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1(4):1-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01
摘要:脂肪氧合酶是一种过氧化物酶,具有多种用途,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材料将脂肪氧合酶固定化,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增加使用次数。该试验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Fe3O4,并用SiO2和KH550对颗粒表面进行表面修饰得到复合载体,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将脂肪氧合酶固定在复合载体上;考察不同因素对游离酶和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粒在电镜观察下呈亮黑色短棒状粒子,固定在载体上酶的含量约为14%;游离酶的活力为1.82×103 U/mL,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 8.0;而固定化酶的活力为2.31×103 U/g,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 9.0;H2O2浓度为12.0 g/L时,游离酶和固定化酶的活性最强。说明以纳米磁性四氧化三铁材料固定脂肪氧合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
2015, 31(4):5-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02
摘要:为探索大别山及其东部丘陵地区苍术属药用植物根状茎中挥发油成分与药材之间的关系,对大别山及其东部丘陵地区苍术属药用植物进行连续采样,采用GC—MS对14个样品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挥发油成分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比较。结果表明:白术及其过渡类型、北苍术挥发油颜色较浅,低海拔的南苍术挥发油颜色较深;聚类结果表明白术、大别山600 m以上的南苍术、江淮丘陵地区以及大别山600 m以下的苍术分别聚类;除白术类型外,不同区域样品的苍术醇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苍术酮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别山及其东部丘陵地区苍术属药用植物根状茎中挥发油的特点与白术、汉苍术与南苍术区域划分相一致;苍术类群中苍术醇、苍术酮相对含量与海拔之间关系密切。
2015, 31(4):10-1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03
摘要:为综合评价青钱柳茶的质量,对青钱柳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农药残留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全面分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对青钱柳茶的挥发性成分提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钱柳茶中的总黄酮、总多糖、总三萜含量分别为0.73%,2.53%,0.88%。青钱柳茶的农药残留中有23项处于检出限以下未能检出。重金属铅、砷、汞的含量分别为2.27,0.38,0.058 mg/kg,均符合中国GB 2673—2012标准要求。在青钱柳茶中共检测出3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以呈现青香、花香、果香和木香的香气成分居多,其中含量最高的两种物质分别为苯甲醇(13.50%)和2-甲基-2-丁烯醛(13.10%)。
2015, 31(4):14-1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04
摘要:卷烟易吸湿,其水分含量对其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为分析卷烟吸湿过程中水分变化规律及添加剂对其吸湿特性的影响,利用低场核磁技术(LF—NMR)测定不同卷烟样品弛豫时间分布,及其对应横向弛豫积分面积,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分析不同湿度下卷烟样品表观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卷烟存在3个T2区间,其中T21反映的化学结合水是烟草水分主要存在形式;烟草自身吸湿以毛细管吸附为主,添加羟基等极性基团后吸湿机制转向化学吸附为主;海绵组织与栅栏组织是烟草内部重要的组织形态,其组织结构对卷烟吸湿有较大影响,其存在状态与组织结构受到水分含量与化学物质添加作用的共同影响。
2015, 31(4):19-22,8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05
摘要:卷烟烟气中的含水率直接影响卷烟评吸的感官舒适度,而卷烟在贮藏过程中其含水率极易受到环境影响。为了提高卷烟烟丝中的水分稳定性,亟待开发在高湿、低湿环境中均有效的双向阻水添加剂。通过对脂肪烃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的复配添加,利用两者的协同效应,可以达到良好的保润目的。通过在35 ℃下模拟高湿、低湿环境,对烟丝进行加速贮藏试验,证明脂肪烃类和多糖类化合物均对烟丝的双向阻水有一定效果,当类脂GY/多糖B按烟丝总重量的(10%/0.1%)复配添加时能达到很好的协同作用。通过环境扫描电镜(ESEM)观测,发现烟丝表面阻湿剂涂层结构能有效减少烟丝暴露在环境中的表面积,可以证明双向阻湿剂的效果及其作用原理。
2015, 31(4):23-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06
摘要:采用臭氧熏蒸方法处理小麦,臭氧投加量为5 mg/L,分别处理0,0.5,1.0,1.5,2.0 h,然后将小麦磨粉制作馒头。通过对馒头的比容、质构和感官评价的测定,探讨臭氧处理小麦对制作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臭氧处理时间的增加,馒头比容先增大后减小。在质构上,1.0 h的臭氧处理时间会降低α-淀粉酶活性,使得面筋含量增加,馒头硬度和弹性增加。同时,馒头具有较好的色泽、结构和风味。
2015, 31(4):27-3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07
摘要:Ara h 2蛋白是花生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之一,为获得高纯度的花生Ara h 2蛋白,以新鲜花生为原料,通过蛋白浸提、DEAE-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回收等方法分离得到目的蛋白,并运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得到纯度较高的纯化蛋白;经质谱鉴定后确定该蛋白为Ara h 2蛋白,两个同种异型物分子量分别为18.5 kD(Ara h 2.01)和20.1 kD(Ara h 2.02);层析柱分离和SDS—PAGE电泳回收的得率分别为31.4%和18.6%。
2015, 31(4):31-3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08
摘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X-射线衍射对营养重组米的回生特性和晶体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稳定化米糠对营养重组米回生特性及Avrami方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化米糠对营养重组米的回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添加稳定化米糠的挤压重组米其结晶速率常数k明显小于没有添加米糠的营养重组米和天然大米,晶体的成核方式为瞬间成核;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经7 d贮存期回生后的样品中,添加稳定化米糠的营养重组米会形成V-型和少量B-型晶体结构,表明有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形成。
2015, 31(4):35-37,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09
摘要:以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亮度L*、绿红值a*、蓝黄值b*为评价指标,研究食用菌水解酶A01、食用菌水解酶A02、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6种酶对白灵菇预煮液的酶解效果。结果表明:6种酶解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有极显著变化(P<0.05),其中中性蛋白酶的效果最好,游离氨基酸含量提高了55.0%;酶解液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极显著变化(P<0.05),其中纤维素酶使白灵菇预煮液可溶性糖含量提高了41.28%;纤维素酶、风味蛋白酶可以明显提高预煮液的L*值;风味蛋白酶降低预煮液的a*值幅度最大;中性蛋白酶使预煮液的b*值加大,其余的酶均降低了预煮液的b*值;以主成分分析法综合比较酶解效果,得出风味蛋白酶的酶解效果最好。
2015, 31(4):38-4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0
摘要:研制一种大肠杆菌O157:H7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利用自制水溶性量子点静电偶联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将大肠杆菌O157:H7单克隆抗体和羊抗兔二抗划线于硝酸纤维素膜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制备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该试纸条能在5 min内完成检测,检测限制为1×104 CFU/mL,对常见的8种食源菌无交叉反应。基于量子点的大肠杆菌O157:H7免疫层析试纸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较好,可用于食品快速检测。
2015, 31(4):43-46,5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1
摘要:采用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组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法(synergy 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siPLS)建立稻米镉含量快速检测的方法。收集并分析72个稻米样品的NIRS谱图。对光谱前处理方法进行优化,确定平滑、多元散射校正与均值中心化处理为最优方法。采用siPLS法筛选特征波数,建立稻米镉含量的定量模型。稻米镉siPLS模型交叉验证均方根(RMSECV)与预测均方根(RMSEP)值分别为0.247与0.261,训练集相关系数(Rc)与预测集相关系数(Rp)值分别为0.919与0.895。结果表明:运用siPLS法选择特征波长后,不但可以降低模型的复杂度,同时还能够提高预测精度。NIRS作为一种快速、无损与便捷的初筛方法,可用于检测稻米中镉含量是否超标。
2015, 31(4):47-5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2
摘要:采用中国总膳食研究方法,运用2012~2014年广东省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所采集的大米中的铅、镉检测数据,评估广东省居民膳食中大米的铅、镉暴露情况。开展2012~2014年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测定大米中的铅、镉含量,计算铅的暴露边界比、镉的每月摄入量,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广东省大米中铅、镉总体超标率分别为0.11%和6.22%,除了部分地区大米中镉超标率较高以外(达到16.2%~22.4%),其余大部分地区大米中铅、镉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广东省人群铅的暴露边界比为10.6~42.5;镉的每月摄入量为9.0~27.3 μg/kg·BW,占镉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的36%~109%。广东省大米中铅、镉的含量及人群摄入总体处于安全水平。但部分地区的大米镉污染不容乐观且具有地域性差异,人群食用大米的镉暴露潜在一定的风险,尤以粤中北部地区为甚。
2015, 31(4):51-54,8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3
摘要:建立同时测定白酒中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PAEs)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方法。以对苯二甲酸二乙酯和间苯二甲酸二辛酯为内标物,通过添加蒸馏水降低白酒中的酒精度,从而提高正己烷对16种PAEs的提取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16种PAEs的线性范围为0.25~6.00 mg/L,相关系数大于0.997。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在31.2%~109.0%,RSD均小于10%。方法操作简单,快捷,与外标法相比,准确性高,重现性好,能满足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实际检测需求。
2015, 31(4):55-58,1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4
摘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同时测定马铃薯中α-茄碱和α-卡茄碱的方法,并对不同样品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当ELSD漂移管温度98 ℃,雾化管温度30 ℃,载气压力6.90 kPa时,以0.1%三氟乙酸水—乙腈为流动相,经梯度洗脱程度,α-茄碱和α-卡茄碱可获得良好分离,色谱峰柱效高。样品用质量100倍的1%甲酸甲醇为提取溶剂在70 ℃下提取90 min,提取液直接注入色谱仪进行检测。α-茄碱标准品在0.196~9.800 μg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9.4%,并以该标准曲线同时计算样品中的α-茄碱和α-卡茄碱的含量。马铃薯植物的不同部位均含有生物碱,α-茄碱的含量为0.13~1.59 mg/g,α-卡茄碱的含量为0.39~8.28 mg/g;两种生物碱总量为0.52~9.37 mg/g,同一部位中α-卡茄碱的含量为α-茄碱的1.2~7.6倍。
2015, 31(4):59-61,13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5
摘要:茶油是中国特有木本油料,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但加工过程产生的多环芳烃(PAHs)会影响茶油质量。分别对采用低温压榨、高温压榨、溶剂浸出、超临界CO2萃取和水酶法5种制备工艺生产的毛油中15种PAHs组成与含量进行研究,并对无PAHs的茶油(<0.1 μg/kg)进行不同温度的模拟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压榨、超临界CO2萃取和水酶法生产的茶油中PAHs含量甚微,高温压榨和溶剂浸出法生产的茶油中有部分PAHs检出,并超出相关中国或国际标准限量要求;随着模拟处理温度的升高,茶油中PAHs检出种类、含量呈上升趋势。茶油加工工艺与PAHs组成、含量之间具有相关性,高温是导致茶油中PAHs超标的主要原因。
2015, 31(4):62-64,2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6
摘要:研究新型生物防霉剂纳他霉素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雪白根霉(Rhizopus niveus)、总状毛霉(Mucor corticolus)、灰绿青霉(Penicillium glaucum)等常见霉菌的抑制作用,并用化学防霉剂双乙酸钠与其作复配试验。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单独使用最低抑菌浓度为3~6 mg/L,与双乙酸钠复配时抑菌浓度比例为4 mg/L∶3 g/L。采用体积浓度为10,20,30 mg/L的纳他霉素对两种供试液体饲料进行破坏性存放防霉试验,平板计数统计结果表明其防霉效果差异不大。肉眼观察10 mg/L纳他霉素对奥利康宠物饲料和珊瑚成长粮破坏性存放18 d和24 d的抑菌率为100%,计数统计30 d后的抑菌率分别为96.3%和94.3%。
2015, 31(4):65-6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7
摘要:霉变是影响烟丝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探索建立基于电子鼻技术的烟丝霉变检测方法。构建的电子鼻系统主要由5只SnO2半导体气敏传感器形成反应阵列,采用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BPNN)为主的模式识别方法。从每个传感器响应曲线中提取2个特征值,使用主成分分析和BP神经网络对传感器阵列的所有特征值进行处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非霉变烟丝和霉变烟丝存在可区分趋势,但不同霉变程度的烟丝间存在部分重叠。进一步利用BP神经网络对霉变烟丝判别,识别正确率达到90.00%。试验表明,使用电子鼻技术可以客观、有效地区分霉变和非霉变烟丝,为有效控制烟丝质量提供了可靠途径。
2015, 31(4):68-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8
摘要:采用电子舌对不同蜂蜜以及掺入果葡糖浆的蜂蜜样品进行测定,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够区分不同蜂蜜样品和掺假蜂蜜样品(果葡糖浆掺入比例≥5%);对掺假蜂蜜样品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电子舌响应信号和果葡糖浆掺入比例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决定系数R2为0.992 0),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预测误差均≤5%(掺入比例为10%~70%)。试验证明电子舌可用于掺入果葡糖浆的掺假蜂蜜的识别。
2015, 31(4):72-76,1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19
摘要: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镜检技术,通过对比研究葛根淀粉、蕨根淀粉、藕淀粉、百合淀粉、木薯淀粉、玉米淀粉、红薯淀粉、马铃薯淀粉颗粒的形态和大小,以鉴别淀粉的种类,解决淀粉掺假的难题。该法具有简便快速,仪器投资少,易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尤其适合成批淀粉样品的快速鉴别检测,便于推广应用。
2015, 31(4):77-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0
摘要:为更好地开展葡萄病害防治工作,减少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采用系统观察与一般调查方式,根据检索相关书籍、咨询有关专家等对湘西北的澧阳平原的提子类葡萄进行病害调查。结果表明,澧阳平原提子类葡萄病害种类有13种,以霜霉病、灰霉病、裂果病、青霉病、软腐病为主,且7月和8月为病害高发期。不同葡萄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抗病性较强的葡萄品种为:克伦森无核、红宝石、维多利亚。提子类葡萄病害主要受葡萄品种、环境条件、土壤肥力、生产管理、贮藏条件等的影响,进行合理控制,葡萄病害能得到有效防治。
2015, 31(4):81-8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1
摘要:对面制食品的老化程度测定,通常采用质构仪、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法、拉曼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α-淀粉酶法进行。但该类检测方法存在设备昂贵,需要购置相关检查仪器和药品,对检查人员自身素质要求较高,使用维护成本较高等不足。文章介绍一种面制食品老化程度测定装置,该仪器采用电气化机动控制,能自动测定和记录来自测量现场的数据,克服了上述方法的缺点,集手工操作和机械装置运作于一体,只需进行简单培训即可操作,附属消耗品少,既可满足实验室使用,又可在小规模企业中推广使用。
2015, 31(4):84-8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2
摘要:果蔬三维切丁机具有加工效率高、结构紧凑、不易堵塞等优点,但其切丁断面始终存在倾斜不平现象,尤其在切大丁时更加明显。为了提高切丁质量,对三维切丁机切削机理进行分析,建立切丁刀切割果蔬丁断面曲线方程,分析影响丁断面切削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将丁断面形状归结为右偏、左偏及对称形3种结构形状,以丁断面相对偏差η、倾斜度l为评价指标,分析离心切削滚筒与切丁刀轴中心间距、离心切削滚筒与切丁刀轴转速比对断面质量指标的影响,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到切大丁时上述两因素对丁断面相对偏差η及倾斜角度l影响的权重关系,从而为切丁机参数优化提供依据。
2015, 31(4):88-90,1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3
摘要:设计番茄收获机齿轮泵圆弧齿同步带传动装置。进行同步带轮的选型和设计计算,对张紧装置进行分析设计,对张紧力进行核算,并进行整机空载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番茄收获机齿轮泵圆弧齿同步带传动装置运行平稳可靠,皮带震动较小,带温正常,油缸、发动机、刹车制动等运行正常,结构设计合理,能够满足番茄收获机齿轮泵正常工作要求。
2015, 31(4):9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4
摘要:研制一种可在同一工位进行对虾开背去头加工的对虾开背去头一体机,采用长短V槽同步运动进行对虾输送,利用长短V槽相对运动产生的剪切力及去头刀对虾体的划伤进行去头,同时利用开背机构及压紧机构的组合实现对虾开背加工的加工工艺。试验表明,设计的对虾开背去头一体机能够实现对虾的开背及去头工作同时进行,结构紧凑、运行可靠,加工效果好,处理能力远远高于人工,具有推广价值。
2015, 31(4):94-96,13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5
摘要:介绍一种全自动立式颗粒包装机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技术要求,改进全自动包装机的传动系统和偏心链轮变速度调节机构,应用尺寸驱动技术,在SolidWorks平台上建立各尺寸的方程式,实现全自动立式颗粒包装机的参数化建模与虚拟装配。仿真结果表明:增大偏心链轮机构中心距可获得较大的主动链轮极限角,从输出的运动特性曲线中能确定出横封机构的热封点位置和包装袋长度对应的链轮偏心距,从而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和效率。
2015, 31(4):97-9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6
摘要:对杨梅核的破壳设备及工艺进行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齿型对辊破壳机进行破壳工艺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杨梅核的最佳破壳条件为:对辊机破壳转速120 r/min;一级杨梅核采用的破壳辊间距为6.5 mm,其破壳率可达9875%,实际得仁率为11.62%;二级杨梅核采用的破壳辊间距为3.5 mm,其破壳率可达95.98%,实际得仁率为1121%;三级杨梅核采用的破壳辊间距也为3.5 mm,其破壳率为90.80%,实际得仁率为9.91%。统计可得杨梅核总体破壳率高达96.16%,总得仁率为11.14%,即杨梅核仁的利用率可达92.83%以上。
2015, 31(4):100-102,1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7
摘要:目前玉米脱粒机均为人工控制上料工作,其上料速度的不均匀直接影响脱粒机的寿命及玉米脱粒程度,同时传统的脱粒机都是采用打击原理设计,对玉米籽粒伤害很大。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一种基于STM32传感器控制的自动螺旋挤搓式玉米脱粒机的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在STM32的控制下通过步进电机实现自动上料、螺旋挤压式玉米脱粒系统完成玉米的脱粒及籽粒与玉米芯的分离,采用全自动化控制,同时能有效地降低玉米籽粒的损伤率,提高玉米的脱净率及玉米芯的完整度。
2015, 31(4):103-105,19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8
摘要: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蟠桃的缝合中线处直径、与缝合中线垂直处的直径以及厚度3个几何特征参数进行分析,建立基于外部特征信息的蟠桃质量预测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出实测值与蟠桃质量的预测模型,比较不同参数所得模型的拟合优度,找到最优质量预测模型。通过将MATLAB R2014a软件获取的像素值与相应几何参数进行拟合,最终得到像素质量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9187%。结果表明:基于外部特征信息的蟠桃质量预测研究是可行的,可为采用机器视觉方法进行蟠桃质量分级提供依据。
2015, 31(4):106-1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29
摘要:目前数控加工是解决具有复杂结构及高精度要求零件的最有效加工方法。球接头结构复杂且精度要求高,是油路及气路连接的关键部件,也是较难加工的零件,宜采用数控加工。文章所述球接头的数控加工包括零件图的结构分析、数控加工工艺的确定、装夹方案及夹具的选择和零件编程等方面。通过全面分析,在数控车铣床上可完成球接头的加工。
2015, 31(4):111-113,25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0
摘要:目前茶叶用烘干机的燃煤热风炉存在能耗高、热效率低的问题,而且大多采用人工控制,温度稳定性差,品质也难以保证。为此,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对热风温度进行恒温控制,根据热风炉热风温度的高低,通过变频器自动调节热风炉的排烟量,控制热风温度达到恒定,在满足烘干需要的同时,减小能量损耗,保证茶叶品质。同时,应用MATLAB软件对模糊PID恒温控制系统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有效控制热风温度,达到恒温控制的目的。
2015, 31(4):114-11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1
摘要:基于机器视觉的装甑布料系统,设计装甑布料的PLC控制系统,实现装甑执行机构模拟人工装甑见湿盖料,在甑桶内自主选择撒料区域的上甑效果,完成PLC现场控制软硬件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装甑操作简洁方便、安全可靠、故障率低,可大幅度减少人工劳动量,满足装甑生产工艺要求。
2015, 31(4):119-121,22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2
摘要:基于MATLAB的图形与计算功能,分析双层隔振系统的各项动态参数对隔振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单纯形优化算法对某小型食品粉碎机的双层隔振系统的参数进行优化计算。然后根据优化结果重新选取隔振垫,经测试噪声指标降低了12.1 dB,解决了该机器工作噪声超标问题。
2015, 31(4):122-1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3
摘要:为研究不同褐变抑制剂对苹果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抑制机理,采用磷酸缓冲液构建苹果汁模拟体系,选取苹果中含量较多的酚类物质绿原酸作为试验对象,以磷酸缓冲液为苹果汁模拟体系,选取4-己基间苯二酚(4-HR)、草酸、苯甲酸和对甲氧基苯甲酸为抑制剂,通过模拟试验研究抑制剂对绿原酸模拟苹果汁酶促褐变特性的影响,揭示抑制剂对苹果汁PPO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抑制剂对PPO的抑制机理差异较大,其中4-HR和草酸对PPO的抑制作用为竞争性抑制,植酸为混合性抑制,而苯甲酸为非竞争性抑制。该研究可为利用抑制剂控制苹果汁褐变提供理论依据。
2015, 31(4):126-1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4
摘要:以秋富红苹果为试材,研究冷藏及同期冷藏后室温货架7 d果实品质及生理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秋富红苹果存在呼吸跃变,果实呼吸高峰出现于冷藏期第98天,及冷藏70 d室温货架7 d时;冷藏果实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较同期冷藏后室温货架7 d的低,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同期冷藏后室温货架7 d的高,但均推迟活性高峰;冷藏期第126天和冷藏98 d后室温货架7 d的秋富红果实品质快速劣变,失重率急剧上升。综合果实生理品质变化结果,秋富红苹果冷藏适宜贮期为126 d,需室温货架7 d的果实适宜冷藏期为98 d。
2015, 31(4):130-13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5
摘要:以番木瓜浆为研究对象,测定色泽参数(L、a、b、ΔE)、番茄红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研究液浸式速冻对番木瓜浆冻藏色泽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藏过程中,液浸式速冻番木瓜浆色泽稳定性优于空气对流冻结;番茄红素的降解是导致冻藏番木瓜浆色泽变化的主要原因;相比空气对流冻结,液浸式速冻能提高番茄红素降解活化能近2倍,有利于抑制番茄红素的降解损失,保持色泽稳定。
2015, 31(4):134-13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6
摘要:为延长鲜切茄子的保鲜时间,研究单一气调包装(2% CO2+5% O2+93% N2)和保鲜液(1.5%壳聚糖+1%抗坏血酸+1%氯化钙+2%柠檬酸)结合气调包装对鲜切茄子品质的影响。以感官评分、褐变度、硬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细菌总数为指标,分析鲜切茄子于(10±1) ℃下贮藏8 d内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贮藏8 d后,对照组样品的L*值、硬度、PPO酶活性和细菌总数分别为75.66、741 kg/cm2、68.77 U/(min·g)和5.52 lg CFU/g,而经保鲜液结合气调包装的鲜切茄子各指标分别为82.51、10.05 kg/cm2、23.70 U/(min·g)和2.87 lg CFU/g。气调包装能够抑制鲜切茄子的褐变、萎蔫等感官品质的下降,并抑制PPO活性的增加和细菌的生长繁殖,尤其在结合保鲜液处理后效果更加明显,贮藏8 d仍保持较好的品质。
2015, 31(4):138-1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7
摘要:为探讨保鲜方式对佛手瓜采后品质变化的影响,以绿皮无刺佛手瓜为试材,在温度(9±1) ℃、湿度90%~95%的贮藏条件下,分别采用气调贮藏(5% O2+5% CO2+90% N2)、臭氧(5 mg/L)和1-MCP(900 nL/L)3种保鲜方式进行佛手瓜贮藏试验,测定和分析贮藏过程中佛手瓜品质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贮藏期间3个处理组果实品质相对较好;其中经1-MCP处理后的果实呼吸跃变高峰比其他组(第15天)推迟15 d出现,其在贮藏末期呼吸强度最低为4.27 mg CO2/(kg·h),叶绿素和Vc含量分别为0.27 mg/kg和6.59 mg/100 g,为所有处理组中最高;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
2015, 31(4):144-14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8
摘要:坂仔香蕉分别经0 ℃冷风处理2,3,4,5 h,3 ℃冷风处理4,6,8,10 h后,置于(8±0.5) ℃冷库中贮藏,贮藏30 d后,置于(20±0.5) ℃恒温箱中催熟,观察其冷害症状和后熟情况,并定期取样测定3 ℃冷激处理6 h的香蕉果实在(8±0.5) ℃贮藏期间抗冷性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 ℃冷激处理6 h能显著降低冷害指数,提高后熟品质且延长货架期。此外,3 ℃冷激处理6 h还延缓了香蕉果皮细胞膜透性的上升,降低了丙二醛含量,提高了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含量。试验证明:3 ℃冷激处理6 h不仅可以有效保持香蕉果实的后熟品质、延长货架期,而且还能显著提高香蕉果实在低温贮藏期间的抗冷性。
2015, 31(4):148-151,1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39
摘要:对羊肉在冷链储运过程中的生化、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的变化进行测量,包括挥发性盐基氮(TVB-N)、过氧化值(POV)、剪切力(WBSF)、微生物总数、pH值、红度(a*)、感官评定肌肉的色泽、气味、弹性、组织形态等,将脂肪酶型温度时间指示卡与羊肉一同置于冷链中,旨在确定该指示卡能否准确对羊肉的新鲜程度进行判定。试验结果表明:从指示卡的颜色可以判定羊肉的新鲜程度,羊肉为一级鲜肉时,混合指示剂的pH大于7.50,颜色为紫色、蓝色、青绿色;羊肉为二级鲜肉时,混合指示剂介于7.50~6.80,颜色为淡绿色、黄绿色;羊肉为腐败肉时,混合指示剂的pH小于6.80,颜色为黄色、浅黄色。
2015, 31(4):152-15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0
摘要:为了获得白萝卜的力学性质并提供其在采收、运输、储藏及工业生产中必要的理论依据,以加载部位、方向、速度及含水率为影响因素进行试验,分析各因素对白萝卜常规力学特性(应力,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萝卜的中部抗压能力较强、下部较弱(弹性模量分别为2.16,2.07 MPa);白萝卜是各向异性的,且轴向抗压能力比径向的强(弹性模量轴向2.19 MPa、径向1.98 MPa);含水率对弹性模量影响显著,且弹性模量随着含水率降低而增加。因此,白萝卜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径向受力。
2015, 31(4):155-1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1
摘要:以新鲜黄海海燕体壁为原料,制备粗多糖及精多糖。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ESR),检测不同浓度的黄海海燕体壁粗多糖及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黄海海燕体壁粗多糖及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随浓度升高而增强,黄海海燕体壁粗多糖对3种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59.56,27.29,32.36 mg/mL;精多糖对3种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44.96,13.97,30.51 mg/mL。在相同多糖干粉浓度下,黄海海燕体壁精多糖对羟基自由基、DPPH和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强于黄海海燕体壁粗多糖。
2015, 31(4):159-161,17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2
摘要:为探究以乌梅、马齿苋、大青叶等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中草药提取物中的抑菌活性成分,以不同含醇量的溶液处理复方中草药水提物,进一步除去水提物中的杂质,进而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将水提醇沉后的复方中草药按照极性由小到大的顺序分为正己烷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4个极性部分,以抑菌圈的大小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各极性部位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 含醇量为70%时能够有效去除复方中草药水提物中的杂质,减少对活性成分分离过程中杂质的干扰。各组分的抑菌作用强弱顺序为:正丁醇相>水相>乙酸乙酯相>正己烷相。说明该复方中草药提取物抑菌活性物质主要是一些高极性的物质,其余物质发挥协同作用。
2015, 31(4):162-166,17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3
摘要:为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裙带菜孢子叶多糖工艺,探究其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各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设计方法建立多糖提取的教学模型;同时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探究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裙带菜孢子叶多糖的最优条件为液料比90∶1(V∶m),超声时间6.5 min,超声功率440 W,提取时间2 h,该条件下测得多糖得率为7.71%。孢子叶粗多糖对DPPH·和·OH具有较好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0.24,0.28 mg/mL。
2015, 31(4):167-17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4
摘要:探讨龙眼核中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并筛选其有效部位。以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龙眼核95%乙醇提取物中4种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总酚含量,并利用ABTS法、DPPH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邻二氮菲—Fe2+氧化法测定评价各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同时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比较4种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的总酚含量最高,达到(693.51±9.52) mg/g;在不同的自由基体系中,4种萃取物均对·O-2的清除作用最弱,但对清除ABTS·+、DPPH·、·OH均表现出较强的效果,龙眼核各萃取物抗氧化能力的结果为乙酸乙酯萃取物>氯仿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水层剩余物;除水层对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均无明显抑制作用外,4种萃取物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不同强度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酸乙酯层的抑菌活性最为突出。由结果可推断乙酸乙酯萃取物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可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抑菌剂,具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2015, 31(4):172-17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5
摘要:采用膜分离与大孔树脂联用技术纯化茶皂素。粗茶皂素经陶瓷膜和360 Da纳滤膜初步分离浓缩,得率为62.1%,纯度为79%;根据静态和动态吸附筛选试验,选择大孔树脂AmberliteXAD7HP对茶皂素进一步纯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上样流速0.5 mL/min、上样液浓度30 mg/mL;以10%,40%,70%的乙醇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洗脱剂流速1 mL/min,洗脱液体积为3 BV,该条件下纯化,茶皂素最终得率为55.3%,纯度可达95%。该试验表明膜分离与大孔树脂联用技术可得到高纯度的茶皂素,是一种可工业化推广的方法。
2015, 31(4):178-18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6
摘要:为优化核桃青皮中多酚类物质的超高压提取工艺,以温度、压力、时间、液料比为自变量,多酚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设计和优化,并建立预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超高压提取核桃青皮多酚最佳工艺为:采用超高压二次提取法,以50%乙醇—水为提取液,粉碎粒度80目,温度42 ℃,压力310 MPa,时间6 min,液料比40∶1(V∶m),该条件下多酚得率为7.417 mg/g,获得的数学模型能够用于预测超高压提取核桃青皮多酚的过程。
2015, 31(4):183-18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7
摘要:以桉树叶为原料,总多酚提取量为衡量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对桉叶多酚连续相变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筛选及优化,重点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对桉叶多酚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连续相变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80 ℃,提取时间120 min,乙醇浓度78%,桉叶多酚提取量为(11.58±0.83) g/100 g,与理论预测值12.01 g/100 g相近,相对偏差为3.65%。说明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后得到桉叶多酚连续相变提取工艺参数较为可信,对实际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15, 31(4):187-19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8
摘要: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对碱提酸沉法提取山核桃饼粕蛋白的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山核桃饼粕蛋白的等电点为pI 5.0;其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液pH值9.0,提取时间124 min,提取温度53 ℃,料液比1∶22 (m∶V),该条件下的实际平均提取率为(67.94±0.05)%。
2015, 31(4):191-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49
摘要: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香蕉皮多糖,选择苯酚—硫酸法测定香蕉皮多糖含量,并评价其保湿性能,进而用于制备香蕉皮多糖护手霜。结果表明,香蕉皮多糖含量为3.99%,24 h内保湿性能良好,保湿率均在80%以上,且保湿性能明显强于甘油。此外,所制备的香蕉皮多糖护手霜其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及卫生指标均符合中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1857—2004),具有推广价值。
2015, 31(4):194-19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0
摘要:采用高温干蒸工艺,对槟榔壳的软化及原籽内生菌的灭菌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10 ℃、0.05 MPa、15 min高温干蒸工艺条件下,能较好软化槟榔纤维,且不会影响槟榔产品的其它品质。同时,该条件下对槟榔原籽内生菌也有很好的减菌、灭菌效果。高温干蒸工艺替代常压煮籽工艺,可为槟榔加工提供一种安全且效果良好的新方法。
2015, 31(4):198-20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1
摘要:以温州丁岙杨梅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n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杨梅果酒的发酵工艺条件。重点探讨果浆含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果汁含糖量及酵母添加量对杨梅果酒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岙杨梅果酒最佳工艺参数为:果浆含量50%,发酵时间5 d,发酵温度27 ℃,果汁含糖量18.6%,酵母培养液添加量5.36%。该条件下制得的杨梅果酒较好地保持了丁岙杨梅特有的风味和色泽,酒体澄清透明,口感清新。
2015, 31(4):203-20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2
摘要:以黄豆为原料,通过纯种米曲霉AS3.042制曲,以氨基酸态氮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黄豆酱的后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黄豆酱后发酵期为40 d的最适保持温度为40.28 ℃,添加盐水的最佳浓度为9.66%(质量百分数),该浓度盐水的最适添加量为74.70%(体积百分数)。采用该工艺条件发酵的黄豆酱,其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837 6 g/kg,与理论值(0.841 g/kg)接近。该工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
2015, 31(4):208-21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3
摘要:利用直投式乳酸菌粉发酵制备黄瓜泡菜。研究不同菌粉添加量下黄瓜泡菜发酵过程中的pH值、亚硝酸盐含量、盐度、酸度、色泽、菌落总数的动态变化,并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筛选较优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黄瓜泡菜液中pH值逐渐降低,酸度逐渐增加;黄瓜中盐度先增加后稳定,色泽逐渐变浅,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下降并趋于稳定,且其最高峰值远低于GB 2714—2003规定的亚硝酸盐小于20 mg/kg的要求。感官分析表明:添加0.4%的乳酸菌粉发酵24 h条件下制作的黄瓜泡菜感观分值最高。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可有效地缩短黄瓜泡菜发酵时间,可广泛应用于方便型泡菜的生产。
2015, 31(4):212-217,25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4
摘要:利用复合酶通过酶解方法制备罗非鱼皮胶原肽,考察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对胶原肽的脱色效果。以脱色率和肽损失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在pH 4.5、活性炭添加量2%(m/V)、脱色时间60 min、蛋白浓度50 mg/mL的条件下,活性炭脱色效果最佳,脱色率可达92.66%,肽损失率为11.23%;而大孔吸附树脂在最佳脱色条件下,脱色率只有83.02%,肽损失率却高达30.77%,脱色效果明显不及活性炭。根据胶原肽分子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分析结果发现:经活性炭、大孔吸附树脂脱色后,鱼皮胶原肽中分子量500~1 000 Da组分比例明显减少,His、Tyr和Phe等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
2015, 31(4):218-22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5
摘要:在热风干燥特性研究基础上,探讨热风预留水分含量、膨化温度、抽真空温度、抽真空时间、膨化次数5个因素对热风—变温压差膨化干燥菠萝蜜产品的色泽、脆度、硬度、复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萝蜜热风-变温压差膨化干燥的最优工艺条件为:热风预干燥温度60 ℃,热风预留水分含量27.53%,膨化温度90 ℃,抽真空温度60 ℃,抽真空时间2.5 h,膨化次数5次,停滞时间5 min,真空度-0.098 MPa。在该膨化条件下,菠萝蜜产品的ΔE值为3.30±0.58,L值为54.19±0.13,b值为28.95±0.16,硬度值为4 830.82±73443,脆度值为17.45±4.34,复水比为2.42±0.13。
2015, 31(4):223-22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6
摘要:为了探究在矿泉水瓶轻量化包装过程中,充氮是否会影响矿泉水的品质,将3种天然矿泉水置于密闭的高压反应釜中,由氮气钢瓶向高压反应釜中充入氮气,控制氮气压强和承压时间,得到在不同氮气压强和承压时间下的待测水样。检测添加氮气前后水样感官指标、pH值、偏硅酸、碳酸盐和碳酸氢盐、溶解性总固体、钾、钠、钙、镁、锶、水分子团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氮气添加到天然矿泉水中对矿物质成分、分子团簇结构等没有影响,可为天然矿泉水轻量化包装提供参考数据。
2015, 31(4):228-2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7
摘要:以糙米粉与绿茶粉为原料,应用挤压重组技术开发糙米绿茶。比较茶米的配比及加工工艺条件对糙米绿茶及茶汤中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还原糖的含量以及冲泡过程中茶汤色泽的影响,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优选糙米绿茶配方及加工条件。结果表明:以4∶6的比例将绿茶粉与糙米粉混合经挤压重组造粒,在烘烤温度160 ℃、烘烤时间15 min的条件下制备的糙米绿茶感观评价最佳,糙米绿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691%,1.37%,0.345%,14.92%。茶汤中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还原糖的含量分别为0.90%,0.18%,0045%,1.94%。
2015, 31(4):232-2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8
摘要:以特优级古丈毛尖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香气组分,并比较直接吸附和泡后吸附两种不同方式预处理作用下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直接吸附法检出香气成分109种,其中烯类26种、烃类25种、醇类17种、酮类9种、酯类13种、醛类4种、含氮化合物6种、酸类2种、酚类2种、醚类1种、杂环及其他类4种;泡后吸附法检出香气成分63种,其中烯类12种、烃类4种、醇类14种、酮类8种、酯类5种、醛类12种、酚类2种、含氮化合物4种、杂环及其他类2种。二者共同检出香气成分37种,共检出135种。说明茶叶的香气成分受预处理方式的影响较大,两种预处理方法互为补充,能更好地反映古丈毛尖茶香气的本质特性。
2015, 31(4):237-23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59
摘要:以方便鲟鱼肉棒的感官品质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复合品质改良剂的配方。结果表明,复合品质改良剂的最佳配方为:转谷氨酰胺酶浓度0.3%,变性淀粉4%,麦芽糊精4%,卡拉胶2%。所得产品特点突出,测定指标符合GB 10144—2005卫生标准。
2015, 31(4):240-242.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60
摘要:在国际国内奶源价格下跌的背景下,中国乳企将面临国内奶源缺失、库存爆仓、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和价格战等一系列营销风险。为了确保中国乳业的健康发展,在提高中国乳企自身营销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中国政府和有关方面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在重视国内奶源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乳企和奶农的长效利益机制;在适当限制进口奶粉数量的同时,积极扩大国内市场的乳品消费;在大力加强乳品消费教育的同时合理调整乳品消费结构,通过积极推进乳业兼并重组和乳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中国乳企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化解奶源价格下跌背景下中国乳企面临的营销风险。
2015, 31(4):243-247,26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61
摘要:在构建影响消费者搜寻食品安全信息行为的因素体系基础上,运用模糊集理论与实验决策案例分析方法,分析17个影响消费者搜寻食品安全信息行为因素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并识别出其中消费者受教育程度、食品安全风险感知水平、对健康关注程度、对食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产品知识、食品品牌和食品有无质量安全认证为关键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论相应地提出食品生产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推进产品质量认证工作。
2015, 31(4):248-25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62
摘要:综述麦麸中非淀粉多糖类成分对烘焙产品的影响。主要介绍麦麸中两种重要的非淀粉多糖(阿拉伯木聚糖和β-葡聚糖)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并在比较其加工性能的基础上,分析其对面团流变特性、烘焙产品营养/感官品质以及储藏特性等方面的影响,最后对相关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2015, 31(4):256-25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63
摘要: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人体必不可少的三大能量物质之一。超声波作为一种物理技术目前已被应用于多糖、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提取和改性的研究中。文章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超声波对蛋白质的提取率、结构特性与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对超声波技术辅助提取和改性蛋白质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2015, 31(4):260-26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64
摘要:蔬菜含水量高,采后呼吸旺盛,高温下极易腐烂变质,因此蔬菜采后预冷至接近适宜的贮藏温度非常重要,然后在该条件下进行贮藏、运输、销售、家庭保鲜。冷链物流是一种物理方法,可保持蔬菜新鲜品质,延长其货架寿命,提供给消费者绿色、安全、营养的新鲜蔬菜。文章介绍国内外蔬菜的预冷、贮藏、运输和销售等冷链物流研究和应用现状,为蔬菜冷链物流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2015, 31(4):266-27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65
摘要:超高压技术是指对食品施加100 MPa以上的压力,使其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达到杀菌效果的冷杀菌处理技术。文章系统阐述超高压处理技术对水产品中的微生物、酶、组织结构、色泽、风味与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影响,并对超高压技术在水产品杀菌保鲜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与展望。
2015, 31(4):271-27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66
摘要: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已造成民众恐慌和社会不安。中国当前的“一元化”政府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改革浪潮下出现的新问题,必须调整现有的监管方式,积极培育第三方力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检测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民众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之中,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2015, 31(4):274-27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67
摘要: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已经逐步建立,但存在立法理念滞后、立法体系性欠佳、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重视不够三大根本性缺陷。对此,应从转变对食品安全和食品标签的认识、改进立法技术、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3个根本问题入手,完善中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2015, 31(4):277-27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4.068
摘要:随着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曝光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必须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食品安全教育机制,以保证所有同食品安全相关的主体具有与其主体身份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最大程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件形成的损害。显然,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教育达不到这一要求,其不仅缺乏进行全面组织和协调的行政机关,而且在涉及到食品安全的食品企业、行政管理机关、媒体和消费者四方的教育中,都存在不同的具体问题。只有通过设立食品安全教育办公室,全面负责食品安全教育,并加强对大众的食品安全常识性知识的教育,加强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教育,以及尽可能将学历教育、岗位教育及宣传教育3种食品安全的教育方式相结合等策略,才能真正构建中国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