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2(10):3-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01
摘要:以总还原力最高发酵时间15 d和ORAC最高发酵时间60 d 大米鲊海椒为样品,研究大米鲊海椒DPPH清除率、BSA氧化抑制率、红细胞溶血和对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发酵15 d样品DPPH清除率优于发酵60 d样品;发酵15 d样品对蛋白质氧化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发酵60 d有潜在促BSA氧化的作用;发酵15 d和60 d样品均有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和较好的抗细胞溶血作用,且发酵15 d样品优于发酵60 d样品;相关分析显示样品总酚含量与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显著正相关(P<0.01),与抑制BSA氧化和细胞溶血负相关。表明单独用化学抗氧化方法评价食物抗氧化能力不太全面,在化学抗氧化研究基础上,结合对红细胞溶血以及对蛋白质和肝脏脂质过氧化的影响能更客观判断食物的抗氧化能力。
2016, 32(10):9-11,2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02
摘要:以糯米和南瓜为原料,安琪酒曲为发酵菌剂,采用半固态发酵法制作南瓜醪糟,比较分析南瓜醪糟与纯米醪糟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研究发酵液不同稀释倍数、发酵时间、南瓜加入量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影响,同时测定南瓜醪糟的部分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南瓜醪糟发酵液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原液抑制率可达80%以上,且抑制活性较纯米醪糟发酵液强;发酵液不同稀释倍数、发酵时间及南瓜加入量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均有极显著影响,发酵时间为48 h时,抑制效果最好,南瓜加入量以米∶南瓜2∶1(g/g)为宜;南瓜醪糟中多糖为2.87 mg/g,还原糖为3.88%,VC为0.024 mg/100 g,蛋白质为0.071 2 mg/g,酒精为2 mL/g,pH为3.75。
2016, 32(10):12-1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03
摘要:探讨转基因大豆对雄性大鼠睾丸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eroidogenic acute regulatory protein, StAR)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为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将30只健康雄性离乳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设GM组喂食含转CP4-epsps基因大豆饲料,CK组喂食含非转基因受体大豆(Soybean A5403)饲料,喂食试验饲料30,60,90 d后,各组随机处死3只大鼠,针对雄性主要生殖器官睾丸、附睾进行脏器系数分析;运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睾丸StAR基因表达量;蛋白酶联免疫反应分析大鼠睾丸StAR蛋白含量。喂食30,60,90 d后,解剖观察大鼠,与CK组相比GM组大鼠睾丸、附睾形态、颜色正常,大小、器官间比例协调,大鼠睾丸系数无显著性差异,附睾系数除30 d处理组(P<0.05)差异显著外,其它各处理组间t检验P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GM组与CK组大鼠相比,StAR基因相对表达量、蛋白含量相同处理时间组间差异不显著。短期喂食大鼠转CP4-epsps基因大豆,雄性大鼠主要生殖器官睾丸、附睾生长发育正常,喂食转基因大豆对大鼠睾丸中StAR基因表达量、StAR蛋白含量无明显影响。
2016, 32(10):17-2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04
摘要:分别采用物理及化学方法对核桃浓缩蛋白进行改性,通过测定改性后蛋白中游离巯基、二硫键含量及表面疏水性指数等指标,研究不同的改性方法及条件对核桃浓缩蛋白质凝胶性的影响,以获得具有形成强凝胶潜力的蛋白质,确定适宜的改性条件,并对改性前后蛋白凝胶质构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物理改性(超声处理)的适宜条件为超声功率840 W,超声时间6 min;化学改性(还原剂亚硫酸钠)的适宜条件为还原剂加入量0.625 mmol/L,处理时间60 min。经超声改性后的核桃浓缩蛋白,其凝胶性能最优。
2016, 32(10):22-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05
摘要:以电子鼻检测及评价模型为抑臭活性导向方法,余甘子95%乙醇提取物经过有机溶剂分级萃取、硅胶正相分离、C18反相柱分离后得到了抑制口臭活性含量最高的EⅡM20组分,将该组分进行多次正相分离与HPLC制备分离,得到了3个单体化合物L1(6.8 mg)、L2(4.5 mg)、L3(4.9 mg),采用1H NMR、13C NMR、HR-ESI-MS等多种波谱分析对其进行结构鉴定。波谱分析表明:L1为麦芽糖(maltose),L2为1,2-苯二甲酸-双-2’甲基庚酯\[Bis(2-methylheptyl)phthalate\],L3为1-(4’-氨苯基)-1,2异二醇\[1-(4’-amino-phenyl)-ethane-1,2-diol\]。为后续口臭研究及余甘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2016, 32(10):27-29,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06
摘要:选取10种典型武夷岩茶(5种肉桂和5种水仙)作为研究对象,以绿茶、铁观音和红茶为对照,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叶片及冲泡茶汤中的可可碱、茶碱和咖啡碱含量,并依据各样品的生物碱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试验结果发现,武夷岩茶叶片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含量分别约占茶叶干重的2.341%,0.065%,0.011%,低于绿茶、铁观音和红茶;茶叶经过60 s沸水冲泡后,约46.56%,46.36%,50.15%的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溶于茶汤中。此外,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武夷岩茶的3种生物碱含量与绿茶、铁观音和红茶的生物碱含量有显著差异。
2016, 32(10):30-3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07
摘要:通过在发芽糙米粉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抗老化剂,模拟熟化糙米食品的老化过程,研究抗老化剂对抑制发芽糙米粉老化作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分析不同抗老化剂抑制发芽糙米粉老化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谷朊粉添加量6.3%、瓜尔豆胶添加量0.4%、单甘酯添加量0.7%时,协同抗老化效果最佳,此时硬度值最低为3 312 g,感官评分为89分。相比于单一抗老化剂,复合抗老化剂能更有效地抑制发芽糙米粉的老化回生。
2016, 32(10):35-3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08
摘要:在水酶法制取辣木籽抗氧化肽的基础上,研究温度、pH、金属离子、糖类对辣木籽肽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15 ℃加热20 min可显著提高辣木籽肽的抗氧化活性;辣木籽肽在酸性环境下抗氧化活性较高;酸性条件下,辣木籽肽加热后,其抗氧化活性提升较大;非热处理条件下,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辣木籽肽的抗氧化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热处理条件下,随着Ca2+、Mg2+、Zn2+、K+浓度的升高,辣木籽肽的抗氧化活性变化不大,但略有降低,然而,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辣木籽肽抗氧化活性显著提高;热处理条件下,加入糖类物质包括:果糖、半乳糖、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糖、麦芽糖、低聚半乳糖会大大提高辣木籽糖的抗氧化活性,各种糖对辣木籽肽抗氧化活性提升的高低顺序为:果糖>半乳糖>低聚半乳糖>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糖=麦芽糖。该研究对辣木籽肽作为功能性配料用于食品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2016, 32(10):40-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09
摘要:为了达到猪血有效降解与丁酸梭菌微生物生态制剂偶联生产的目的,运用混料设计方法对丁酸梭菌的猪血粉固体培养基进行设计和优化,建立数学回归模型,探讨培养基各成分及其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结果的影响,并将其发酵产物应用于饲料。结果表明:最优化配方为促生长因子4.8%、玉米粉46.3%、猪血粉49.0%,在该条件下丁酸梭菌可以达到8.18×107 CFU/g,游离氨基酸态氮的含量由发酵前的0.02 g/100 g增加到3.13 g/100 g。方差分析和验证实验都表明应用混料设计法建立的数学模型适用于丁酸梭菌的猪血粉固体培养基优化。
2016, 32(10):44-47,6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0
摘要:以7-二乙胺基香豆素-3-羧酸、甘氨酸、组氨酸为原料,采用标准多肽合成法成功合成了水溶性的荧光探针分子香豆素—甘氨酸-甘氨酸-组氨酸(Coumarin—Gly-Gly-His,C-GGH),利用GGH三肽对Cu2+的络合作用形成C-GGH-Cu2+络合物,使探针分子C-GGH的荧光猝灭;然后,通过向体系中加入氰化物后,CN-对Cu2+的强络合作用形成稳定的络合物\[Cu(CN)x\]而使探针分子荧光逐渐恢复,以此实现对氰化物的定量检测。该法检测限为0.015 μmol/L,远低于国家标准(GB 8537—2008)中要求最严的矿泉水中氰化物的限量值0.01 mg/L(相当于摩尔浓度0.385 μmol/L),该探针分子对CN-的检测不受SCN-、F-、Cl-、Br-、I-、PO3-4、N3-、NO-3、AcO-、SO2-4、CO2-3等共存阴离子的影响。经对实际食物样品中氰化物进行检测,证明该方法的准确度与国标(GB/T 5009.48—2003、GB/T 5009.36—2003、GB/T 8538—2008)方法一致,且更快捷、简单。
2016, 32(10):48-5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1
摘要:建立邻菲罗啉法测定低聚异麦芽糖铁Ⅲ配合物铁含量,并对该方法的试验过程逐一进行条件优化,以确定最佳检测条件。消解因素试验显示酸的种类对消解没有选择性,但随着酸体积分数的增加,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增大,消解越趋于完全。2 mL以上的邻菲罗啉显色剂才能完全络合亚铁离子,且络合物可在pH 3~8条件下放置240 min。铁浓度在1~5 mg/L 时线性相关性良好,R2=0.999 9;低聚异麦芽糖铁Ⅲ配合物铁含量分别为42.04%,40.43%,39.45%;平均回收率以及精密度试验结果均显示了该试验方法的精确性。
2016, 32(10):53-5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2
摘要:按GB 4789.18—2010《乳与乳制品检验》标准对云南省主要奶水牛养殖小区、合作社同一季节26户养殖户的228个水牛生乳及相同来源不同月份的655个水牛生乳的酸度进行滴定,同时进行酒精检测和掺碱试验,并对日粮组成、饲喂模式及胎次和泌乳天数进行普查。同一季节不同来源的228个水牛生乳滴定酸度在10~13 °T的占83.8%;相同来源不同月份的655个水牛生乳样品的滴定酸度在10~13 °T的占86.4%;总的883个生鲜水牛乳滴定酸度为10~13 °T的占85.7%,大于14 °T占10.6%,小于10 °T 仅占3.6%。
2016, 32(10):57-6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3
摘要:以市售休闲豆干为原料,分别采用凯式定氮法、快速水分测定法和索氏提取法测定其蛋白质、水分和脂肪含量,再使用热量成分检测仪分别测定其含量,运用数学分析法对其检测模型进行校正,得到相应的校正模型。所得校正后的热量成分检测仪模型分别为:yp=1.15x,yw=0.85x,yf=0.65x,模型适用于蛋白质含量、水分含量和脂肪含量范围分别为22.80~27.30,36.12~51.59,7.42~14.80 g/100 g的休闲豆干的校正。经校正后蛋白质含量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1.44,平均误差率减小了6.23%;水分含量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6.77,平均误差率减小了14.71%;脂肪含量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4.49,平均误差率减小了45.74%,校正后热量成分检测仪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休闲豆干中蛋白质、水分、脂肪的含量,为休闲豆干蛋白质、水分、脂肪含量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途径。
2016, 32(10):63-6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4
摘要:以麦麸中的植物酯酶为酶源,通过交联、吸附方法比较,选择物理吸附法将其固定于玻璃纤维素膜上,以酶活回收率为指标,探索其固定化的最佳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试验,进一步研究了缓冲液pH值、固定化时间、固定化温度3个因素及交互作用对麦麸酯酶固定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固定化条件为:磷酸盐缓冲液pH值7.0,固定化时间4 h,固定化温度29 ℃,该条件下酶活回收率的预测值为28.21%,验证值为27.51%。该研究为利用固定化麦麸酯酶快速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提供了技术参考。
2016, 32(10):69-73,8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5
摘要:为了提高米粉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和降低劳作强度,设计一种衣架式米粉挤丝机机头来解决米粉挤丝工艺中出丝速度不均的问题。基于流动基本假设、体积流量方程、流动平衡方程等推导计算出衣架式机头主体部分的结构尺寸;考虑到米粉属天然高分子物质,设计了调节机构和加热系统。衣架式机头是利用泪滴型歧管的分配作用、调节机构调节流道截面和加热系统改变米粉物性参数来实现挤丝速度均匀性的。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衣架式米粉挤丝机头显著提高出丝速度的均匀性,RV值降低到5%以下,符合设计要求。
2016, 32(10):74-7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6
摘要:研究了腰果脱壳机脱壳过程中不同的推果速度、导轨材料、投料方式、果的性质等对腰果切果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水平范围内,将果115 ℃蒸煮20 min,导轨采用胶导轨,推果速度20 r/min,采用人工垂直投料,果在切割部分处于立果状态时的百分比为65.1%。
2016, 32(10):77-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7
摘要:针对当前杏核破壳生产率低、碎仁率高的问题,设计一种杏核破壳机,对其结构及杏核破壳受力情况进行介绍。以明星杏杏核为试验材料,选取喂料速度、破壳间隙、主动辊转速3个因素对杏核破壳进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破壳间隙对破壳效果的影响极显著,喂料速度、主动辊转速对破壳效果影响不显著;当喂料速度400 kg/h、破壳间隙在9 mm、主动辊转速400 r/min时,破壳率为99.65%,整仁率为96.87%,破壳效果最好。相同喂料速度与主动辊转速条件下,其他品种杏核的破壳试验,验证表明当破壳间隙小于杏核厚度约2 mm时,破壳率在98%以上,整仁率在95%以上。
2016, 32(10):81-8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8
摘要:通过对传统Delta机器人的分析,介绍了一种新型的Delta机器人结构,并运用ANSYS Workbench 14.0对传统Delta机器人结构以及新型Delta机器人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对两种机器人结构模型的总变形量和应力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证明新型机器人结构的静力学性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增强了Delta机器人的刚性和稳定性,并为新型Delta机器人后续的结构优化和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6, 32(10):86-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19
摘要:结合目前常见的间歇式全自动立式制袋充填封口机(简称立式包装机),探讨包装机稳定工作与动作时序设置的关系,总结出制约包装机工作速度的3个重要因素:横封动作时间、下料充填时间和走膜时间,提出提高包装机工作速度的具体措施,比如设计响应速度更快的横封驱动机构并在横封上增加导向板,尽量控制包装物料集中下落,将走膜电机改为伺服电机等。通过实际运用证实,在保证包装机工作稳定性的前题下,可将包装速度提高20%以上。
2016, 32(10):89-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0
摘要:将高效的动态传输和高精度的静态称重相结合,开发高效高精度的块状食品称重分选系统。该系统采用传输带完成物料的不间断传输,在称重前将物料依次排成多排,利用多个静态称重传感器依次完成物料间歇的静态称重,并依次落料后进行分类包装,完成静态称重和动态传输相结合的高效高精度的块状食品称重,称重分级的重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系统每分钟可称重150次,称重精度可达到0.1%,称重误差≤±0.002 kg达到称重高精度标准。控制系统采用人机界面(HMI)和PLC相结合的控制方式,操作简便、可靠性强、可视化程度较高,同时带有远程控制接口,能够完成系统的远程监控。
2016, 32(10):94-9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1
摘要:针对现有剁馅机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可实现两片剁刀交替进行连续往复剁切作业的双刀交替式连续剁馅机。通过改进传统剁馅机的执行机构和传动系统,将二级锥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带传动机构,以及作为执行机构的双曲柄滑块机构进行合理布置,以满足作业要求;并运用ADAMS软件对执行机构进行运动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执行机构的设计可靠且合理,所设计的新型剁馅机可大幅提高剁馅效率和制馅质量,有效避免各种营养成分的流失和馅沫飞溅现象的发生。
2016, 32(10):97-100,2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2
摘要:从理论上分析植物提取液浓缩用MVR系统的运行原理,并比较不同类型压缩机的特点。结合实例,对比离心式与旋涡式压缩机驱动的MVR系统的运行效果。通过统计方法计算运行半年内,两套系统累计的蒸发量与用电量。结果发现:在相同设计蒸发量下,离心式压缩机平均蒸发量为2 545.3 kg/h,最大能效比(COP)为15.3,单位蒸发量电耗为0.040 kW·h/kg;旋涡式压缩机平均蒸发量为1 908.3 kg/h,最大COP为11.0,单位蒸发量电耗为0.058 kW·h/kg。证明在保证气密性的前提下,离心式压缩机比旋涡式压缩机更适用于含乙醇植物提取液的浓缩,节能效果更佳。
2016, 32(10):101-1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3
摘要:文章介绍中国碳酸饮料企业制取生产工艺用热水的现状,结合传统的制冷机组冷凝热回收方法,提出采用回收制冷机组的冷凝热预热制取蒸气用水、制取工艺用低温热水以减少锅炉耗能的新方法,为碳酸饮料企业节能降耗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新方法。
2016, 32(10):105-107,1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4
摘要:介绍一种专门用于食品包装箱的码垛机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PLC对升降电机和行走电机分别进行伺服和变频控制,实现了抓箱机械手升降运动的精确位置控制和平移运动的速度控制,有效地提高了码垛的可靠性和效率。HMI的使用使得操作码垛机更为直观和便捷,同时也有利于码垛机工作状态的监控及系统的维护。
2016, 32(10):108-1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5
摘要:以网络环境为基础,对食品分拣视觉检测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食品分拣系统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原理,建立食品分拣系统结构模型,并以面包为对象进行食品中心位置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误差范围在-1%~4%,满足分拣视觉处理的精度要求,可为其它工业自动化分拣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2016, 32(10):111-114,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6
摘要:为考察电子束辐照对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的降解效果及对玉米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AFB1污染的玉米为原料,研究0~50 kGy剂量辐照下玉米中AFB1的降解效果,并考察电子束辐照对玉米理化性质,包括脂肪酸值、黏度值和色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子束辐照剂量的升高(5~50 kGy),玉米中AFB1含量显著降低(P<0.05);当电子束辐照剂量大于15 kGy时,玉米理化性质变化较明显,其中脂肪酸值显著升高(P<0.05),黏度值显著下降(P<0.05),L*值无显著变化(P>0.05),a*,b*值显著下降(P<0.05)。
2016, 32(10):115-119,16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7
摘要:应用近红外漫透射光谱技术探索玉露香梨可溶性固形物在线无损检测的可行性。358个试验样本被分成建模集和预测集(269∶89),分别用于建立模型和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通过对玉露香梨样品近红外漫透射光谱分析发现,样品光谱在625,725,800 nm处存在3个波峰,在673,765,825 nm处存在3个波谷。通过对比不同预处理方法,发现漫透射近红外光谱分别经一阶微分、移动窗口平滑和多元散射校正组合预处理后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结合组合预处理方法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和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经比较,偏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能力更强,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316%和0.949。对比发现主成分分析和径向基函数有利于提高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漫透射光谱技术结合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实现了玉露香梨可溶性固形物在线无损检测。
2016, 32(10):120-122,1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8
摘要:在不同储藏温度下,研究糙米、发芽糙米及富硒发芽糙米储藏期间脂肪酸值和总酸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储藏温度的升高,3种样品的脂肪酸值和总酸值均显著升高;不同储藏温度下,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3种样品的脂肪酸值均基本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而总酸值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各储藏温度条件下,未发芽糙米的脂肪酸值及总酸值变化最小,但富硒发芽糙米的储藏品质明显优于发芽糙米,提示硒对糙米储藏期脂质氧化具有抑制作用。
2016, 32(10):123-1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29
摘要:基于视觉检测平台和Halcon开发环境进行苹果典型品质检测试验,采集图像并处理。提取感兴趣区域,找出包含苹果的区域,用动态阈值分割的方法提取苹果的轮廓,并计算轮廓面积,以该面积来评定苹果的大小。对苹果的腐烂这一典型缺陷进行试验,用阈值分割的方法完成图像分割,不同灰度值显示为不同的颜色,据此将缺陷部分显示出来。颜色特征的检测是依据RGB颜色模型,采用模板匹配的方法,选取好的区域创建匹配模板,进行参数设置,并根据标准颜色的R分量设定合适的阈值作为合格苹果的颜色。该试验完成了水果轮廓的提取及面积的计算,实现了苹果部分区域的缺陷检测以及苹果颜色的检测。采用Halcon和机器视觉的方法对苹果品质的大小、缺陷、颜色检测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016, 32(10):127-131,16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0
摘要:为了研究红花籽油的抗衰老作用,采用红花籽油灌胃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模型,利用试剂盒测定这些小鼠脑肝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单胺氧化酶(MAO)、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统计分析各组之间与衰老和抗衰老有关成分含量的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红花籽油组小鼠脑肝组织MDA含量和MAO活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低于衰老模型组;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uZn-SOD)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极显著高于衰老模型组。红花籽油的抗衰老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自由基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产生;通过改善机体新陈代谢,促进D-半乳糖分解和代谢,改善物质能量代谢,调节与衰老有关的基因表达,抑制MAO基因表达,降低脑肝组织的MAO含量;促进GSH-Px、CuZn-SOD和Mn-SOD基因表达,提高脑肝组织GSH-Px、CuZn-SOD和Mn-SOD含量。红花籽油能显著降低衰老模型小鼠脑肝组织MDA含量和MAO活性,显著提高GSH-Px、SOD-1和SOD-2活性,具有显著的抗老作用。
2016, 32(10):132-136,19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1
摘要:以新鲜龙香芋为原料,对其水溶性多糖的水溶醇沉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体外模拟人体胃肠消化环境,测定其对脂肪、胆固醇、胆酸盐的结合能力,考察芋头多糖的体外降脂效果。结果表明,当提取温度80 ℃、提取时间6 h、料液比1∶6(g/mL)、乙醇体积分数85%时,芋头多糖提取效果最好,提取率达(4.92±0.18)%。芋头多糖经过胃肠消化系统后,对脂肪和胆酸盐的吸附效果优于对照纤维素,对两者的结合能力与其质量浓度呈现显著相关性;对胆固醇的吸附效果低于纤维素,表明芋头多糖具有一定的降脂功能,降脂机理与纤维素不同。
2016, 32(10):137-13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2
摘要:以澳洲薄荷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萃取澳洲薄荷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 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的得率为2.5%,亚临界丁烷萃取得率为1.4%;超临界CO2的GC—MS分析出萃取挥发性成分为 21 种,薄荷醇的相对含量为70.33%;亚临界丁烷萃取物的挥发性成分为11 种,薄荷醇的相对含量为60.83%。澳洲薄荷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2萃取优于亚临界丁烷萃取。
2016, 32(10):140-14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3
摘要:采用水剂法从烘干的澳洲坚果仁中提取仁油,先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再通过红外、气相和液相色谱法对坚果油的红外特性、脂肪酸组成、生育酚、磷脂、甾醇进行分析,并通过测定其氧化诱导时间和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来综合评价澳洲坚果油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水剂法提取的澳洲坚果油的过氧化值、酸价、碘值、皂化值、折光率、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分别为0.59 mmoL/kg、0.28 mg KOH/g、74.21 g/100 g、198.78 mg KOH/g、1.466 8、0.36%;红外谱图显示澳洲坚果油具有坚果油的特征吸收;脂肪酸分析发现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3.45%,其中棕榈油酸和油酸含量分别为17.25%和61.44%;甾醇含量为55.51 mg/100 g;总酚酸含量为31.87 mg/100 g;磷脂和生育酚均未检出;澳洲坚果油的氧化诱导时间为11.44 h,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达89.84%,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
2016, 32(10):145-15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4
摘要:研究平卧菊三七植株不同部位、干燥方式和提取溶剂对其提取液中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卧菊三七植株根部相比于茎部和叶部,酚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且抗氧化性较强,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清除能力测定的抗氧化值(抗氧化能力TEAC值)分别达到(21.25±0.31),(35.27±0.26),(56.20±0.22 ) μg Trolox/mL。干燥方式对平卧菊三七植物根部提取液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有显著性影响,冷冻干燥和60 ℃热风干燥方式获得的提取液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溶剂对平卧菊三七植株根部提取液的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抗氧化活性(FRAP法、DPPH法和ABTS法)与总酚、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显著相关(P<0.05),与总酚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9,0.848,0.907,与总黄酮含量相关系数R分别为0.915,0.793,0.823,与绿原酸含量相关系数R分别为0.887,0.927,0.900,与VC含量相关性较低。
2016, 32(10):151-15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5
摘要:为优化羊肺酶解工艺及探讨酶解物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中性蛋白酶酶解羊肺,以水解度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结果表明:羊肺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解温度50 ℃,加酶量1 700 U/g,水料比2∶1(mL/g),酶解时间4 h。在最优条件下,进行3次验证性实验,测得实际水解度为18.89%,与理论水解度(18.19%)相比误差较小。体外抗氧化结果表明:羊肺酶解产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还原力的吸光值为0.472,清除DPPH·、·O-2和·OH的IC50值分别为67.00,40.07,31.88 mg/mL。
2016, 32(10):158-16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6
摘要:以鲜天麻为试材,研究了天麻总酚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以最佳工艺对不同干燥条件下的天麻粉进行总酚提取,测定其总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影响天麻总酚提取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提取温度,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 ℃、提取时间35 min、提取功率80 W,料液比1∶10(g/mL),在该条件下,天麻总酚含量最高为5.62 mg/g;不同干燥条件下,55 ℃热风干燥制得的天麻粉总酚含量最高,达5.754 mg/g,其总抗氧化能力、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也最高,同时,天麻总酚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呈显著相关,说明天麻总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2016, 32(10):164-16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7
摘要:按萃取溶剂的极性不同对梨多酚进行萃取分离,得到不同极性梨多酚萃取物。通过比较抗氧化值的大小,评价不同极性梨多酚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第15天时加入水层梨多酚的大豆油样品,过氧化值为9.43 mmol/kg,抑制率为41.86%;加入正丁醇层梨多酚过氧化值为10.19 mmol/kg,抑制率为37.17%;加入乙酸乙酯层梨多酚过氧化值为11.03 mmol/kg,抑制率为34.99%。可以得出不同极性梨多酚的抗氧化性能及清除自由基能力差异显著,水层梨多酚活性最强,正丁醇层梨多酚次之,乙酸乙酯层梨多酚活性最弱,即梨多酚的抗氧化性能随着浸提溶剂极性的增强而增强。
2016, 32(10):168-1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8
摘要:骨提取液中蛋白质与脂肪处于共存状态,脂肪易发生乳化,并且难以通过物理方式短时间内与汤液分离,而油脂分离往往需要专用设备,操作复杂、造价高。针对以上问题,设计并研制一种骨提取液脱脂工艺相应设备,并以鸡骨提取液为原料进行生产验证,通过控制加热、限速出料、重力场沉降和14 727×g超高速离心分离四步处理,综合脱脂率高达99.5%,提取液中骨油残留率仅为0.48%,可为后续骨素及其衍生化产品的酶解、美拉德反应加工提供合格的原料。
2016, 32(10):172-177,18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39
摘要:以腌制好的盐坯榨菜为原料,传统的脱盐处理方法作对照,研究三级逆流梯度脱盐工艺对榨菜脱盐处理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榨菜采用三级逆流梯度脱盐方法[总菜水比为1∶2(g/mL),三级浓度梯度菜水比1∶2(g/mL),3 min;二级浓度梯度菜水比1∶1(g/mL),3 min;一级浓度梯度即清水处理组菜水比1∶1(g/mL),3 min]处理后榨菜品质最好,处理后的榨菜含盐量为6.0%,总酸3.4 g/kg,氨基酸总量664 mg/100 g,风味物质为53种;处理后的终极脱盐液中盐分3.2%,总酸1.76 g/kg,氨基酸总量80.3 mg/100 g,可用于榨菜酱油的加工。该脱盐处理方法的脱盐效果好、对榨菜品质影响小、可减少脱盐过程中的用水量同时缓解污水处理压力。
2016, 32(10):178-18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0
摘要:将大豆磷脂醇提后的副产品应用到面包中,并以未添加磷脂和添加醇提前磷脂的面包作对照,通过感官评定以及比容、色泽、质构、贮藏期的老化分析来研究其对面包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醇提后的磷脂副产品对面包品质的改善作用比醇提前的磷脂更加显著;添加量为0.6%时效果最佳,能够有效增加面包的比容,降低面包的硬度和咀嚼性,改善贮藏期面包的老化现象。其可能和醇提后副产品磷脂组分的改变有关,从而提高了对面包品质的改良效果。
2016, 32(10):183-18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1
摘要:为了解不同牌号搭口胶的施胶量对卷烟品质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试验了3种搭口胶的6个梯度施胶量。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卷烟搭口胶施胶量对卷烟感官质量有影响,当每千支烟施胶量大于1.5 mL时,随着施胶量的增大,卷烟感官质量变差,主要表现在刺激性增大,杂气和干燥感增加,干净程度变差。卷烟搭口胶施胶量对卷烟外观质量有影响,1#胶的每千支烟施胶量设定值为2.0 mL时即出现爆口现象,达到3.5 mL时有内溢胶现象;2#胶和3#胶每千支烟施胶量为1.0 mL时易出现爆口现象,达到3.5 mL时有内溢胶现象。结合卷烟内外在质量的评价结果,确定1#胶每千支烟最佳施胶量为2.5~3.0 mL,2#胶和3#胶为1.5~2.0 mL。卷烟搭口胶施胶量对卷烟的物理质量、主流烟气成分及7种有害成分无明显影响。
2016, 32(10):189-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2
摘要:为解决黄秋葵规模化种植后的深加工需要,采用GZ-1型热风对流干燥试验装置对黄秋葵干制工艺进行研究,并从能量消耗计算公式出发提出了比能量消耗因子,作为能耗的评价因素。试验测定了热风温度、风速、铺放层数对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干燥速率、能耗、色泽指标、多酚含量的变化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得出了较优的热风干燥条件为:温度80 ℃,双层铺放,前期采用风速1.2 m/s,湿基含水量小于53%后降速到0.8 m/s。该条件下得到的产品色泽指标好,总黄酮、多酚等有效成分损失少,能量利用率高。
2016, 32(10):194-19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3
摘要:文章对适配体的本质、作用机理、特点等进行了介绍,同时从固定对象及库的构成角度分类介绍了四大类适配体筛选技术,最后,就适配体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作一总结和展望。
2016, 32(10):200-20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4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综述冻结过程的数值模型、求解微分方程、预测冻结时间及分析送风速度、温度和送风方式等,讨论数值模拟技术在食品冻结过程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者针对不同冻结对象所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为今后数值模拟方法在食品传热过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理论参考。
2016, 32(10):205-20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5
摘要:微生物可以合成很多不同种类的表面活性剂,通常将这类表面活性剂称为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其在减少表面和界面张力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本研究对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来源,生产菌株的筛选方法、廉价底物的利用,发酵工艺的优化,产品的分离纯化和微生物表面活性剂在食品添加剂行业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微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食品工业化生产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2016, 32(10):210-214,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6
摘要:丙烯酰胺(AA)是一种食品热处理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神经毒性与潜在致癌性的物质,已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准确测定复杂食品体系中AA的含量,是评估其对人体危害的前提。文章评述了AA传统检测方法(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液质联用和气质联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样品前处理过程复杂、需要必要的衍生化、分析仪器昂贵及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等方面;并重点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超分子识别法、纳米生物传感法等新型的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对未来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更高效、实用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思路。
2016, 32(10):215-22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7
摘要:文章介绍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归纳构建微生物预测模型的软件模块;分析贝叶斯网络的特点,综述其在食源性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并在该基础上,对贝叶斯网络在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2016, 32(10):221-2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8
摘要:电子鼻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气体分析技术,因其具有响应速度快、检测时间短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医疗诊断、环境监测、农副产品与食品的检测中。文章首先介绍了几种常用神经网络算法的,并比较了不同算法的优缺点,然后重点介绍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的电子鼻系统在水果检测鉴别、肉制品检测、茶叶品质鉴定、乳制品、酒类等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最后对电子鼻技术、ANN算法目前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2016, 32(10):226-2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49
摘要:文章分析了彩色马铃薯的保健作用,并综述了其功能食品开发的研究进展。在该基础上,对未来彩色马铃薯功能食品的开发利用进行展望,为其精深加工提供参考。
2016, 32(10):230-236,2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6.10.050
摘要:文章介绍了各种杏破壳技术,重点阐述现有国内外杏核机械式破壳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分析了目前杏核破壳机械的工艺研究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杏核破壳机械应用研究方向,为杏核破壳技术及相关机械装备的开发提供参考。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