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脱除贝类中重金属的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
[2]唐振兴钱俊青,葛立军何志平.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J].杭州食品科技,2003(3):4-7.
[3]许勇翔,莫志芳.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J].湖北造纸,2001(2):13-16.
[4]刘昭明,王静,肖凯军,胡朝辉.壳聚糖固载环糊精吸附剂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技,2007,32(10):147-151.
[5]贺韵雅,孙淼.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导刊,2019(3).
[6]梁帅博,姚春丽,符庆金,宁晓,刘倩.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纸张干强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造纸学报,2020,35(1):72-80.
[7]李进进,朱南康,陈国强.医用水凝胶的研究进展[J].国外丝绸,2009,24(3):26-28.
[8]谢琼华,陈启杰,梁春艳,匡奕山,张亚增,魏冬云.生物基吸附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J].中国造纸学报,2022(1):124-132.
[9]崔文慧,郭 芹,李庆鹏,靳 婧,哈益明.壳聚糖及壳聚糖-柠檬酸结构性质和功能性质的比较[J].食品科学,2017,38(5):134-141.
[10]王军利 刘忠.前景广阔的新型环保造纸助剂—甲壳素与壳聚糖[J].天津造纸,2002,24(1):21-22.
[11]王军利 刘忠.前景广阔的新型环保造纸助剂——甲壳素与壳聚糖[J].浙江造纸,2002(1):32-33.
[12]钟颜麟 彭志英.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研究[J].中国乳品工业,1999,27(4):7-10.
[13]刘玉兰,吴晓云,向国强,等.加工助剂对油脂中铅含量及脱除效果的影响[J].中国油脂,2015,40(5).
[14]程家丽,张贤辉,卓勤,刘婷婷,唐阵武.我国海洋食用贝类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健康风险[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28(2):175-181.
[15]黄国清,李志茹,朱常龙,汪东风.壳寡糖-金属配合物对太平洋牡蛎体内中Cd脱除效果的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4):121-126.
[16]刘悦,刘元法,王兴国.凹凸棒石在大豆油脱色过程中吸附行为的探讨[J].食品科学,2007,28(3):25-29.
[17]姜元欣,王伟涛,陈德慰,刘小玲.广西北部湾水域贝类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南宁市民贝类食用风险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8).
[18]张晶宇,宋杨,翟子扬,赵前程,李智博,祁艳霞.改性介孔材料对贝类副产物中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性能[J].食品工业科技,2019(3).
[19]韩深,刘鑫,李建辉,王珮玥,古瑾,张朝晖.超高压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快速筛查和确证食用贝类中多种原多甲藻酸贝类毒素[J].食品科学,2014(4).
[20]吃贝类三招保安全[J].烹调知识