲜度指标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首先通过HSI系统获取熟牛肉样本的高光谱数据,并进行黑白校正。进而采用移动平均平滑和多元散射校正对高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方法分别建立基于全光谱特征、单一光谱特征、单一纹理特征、主成分分析(PCA)融合特征对TVB-N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使用PCA融合特征的SVR模型,对新鲜度的关键指标TVB-N含量的平均预测准确度(APA)可达到85.13%,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与信息融合技术相结合能够提升模型准确度。
2016, 32(12):75-7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6
摘要:建立气相色谱—质谱测定葡萄酒中乙醛含量的方法,并考察提取溶剂、解析pH、衍生化实际用量等因素对定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限为0.12 mg/kg,线性范围为0.2~100.0 mg/kg(R2=0.999 4),样品三水平加标回收率为89.3%~113.0%,平均相对标准偏差为1.28%~9.42%(n=6),适用于葡萄酒中乙醛总量的测定。
2016, 32(12):79-8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7
摘要:为建立快速测定青苹果中苹果酸的三波长分光光度法,利用孔雀石绿能在弱酸性的Tris—盐酸缓冲溶液中与苹果酸反应,在可见光区生成具有3个明显正吸收峰(分别位于 568,644,424 nm 波长处)的绿色离子缔合物,对用三波长法测定苹果酸进行了研究,并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吸收光谱特征。结果表明,用三波长叠加法测定,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κ)为5.88×104 L/(mol·cm),苹果酸的质量浓度在0.008~1.900 mg/L 时服从朗伯—比尔定律,定量限为 0.003 2 g/100 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8.23%~102.9%,相对标准偏差为1.8%~2.4%。该法可用于青苹果中苹果酸的测定。
2016, 32(12):83-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8
摘要:依据鲢鱼的结构特征和对产品品质的要求,研制了一款带式夹送淡水鱼剖鱼机,并以鲢鱼为试验对象进行了剖鱼试验。该剖鱼机由机架、夹送系统、剖切系统组成。夹送系统皮带间距、皮带转速、剖切系统刀盘高度等关键部件工艺参数均可调节,配套功率共为3.7 kW,其中剖切系统电机1.5 kW,夹送系统电机2.2 kW。以(1.50±0.25) kg鲢鱼为剖切对象所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皮带间距对进料、剖切、出料均有显著影响,皮带间距40 mm时,可以实现100%顺利进料、平稳剖切和顺利出料;刀盘高度则对剖切质量影响显著,从鱼头到鱼尾完整剖开鱼体要求刀盘高度不高于190 mm,完整保留鱼鳔要求刀盘高度不低于210 mm,不破坏鱼胆要求刀盘高度不低于180 mm。皮带间距取40 mm,刀盘高度取180~190 mm时,剖鱼机运行稳定且剖切效果最优,处理速度可达1 200 尾/h。
2016, 32(12):87-9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19
摘要:借助FLUENT软件对莲子物料分离通道气流场分布规律进行仿真分析。采用CFD-DEM耦合法对混合物料在分离通道中的分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分离气流速度、入料管倾斜角、分离通道倾斜角为因素开展了仿真试验,分析了各因素对清选率的影响,确定了分离通道的优化工艺参数为:入料管倾斜角60°、分离通道倾斜角35°、分离气流速度7.881 m/s,与实体样机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表明CFD-DEM耦合仿真方法可用于莲子物料分离的研究,所获工艺参数为莲子混合物料分离机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6, 32(12):92-9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0
摘要:建立了齿轮式机油泵不同齿形的齿轮模型,运用pumplinx进行了内流场仿真,分析了稳态流量和流量脉动的特性。研究表明:与直齿轮式机油泵比较,在低中转速时,其他齿形的齿轮式机油泵流量都低于直齿轮式机油泵的流量,但流量脉动有所降低,其中错位齿轮式机油泵降低的幅度最大,1 100 r/min时降低了27%左右,2 700 r/min时降低了35%左右。对直齿轮式机油泵的流量进行了实验测试,与仿真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齿轮式机油泵内流场模型的正确性,为机油泵的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2016, 32(12):96-99,13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1
摘要:采用CAD/CAE技术研究薄壁箱式零件结构及其动力学性能。以某薄壁零件为研究对象,在WorkBench平台上创建了有限元模型,计算和分析了该零件的低阶自振频率及振型。建立了4种针对薄壁零件动态特性改进的结构设计方案,通过动力学参数计算与分析确定了一种最佳的薄壁零件结构形式。结果表明:采用十字筋结构可以有效增强薄壁零件的抗振性能,有利于机械设备的减振降噪及高速化运行。为薄壁零件的结构设计与动力学优化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2016, 32(12):100-1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2
摘要:针对热风干燥过程中温、湿度变化的非线性和大滞后现象,系统采用了模糊控制与常规PID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模糊PID控制原理,设计了模糊PID控制器,实现了PID参数在PID控制系统中的在线自整定。试验结果表明:在目标温度设定为15 ℃时,与常规PID控制相比,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热风干燥控制系统最大超调量下降了3 ℃,调节时间减少了10 min,稳态误差为±0.5 ℃,具有更好的动态和静态响应特性,在参数改变的情况下更能适应热风干燥箱的工程应用需求。
2016, 32(12):105-107,21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3
摘要:以杭白菜为对象,对新鲜杭白菜进行鲜切处理后,研究不同清洗杀菌方式(次氯酸钠溶液:有效氯为0.1 g/L;电解水:pH为2.3;臭氧水:活氧浓度为1.8 mg/L)对鲜切杭白菜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水清洗能更好地保持鲜切杭白菜感官品质,使菌落总数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显著地延缓抗坏血酸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P<0.05),有效地延长杭白菜货架期长达6 d。
2016, 32(12):108-1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4
摘要:研究了超声、微波和冷热交替催陈工艺处理对白肉枇杷果酒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催陈处理枇杷果酒总酸略降及色度增加,感官评价显示冷热交替催陈处理优于超声催陈和微波催陈;处理后果酒香气物质检出种类减少,未检出成分占比增加,相对含量最高的是醇类和酯类,冷热交替、超声和微波催陈处理分别占比79.8%,78.3%,88.97%,均低于原酒的91.24%;催陈处理使其他香气成分占比增加,有利于提升果酒总体香气。醇类、醛类、酸类和酯类是影响果酒品质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分析显示香气品质得分依次为微波催陈>冷热交替催陈>超声催陈。对酒品质的评价应综合考虑感官评价、主成分分析和未检出成分测定结果,并由此得到冷热交替催陈处理白肉枇杷果酒较好。
2016, 32(12):115-118,12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5
摘要:研究冰温及不同温度处理对湖景蜜露桃贮藏品质的影响,为冰温保鲜技术在南方软质型水蜜桃贮运保鲜上的应用提供依据。以宁波奉化湖景蜜露桃为试材,以冰点测定为主要依据,确定-0.8 ℃为其适宜的冰温贮藏温度;系统地比较了冰温和3~4,(0±0.5) ℃ 3种温度处理对不同贮期及货架期桃果理化指标(可溶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VC、组织电导率)、感官指标(褐变率、果肉明度L*、及感官评分)的影响;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累计贡献率为91.703%的两个因子成分综合评价各处理对水蜜桃贮藏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保鲜效果依次为:冰温>(0±0.5) ℃>3~4 ℃,冰温可以显著推迟南方软质型水蜜桃冷害的发生,保持桃果品质,保鲜期可延长至40 d。
2016, 32(12):119-12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6
摘要:对超高温(135 ℃,5 s)和超高压(400 MPa,15 min)杀菌处理的玫瑰花露进行了杀菌效果和挥发性成分损失的比较,并对超高压杀菌的玫瑰花露的储藏稳定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超高压杀菌相较于超高温杀菌处理在应用上更有优势。在超高压处理条件下,可以使得玫瑰花露的微生物指标在一定时间内不增长,pH变化不大,挥发性成分的含量随储藏时间的延长增加。经过超高压杀菌制备的玫瑰花露在其贮存期内具有很好的质量稳定性。该研究对下一步玫瑰花露相关产品(如玫瑰花露水饮料、玫瑰口服液等)的研制和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6, 32(12):124-12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7
摘要:探究聚乙烯醇改性无纺布抗菌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用溶液共混法将聚乙烯醇母液分别与不同抗菌剂进行共混,制得聚乙烯醇抗菌母液,再用表面涂覆法将抗菌母液涂布到无纺布表面,干燥后成膜,并对抗菌复合膜的各项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脱氢乙酸钠-聚乙烯醇/无纺布抗菌复合膜(SD-PVA/NWF)的吸水性能、抗拉强度及光学性能均优于山梨酸钾-聚乙烯醇/无纺布抗菌复合膜(PS-PVA/NWF)和苯甲酸钠-聚乙烯醇/无纺布抗菌复合膜(SB-PVA/NWF);添加剂的种类不同,复合膜的热封温度不同;抗菌剂的加入降低了复合膜的热稳定性;相比于PS-PVA/NWF 和SB-PVA/NWF,相同添加量的SD-PVA/NWF抗菌复合膜的抗菌性能最佳。
2016, 32(12):128-13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8
摘要:纳米石墨烯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热物性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以纳米石墨烯片为填料,通过机械法和化学改性法,得出在纳米石墨烯片—石蜡复合相变材料的分散体系中聚酯型超分散剂的最佳添加量为2%。试验通过沉淀、分离得到复合相变材料的稳定均匀分散液,分析研究得出纳米石墨烯片的添加量对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起始点、终止点以及相变峰值等温度参数并没有太大影响,但纳米石墨烯片的添加量过多过少都会使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降低,当纳米石墨烯片的添加量为1.5%时,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较纯石蜡升高0.7%。同时纳米石墨烯片—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2016, 32(12):133-1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29
摘要:提出一种颜色分析方法用于新鲜番茄分类,以GB 8852—88标准为参考,定义番茄成熟度的分类标准(在研究中将其分成四类:完熟、成熟、半熟、绿熟),将采集到的番茄RGB图像,去除背景后,滤波去噪,转换成HIS颜色模型和HSV颜色模型。通过Matlab编程获取R、G、B、H、S、V、I各颜色分量的均值,运用SPSS软件进行判别筛选组合特征分量,运用Matlab进行判别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绿熟番茄在3种不同判别函数下训练集与验证集判别率均达到了100.00%;半熟番茄训练集判别率最高为94.74%,同时验证集判别率最高达到100%;成熟番茄训练集与验证集判别率最低,分别为76.67%和70.00%;完熟番茄训练集与验证集最高均为90.00%。总体上实现了不同成熟度番茄的判别分类。
2016, 32(12):137-14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0
摘要:通过建立C57BL/6肥胖小鼠模型,评价了黍子对小鼠肝脏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在分析比较其多酚和黄酮含量的基础上,利用抗氧化化学分析和细胞评价试验,研究了黍子抗氧化活性与其主要功能活性物质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脂饮食削弱了小鼠肝脏的抗氧化性能,日粮中添加黍子后,高脂饮食小鼠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同黍子品种间多酚和黄酮的含量差异较大。总多酚含量变异系数可达63.61%,变幅为0.78~3.44 mg/g。总黄酮含量变异系数可达68.46%,变幅为0.89~10.17 mg/g。不同品种黍子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指数(ORAC)和细胞抗氧化活性(CAA)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黍子提取物的ORAC和CAA值与黄酮和多酚的总含量相关,均呈正向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11和 0.565。
2016, 32(12):142-14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1
摘要:通过建立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以血糖值的变化确定南瓜多糖、葛根黄酮、普洱茶褐素提取物降血糖的最佳剂量。在该基础上,通过对其空腹血糖值(FBG)、胰岛素(IN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测定,表明3种提取物单一组分及两两联合对Ⅱ 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FBG、INS、IR、HDL、LDL指标上联合组显著优于单一组分(P<0.05)。析因分析结果表明,当3种物质两两联合时具有交互作用;协同试验发现,南瓜多糖与葛根黄酮联合或与茶褐素联合在降低TG含量上均与多糖组差异显著(P<0.05);茶褐素与葛根黄酮联合在降低FBG、TC、LDL含量上效果显著优于黄酮组,在TG、INS方面效果显著优于茶褐素组和黄酮组(P<0.05)。分子机制试验表明,3种物质单一组分和两两联合在PI3K/Akt蛋白通路表达方面均有增强作用。
2016, 32(12):148-15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2
摘要:通过MTX(氨甲蝶呤)诱导的大鼠小肠炎模型,探讨富含谷氨酰胺的谷朊粉胰蛋白酶水解物对小肠粘膜损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水解物能显著提高小肠炎大鼠的小肠粘膜重量、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小肠粘膜的蛋白和DNA含量,同时降低血浆中二胺氧化酶水平和提高小肠粘膜谷胱甘肽含量。表明谷朊粉胰蛋白酶水解物可以有效地缓解大鼠小肠炎的肠粘膜损伤症状。
2016, 32(12):152-155,16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3
摘要:研究了不同加工条件下大黄鱼鱼肉抗氧化肽的溶解性、吸水性、持水性、吸油性、表观黏度、乳化能力、起泡性等功能特性。结果表明,大黄鱼鱼肉抗氧化肽的等电点处于pH 4.0左右,该pH值条件下,抗氧化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表现为最低,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最高。此外,大黄鱼抗氧化肽展现了良好的吸水性、吸油性和流动性,但持水性相对较差。大黄鱼鱼肉抗氧化肽可作为一种生产功能性食品的潜在添加剂。
2016, 32(12):156-16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4
摘要:采用超声波法提取、大孔树脂富集纯化追风七总黄酮,并测试其清除自由基活性能力。以液料比、乙醇浓度、超声功率、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为自变量,总黄酮提取量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优化提取工艺;以总黄酮的吸附量和解析率为评价指标,考察纯化追风七总黄酮大孔树脂的吸附性和洗脱参数;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评价追风七中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超声提取追风七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为:超声功率300 W、乙醇浓度45%、液料比161(mL/g)、超声时间102 min,超声温度73 ℃,在该条件下总黄酮提取量为17.02 mg/g;AB-8树脂富集纯化追风七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柱径高比16,上样质量浓度为0.5 g/mL,上样量为20 mL(2 BV),乙醇体积分数40%,洗脱液用量60 mL(6 BV)。纯化后总黄酮保留率达83.3%,精制倍数达4.5倍,总黄酮含量达61%。清除自由基试验结果表明:总黄酮纯化物的IC50明显小于总黄酮提取物,略大于VC,其DPPH自由基清除IC50值为57.4 μg/mL,其 IC50大小顺序为VC<总黄酮纯化物<总黄酮提取物。
2016, 32(12):161-165,1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5
摘要:以微波辅助碱溶酸沉法提取银耳菌糠的天然黑色素,优化其分离纯化工艺,并对黑色素的光谱特征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辅助碱溶酸沉法提取银耳菌糠黑色素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40(g/mL),提取碱液浓度1.75 mol/L,水解时间2 h,微波处理时间60 s,该条件下黑色素粗提物的色价为156.6,经纯化后色价达316.0。经红外光谱分析,将银耳菌糠黑色素归为3,4-二羟基苯丙氨酸(DOPA)类的黑色素。其对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为1.74 mg/mL,O-2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为1.08 mg/mL。
2016, 32(12):166-169,19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6
摘要:以虎舌红为原料,蒸馏水为提取剂,对超声波辅助提取虎舌红多糖的工艺进行优化,并对虎舌红多糖的抗氧化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虎舌红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65 ℃,提取时间20 min,料液比115(g/mL),提取次数4 次,该条件下虎舌红多糖得率为(3.42±0.28) mg/g。虎舌红多糖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当多糖浓度达到4 mg/mL时,对DPPH清除率强于相同浓度BHT;0.5%多糖对猪油抗氧化效果与相同浓度BHT相当。
2016, 32(12):170-1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7
摘要:为研究辣椒籽对猪油的抗氧化作用效果,将不同添加量的辣椒籽粒、辣椒籽粉和辣椒籽乙醇提取物分别添加到猪油中并于(63±2) ℃放置。通过定期测定猪油的过氧化值,观察其变化规律,并建立回归模型,计算出诱导时间和抗氧化指数,评价辣椒籽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辣椒籽3种添加方式对猪油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辣椒籽粒添加量为7%、辣椒籽粉添加量为11%,辣椒籽乙醇提取物添加浓度为0.12%时对猪油的抗氧化效果最强,但各浓度辣椒籽提取物之间的抗氧化效果差距不大,以低浓度乙醇提取物进行抗氧化也可达到抗氧化效果,可见,辣椒籽具有抗氧化作用。
2016, 32(12):175-178,1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8
摘要:以红辣椒粉为原料,体积分数90%乙醇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辣椒总碱。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较佳处理条件为:超声功率50 W、微波功率240 W、料液比120(g/mL)、处理时间480 s、辣椒粉目数80目,提取次数2次。通过上述工艺处理,辣椒总碱的提取率为84.52%,与传统水浴浸提法相比,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可破坏细胞结构,使有效成分进入溶剂相,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的优点。
2016, 32(12):179-183,20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39
摘要:利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试验对沙门柏干酪青霉胞内多糖提取工艺(水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进行优化,并评价胞内多糖的抗冻伤活性。结果表明:最适水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分别为36.71(mL/g)、89.6 ℃和123 min,在该条件下多糖得率约为12%。另外,胞内多糖抗冻伤活性与甘油相当,1%~2%的多糖可显著提高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的存活率。
2016, 32(12):184-1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40
摘要:采用纤维素酶法提取蜂花粉可溶性膳食纤维,分析其理化特性,并与酸提、碱提产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酶法提取蜂花粉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 ℃,酶解时间2 h,酶用量2.5%,pH 4。在该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4.11%,产品呈乳白色、粉体,荷花蜂花粉特有气味浓郁,膨胀力2.03 mL/g、持水力1.01 g/g、水溶性91.26%,含有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7种单糖组分,具有多糖特征吸收峰。与碱提、酸提工艺相比, 酶提产品具有较好水溶性和感官品质,更易于应用在饮料类食品的开发中。
2016, 32(12):189-19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41
摘要:以成品夏季绿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干热后处理技术改善夏季绿茶风味品质的最佳工艺参数,及干热后处理最佳工艺对夏季绿茶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热后处理技术有效改善夏季绿茶风味品质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处理温度55 ℃、处理前茶叶水分9%、处理时间6.0 h。夏季绿茶经干热后处理,感官上陈气味褪去、苦涩味减弱,呈现出“栗香高浓、醇厚较爽”的风味特征;滋味成分上,氨基酸总量和甜味氨基酸显著增加(P<0.05),苦味氨基酸显著减少(P<0.05);简单儿茶素(NETC)、表儿茶素(EC)和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显著增加(P<0.05),而茶多酚、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ETC)和儿茶素苦涩味指数(CAI)及咖啡碱均减少;香气组分中呈陈气味的1-戊烯-3-醇、2,4-庚二烯醛、3,5-辛二烯-2-酮和5,6-环氧-β-紫罗酮大幅减少,而呈甜香、花果香的苯甲醇、苯乙醇、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等以及呈烘烤香的2-正戊基呋喃和1-乙基-2-甲酰吡咯等大量增加。
2016, 32(12):196-20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42
摘要:以腰果为主要原料研制微胶囊化腰果全粉,优化生产工艺,并对产品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乳化剂配比单双甘脂蔗糖酯(质量比)为12时乳化稳定性最好,乳化剂添加量1.5%最为合适,芯壁比(质量比)以11为最佳,最佳固形物含量为25%。微胶囊基本成分为蛋白质12.94%、水分2.38%、碳水化合物61.57%、灰分2.45%、脂肪20.66%。微胶囊包埋率为94.23%、密度为0.68 g/cm3、自流角为35.45°、溶解度为92.91%、吸湿性为0.77%。复原乳乳化效果好,溶液较为稳定,粒径主要在353.3 nm左右。扫描电镜测定结果显示:腰果微胶囊颗粒为饱满的球形,分布均匀,多数直径处于25 μm左右,包埋效果良好。
2016, 32(12):201-205,22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43
摘要:以安琪酵母和匈牙利酵母发酵苦荞麸皮馒头为对照,通过感官评价和质构分析,同时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酸面团优选组合菌对苦荞麸皮馒头的品质影响。结果表明:3种发酵剂馒头感官评分为:组合菌种(82.2±2.3)>匈牙利酵母(80.9±1.3)>安琪酵母(77.1±1.4);在硬度、咀嚼性、胶粘性、内聚性和回复力方面,组合菌组最佳;在弹性方面,匈牙利酵母组最佳,总体上组合菌组的质构特性更佳;在风味物质上,安琪酵母组共检测到44种风味成分,匈牙利酵母组共检测到49种,组合菌组共检测到52种,并且组合菌组的醛类、呋喃类、酯类、酚类以及同类都比安琪酵母组和匈牙利酵母组的相对含量高,还检测到3种特有的酯类物质,说明组合菌种发酵更利于苦荞麸皮馒头风味物质的形成;表明组合菌更有利于发酵苦荞麸皮馒头,更易让消费者接受,为组合菌种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016, 32(12):206-20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44
摘要:以卷烟成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方法研究了跑条丝量、回丝量、供丝总量及剔梗量4个参数对A、B、C 3种牌号卷烟成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不同牌号卷烟的跑条丝量、回丝量、供丝总量及剔梗量运行参数与成品率建立了多项式模型,对于A牌号:YA=27.500+0.704X2+1.72E-03X2.081-2.110E-03X1X3;对于B牌号:YB=98.250+8.29E-03X3-1.170E-03X2X4;对于C牌号:YC=72.991+1.262X4+7.550E-05X2X3;具有较高拟合度R2分别为0.990,0.994,0.999,较好地描述了各运行参数与成品率之间的关系,运行参数优化为:增大供丝总量,适当调整二次风门开度。经生产应用验证,优化后的成品率均高于优化前,成品率最大提高了2.6%。
2016, 32(12):209-21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45
摘要:运输振动是水果在贮运环节中产生机械损伤,并导致品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文章在分析运输过程中车辆振动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卡车运输振动对果实采后生理特性和品质影响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为降低果实的运输振动损伤提供研究依据和参考。
2016, 32(12):213-21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46
摘要:文章就豆类食品(以大豆制品为主)油脂抽提和脂肪酸甲酯化方法进行综述,并阐述脂肪酸的多种生理功能,分析各种不同脂肪酸检测方法差异,以期为豆制品加工过程中脂肪酸变化规律研究提供测试方法,为可能的功能性油脂食品开发提供依据。
2016(12):218-22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2.047
摘要:β-隐黄素是由多个异戊烯单元构成的一种复合物,属于氧化类胡萝卜素的一种,广泛存在于柿子、柑橘等植物中,亦可由微生物发酵产生。文章就β-隐黄素的吸收、生理活性及其机理进行综述,旨在为提高β-隐黄素的研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