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1(1):2-5,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01
摘要:选择湖南湘窖酒业有限公司的窖池为对象,主要研究老化窖池与常规窖池在窖泥特性、发酵酒醅理化特征、发酵新酒质量和原料出酒率方面的差异,旨在揭示两者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① 老化窖池与常规窖池在感观上有差异,其窖壁泥板结、退化,老化窖池的水分和pH值均显著低于常规窖池(P<0.05);② 老化窖池与常规窖池的发酵酒醅相比,酒精度显著降低(P<0.05),残余淀粉显著增加(P<005),水分稍有偏低(P>0.05),而酸度略高(P>0.05);③ 老化窖池与常规窖池的所产新酒相比,总酸和总酯均显著降低(P<0.05),己酸、β-苯乙醇、己酸乙酯和丁酸乙酯均极显著降低(P<0.01),而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均极显著增加(P<0.01);④ 老化窖池与常规窖池原料出酒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老化窖池出酒
2015, 31(1):6-13,4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02
摘要: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研究不同比例的琥珀酸对卷烟裂解形成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规律,以揭示琥珀酸对卷烟压香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 随着琥珀酸含量的提高,裂解所形成的游离的尼古丁含量逐渐减少,而单质子化和双质子化尼古丁含量越来越高;② 在卷烟中添加1%,2%,3%琥珀酸,卷烟烟粉裂解所形成的挥发性化合物总量下降了约23%,小分子醛类、酮类以及呋喃类物质的释放量下降26%~30%,烯烃类物质的释放量下降23%~26%;③ 碳水化合物裂解或美拉德反应所形成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总量减少30%左右,尤其对DDMP和5-羟甲基糠醛的释放量影响非常显著,当琥珀酸添加量为3%时,DDMP和5-羟甲基糠醛分别减少了84.1%和75.6%;④ 在卷烟中添加1%,2%,3%琥珀酸,卷烟裂解所形成的总酚物质下降量分别为29.5%,37.0%,37.3%,而裂解所形成的关键致香物质的量下降了31.4%,36.8%,36.8%。根据琥珀酸对卷烟裂解所形成化合物的影响规律,对琥珀酸对卷烟压香机理进行了推测。
2015, 31(1):14-1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03
摘要:运用电子舌对鸡汤与人工勾兑高汤及其混合样品进行识别,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因子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电子舌能够有效识别鸡汤与各种人工勾兑的汤,以及其混合样品;对不同混合比例的鸡汤建立了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电子舌响应信号和鸡汤混合比例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 0.958 71),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模型预测误差在 15%以内。证明电子舌可用于鸡汤与人工勾兑汤的识别。
2015, 31(1):18-2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04
摘要:通过氨基酸分析法、超滤法、凝胶层析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超高分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等,研究紫贻贝蛋白酶解过程中各种呈味物质的释放规律及呈味肽的结构。结果表明,酶解过程中,大分子肽逐渐降解为小分子肽,游离呈味氨基酸含量、三甲胺含量升高,肽基呈味氨基酸的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总糖含量变化不明显。pH较低时有利于低分子量肽的生成。总酸含量在酶解1 h、酶解温度为50 ℃时最高。在50 ℃、pH 6.5条件下酶解2 h后,紫贻贝酶解液中低分子量肽的比例较高,有机酸、糖和呈味氨基酸的释放较充分。紫贻贝酶解液中海鲜风味肽的分子量<1 kDa,其结构为Cys-Ser-Val-Gln-Asp-Gln或Gln-Ala-Val-Asn-Phe-Thr,不同于任何已知序列的呈味肽,其呈味阈值为0.1 mg/mL。
2015, 31(1):25-2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05
摘要:采用金带细鲹鱼肉蛋白为研究对象,以pH值、中间产物、褐变程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抗氧化活性为检测指标,研究温度(100,120 ℃)对金带细鲹鱼肉蛋白水解物美拉德反应及其产物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120 ℃时,反应体系的pH值、中间产物(A294nm)、褐变程度(A420nm)及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美拉德反应时间的延长与100 ℃相比变化更加显著,反应产物的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大幅度提高,而羟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能力下降明显。
2015, 31(1):30-32,16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06
摘要:研究青豆、黑豆和黄豆发芽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为发芽大豆食品生产和加工提供试验依据。采用一定的温度与湿度对大豆发芽条件进行控制,定期抽样测定发芽大豆中的粗蛋白、粗脂肪、还原糖、Vc和异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与发芽1 d后相比,发芽7 d后青豆、黄豆、黑豆中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发芽1 d后增加了24.03%,24.28%,22.88%,还原糖含量分别增加了129.06%,127.17%,125.73%,VC的含量分别增加了831.37%,663.97%,807.07%,粗脂肪的含量分别减少了37.28%,35.68.28%,36.69%。3种大豆都在发芽4 d后异黄酮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其中黑豆中异黄酮的含量最高为0.531%。
2015, 31(1):33-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07
摘要:分别以炒、炖、焖3种方法对鸡肉进行烹饪,比较烹饪方式对鸡肉挥发性香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烹饪后鸡肉的感官品质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鲜肉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显著高于醇类和烷烃类,烹饪后鸡肉中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醛类和烷烃类物质,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降低程度大小顺序均为:炒>焖>炖;而烷烃类物质含量显著增加,增加程度大小顺序均为:炒>焖>炖,并且检测出几个新的高分子物质;烹饪后鸡肉的硬度、弹性、内聚性和咀嚼性均大幅度升高,3种烹饪方式中,炒能显著降低鸡肉硬度和咀嚼性,且弹性和内聚性较高;而焖具有增加鸡肉的硬度和咀嚼性,且降低弹性和内聚性的趋势。
2015, 31(1):37-4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08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超高压处理对于熟制鸡肉品质的影响,观察熟制鸡肉在不同超高压条件下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升高,肌纤维之间的空隙逐渐减少,肌内膜逐渐消失,整体结构趋于紧密。超高压作用导致鸡肉肌纤维直径和汁液流失率显著增大。肌原纤维在400 MPa压力以上时发生明显的小片化和凝胶化现象。超高压处理后熟制鸡肉的微观结构可以揭示样品的汁液流失、质构特性和食用品质的变化。
2015, 31(1):41-45,14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09
摘要:利用质构仪的压缩模式研究米麦通脆度的测试方法。首先采用感官评价法对米麦通进行脆度评价,再采用质构仪的压缩模式对米麦通进行质构分析,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脆度感官评价数据与质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二者的相关性,并建立米麦通脆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压缩测试最佳参数为压缩速度1.0 mm/s,压缩形变量50%,最大正峰力(X1)、正峰面积(X2)、达到最大峰的面积(X3)、到达最大正峰力的线性距离(X4)与产品脆度具有极显著相关性,预测模型为Y=-4.130+0.241X1-0.101X2-0.487X3+0.128X4,相关系数为0.977,P<0.05,该模型可以预测米麦通的脆度。
2015, 31(1):46-4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0
摘要:优化凹土对乳酸球菌的最佳吸附条件。通过比较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酸和碱预处理凹土的结果可知,采用1 mol/L H3PO4预处理的凹土,对乳酸球菌的吸附效果最好。在pH 6、0.4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体系中,凹土对乳酸球菌的吸附在60 min内基本完成,达到吸附平衡,是最佳的吸附条件。凹土对乳酸球菌的吸附能够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随着温度的升高,凹土对乳酸球菌的平衡吸附量增大,该吸附过程为吸热过程。当乳酸球菌的浓度增大时,平衡吸附量也在增大。凹土对乳酸球菌的吸附过程属于优惠吸附。
2015, 31(1):50-5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1
摘要:以按摩基础油的品质要求为评判依据,结合自由基清除率、抗氧化性等指标,并与在化妆护肤领域已经做过深入研究的橄榄油、葡萄籽油、小麦胚芽油等具有化妆保健功效的油进行品质比较。结果表明:脱色工艺使芝麻油的抗氧化性、清除自由基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芝麻油的护肤保健性整体优于其他几种常用的按摩用植物油。
2015, 31(1):54-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2
摘要:对从广州市天河区超市和菜市场及厦门某食品加工厂分离得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ERIC-PCR和Sau-PCR检测,进行溯源研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ERIC-PCR将22株单增李斯特菌共分为8个基因型,其中以h型为主,共有8株菌。Sau-PCR方法将这批菌分为7个基因型,主要型别为E型和G型,二者共占50%。两种分型方法的结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与关联,使用两种不同分型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菌株间的遗传关系和流行病学特点。
2015, 31(1):59-6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3
摘要:为了解湘江长沙段叶菜类蔬菜Zn、Cu、Pb和Cd的富集及污染情况,在沿岸采集3种叶菜类蔬菜(小白菜、红菜苔、雪里红)进行Zn、Cu、Pb和Cd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叶菜类蔬菜中4种重金属积累量由大至小依次为:Zn>Cu>Pb>Cd;小白菜对Cu、Pb和Cd有较强的富集能力;采集样品中属于重度污染的占26.67%;蔬菜中重金属含量与环境因素有显著相关性。
2015, 31(1):64-6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4
摘要:近年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牛羊肉产业化发展速度较快,为了了解锡林郭勒盟牛羊肉卫生质量状况,分别对在锡林郭勒盟所取的160份牛羊肉进行细菌菌落、大肠菌群及致病菌的测定。结果表明:细菌菌落合格率仅76.25%,大肠菌群数合格率仅77.18%,致病菌的检出率高达5.63%。主要是由于屠宰及加工、冷藏环境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操作人员及销售人员缺乏卫生意识等原因造成的。文章还就此提出了整改措施。
2015, 31(1):68-7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5
摘要:对传统工艺烘制的槟榔干果、改良烤炉烘烤槟榔干及食用槟榔片产品中存在的不安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苯并芘是影响槟榔产品食品安全的主要因子,烘制方式对槟榔干果中苯并芘含量影响极大,传统黑果烤炉、传统青果烤炉烘制的槟榔干果中苯并芘含量严重超标,但不管哪种烘制方式的制成品中苯并芘含量均未超标;在槟榔产品还可以检出二氧化硫和亚硝酸盐,其含量均在中国相关控制标准内,还不足以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2015, 31(1):71-74,8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6
摘要:为了快速检测液态奶中违法添加的三聚氰胺量,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对采集的54组添加不同三聚氰胺含量的液态奶样本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进行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后,提取得到特征信号,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建模进行三聚氰胺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当三聚氰胺浓度低于0.05%时,模型预测能力较差,预测集模型R2仅为0.654。进一步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建模对液态奶中是否添加三聚氰胺进行定性判别,结果显示测试集准确率为94.44%。因此,通过近红外光谱结合适当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液态奶中添加三聚氰胺虽无法精确定量,但可准确对其进行定性判别。
2015, 31(1):75-7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7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柱对样品中亚胺唑进行净化,建立一种灵敏测定蔬菜水果中亚胺唑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考察不同固相萃取柱对亚胺唑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Florisil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亚胺唑在1.0~100 μg/L浓度范围内与其响应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0.998 7~0.999 6),检出限为1.0 μg/kg。该方法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蔬菜、水果中亚胺唑残留量的测定。
2015, 31(1):78-8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8
摘要:利用湿法消解分别处理新疆地区3个品种的红枣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红枣中Na、Mg、Al、K等12种元素的含量。该方法的相关系数r>0.998;元素测定除个别值外,RSD均小于5%。结果表明:新疆红枣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尤以K(>12 277 μg/g),Ca(>785 μg/g),Mg(>646 μg/g),Na(425 μg/g),Al(>179 μg/g),Fe(>22 μg/g)含量较高,阿克苏骏枣和哈密大枣的K和Fe含量均高于其他地区和品种的枣。
2015, 31(1):82-85,1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19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和ELISA试剂盒法对比分析红酒中塑化剂含量。通过改进气相色谱—质谱法样品检测前处理条件,以及两种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研究适合红酒中塑化剂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 ELISA试剂盒法与GC—MS法两种方法的前处理对塑化剂的萃取效果相差不大,且检测出红酒中塑化剂的主要种类为DIBP、DBP、DEHP。GC—MS法检测红酒中塑化剂具有高精准度和高回收率,完全满足红酒中塑化剂检测的要求;试剂盒法的检测值比GC—MS法的检测值要大3.4~5.5倍,但是这不影响ELISA试剂盒法作为一种初步的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
2015, 31(1):86-8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0
摘要:采用LabVIEW软件平台设计静电电位测试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影响静电拣梗机摩擦滚筒静电电位的6个因素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共7组静电电位试验,通过分析最终得出提高整体静电电位的最优方案:滚筒材料为合成橡胶,滚筒转速为38 r/min,配重块选用10.5 kg,摩擦件材料为丝绸,湿度控制在60%及其以下,此时整体静电电位最高,拣梗率最高。
2015, 31(1):90-92,18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1
摘要:为了研究木薯秸秆冲击韧性的指标影响因素,利用MW-4木材万能试验机,并选取木薯秸秆的品种、放置时间、碰撞部位作为影响因素,对木薯秸秆进行正交冲击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对冲击能量的影响最大,当品种为SC6、放置12 d、碰撞部位为上部时冲击能量最小;同时,品种对冲击韧性的影响也最大,冲击韧性最小的组合是品种为SC6、放置0 d、碰撞部位为下部;木薯秸秆下部的平均冲击能量和冲击韧性均大于上部的。
2015, 31(1):93-9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2
摘要:对具有U型清洗槽的单涡旋式果蔬水流清洗机,涡旋式水流清洗强化特性进行数值研究,探讨U型清洗槽内横纵孔淹没水射流形成单涡旋水流清洗动力的规律,及涡旋流对清洗湍流强化作用。通过对不同的横纵孔射流流量比下清洗槽内三维流动的数值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横纵射流流量决定了单涡旋形成的三维分布和强度;纵向射流的水平位置,影响横纵射流的相互作用强度,射流位置距离近相互作用强,形成涡旋流动显著,促进对单涡旋向出口下游的迁移;涡旋流形成区具有较高的湍流强度,表明具有显著清洗强化作用。
2015, 31(1):99-10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3
摘要:研究计算称重式包装机在工作时两级给料切换点最优值方法。通过分析包装机的给料和称重过程以及两级给料的作用,研究两级给料切换点选择对包装精度和包装速度的影响,找出两级给料切换点的取值范围。结果表明,包装机两级给料切换点的选择对包装精度和包装速度都有着重要影响,存在着确定的关系,恰当选择两级给料切换点可以在保证包装精度的同时达到包装速度的最大化。该研究提出了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两级给料切换点最优取值的计算方法。
2015, 31(1):104-106,1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4
摘要:设计一种食品成品箱码垛机,采用“PC机+多轴运动控制器”方式进行控制,以PC机作为上位机,多轴运动控制器作为下位机,上下位机之间采用标准以太网进行通讯,人机界面与多轴运动控制器之间通过RS232/485标准接口进行通讯,通过上下位机之间的通讯完成码垛工作。可实现码垛功能,减轻了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为食品成品箱码垛机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2015, 31(1):107-11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5
摘要:针对原先铝箔分卷机脱料机构上存在的缺陷进行改造,由凸轮机构代替之前的气缸驱动,设计一种新型的脱料机构。在Pro/e环境下,对新型脱料机构的端面圆柱凸轮进行参数化设计,在Mechanism模块下对脱料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和测量结果验证,通过调整两凸轮的相对位置关系,缩短设计周期,并为后期的结构优化提供参考。
2015, 31(1):111-11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6
摘要:研究臭氧水处理结合气调包装对鲜切生菜在4 ℃贮藏下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水处理结合气调包装相比于对照组可以有效抑制鲜切生菜组织中细菌的生长繁殖、水分的流失、叶的降解以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鲜切生菜腐败、萎蔫、黄化、褐变的速度,维持鲜切生菜的感官品质,同时也有效抑制了鲜切生菜中VC的氧化分解,延长了货架期,使鲜切生菜在贮藏第14天仍具商品价值。另外,研究结果显示在适当低浓度(5%~10%)的O2和CO2比例范围内,经过长时间(6 d以上)贮藏后,不同的气调比例对鲜切生菜品质没有显著的影响。
2015, 31(1):116-119,21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7
摘要: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休闲豆制品贮藏期各组分含量变化,解决休闲豆制品弛豫谱的标识问题,并从微观角度对其腐败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休闲豆制品有3种流动性不同的组分(可分为T21、T22、T23),分别对应样品中的结合水、自由水、脂肪。从组分含量分析得出,贮藏期前3个月为休闲豆制品品质最优时期;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样品内油脂氧化酸败产生过氧化物,导致蛋白质中氨基酸残基氧化,使网状结构中的结合水转化为自由水,贮藏期至第9个月时,休闲豆制品体系内部发生显著变化,品质劣变严重。
2015, 31(1):120-122,23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8
摘要:利用烘箱加速氧化试验,选取酸价和过氧化值两个指标作为评判标准,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复合配比天然抗氧化剂与合成抗氧化剂组合对亚麻油稳定性及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抗氧化剂的最佳配比为:0.04%迷迭香油+0.018%叔丁基对甲氧酚+0.018%没食子酸丙酯。通过对比碱炼前后亚麻油酸价的变化,发现当向4 g亚麻油中添加0.6~0.7 g的NaOH反应4 h后,酸价降低约80%,对延长亚麻油货架期的效果较为显著。
2015, 31(1):123-12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29
摘要:分别以乙醇和水为提取剂,提取桉树叶中的有效成分,观察其对7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抑菌作用,并将未加桉树提取物和加了桉树提取物的苯唑西林的抑菌作用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桉树的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7种MRS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5 g/L和2~10 g/L。添加0.2 g/L的桉树乙醇提取物之后, 苯唑西林对7种MRSA的MIC范围由62.5~250 mg/L减小至7.8~31.3 mg/L,添加1 g/L的桉树水提取物之后,苯唑西林对7种MRSA的MIC,除了试验菌株MRSA No.16之外,减小至7.8 mg/L,而MRSA No.16的最小抑菌浓度从250 mg/L减小至62.5 mg/L。试验结果证明了桉树提取物与苯唑西林对7种MRSA具有良好的协同抑菌效果,采用乳胶凝集法发现,桉树乙醇提取物抑制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的合成,从而降低MRSA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
2015, 31(1):127-13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0
摘要:以低聚壳聚糖为对象,以苯甲醛、水杨醛、3,4-二羟基苯甲醛为改性试剂,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酚羟基的O-季铵盐低聚壳聚糖席夫碱衍生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或1H NMR表征。通过抑菌圈法研究其对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各种低聚壳聚糖衍生物抑菌活性明显增强,抑菌活性大小依次为3,4-二羟基苯甲醛改性物>水杨醛改性物>苯甲醛改性物>低聚壳聚糖。抑菌活性构效关系分析表明,低聚壳聚糖经席夫碱结构引入的酚羟基对其抑菌活性有一定贡献;其中空间位阻效应对酚羟基抑菌活性影响较大,空间位阻效应较小的间位和对位酚羟基抑菌活性较强。
2015, 31(1):132-13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1
摘要:从一种新菌株培育的赤芝子实体中提取分离得到两个分子量均为500万以上的水溶性灵芝多糖组分GLPD1与GLPD2;SEC—LLS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均为高支化的紧缩结构。PMP柱前衍生化反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GLPD1与GLPD2的单糖组成有显著差异,即GLPD1的单糖组成摩尔百分比为Man∶GlcN∶Rib∶Rham∶GalUA∶GalN∶Glc∶Gal∶Xyl∶Fuc=3.7∶0.8∶0.16∶6.8∶0.7∶0.29∶77∶9.27∶0.16∶1.1;而GLPD2的摩尔比Man∶GlcN∶Rib∶Rham∶GalUA∶GalN∶Glc∶Gal=10.6∶2.0∶0.97∶10.72∶0.65∶0.99∶64.51∶9.52。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两者异头碳连接方式均为β-构型。体外促进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这2个多糖级分均具有一定的免疫活性,且在50,200,500 mg/mL 3个浓度下GLPD2的免疫活性均比GLPD1要高,且GLPD2促进正常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有量效相关性。
2015, 31(1):137-14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2
摘要:分别用胃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在各自最适条件下酶解黄海海燕体壁制得酶解物,并应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技术检测酶解物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黄海海燕体壁酶解物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浓度升高而增强;酶解物浓度在20 mg/mL时,胃蛋白酶组、中性蛋白酶组和胰蛋白酶组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52.25±0.14)%,(68.30±0.37)%,(46.27±0.47)%,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2.61±0.17)%,(81.82±0.79)%,(56.77±0.28)%;酶解物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能力。
2015, 31(1):141-14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3
摘要:以玉米谷蛋白为原料,利用复合蛋白酶对其进行限制水解,探讨不同水解时间所获得的谷蛋白酶解物的分子量分布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水解时间获得的酶解物分子量分布差异较大。水解时间为120 min的酶解物中,分子量分布为6 511.51~307.32 Da的肽段占94.36%,此时获得的酶解物的抗氧化活性最高,其对DPPH自由基、O-2·、·OH的清除率分别为58.86%,82.64%,37.21%;还原力为0.236;与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为29.92%。
2015, 31(1):146-15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4
摘要:为对海胆共附生菌DNC2进行开发利用,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序列测定,并以抑菌活性为考察指标,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海胆共附生菌DNC2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用牛肉膏为0.3%,蛋白胨为0.6%,初始pH值9.0的培养基,35 ℃发酵5 d时抑菌活性最优,且该条件的菌株发酵液对8种真菌指示菌抑菌效果良好,抑制率分别为苹果粉红92%,玉米早疫、番茄灰霉89%,辣椒青枯88%,毛霉菌81%,西瓜枯萎73%,棉花枯萎72%,串珠镰刀菌52%。
2015, 31(1):151-154,23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5
摘要:为研究长白山野生食用菌的抗肿瘤活性,选取灵芝、桦褐孔菌、桑黄、猴头蘑、香菇5种长白山野生食用菌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体外、体内抗肿瘤试验。体外抗肿瘤试验采用MTT法研究野生食用菌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测定对小鼠S-180肉瘤细胞株的生长抑制率。结果显示:体外试验中,在最高浓度1 mg/mL时,灵芝对HeLa及HepG2两种细胞株的抑制效果最好,桑黄对MCF-7细胞株的抑制率最高,而猴头菇对A549细胞显示了最强的抑制效果。并且除灵芝外其余4种食用菌的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存在依赖关系。体内试验中,5种食用菌对小鼠S-180肉瘤细胞株均显示了明显的抑瘤效果,其中猴头蘑高剂量组达到最大值,为75.92%,且香菇提取物在低剂量时就已显示了很高的肿瘤抑制率(为69.39%)。
2015, 31(1):155-15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6
摘要:蝉花是寄生在蝉幼虫上的一种虫草菌,蝉花菌质是指由蝉花的营养菌丝和经发酵的培养基质组成的营养物质。通过对蝉花菌质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蝉花菌质蛋白含量为16.17%、总糖含量为38.87%、脂肪酸含量为1.4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1.18%。通过对蝉花菌质氨基酸的分析,在FAO/WHO的评分模式中,其第一限制氨基酸是赖氨酸。蝉花菌质VE和VC的含量分别达1 833 mg/kg和239 mg/kg。此外,蝉花菌质中还有腺苷、甘露醇等虫草类真菌的活性成分。该研究结果为蝉花菌质的进一步开放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5, 31(1):159-16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7
摘要:以生姜为原料,利用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提取姜油,并与传统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姜油进行比较。研究表明:以1,1,1,2-四氟乙烷为萃取剂,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颗粒度60目,萃取时间1.5 h,萃取温度30~40 ℃。在该工艺条件下,生姜的出油率为3.14%。GC—MS分析表明,亚临界流体萃取得到的姜油主要组分为α-姜黄烯和姜烯,含量分别为16.39%及27.59%,所得生姜油感官品质,特征组分纯度均优于水蒸气蒸馏法。
2015, 31(1):164-166,2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8
摘要:先用复合酶对草菇进行水解,再采用微波辅助提取草菇风味物质。以α-氨基氮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微波辅助酶法提取草菇中风味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食用菌水解酶1号和食用菌水解酶2号的用量为1∶2(m∶m),初始pH为5.5,水解温度55 ℃,水解时间120 min;微波功率800 W,微波温度70 ℃,微波时间10 min。利用微波辅助复合酶法提取的提取液中α-氨基氮平均值达到0.181 g/100 g,比只用复合酶解提取增幅达83.0%。
2015, 31(1):167-17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39
摘要:研究银杏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在对乙醇浓度、固液比与提取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L9(33)正交试验优化超声辅助乙醇提取银杏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银杏叶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0%、固液比1∶50(m∶V)与提取时间30 min。通过差异性分析可知,乙醇浓度对总黄酮的提取率影响最大(P<0.01),其次为固液比(P<0.05),提取时间对其提取率影响最小(P>0.0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银杏叶醇提物中的总黄酮提取量为8.075 mg/g,提取率为80.75%。
2015, 31(1):171-1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0
摘要:五倍子单宁具有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为了研究五倍子中单宁的超声波辅助提取工艺,以盐酸体积分数、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温度、料液比作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单宁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盐酸体积分数为1.0%、乙醇体积分数为50%、超声温度为40 ℃、料液比为1∶30(m∶V)的条件下,提取效果最佳。该工艺条件下,单宁的提取率为10.97%。
2015, 31(1):175-1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1
摘要: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对核桃青皮总多酚的分离和纯化工艺。结果表明:AB-8树脂是性能良好的总多酚吸附材料。最佳工艺条件:pH为4.0的核桃青皮多酚粗提液浓度为3 mg/mL,上样流速为2 mL/min,上样量为100 mL;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30%,pH值6.0,洗脱流速为2 mL/min,洗脱量为250 mL。经AB-8大孔树脂纯化后,核桃青皮总多酚的纯度由原来的7.65%提高到36.36%,提高了4.8倍。
2015, 31(1):181-18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2
摘要:以苦荞米和糯米(1∶1)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出苦荞摊饭法甜型黄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酒药用量0.4%,麦曲用量5%,投酒酒度45%vol,投酒量与原料量之比为1∶1(V∶m),发酵温度30 ℃,主发酵时间11 d。该条件下酿造的苦荞甜型酒,经贮存后口味绵软、润滑,色泽黄色、清亮透明、富有光泽,醇香浓郁,具有苦荞甜型黄酒的独特风格。
2015, 31(1):186-189.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3
摘要:提出一种两段腌制法制备低盐咸蛋的方法,分别对两段法腌制过程中咸蛋蛋白和蛋黄的水分含量、盐分含量进行实时检测,考察腌制结束时蛋黄的出油率,并且对咸蛋品质进行综合感官评定。结果表明,先使用19%盐水再换用3.5%盐水的两段法腌制工艺,咸蛋产品中蛋白盐分含量为3.64%,比传统法腌制产品蛋白盐分含量降低51.21%,口感适宜;蛋黄含盐量为0.94%,略低于传统法腌制的1.23%;蛋黄脂质渗出率为67.73%,与传统法腌制的69.22%基本相当。该腌制工艺不仅可解决传统咸蛋蛋白盐分过高、口感过咸的问题,同时也可保证蛋黄松沙出油,从而获得高品质的低盐咸蛋。
2015, 31(1):190-19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4
摘要:桑黄是一种珍稀药用真菌,其黄酮可入药。为优化桑黄黄酮发酵的液体培养基,以菌丝体黄酮产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桑黄液体培养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显示黄酮高产培养基最优条件:玉米粉3% +麸皮7%,蛋白胨20%,KH2PO4 0.10%,MgSO4 0.15%, 菌丝体黄酮产量为212.35 mg/L。
2015, 31(1):194-19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5
摘要:旨在探索芝麻油脱臭馏出物中植物甾醇的两种提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溶剂法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皂化时间35 h,皂化温度80 ℃,加碱量85 mL/05 g,使用此优化工艺参数,测得甾醇总含量为842%;超临界CO2法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CO2流量20 L/h,萃取时间3 h,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 ℃,该条件下甾醇提取率可达7325%。两种方法从得率上和操作上相比较,超临界CO2萃取法优于溶剂法。
2015, 31(1):199-20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6
摘要: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乳清蛋白酶解条件进行优化,建立酶法水解乳清蛋白的水解度与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加酶量等三因素的正交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57 ℃、加酶量8 214 U/g·蛋白条件下酶解114 min,可获得中性蛋白酶水解乳清蛋白的最大水解度11.72%,与模型值基本相符。
2015, 31(1):204-20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7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热风温度对葡萄品质的影响,以新疆吐鲁番无核白葡萄为材料,经促干剂处理后,分别在30,35,40,45 ℃条件下进行热风干燥。结果表明:在干燥无核白葡萄过程中,葡萄中的抗坏血酸、可滴定酸、总酚含量下降,而褐变度上升。综合比较可知,40 ℃热风干燥制得的葡萄干品质较好。
2015, 31(1):208-211.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8
摘要:将变性淀粉作为稳定剂添加至玉米饮料中以提高玉米饮料的稳定性。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3种变性淀粉对玉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向玉米饮料中添加08%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08%乙酰化变性淀粉和06%羟丙基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可以提高玉米饮料的稳定性,降低其离心沉淀率。对玉米饮料混浊稳定性和离心沉淀率效果影响主次顺序为:羟丙基复合变性淀粉,羟丙基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乙酰化变性淀粉。
2015, 31(1):212-21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49
摘要:研究了11种不同稳定剂和乳化剂对大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从中筛选出4种效果较好的稳定剂和乳化剂进行正交试验,以期提高大米饮料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添加0.60%果胶、0.165%黄原胶和0.60%单甘酯时,大米饮料的稳定性最好,沉淀率仅为0.87%,常温下放置3周没有出现分层现象。此外,黄原胶对大米饮料的稳定性已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果胶为显著水平(P<0.05);乳化剂单甘酯和司盘40均为不显著(P>0.05),但单甘酯对大米饮料的稳定性影响远大于司盘40。
2015, 31(1):217-221,2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0
摘要:以发芽大豆为原料,利用豆浆机工装平台,优化胚芽豆浆的制浆工艺。通过对粉碎温度、煮浆时间的单因素试验,发现较佳的粉碎温度为70 ℃、煮浆时间为4 min。采用优化后的胚芽豆浆程序制得的胚芽豆浆含γ-氨基丁酸1.36 mg/100 g,游离氨基酸0.455 g/100 g,游离氨基酸中必需氨基酸0.219 g/100 g,分别是原程序干豆豆浆的3.68,1.34,8.87倍。尽管胚芽豆浆中胰蛋白抑制剂活力为干豆豆浆的1.27倍,但总体营养价值仍得到显著提升。
2015, 31(1):222-225.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1
摘要:为探讨马铃薯酸奶的加工技术,研究发酵剂接种量、发酵时间、培养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发酵效果的影响,并优化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马铃薯酸奶最佳发酵工艺为:马铃薯浸提液与鲜牛奶体积比20∶70,蔗糖4%(m/V),发酵剂添加量8%(V/V),发酵时间6 h。该条件下加工的产品质量最佳。
2015, 31(1):226-23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2
摘要:为丰富市面酸奶片的种类和提高其营养价值,以无籽刺梨、丝胶肽、脱脂乳为原料研究酸奶含片的原料配比与制备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无籽刺梨与脱脂乳粉共发酵4 h,且无籽刺梨粉末、木糖醇、脱脂乳粉的质量配比为2∶5∶10,硬脂酸镁添加量为2%时,所得酸奶片富含酸奶香和无籽刺梨果香,营养丰富、酸甜适宜,且各项指标都能达到国标要求。
2015, 31(1):231-23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3
摘要:随着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从传统模具制造领域不断扩展到建筑、工艺设计和医疗整形等领域。其成本的不断降低得益于Arduino开源硬件技术的发展。在食品行业,3D食品打印将对食物供应短缺、食物个性化需求、人类生活方式以及太空旅行等问题产生深远影响。3D打印食品的材料限制、口感、安全性、成本以及大众心理障碍等是目前食品3D打印所面临的挑战。
2015, 31(1):235-237.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4
摘要:发酵尾气在线监测对于发酵食品的品质控制、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对发酵尾气数据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发酵的状态和进程,判断底物消耗,还能帮助判断发酵终点。文章介绍了常用的尾气分析方法以及目前尾气分析在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等发酵食品中的应用情况。过程气体质谱分析仪是一种高精度、实时的在线气体分析仪器,具有可监测通道数多、长期稳定性好等特点,对于食品发酵过程尾气监测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2015, 31(1):238-243.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5
摘要:-40~-80 ℃的超低温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科学实验等领域。文章主要介绍了超低温制冷系统及其所用制冷剂和压缩机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国内外的技术分析比较,指出未来超低温制冷装置的发展可从自复叠制冷系统优化、制冷剂替代采用天然工质、压缩机变频技术和CO2压缩机性能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
2015, 31(1):244-248,25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6
摘要:微波冷冻干燥技术是一种快速干燥脱水技术,可应用在一些特定食品上,尤其是海产品、水果和蔬菜等。与传统冷冻干燥技术相比,微波冷冻干燥可节约干燥时间和能量,提高产品质量。文章主要介绍微波冷冻干燥的原理、国内外对其传热传质数学模拟的研究进展及在线检测技术,同时在干燥模拟过程考虑物料的介电特性,分析问题所在,并展望微波冷冻干燥数学模拟的发展方向。
吴帅,雷声,杨锡洪,高倩,程东伟,张玲,赵蔚,张天栋,解万翠
2015, 31(1):249-252,26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7
摘要:指纹分析技术是一类基于样品的某种品质特征,以指纹分析方法(如DNA指纹图谱、代谢指纹图谱、同位素指纹图谱、气味指纹图谱、光谱指纹图谱等)为手段,获得系列特征性数据资料,建立模型,最终进行统计和分类的一种技术,以快速、准确、灵敏等优点成为食品检测技术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文章综述各类指纹分析技术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重点概述在食品溯源、食品品质检测、食品加工中化学和微生物变化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2015, 31(1):253-256.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8
摘要:小麦麸皮作为一种重要的膳食纤维来源,富含多种活性多糖、酚类化合物等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综述麸皮对便秘、结肠癌、糖尿病等疾病的缓解作用,并展望小麦麸皮保健功能的开发应用前景。
2015, 31(1):257-259,26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59
摘要:钙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重要元素,也是构成质膜的重要成分,它不仅影响果实品质,而且在延缓果蔬的衰老方面有较好抑制的效果。在生产加工中可以通过采前喷施钙肥或采后浸钙来提高果蔬品质,增加产量,另外在延长果蔬贮藏期的同时,还可保持好的品质,减少果蔬采后的损耗量。文章综述果实细胞中的钙的存在形式及钙在果蔬加工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钙在果蔬加工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2015, 31(1):260-26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60
摘要:黄曲霉毒素B1是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被国际肿瘤研究机构列为ⅠA类致癌物质,近年来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脱除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文章对脱除黄曲霉毒素B1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脱除技术进行综述,包括:物理吸附法、挤压膨化法、辐射处理、微波降解、臭氧降解、氨气熏蒸、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等,并展望黄曲霉毒素B1脱除技术的发展方向。
2015, 31(1):265-268.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61
摘要:媒体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媒体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报道却存在不客观、不及时以及处理模式有瑕疵等问题。文章从法律规范的角度探究产生相关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的存在,指出国家应当在法律规范上明确媒体食品安全监督权力的存在,建立对恶意虚假报道的法定追责机制,对操守不良的媒体从业人员的法定隔离机制,以及建立食品安全行政监管机关同媒体间的法定双向沟通渠道等。最终使媒体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2015, 31(1):269-271,2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62
摘要:转基因技术自面世以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始终未有定论。考察和借鉴欧美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的监管原则、监管主体、标识管理、立法规制及市场准入等层面上的可行经验,以期完善中国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为此,应健全转基因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深化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改革、优化转基因食品监管机构设置及构建国际化的转基因食品监管协调机制。
2015, 31(1):272-274.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63
摘要:美国、欧盟等国家与地区在食品监管机构改革、食品安全信息公开透明、安全监管立法、食品身份认证等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针对他们确保食品安全的做法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并对中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现状进行反思,提出构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相关部门之间协作的网络,实施涵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制体系,逐步推进食品安全监督和管理的相关法律,从而构建良性运行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督与管理机制。
2015, 31(1):275-276,2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64
摘要:食品营养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对食品营养学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建构主义理论从内容、模式和实践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激发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5, 31(1):277-280. DOI: 10.13652/j.issn.1003-5788.2015.01.065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将采用最严格的规定监管食品安全,但却没有将食用农产品纳入草案的监管范围,这无疑给食品监管留下了漏洞。将食用农产品纳入草案监管,在立法上不存在障碍,但因之会带来政府执法能力不足、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措施出现缺陷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立法,而在于立法后如何实现食用农产品的有效监管。文章探讨了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提出了采用食品安全四方合力分类管理制度,以完善现有监管制度。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
电话:0731-85258200 E-mail:foodmm@ifoodmm.com 邮编:410114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食品与机械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