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酶电极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
[2]丁建英,沈唐,顾春海.电化学酶免疫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0,31(10).
[3]徐超莲,赖卫华,刘道峰.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食品中天然存在的危害物质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4,35(5):257-261.
[4]李怀燕,王云国.食品安全检验技术概述[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5):9-11.
[5]云雯,陈世奇,马丽,朱永红,屠大伟,赵博.基于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4).
[6]吴枭锜,陈丽叶,赵超,刘晓艳,刘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物传感器的快速检测方法及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3,4(3):835-840.
[7]魏子淏,李汴生.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其研究现状[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2):438-442.
[8]范安妮,佘之蕴,张娟,周臣清,梁宇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8(10).
[9]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
[10]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肉制品中污染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
[11]任君安,满燕,李安,梁刚,靳欣欣,潘立刚.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9):2063-2071.
[12]黄欣迪,涂晓波,亓双,张恒.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12):4794-4800.
[13]杨纯佳,张 娟,周臣清,霍丽斯,崔海萍,王力清.数字PCR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中的 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12):4726-4730.
[14]马 雯,栗 则,白 玉,刘虎威.敞开式离子化质谱在食品安全快速筛查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6(12):4695-4701.
[15]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对其标本阳性率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
[16]蒋艳,林华,韩国全,余姓鸿,张婧,安微,薛昌华.化学发光免疫方法在食品安全方面应用及展望[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20):7603-7609.
[17]王舒乐,吕敬章,黄李华,马淑棉,黄欣迪,刘慧玲,赵,芳,洪小柳.液相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11):4550-4556.
[18]吴晖,冯广莉,李晓凤,刘洪伟.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食品微生物安全评估与检测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1):2793-2799.
[19]肖 丽,叶发银,赵国华.食源性致病菌活的不可培养状态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7,38(1):263-268.
[20]吴显庸,袁园园,刘战民,宁其其.鸟嘌呤四链体DNAzyme在微生物、生物小分子和核酸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3):688-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